『壹』 電影跨過鴨綠江簡介
電影以彭德懷的視角,按時間順序,講述了第一到第五次戰役的經過,你可以大概了解這五次戰役的經過。
第一次戰役入朝作戰。第二次戰役把「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西線,三十九軍收復平壤,三十八軍一戰封神,14個小時急行軍72.5公里,血戰龍源里、三所里,讓彭老總寫下「三十八軍萬歲」的嘉獎。松骨峰阻擊戰,魏巍寫下《誰是最可愛的人》。
東線,全殲「北極熊團」。長津湖,「冰雕連」。
「我愛親人和祖國,我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第三次戰役,佔領漢城,並停止追擊。李奇微上線。
第四次戰役,美軍進攻,我們防守。第五十軍守漢江。軍長曾澤生稱:「我們盡力了,我們能在兄弟部隊面前抬頭了。」原來五十軍是起義部隊。
第五次戰役,互有攻防,全軍覆沒?六十三軍鐵源阻擊戰。「我們九千人,一把芝麻撒下去,二百多個小陣地,他美國佬就得一個一個拔!」
戰後,彭總對燃燒彈後的戰士:「不,這是我見過最整齊的軍容,最盛大的軍威!」
總之,(真實成分我沒有能力分辨),更像紀錄片,大概可以當一個極簡——史來從總體上了解一下那段歷史,有一個總體的印象。
由於悲劇更有感染性,記住了三十八軍,五十軍,六十三軍,對三十九軍印象稍差,之後才了解它那麼能
『貳』 松骨峰戰役我軍血戰8小時剩7人,斯大林流淚:這是支偉大的部隊
松骨峰戰役,一場八小時的血戰,我軍以犧牲一百餘人的代價,成功阻擊美軍五百多名。戰場上,戰士們血肉之軀築起防線,與敵人對抗,場面慘烈至極。僅剩七名傷痕累累的戰士堅守陣地,斯大林聽聞此事,淚流滿面,贊譽這是支偉大的部隊。這場戰役,是無數英雄兒女用生命與血汗鑄就的豐碑。
松骨峰,一座普通的山崗,見證了一場悲壯的戰斗。在七十年前的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們與敵人展開激烈對抗。戰役的慘烈程度超乎想像,火焰燃燒陣地,敵屍堆積如山,鮮血染紅山崗。戰士們以機槍、步槍、手榴彈等簡陋裝備,與敵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在戰斗中,戰士們表現出的英勇與無畏,令人動容。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面對美軍的攻擊,他們選擇主動撤退,誘敵深入,成功截斷了美軍的逃跑路線。在松骨峰,第38軍第113師與美軍展開了激戰。為了完成任務,第112師335團緊急前往松骨峰,與敵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這場戰斗中,三連戰士們用血肉之軀,與敵人進行了殊死對抗。
面對敵軍的猛烈攻勢,三連戰士們勇敢地堅守陣地,面對敵人的五波攻擊,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將這段距離構築成了一道無法逾越的天塹。在炮彈洗地的密集攻擊下,他們成功完成了阻擊任務,消滅了五百多名敵軍,為志願軍主力部隊贏得了寶貴時間。
這場戰役的慘烈程度令人震驚,三連僅剩七名戰士倖存。他們在焦黑的陣地上,堅守陣地,直到勝利的號角聲傳來,他們才終於取得了勝利。松骨峰戰役,不僅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也是對中國民族氣節的傳承。
多年後,硝煙散盡的松骨峰上種滿了松樹,象徵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正如松樹和柏樹在寒風中不會凋敝,中國人民在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後,依然保持著不屈不撓的鬥志。這場戰役,是中國從戰爭中走來,無數英雄兒女用生命鑄就的豐碑,是中國民族氣節的象徵。
讓我們銘記歷史,致敬那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們。不忘過去,珍惜和平,向先烈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與犧牲,我們才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國正氣長存,讓我們共同傳承這份民族精神,為國家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
『叄』 《跨過鴨綠江》首播:動用超4萬人次群演,子彈打了8萬多發
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傳了一段所謂美軍攝影師拍攝的長津湖戰役時的視頻。視頻中,幾名美軍旁邊是被凍僵了的志願軍戰士。稍微熟悉散如畢抗美援朝戰爭的朋友都知道,視頻所表現的就是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的「冰雕連」。
12月27日晚黃金檔,這部電視劇會在央視一套與大家見面。熟悉CCTV-1黃金檔電視劇播出的朋友們都知道,這部電視劇的分量是非常重的。
眾所周知,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70周年。在之前已經有一些相關題材的電影、電視劇播出了,如比較著名的電影《金剛川》,另外還有評價不錯,但宣傳度不高的電視劇《戰火熔爐》(電影版是《英雄連》)等。
其實本來在今年上映的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還有不少,不過因為疫情因素影響了拍攝,只能是在之後跟大家見面了。
其中令人非常橡含期待的一部電影便是《長津湖》,這部電影應該會在2021年上映。此外,以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狙擊手張桃芳的事跡為原型,張藝謀導演的《最冷的槍》也非常值得期待。
不沖芹過這些已經上映的或未及上映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電影、電視劇一般都將視角放在了某一場戰役、某一位英雄人物或者是某一支志願軍的小部隊上,以宏大視角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影視作品暫時還沒有與大家見面。
其實我們也知道,早在多年前國內便拍攝了一部宏大視角的電視劇《抗美援朝》。但是因為諸多原因的存在,這部影視劇一直未能播出。
而如今隨著《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的拍攝完成及播出,這一塊的空白總算是填補上了。對於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大眾的期待度也是非常高的。
從目前報道的消息來看,《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是在今年8月開拍的,到正式播出其實只有4個月的時間。從製作周期來說,還是比較緊張的。
因為電視劇的內容宏大,因此是從戰略層面、戰役層面和戰斗層面來分別展開的,各自聚焦了統帥層、志願軍將領和基層的幹部、戰士,然後由三個層面再形成一個完善的整體,給大家展現出一個立體的抗美援朝戰爭來。
大家如果看過同類型電視劇的話,其實並不會陌生,畢竟之前無論是紅軍題材、抗戰題材還是解放戰爭題材都有相似的作品。
在《跨過鴨綠江》電視劇具體的拍攝原則上,按照之前的報道是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 。即在大的布局籌劃上是極其嚴肅的,而在基層人物的刻畫與細節上則不拘泥於固有模式。
這一類電視劇與我們之前看過的《金剛川》、《戰火熔爐》之類的影視作品有很大不同,可以說它的重點其實不單單在於戰斗場面,有相當多的情節會在謀劃布局和決策上。
由於抗美援朝戰爭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較多,再加上相關的影視作品及書籍並不算太多。因此若非專門關注過的朋友們對這些決策相對了解外,絕大多數朋友其實並不太熟悉。
比如戰前出兵的決策,我們是如何定下來的;運動戰五次戰役的部署是如何實施的;陣地戰時期坑道工事和「零敲牛皮糖」戰術又是怎樣實踐的。
其實對大部分朋友來說,想要全面了解這些並不是很輕松。尤其是一些戰役之間的過度,如果不搞清楚的話,實際上是不好理解的。
如今《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播出後,其實便將很多決策和部署都凝結到一起了,對於大家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到底是如何打的,其實有極大的幫助。
尤其是對於一些不太喜歡看文字和紀錄片的朋友來說,通過嚴肅題材的電視劇去了解這些,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途徑。
不過既然是戰爭題材的影視作品,戰爭場面又是必不可少的。
《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的製作周期雖然比較緊張,但在戰爭效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據央視軍事報道:
這部電視劇在北京、天津、河北、遼寧、黑龍江等5個省市,由5個組同時拍攝。為了追求冰雪作戰的效果,劇組是在黑龍江牡丹江零下二三十度的環境中實地進行拍攝的。
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段視頻其實就是劇組拍攝花絮中的一段,所展現的是1950年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上,志願軍9兵團戰士們因禦寒衣服單薄,而凍死在陣地上的場景。
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志願軍9兵團一共打出了3個「冰雕連」。而除了整建制犧牲的戰士們外,幾乎每一支參戰部隊都有因凍傷而大量犧牲、減員的情況。
9兵團上海籍烈士宋阿毛留有這樣一首絕筆詩:
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
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冰雪啊!我決不屈服於你!
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在當年的長津湖戰場上,是零下40度的極寒環境。從將近40攝氏度的炎熱到零度左右的寒冷,相信絕大部分朋友都體會過。但從零度的寒冷到零下40度,這之間又跨越了40度,那又該是怎樣一番感受?
我們都知道美軍的禦寒衣物、保暖條件以及熱量供應遠超我9兵團,但在那種嚴寒環境下,即便是美軍陸戰第1師都出現了超過7000人的凍傷,而身著華東棉衣、暴露在冰天雪地、每天僅有一兩個凍土豆充飢的志願軍戰士們要承受多大的嚴寒之苦?
這樣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很多戰士們因凍餓犧牲了,很多戰士們因凍傷殘廢了,甚至連好多武器也在嚴寒環境下打不響,炸不響,但我們的志願軍依然在血戰,很多部隊即便戰斗到僅剩幾十個人、幾個人,甚至是一個人、兩個人,也依然要打下去。
想要突破我們的陣地,除非這個陣地上的所有志願軍戰士已經全部戰死、已經全部凍得站不起來了!
這種精神和戰斗意志,可以說在人類軍事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
所以我們說,冰雪長津湖,同樣也是冰血長津湖!
在之前的電視劇《三八線》、《彭德懷元帥》、《戰火熔爐》中我們都看到過志願軍冰雪戰士的情節,而在《跨過鴨綠江》中,同樣有這些勇士們的身影。
英雄事跡的再現,我們從來不怕少,而是太嫌少了。
近年來不斷有人抹黑英烈事跡,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繼承英烈的精神,更要將英烈事跡多多地宣傳,讓更多人知道,這樣才會讓那些蠅營狗苟之輩的勾當不會得逞。
作為2020年底央視一套的重頭大戲,我們自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在電視上看到先烈們當年的不易,這絕對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
而根據目前公開的一些片花,《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中,除了有冰雪長津湖外,還有鏖戰飛虎山、血戰松骨峰、堅守上甘嶺等戰役戰斗。 在電視劇中,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等英烈形象也均有再現。
我們可以想一想,除了紀錄片之外,關於這些英烈的影視作品還有多少?
其實真沒有多少!
我們經常討論的抗美援朝經典影視作品還是多年前的《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現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多了,大家自然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好作品來展現當年志願軍的事跡。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是一次烈度極高的戰爭,我們的對手不僅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即便在地面火力上也超過我們幾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美軍的一次團級規模的進攻,在一天時間內往往就要消耗上萬枚重炮彈;而志願軍在運動戰時期,機動炮兵部隊一共打出的炮彈也不過20127發。
為了展現戰爭的殘酷,《跨過鴨綠江》這部電視劇設置超過30000個炸點、子彈點13000多個、人身中彈5000多個。因此從目前片花所展現的效果來看,場面可以說是非常火爆。
因涉及多個戰役、戰斗場景,這部電視劇動用了4萬多人次群演、有400多個場景、375個有名字的角色、打了8萬余發子彈。
為了更好地展現戰爭場面,《跨過鴨綠江》有一個500多人的美術置景團隊,還自製道具飛機4架,自製道具坦克、裝甲車、 汽車 9輛,自製各類道具槍械1000餘支。
總的來說,這部電視劇雖然拍攝周期比較短,但下的功夫還是很大的。而從題材上來說,更是獨一無二的。
能在2020年的歲尾看到這一部電視劇上映,真的是非常令人高興。
我們期待這部電視劇能讓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同時也希望今後有越來越多好的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影視作品出現。只有不忘英雄,不忘那段艱辛而偉大的 歷史 ,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肆』 抗美援朝戰士這個小小舉動,讓一屋子「戰斗英雄」避開了美軍轟炸
郭興運的犧牲,換來了南朝鮮軍俘虜對於武陵橋周圍布防的供述。張魁印得到了一個重要情報——因為地處後方,關鍵的武陵橋敵軍只有一個連駐防。
以多打少啊,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張魁印的心裡,這個任務已經是手拿把攥了。
一直有一種說法,38軍的突擊部隊一路上沒有和後方進行過聯系,讓包括彭德懷總指揮在內的總部首長們緊張了一晚上。
實際上並非如此。在攻佔暮灘里之後,張魁印立即向總部發出了准時趕到武陵橋的電報,褲橘基隨即按時發起了對武陵橋的攻擊——事實與傳說的差別就是志願軍總部擔心的時間是一晚上還是半晚上而已。
對張魁印來說,唯一的懸念是協防的美軍在武陵橋旁部署了兩具大功率探照燈,給潛水炸橋的中國偵察兵構成了巨大威脅。張魁印馬上布置神槍手摸到射程內連續射擊,將探照燈打滅。 敵軍在夜暗中狂叫「探照燈!探照燈」的聲音,通過 滿健 的演繹,成為了電影《奇襲》的經典。
奇襲武陵橋的戰斗取得了極佳的效果,志願軍發起總攻之際,南朝鮮軍忽然發現後路被斷,面對前方潮水一樣沖鋒上來的志願軍步兵,南朝鮮軍第二軍團一天之內就崩潰了,德川落入我軍手中。
第二軍團後來被恢復,但在五次戰役中再次被打崩,恨鐵不成鋼的李奇微惱怒地取消了該軍團的番號。南朝鮮軍劉載興中將氣急了,竟然去踢美軍司令部的門,在美韓關系中難得地硬氣了一把。
第二軍團的覆滅,讓美軍西集團和東集團之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還在東京吃生魚壽司的麥克阿瑟猛然驚醒,意識到志願軍從這個缺口涌進來,會輕易切胡謹斷美軍東西兩集團的補給線。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結果,沒了炮彈和汽油,難道讓美國兵拿大刀和中國人拚命嗎?
說自己是老兵,因為滿健此前參加了入朝之後的第一次戰役。他回憶,在部隊即將入朝的時候,宣傳隊的80人中,只保留了30名年輕力壯的,其餘「老弱病殘」則都被精簡在了輯安。
滿健屬於文藝兵,他們本是非戰斗人員,但戰鬥打響後,前面戰斗越打越激烈,很快便要求後方各部門迅速抽調人員加入戰勤工作。所謂戰勤,指的是執行搶救傷員、看管俘虜、運送彈葯等二線任務,一旦前線吃緊,他們也要補入戰斗序列。滿健也被選中了,他和一名女兵、一位老兵組成戰斗小組,由那名老兵帶領上了前線。
「第一仗您怕不怕?」我問滿老。
「第一次上戰場是強渡清川江,子彈從頭頂上嗖嗖飛過去,說不緊張是假的,但是,當時清川江岸邊全是我軍的部隊,吶喊著在暗夜中一起向前沖去,我在中間也感覺不到害怕了,也跟著吶喊往前沖。「滿老道,」過江之後,我們一口氣往前沖,竟然跑了20幾里,沖到一個小村鎮里,實在跑不動了,黑暗中我看到路邊上似乎有個台階,便坐在那裡,想緩緩神。 這時候,一輛我軍卡車從我們面前駛過,車燈照到我,我借著燈光向旁邊一看,冷不丁看到,我身後坐的不是台階,而是一名美國兵的屍體,已經凍硬了! 」
112師突破清川江後,一直打到飛虎山,在那裡和增援上來的敵軍打成了膠著之勢。
女戰士也多編入了戰勤人員的序列,把傷員抬下火線,而滿健他們則直接沖到火線上把傷員背下來,有時,背下來的則是烈士遺體。
據說,陣亡比例最高的,便是第一次上戰場的新兵,因為他們還不了解什麼是戰場,而戰場不會給他們後悔的機會。滿健是幸運的,他回憶突破清川江後,看到江的對岸敵軍掩體都被前面的部隊炸塌,陣地上的敵軍非死即逃,已經沒有力量阻擊後續的志願軍了。
這次作戰,因為滿健積極勇敢地完成任務,那名伍大帶領他們的老戰士匯報了他的作戰表現,當第二次戰役部隊進攻德川的時候,滿健已經被委任為一個戰勤小組的組長了。
雖然被櫻花樹下的溫柔消磨了銳氣,作為一名沙場老將,麥克阿瑟的戰爭嗅覺還是靈敏的,看到德川陷落,他幾乎立即明白了勝利已成泡影。盡管搞不明白志願軍從哪裡殺出來的,但依然果斷下令西線美軍,也是主力的第八集團軍各部迅速向順川、價川方向全速撤退。而已經抄到美軍背後的志願軍部隊則搶先一步控制了三所里、龍源里、書堂站等一個個隘口,對試圖突圍的美軍迎頭痛擊。
倉促中美軍試圖以土耳其旅填塞南朝鮮第二軍團留下的大缺口,結果該旅幾乎全軍覆沒,大批西亞官兵成了中國人的俘虜。
志願軍在150公里的漫長戰線上發起了全線攻擊。
這一仗造就了松骨峰的血戰,也造就了38軍「萬歲軍」的威名,還有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實話說,幾十年後恐怕頗有一些人會覺得,萬歲軍的得名多少有一些宣傳的意味吧——仗打得不錯,總要豎個典型。而也就是在這次志願軍老戰士的采訪過程中,我們對這一戰有了新的認識。這並不僅僅因為老兵們有更加真切的敘述,還有搜集素戰時珍貴材後得出的結論。
盡管技術層面的原因使這些影像並不那麼清晰,但這一切讓我們知道,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的油畫並非虛構,真實的戰場上中國人的戰績更加輝煌。
我們曾經打出如此精彩的勝利,萬歲軍名不虛傳。
這一戰給當地永遠留下了 「鞭笞者山谷」 的諢名。盡管美軍第八集團軍大量官兵最後終於覓路逃出,但他們的重型裝備幾乎都丟在了志願軍的包圍圈中,失去了重炮和坦克的掩護,美軍便成了沒牙的老虎,只能一路放棄平壤等重鎮,向南潰退。
第八集團軍總司令,被巴頓稱為「牛仔小子」的沃克中將在後撤途中翻車身亡,不過他在最後時刻下達的一條命令倒是很有價值——他請求美國空軍迅速出動,炸毀包圍圈中被中國軍隊繳獲的各種車輛、火炮乃至飛機。
這一行動十分奏效,志願軍總部很痛惜地寫下報告,稱繳獲的車輛「十不存一」,否則,如果出現志願軍開著霞飛或者謝爾曼坦克追擊美軍的情景,美國人的面子就太不堪了。
然而,這樣的轟炸也給正在執行戰勤任務的滿健帶來了極大的考驗。
戰勤任務本身就險象環生。滿健曾向筆者回憶一次送彈葯上前線的情景:「我們的車傷員下來,得知前線彈葯奇缺,立即裝滿一車彈葯,我押車往上送。走到隘口,一個流動哨告訴我們停車,剛才離去時兩邊的山頭都在我們手中,現在右邊的山頭已經失守了,前面已經是封鎖線。我一聽,感到如果彈葯送不上去,左邊的山頭只怕也會失守,便和司機商量怎麼辦。我們一想,情況緊急,現在已經是黃昏,這個封鎖線只有一百多米,沖一下幾秒鍾就過去了……」
就這樣,兩個人一輛車,開到最大油門,猛沖封鎖線而去。大概沒料到中國人會打得這么直接,美軍機槍手的槍口稍微高了一點,一排子彈正打在 汽車 左側路邊的山崖上,飛蹦起來的碎石打進了駕駛室。
「低一點,我們就完了。」滿健道。
不過,這車彈葯來的太及時了。戰事緊急,車子停下來不及等分配彈葯,各部派來接彈葯的人員已經把車給圍上了,如同搶劫一樣奪了彈葯就走。
陣地終於穩住了,沒有被敵軍突破。
而敵軍緊急趕來的轟炸機,給滿健帶來更大的考驗。當時他奉命帶幾名衛生兵護送一百多名傷病員後撤,眼看敵機肆虐,他果斷將傷員藏進了一所倖存的朝鮮房屋中。此前,滿健從前線向下搶傷員,已經數日未眠,安頓好傷員後,便坐在門洞里,准備打個盹。
或許因為過於疲勞,滿健的打盹一下便睡得深沉。好不容易睜開眼睛,卻聽到一個大嗓門在高聲喊叫,還有幾名傷病員也在躁動地叫著什麼。
這是怎麼回事?南朝鮮的特務來了?
滿健下意識地左右尋覓,卻只看到屋外不遠處一架美軍飛機正在斜飛而過,飛行員還在微微側著頭,彷彿在尋找目
第二次戰役過後,38軍繼續向前,一直打到平壤以南。休整的時候有兩名政治保衛幹部來找滿健。
那個時候志願軍官兵內部有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政治幹部來談話。」一進去,本來也認識,算是半熟人,對方卻把臉一板,告訴滿健 「要老實,對問題想清楚了再回答」 。這種氣氛讓沒有過這種經歷的滿健不免心裡打鼓。
於是對方便問你某某日在干什麼,某某日在做什麼……滿健一一作答,也想不出來當時自己做過什麼違反紀律的事情。
忽然,保衛幹部把桌子一拍,大聲叫道——就是你了!
滿健愣了——什麼事情就是我了?我怎麼了?
事後他才知道, 這次談話原來和二次戰役他帶的那批傷員有關。
從前線撤下來的這批傷員主要是重傷員,大多是連排級的戰斗骨幹。戰勤人員巧妙地給炕燒了火又很快滅掉,既避免被敵機發現,又讓傷員能睡得暖和舒服。在滿健等人的精心照顧下,他們已經開始恢復元氣。
但是,這些沙場老兵也有沙場老兵的問題,那就是對戰場有自己的理解,而且很多人執拗得要命。
這一次就是這樣。一名腰部負傷的連長醒過來一看周圍就暴怒起來,他指責護送的人員不懂打仗,把這么多人集中在一個屋子裡密度太大,如果敵人投彈,就全報銷了。這位連長一說,旁邊的幾位也跟著附和起來,講要防空就得疏散,一個屋子放一兩個人還差不多。七嘴八舌,越說越激動。
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見,認為如今這種狀態,要防空就要依靠隱蔽,如果貿然出去暴露目標,那和找死無疑。萬一被打中,算是大家一起倒霉好了。
雙方都是帶兵的,身上暖和了就有了吵架的精力,吵著吵著那位連長失去了理智,居然要自己爬出去找隱蔽部。
滿老在70年後還記得自己那時的惶恐,對方是戰斗英雄還是傷員,自己要照顧好他,不能硬攔著。但聽他的……這么冷的天,爬出去肯定就凍死了,這怎麼能行?
沒辦法,當時21歲的滿健只好一個一個安撫,但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又有別的傷員以各種理由往外擠,還有的竟然想回部隊。
這個時候,滿健因為在門口,對周圍的環境很清楚。他看到美軍的飛機滿天飛(為了炸自家裝備范登堡也算投入血本了),這個時候出去實在不是好主意。所以他堅決地進行阻止,用身體在門口堵住,防止傷員們出去。
好說歹說沒人聽,最後他也急了,大聲喝止住要往外去的傷員,開始批評他們——你們要是出去,不是把這一屋子的人都暴露啦?你自己要犧牲,還要連累這么多戰友!
有意思的是,剛才好好說沒人聽,現在吼起來倒是鎮住了這幫驕兵悍將。終於有個受傷的教導員出來說話了,講你們看看,人家手腳都好的,在這里陪著咱們,他都不怕,我們怕什麼?大不了炸彈來了一起死。
傷員們中很多就是滿健這樣的戰勤人員從火線上背下來的,被這樣一說,好像也覺得不好意思,於是慢慢安靜下來。滿健依然坐在門口,意思是敵人要掃射,我第一個給你們擋著。美軍飛機的主要任務是炸公路上的車輛,這里朝鮮的破房子稀疏錯落,要是看不出有人,一個一個炸起來也挺麻煩,美國人也沒那個閑心。
屋外美軍炸彈的爆炸聲響成了一片。地面一次次震動中,遠處忽然傳來一連串的巨響,火光把窗戶都照亮了。有人看向那個方向,發出一聲驚呼:「隧道……」
那邊有一條隧道,輕傷員臨時放在了那裡,還有一些物資。炸彈爆炸不會燃起這么大的火焰,一定是那裡被擊中起火了。事後查明,當時有輕傷員出入隧道口被敵機發現,用一排火箭彈炸塌了隧道的入口,我方人員傷亡甚大。
大家慢慢相覷,有人暗嘆一聲:「小同志救了我們的命啊。」
滿健依然不緊不慢地照顧他們,安排人員將這些傷員安全地後送丹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自己再上前線。
滿健老九十作詩曰:「人生九十龍變蟲,回憶叢中覓行蹤。忽聽有人高聲問,誰家丟了老頑童。」這份性格端的難得!
政治幹部找滿健談話,便是這些傷員引起的,他們到達丹東後,集體為滿健請功。不過當時戰事紛繁,他們也不知道這位「小同志」是哪個單位的,叫什麼名字。是政治部查看記錄,才推測出是滿健,於是派人前來核實。至於「要老實」雲雲,純屬政治幹部和小同志開玩笑。
根據傷員們的請功申請,加上對滿健在第二次戰役中的綜合表現評定,最終組織上決定給滿健記大功一次。
政治部給滿健看了傷員寫的信,滿健問我能不能保留它呢?對方說不能,因為這封信要入檔案,你只能看看。戰友情誼,滿健便把這些來信傷員的名字一一記錄下來,作為永久的紀念。
這份紀念品還帶來了一個小插曲——運動時代滿老也受到沖擊,有些過激分子直接將他指責為「美國特務」。打美國鬼子的美國特務實在少見,滿老不欲和他們計較,而他們卻變本加厲,把滿老的家給抄了,抄出了這份名單,如獲至寶,硬說是他手下的美國特務名單。
等他們核實一個被罵回來一回,滿老終於忍不住了,憤懣地告訴他們: 「這些人每一個都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都為祖國流過血!」
滿場肅然,不知道「美國特務」滿老哪裡來的這么多英雄朋友。
說到這次記大功(還有另一次記大功),滿老並沒有細談,他說得更多的,是張魁印怎麼炸了武陵橋。
如果說第二次戰役中美韓軍的崩塌如同一局多米諾,武陵橋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塊骨牌。也正因為如此,志願軍總部對這次具有特種作戰性質的作戰十分重視,1958年,在總參二部部長劉少文的關心下,決定根據這次戰斗拍攝一部軍事教學片。
在當時的38軍副軍長羅崑山點名之下,「筆桿子」滿健被抽調到創作組,與偵察處長魏德才成了主力編劇。在滿健的建議下,這個片子與八一電影製片廠合作,以故事片的形式拍紀錄片,引起了很大反響。後來著名的軍事電影 《奇襲》 便這樣出爐了。
值得一提的是《奇襲》這個電影竟是有兩個版本的,第一個版本叫做 《奇襲武陵橋》 ,主要還是軍教片,深受部隊歡迎,其中有個獨特的理念,是「兵演兵,官演官」,所有演員都是志願軍老戰士,甚至裡面師長的角色乾脆把羅崑山副軍長抓來客串。
至於電影《奇襲》,則是八一廠看過《奇襲武陵橋》後感到很好,又請專業演員拍了一回,1960年公映,雖然影片不可避免帶有那個時代模式化,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影響,但因為富有傳奇性,在那個文化匱乏的時代也深受大家的喜愛。
至於滿健自己對這一仗的回憶,除了搶救傷員立功以外,還有一件事便是「浪費了幾千斤高粱米」。這件事細問下來原來是這樣的——
滿老在返回前線後途徑三所里戰場,只見到處丟棄的美軍車輛依然隨處可見,成為我軍勝利的見證。大家看了都心中暢快,而周圍到處都是美軍丟棄的各種武器,隨手一摸便可以撿到卡賓槍,裡面還頂著子彈。滿健和戰友們撿到卡賓槍便對空鳴槍慶祝,一路撿一路打,高興極了。而「三反五反」的時候他檢討自己:「那一發子彈值好幾斤高粱米,那一晚上,我們肯定浪費了幾千斤高粱米……」
快樂之外,也有沉重。
戰斗中滿健隨同戰友突入了一個美軍放棄的前線指揮所。他回憶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座被打壞的電台,對面則是一名被我軍擊斃的美軍電台兵。
而進入隱蔽部,確定周圍沒有敵軍抵抗之後,滿健注意到裡面一張桌子上放滿了文件。滿健是學過英文的,所以他好奇地拿起來看看,希望能繳獲什麼有價值的情報。結果發現,這些所謂的「文件」,其實都是美軍家屬從國內寄來的家信。他有些意外地在這些信件中看到很有一些在封口處有著口紅的印跡。
或許是繪畫造就的藝術氣質,滿健忍不住翻讀起了這些信件,讀後深感觸動。
那些帶有口紅印的信件,都是美國士兵的妻子或情人寫來的,而沒有口紅印的信件,則是他們的父母寫來的。
幾十年後,談起這段經歷,滿健老似乎欲言又止。探尋之下,老人說出了一段或許深藏多年的感慨——讀完這些信件之後,他信步走出隱蔽部,向後山一轉,忽然看到就在下坡的雪地上,倒著一片美軍官兵的屍體,這些屍體幾乎都是背部中彈,明顯是在奔逃中被我軍擊中的。
「這裡面,不知道有誰,便是那些帶口紅印書信的收信人呢。」老人的嘆息中,忽然帶了一絲悲憫。
向前看,殘陽如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