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影視作品中的民族意識主題舉例分析
首先,民族電影不是一個凝固、靜止的范疇。它是一個隨著時代前進而變化發展的概念。新電影獲得成功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回應時代的要求。
其次,民族電影也不是一個單一的范疇。它具有多源性和包容性。後第三世界主義電影理論在分析早期第三世界主義關於「民族」概念的局限時指出:首先,統一的民族常常包括了各種地方民族。一些民族性國家事實上應該稱為「多民族國家」。第二,所有國家,包括第三世界國家都是多源的、異型的,同時是城鎮的和鄉村的、男性的和女性的、宗教的和世俗的、原住民的和移民的,等等。單一的民族概念壓制了多源文化中不同的社會和種族的聲音。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特別強調了第三世界民族主義革命的主體被無形中被表述成是男性的問題。
第三,民族電影並不排除外來文化的影響,也不可能排除。關鍵是進行分析取捨,以建設一個積極、進步的民族文化為目的,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簡單、狹隘的排斥只會進入另一個誤區。九十年代中期的批評中,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許多在國際上獲獎的電影被指責為是後殖民主義時期東方主義的產物。其理由是認為他們的一些電影迎合了西方人對東方的想像。這一批評的立論雖然很尖銳,但是它的偏頗也很明顯。從事實看,陳凱歌、張藝謀當初拍《黃土地》、《紅高粱》未必想到要迎合西方人對於東方的想像。他們的根本目的是想對中國人對中國的傳統想像發起沖擊。從理論上看,把西方人的讀解(看到一個神秘、落後的中國)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讀解,而把中國人的讀解(對民族文化的反思)看作是無足輕重的,這種讀解模式本身就是歐洲中心主義的。任何一個民族對外來作品都可以產生一種「投射性欣賞」的閱讀模式, 即把自己的理解、想像放到該作品中去,而不顧及該作品的原意(中國人則把此稱之為「創造性誤讀」)。就中國人而言,自然不必把西方人的這種投射性讀解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讀解;而是應該相信自己讀解的合法性,應該根據這些作品和產生這些作品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之間的動力關系出發進行讀解。
㈡ 如何理解電影鏡頭所表達的意義
電影鏡頭是導演特定的在某個角落或者在上方進行拍攝,因為在不同的角度拍同樣的是事情就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在需要表達一種情緒的時候就需要近距離拍攝,但你卻用了另一種拍攝方法就會曲解他們的情緒。
㈢ 怎麼看電影
間隙:回憶,給電影分段,情境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確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務,即為什麼要有這一段,對整體起到了什麼作用,可否不這樣做,會對電影起到什麼別的影響 第二遍,檢驗間隙時的思考,帶著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各種景別各種角度各種燈光,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點是根據間隙思考得出的結論,去分析,這些技術是否在圍繞著情境,進一步檢驗思考是否正確。 間隙:是不是有些技術不明白為什麼這么用?趕緊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重復第一步驟,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務出了問題。如果一切都能夠理順了,那麼思考,如果我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人物,環境,我有沒有什麼高招,可以比導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帶著是否有高招的問題,再看電影,思考究竟是導演招妙,還是我的招妙,為什麼導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如果適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後會怎麼樣?是不是變成了另一個主題了?如果變成另一個主題了,那麼作為創作者,這部電影,你已經消化了,但是作為影片讀解工作,你還沒有做到位。 間隙:如果你發現你的招主題變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題,是否符合這部影片的所有技術和情境。 ……周而復始……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麼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後現代打破傳統的敘事,重新建立的電影內部體系等等,都不是用傳統的流水線方式能夠讀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復始的思考,檢驗,再思考去讀解的。 對於編導系的學生而言,讀解電影,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作品,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及了解到大師在處理類似問題的高明處。 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只需要做到能夠找出主題,並發現它高明或者失誤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無忌,因為沒有接受長期創作訓練,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潛質,而不是已經學會了這套本領。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師看片,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判斷,不同的遍數,會有不同的發現。這就是區別於理科公式的藝術魅力。 藝術這東西是沒有界限范圍的,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你可以不贊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對。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樣。
㈣ 如何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普通高級中學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一節中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各方面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在這一理念的觀照下,今日教育呈現出綜合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發展趨勢,而影視藝術是當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綜合藝術,它融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等藝術精華於一體,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又由於電化手段的日益簡約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視教育借重電化媒體的長處也日益明顯。這無疑決定了影視鑒賞與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聯姻。在這種背景與趨勢之下,我們必須要關注這樣一個新的教育課題:即如何多層次,有步驟地提高學生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
就如魯迅先生預言的那樣:「用活動電影來教學生,一定比教員的講義好,將來恐怕要成為這樣的。」影視藝術因其多元綜合的特點,所以可以對學生進行多視角、多方位的能力培養,突破單純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把影視作品多層次、有步驟地引入課堂,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顯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加深其人文素養,從而達到觀看影視作品——形成感性積累——增進鑒賞能力——提高人文修養的教育目的。
從教材與影視作品的結合入手,感受影視的超文本魅力(觀看——感受——積累)
所謂「欣賞」是指具備了一定的藝術修養,對影視藝術的美學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欣賞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積累與體驗,因而能從電影、電視藝術的各個層面,對一部影視片進行更深入的讀解,並在此基礎上通過「欣賞」,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悅。這就說明了如果學生對影視作品沒有一定的感受和積累,則「欣賞」與能力提高等等目標就無異於一紙空談。如何提高學生這方面的素質,就成了我們首先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們研究問題都是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材和影視作品的結合,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學生們對與教材相關的影視作品的理解與我們對教材的講解可以互為參照,其間形成的異同則很可能形成學生對影視文學作品的初步感受力與經驗素材積累,從而引發其對影視文學塑造與深化功能的再認識。
僅以魯迅先生的小說《祝福》與影視作品《祝福》相結合為例。
1、魯四老爺的「出行」
小說《祝福》中有對魯四老爺的描寫筆墨是極儉省的,但是通過其語言來描寫其形象的結論上很容易通過文本閱讀的出的,但與此相對的對魯四老爺唯一一次「出行」——找尋淘蘿的描寫,在以往的教學中是根本忽略的一個情節,也是學生們不會注意的,我們通過文本閱讀難以理解這次「出行」對其塑造究竟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但是,當我們參照《祝福》這一影視作品時,這次「出行」的作用就會不言自明了,因為屏幕上的魯四老爺以他的神情與動作再加上語言與直觀環境的展現,便把我們通過文本很難把握的東西呈現出來了:祥林嫂有何不虞,魯四老爺是全然不放在心上的。他更關心自己的淘蘿,在關心著淘蘿的前提下還要維護自己外表的尊嚴,他是不「啊呀,米呢!」那樣大叫的,他是不會慌慌張張東尋西找的,他有更「周密的思考」、「細密的推理」、「明白的判斷」,就如一為同學在分組討論後發言時指出的那樣:魯四太太說:『祥林嫂不是去淘米嗎』,魯四老爺便有了淘蘿丟在河邊的判斷,可魯四老爺沒有說明,萬一推斷有誤,就會喪失尊嚴,所以只好親自出馬,表面上的若無其事掩飾了內心的想法,這完全可以從表演者的臉上察覺出來。人命等於零,淘蘿千鈞重,面子不可丟——這便是魯四老爺的全部價值觀念,也是封建倫理道德的主要內涵。我想,不借重影視元素,這樣的結論是很難得出的,同時學生的發現與分析問題的能力也不會得到如此充分的展現,學生得到了發現的樂趣,這種能力與思維方式也作為一種感受力積累下來。
2、祥林嫂的外貌描寫
《祝福》中對祥林嫂有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寫,作者對其頭飾、穿著、臉色、模樣、手腳和眼神都作了細膩生動的描寫,且三次外貌描寫各有不同。相對於電影而言,課文對人物的刻畫更為細致傳神。課上,為了使學生充分體會人物外貌描寫的成功之處,先讓學生們從文中找出對人物進行外貌描寫的語句,體會其深刻含義,並比較三次外貌描寫的異同,既而讓學生「有意注意」地觀看影片中表現人物外貌的鏡頭,進而比較小說與電影的肖像描寫的異同以及肖像描寫對展現人物精神面貌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藝術匠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通過將影視作品引入課堂,並與教材有機的結合,使得學生們更加勤於和善於思考了,同時他們經常可以在閱讀或寫作中化用一些他們接觸過的一些影視文學的手法,這充分體現了學生們材料積累與感受能力有了明顯的增益。
從進一步提高影視鑒賞力角度出發,分析經典影視作品(鑒賞——深入——影評)
由於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漸進的積累與鋪墊,所以在這個教學階段,我引入的影視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圍。在這一層次的影視活動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在觀賞影視作品時超越形象思維,不僅僅停留於畫面的表層意義,充分發揮其想像力與聯想力,去挖掘畫面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去領悟編導演的藝術匠心。在這一點上要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鼓勵他們勇於獨立思考,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這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鑒賞能力大有裨益。
任何好的影視文學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發覺的隱性結構或稱未知結構的,而能否發現理解這個隱性結構是標志著一個欣賞者欣賞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學看了電影《老井》後說:「這片子是說一個村子裡的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搭進了好幾條人命才打出了一口井。」這至多隻能算是「看過」,還說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學說:「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老井村幾代人,尤其是旺泉的故事,但它是通過一個村子、一個人的命運,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和中華民族為了爭取生存而頑強斗爭的精神。」那麼這位同學就是會「鑒賞」電影的人。
在此階段我主要選取了兩部作品:《阿甘正傳》和《老人與海》
一位以前看過這部影片的同學在他的影評中寫到:「以前看這片子,總覺得傻乎乎的阿甘受到命運的關照、最終成了一個富翁。而現在再來看這部影片卻會有不同的感覺,覺得這個影片是要通過阿甘傳奇般的經歷,不僅闡述了一個人往往只有不計得失、才能成功的道理,更主要的是通過阿甘的經歷,把美國幾十年的重大歷史事件貫穿在一起,表現了它們對美國社會的沖擊和影響。」我欣慰的看到,這位同學不僅是「看懂」了電影,而且已經成長為一個會「欣賞」電影的人。
另一位同學在看完《老人與海》之後,在他的影評中寫道:「這部電影,內容很簡單,說的是一位住在海邊的老人,生活無依靠,以打漁為生,日復一日,總想打一條大魚,賣更多的錢。一天在打漁時果然遇到了一條很大的魚,老人靠自己的力量和熟練的技巧把大魚給制服了。因為這條魚實在太大,老人無法立即將其拉入船艙,只好將魚拖在船的後面。由於這條魚在捕獲時,身上被魚具弄出了血,對此非常敏感的鯊魚將魚肉一口口吃掉。當漁船到了岸邊,老人捕獲的這條大魚只剩了一條骨架。老人拖著疲憊的身體,緩慢地走回了那位於海邊的小屋。夜晚很快進入夢鄉,還夢見了一隻獅子。這個作品的偉大何在?是對老人捕漁技術的描述,如何與大魚搏鬥,還是對大海與波浪的生動敘述,我認為都不是。主要因為是作品有它的深層含義。老漁夫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兩種爭論,各有其理,但沒有結論。說漁夫是勝利者,但沒有實際意義的收獲;說老漁夫是失敗者,而他以自己的力量和技巧戰勝了一條很難捕獲的大魚,顯示了老人的能力和智慧,又做了獅子的夢。影片以更加直觀和富於震撼力的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永久的無窮無盡的爭議。」
面向21世紀的藝術教育格局中,影視藝術教育的多層次發展將成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沒有理由忽略它的存在和發展!實踐證明,多層次,有步驟地將優秀的影視文學作品引入課堂的嘗試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有位學生在周記中寫道:「上影視欣賞課,我們既緊張又鬆弛,在一種全新的教學氛圍中,我們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我想這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與鼓勵。我堅信,隨著實施素質教育和語文教改進程的不斷深化,提高學生對影視文學的鑒賞能力這一課題將會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同人的關注,這方面的研究也將得到不斷的深化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