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生》講的是什麼
路遙的成名作《人生》是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主要講述了:農村青年高加林高中畢業,當了3年的民辦教師後,被人頂替回村務農,而後因自己叔叔下屬「暗中操作」得到機會到縣城工作,最終因感情問題被揭發是因「走後門」才進入縣城工作,於是被譴回農村……
01 農村青年高加林,極度渴望奔向更廣闊的天地
高加林,生於農村,父母一直供他到高中畢業,因沒有考上大學,在村裡教了三年書,隨著村支書的兒子三星高中畢業,加林的教書工作被頂替了下來。
加林雖然生於農村,但因讀書多,見的世面也多,他一直不滿足於一輩子像父母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堅信總有一天可以走出農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而唯一可以實現夢想的通道,是通過做民辦教師,幾年後或許可以轉為正式的國家教師,然後再努力爭取做其他更好的工作。
而隨著民辦教師的被下,他所有的幻想和希望也隨之破滅……
02 痛苦時期,「村花」巧珍走進他的世界,給予他心靈上的撫慰
巧珍,是村裡「賺錢能手」劉立本的二女兒,是有名的「村花」,川道里的「頭梢子」,家裡提親的踏破門檻。
然而多年來她卻一直暗戀高加林,時刻關注著他,卻沒有尋到表白的機會。
直到有一天,加林的父親讓加林去縣城的集市賣蒸饃,因加林不好意思開不了口,提著蒸饃往回走的路上,遇到早在那裡等他的巧珍。
巧珍將一筐蒸饃重新提到縣城,送給了她姨家,自己則墊錢把蒸饃的錢給了加林。
也正是這一次,巧珍得以向加林表白,加林則沖動的親了她……
在被免去教師資格極度痛苦的時候,巧珍的及時出現,給加林精神上帶來了莫大的安慰。
然而,加林一方面貪戀著巧珍朴實甜蜜的愛情,另一方面他也為「如果和巧珍在一起,那他一輩子將永遠走不出農村」而倍感焦灼……
03 為了更高遠的前途,拋棄巧珍,選擇和幹部女兒黃亞萍戀愛
黃亞萍,是加林的高中同學,父親是縣委常委。高中時,黃亞萍就欣賞加林與眾不同的氣質,他們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
雖然亞萍喜歡加林,但生性清高的她絕不可能接受到農村生活。
所以隨著高中畢業,亞萍到廣播站當播音員,加林回了農村教書,他們就再也沒什麼交集。
直到有一天加林的叔叔,從新疆部隊調回縣里工作。加林叔叔的下屬通過「暗中操作」給加林在縣里謀了一份通訊幹事的工作。
做采訪,寫稿子正是加林的強項,於是加林的才華得到了綻放,名揚縣里。
黃亞萍也通過播放加林的稿子,知道了加林已經離開農村到了縣城。
此後,黃亞萍昔日對加林的愛戀,又重新被點燃。為了追尋自己想要的現代愛情,黃亞萍主動斷絕了與同是高中同學張克南的戀情。輾轉投入到這個更有男子漢氣概的加林懷抱。
而加林之所以忍著傷痛和巧珍斷絕關系,選擇和亞萍在一起的最主要原因是:亞萍的父親要調回南京,如果他和亞萍在一起,就可以順勢離開小縣城,挑戰更廣闊的天地。
04 「搶走」克南女朋友,被克南母親揭發舉報,重回農村
克南母親是縣葯材公司副經理,與克南的「窩囊」不同,克南母親睚呲必報,得理絕不饒人。
面對兒子被甩,怒火沖天的克南母親,一封信遞到了地紀委,揭發加林「走後門」參加工作的事。
經紀委核實,常委會很快做出決定:撤銷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戶口,譴回原所在大隊。
盡管黃亞萍竭盡全力想保住加林不回農村,但隨著文件的下發,一切已經無能為力。
他們的愛情也隨著加林重回農村,戛然而止。
回村的路上,加林感到萬般的痛苦和難受,他想到了巧珍,如果巧珍在,她那火一樣熱烈和水一樣溫柔的愛,會把他所有的苦惱沖洗掉。
可惜,他心愛的巧珍永遠不會再出現在他身邊了,在他拋棄她不久,巧珍就心灰意冷的嫁給了他人。
可憐的巧珍永遠都是愛著加林的,因為村裡要加一名教師,她哭哭啼啼求姐姐的公公也就是村支書,重新為加林安排了教書的工作……
其實,高加林並不是通常意義上受命運擺布的人。
他的悲劇一方面來自社會的進步沒有跟得上時代的發展,使活在「十字路口」的青年無法走向正軌,更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
另一方面,現實無法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一個人可以有追求,但不能盲目追求實際還不能得到的東西。
㈡ 路遙的《人生》究竟表達了什麼
如果我是高加林,依然不知道如何選擇。造化弄人,到頭來一切回歸原點,高加林還是那個高加林,可是他該愛的人,他真愛的人,卻永遠失去了呀。
決定我們生活的是我們的選擇。再美的彩虹橋也會消失,而生活卻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生活戲弄了他一圈之後又轉回原點。農民,或者社員,都不過是這場鬧劇的短暫情節,他也許還會回去當老師,可是丟失的,卻是這場鬧劇帶給他最大的恩賜。巧珍,是一塊金子。
也許每個女人心裡都活著一個巧珍,她或許自卑,卻依然滿藏熱烈而細膩純真的感情。她對加林全部的付出和理解是基於那濃烈的無法自拔的純粹的感情。無論是他在所謂的成功與失敗,風光與落魄之間怎樣掙扎徘徊,她單純的心思,她與生俱來的對愛人的洞察力,她真心實意的感情,都會驅使她去接受那些,無論她是否有所擔心,但是卻能讓愛人快樂的選擇。比如,放他高飛,比如給他自由。
也許每個女心裡都有這樣一個黃亞萍,她們通曉風月,嬌生慣養,清高幼稚,又時而現實俗氣。現實可以擊敗她們的愛情,卻也可以喚起她們的愛情。追求看得到的利益,就好比是克南門當戶對真心實意觸手可及的愛與關心,卻又無法忽視瘋狂而熱烈的感情突如其來的轉機。可以現實,卻終於還是會在愛情面前變得盲目,再任性的女孩子,有時也會妥協到難以置信的地步。沒有命運對高加林的這番折騰,亞萍是無論如何也不會為了挽回而說出"放棄一切,去做農民"這樣的話吧。沒有這番折騰,嫁給愛她的克南,本來就是最好的選擇。女人的愛是可以培養的。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愛的東西很多,不要因為一個方面不滿意,就灰心。我想這也適合我現在的心境。
㈢ 求《高考1977》的電影觀後感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有點名不符實。所謂《高考1977》,主要角色當然應該是參加高考的年輕人。但實際上,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卻是兩個父親。一個是孫海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一個是趙有亮扮演的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從性格和氣質上說,這兩個人物是截然相反的。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但有點不通情理,甚至對知青有點粗暴;陳甫德是個知識分子,他充滿父愛,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但卻毫無組織紀律觀念,甚至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幹部。
當然,老遲最後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幹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看到老遲親自開著農場拖拉機送知青趕考的場景,我腦子里最先浮現出來的就是前面這句魯迅曾經講過的話。影片開始,思想僵化的老遲像是飄浮在歷史天空中毫無生命氣息的一粒塵埃,而到影片最後,他終於向著人性的光輝敞開了胸懷。相比之下,陳甫德的形象就顯得蒼白了許多,這個肩負著歷史十字架,卻極富自我犧牲的父親形,以一種虎頭蛇尾的方式,在影片的結尾不知所終。對此我曾不無遺憾地說,這個人物的結局,不應該是一串欲言又止的省略號,而應該是一記鏗鏘有力、斬釘截鐵的驚嘆號。
與這兩個父親息息相關的,是那兩枚公章,這是影片中最發人深省的影像符號。第一枚公章,是永遠別在老遲褲腰上的農場革委會的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徵。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於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於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利。於是,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側身於權力巔峰的人,對於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麼,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
而陳甫德這樣一個在社會底層掙扎的歷史反革命,竟然毫無顧忌地用私刻公章的方式,向組織和權威發起了挑戰。在當年,這極可能為他帶來殺身之禍。但為了向女兒贖罪,為了她的前途,他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也許這是出於陳甫德的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於是,他私刻公章就不再是一種作姦犯科的下三爛,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自我犧牲的偉大的父愛。
與兩枚公章相映成趣的是農場中那個整天哇啦哇啦叫喚的大喇叭和高高在上的瞭望塔。高音喇叭也是一個組織權威的象徵,是中國集權時代話語霸權的獨特符號。從大喇叭里傳出的是組織權威的聲音,它可以隨時隨地昂首闊步地闖入每個人的私人生活。只要喇叭一響,所有個人空間立刻四分五裂,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也會在組織強大的聲浪中土崩瓦解。
瞭望塔也以另一種方式喻示著組織的無所不在,它高高在上,以一種上帝的視線,將每個人的生活一覽無余。對知青而言,大喇叭和瞭望塔是某種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而對老遲來講,卻是他行使權力、塑造威嚴的權杖,他可以在麥克風前為所欲為,用自己的聲音籠罩著整個農場。影片就是從這樣一種角度,揭示出那個年代個人與體制的緊張而又微妙關系。
與兩個父親比較起來。影片對知青群像的刻畫又要顯得更薄弱一些。但是即便如此,在這個知青群像里仍有一個最後死於非命的小根寶,帶給人一種深刻的觸動。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那一代知青中一種最為絕望的生存狀態。他們從小學就開始拋開書本鬧革命,與真正的老三屆相比,他們的青春完全被政治動盪耗費殆盡,一俟高考恢復,命運的大門洞開之際,他們忽然發現,自己根本走不動了。機會來了,可他們卻無力抓住。最後只能用死於非命讓自己與那個黑暗的時代一起永遠地沉淪下去。
與小根 寶的悲劇相比,主人公潘友志身上則更為集中地體現了一種理想主義情懷。事實上在當年的知青當中,像潘志友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在少數。他們一度都追求完美的人格,為了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前途。但是歷史卻跟這群熱血青年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當社會現實面對突如其來的歷史性轉折的時候,他過去許下的諾言立刻就變得毫無意義。
這個時候,是繼續堅守自己的承諾,還是順應歷史的大潮而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這個兩難問題是他們在那樣一個歷史關頭所遭遇的最為嚴峻的挑戰。留下還是離開?是遵守自己對老遲的承諾,還是以毀約為代價來換取自己更好的人生前程?在影片中,他最終選擇了留在農場。對於這種選擇,也許有人覺得他不太識時務,也許有人覺得他是在逆潮流而動。可是,他畢竟堅守了自己的信仰,餞行了自己的承諾。你盡可以說他是一個荒唐時代的犧牲品,但至少與今天大量擅長見風使舵的聰明人相比,他們那一代人的心理要更為健康許多。
㈣ 電影《人生》中寫的是什麼地方的事
你看的是這個改編的嗎?
《人生》,中篇小說,是著名作家路遙的成名作。原載《收獲》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小說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描寫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