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反向出彈狙擊槍的電影叫什麼
反向出彈狙擊槍的電影叫《完美狙擊》,還有電影《紅色》里也有這個情節。
『貳』 諾蘭新片信條過審,導演是誰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是 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根據自己的原創劇本進行拍攝,在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克里斯托弗·諾蘭此次將採用IMAX和70mm膠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拍攝 。該片以“時間逆轉”為引,聚焦國際間諜活動的世界,是一部懸疑動作大片,講述了整個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時間逆轉”,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主角遇上一樁超越時間的間諜任務,“時間流反向,而我們現在在這里,是否意味著此事從未發生?”這是諾蘭打造過的規模最大的電影,製作成本超2.2億美元。
『叄』 人如果時間逆轉,會發生什麼不得了的事情
諾蘭的科幻大片《TENET》(國內翻譯《信條》)與諾蘭的其它電影一樣,保持了一貫的燒腦,由於電影里各種穿越造成異常復雜的時間線穿插,把不少觀眾的腦袋都燒糊了……在電影里,反派和正派只要通過一個旋轉門就可以實現時間逆轉,然後逆轉後的人會沿時間往過去走,還能遇見過去的自己,還能跟過去的自己扭打在一起……
那麼現實中這樣的情況能夠發生嗎?如果真的實現逆轉時間的運動,會發生什麼?我們大開腦洞聊聊時間逆轉會發生什麼不得了的事情!
留意看電影的人應該都注意到,女科學家在解釋逆熵子彈的原理的時候用到了“反物質”這個詞,很多觀眾可能都聽過反物質,這玩意上世紀30年代就在實驗室發現了,現在科學家已經能夠人工製造出微量的反物質,甚至我們平時吃的香蕉里就有一種微量元素鉀-40會通過β+衰變產生反物質(正電子),但這么普通的大家都知道的玩意跟時間逆轉有什麼關系?反物質我們都聽過但沒聽過它能實現時間倒流啊……
我不知道諾蘭具體是怎麼補這個洞的,電影里好像是說不能跟過去的自己接觸,否則就會湮滅,大概也許可能估計就是說整個人只是正常時間的自己的反物質吧……也就是說只能跟自己才會湮滅……這其實很流氓,如果量子力學這樣搞,那正電子只能找回過去的自己才能湮滅了……但現實世界是只要隨便碰上一個電子就能湮滅,它不認人……不,不認電子……
所以這應該是電影里的一個BUG了吧。
『肆』 症遺後條信是什麼意思 症遺後條信什麼梗
「症遺後條信」是最新的網路熱詞,這個梗和最新的電影《信條》有關,看完的觀眾掀起了一陣逆轉狂潮,說話也變得「逆轉」起來,因此有著這樣的症狀,症遺後條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下面帶來介紹。
症遺後條信是什麼意思?
症遺後條信,反過來讀就是「信條後遺症」
諾蘭口碑神作《信條》火爆熱映。國內外首批觀眾紛紛表示患上了「信條後遺症」回到生活中仍然無法自拔。
熱評:
1、電影院出來,一位大哥打電話問那邊「信條拍得諾蘭到底什麼意思」
2、天一的轉逆間時是天今
3、我的一切都在倒放,除了錢包里的錢。永遠往外
4、看完倒著走
5、看完信條出地下車庫 迎面來了輛車逆行。
《信條》里的逆向時間,就是這種「糊臉」一般的感覺。
在我們的認知里,從前向後、先因後果才是正確,因為人類給時間設定了方向,給起點賦予了意義。所謂的正、反,只是主觀產生的「幻覺」。所以,我們感到《信條》是一種對日常經驗的挑釁——片中採用的時間反演,比時間倒流更復雜,也更有趣。
挑戰受眾的大腦習慣和商業片的基本規律,諾蘭做了一件沒人敢做的事。這篇文章里,我們試圖討論《信條》里反向時間為何成立,以及它如何參與了電影敘事。
「您將會發現,從老年走向幼年,從成熟走向幼稚是多麼合理,多麼理所當然,如果有人談起時間還有另一個流向,您會認為他是痴人說夢。」
症遺後條信什麼梗?
症遺後條信=信條後遺症,比喻大家看完電影《信條》之後,說話,做事也開始變得逆向起來。
電影《信條》的觀影提示
1、燒腦
不少人建議看《信條》之前,先去看一遍《盜夢空間》,有助於找回燒腦的感覺。 而燒腦的感覺,其實,我們可以理解成是一種觀影習慣的回歸。 什麼是觀影習慣? 認真做准備,並把一次觀影,視為與創作者完成一次銀幕內外隔空互動的習慣。
它不像其他的電影,所有故事情節都交代清楚,給觀眾帶來某一種情感表達,相反,提高了觀眾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容易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而作為觀眾,我們能做的,其實非常簡單: 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2、逆轉時空
《信條》最大的看點,就是逆轉時空。 但該影片的逆轉時空不是單純地呈現時間逆轉,而是將正向和逆向兩個時間流,放在一起給你看。
另外,這些雙向時間線長時間成為了影片的主角。 也就是說,影片講述了未來試圖吞噬過去、同時營救過去的故事。 在通過一次測試後,男主被拉進了一個神秘國際間諜活動的世界。他的任務,是阻止比核戰爭更為可怕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他很快發現,一些來自未來世界的物件,這些東西有一個運行特點: 即,和現行時間的流動邏輯完全反著來。
比如,現行世界,地上有個石塊,我們是主動伸手去抓起來; 而未來世界的石塊,你伸手是抓不起來的,相反,需要你做出丟棄的動作,石塊就會自動「飛」到你手中來。 更好理解的,未來世界車是倒著開,人是倒著走,子彈不是射出去的,而是接回來的。
甚至於,連冰與火這樣的自然現象都會發生置換——一輛車爆炸,結果裡面的人是被凍死的…
兩個相反的時間,在同一個空間、連續長時間地發生相遇和碰撞,恰恰是《信條》的魅力吧。
3、用心去感受
《信條》這部電影確實是很燒腦,但我們不必太過於較真。 因為燒腦的細節固然很吸引人。 但最打動人心的,往往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觀眾不是全都傾向於理性思維的,有時候,帶有一點感性的電影更能引起觀眾的好感。 因此,在電影中,諾蘭專門設計了這句台詞: 「不要試著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這其實就是他給觀眾的觀影提示。
4、做好被震撼的准備
大家在看《信條》之前,最好做好被震撼的准備。 比如,《信條》這次的動作戲,非常精彩。 還有,諾蘭炸了個真飛機,十分震撼!
但同時,《信條》這次動作戲的精髓在於: 全程和逆轉時空這個設定深度綁定。 所以打鬥也好追車也好,我們之前的觀影經驗都是失效的。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請大家繼續關注。
查看更多相關的資訊
『伍』 逆轉時間拯救世界,如何評價諾蘭執導的《信條》
諾蘭電影有兩大特色:一個是對觀眾的智商要求比較高,一刷能看懂的人很少。第二點是音效非常勁爆,場面太過真實,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信條》這部電影處處有機關,片名也不例外。原文名《Tenet》是一個迴文詞,不管是正著讀還是倒著讀都是這模樣。這也預示著幾條人要通過逆轉時間來回到過去,拯救世界。IMAX巨幕看起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眾的腦海里卻布滿疑雲,看完電影後,智商160以下的腦袋都大了一圈兒。
電影開頭,古典音樂愛好者在音樂會上突遇襲擊,而主人公一句輕描淡寫的“只有坐在廉價座位的人”會被幹掉,這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沒有同情心的基調,好像拯救了世界,死幾個無關的人,並不是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