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影指南 > 如何評價大師這部電影

如何評價大師這部電影

發布時間:2025-08-05 13:45:07

① 大師電影劇情

電影《大師》的劇情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1. 主角與團體:電影以心理學家蘭卡斯特為主角,他創建了一個名為「因」的宗教小團體。退役海軍弗萊迪意外成為了這個團體的一員。

  2. 弗萊迪的背景:弗萊迪的生活充滿了酗酒和狂放不羈,彷彿是一個等待「治療」的靈魂。他由傑昆·菲尼克斯飾演。

  3. 蘭卡斯特的理論與治療:蘭卡斯特借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提出了人類靈魂不滅、記憶永恆的理論。他試圖通過喚醒弗萊迪的記憶來改正其缺陷,追求完美。治療過程充滿了挑戰,蘭卡斯特試圖讓弗萊迪接受自己的行為。

  4. 治療過程中的關系:在治療過程中,弗萊迪代表了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本我,沖動易怒;而蘭卡斯特則作為超我,試圖控制情緒,有時甚至與弗萊迪產生共鳴。治療過程波折不斷,弗萊迪多次逃離。

  5. 蘭卡斯特的探索:在弗萊迪逃離後,蘭卡斯特不得不尋找新的研究對象,並在英國繼續探索他的理論。

  6. 影片的結尾:弗萊迪在裸女沙雕旁找到了平靜,這似乎暗示了他的轉變。盡管蘭卡斯特的療法可能未達到預期效果,但弗萊迪的內心深處可能受到了蘭卡斯特的信任和友誼的影響,達到了本我和超我的和解,使他達到了一種平和的狀態。

總結:電影《大師》不僅探討了治療過程,更深刻地探討了人性、理解和接納的主題。

② 分析大師電影!!!急!

這個是我豆瓣影評中的一篇,不知可否
傑出的詩電影(塔可夫斯基導演犧牲)
犧牲中情節開展的具體地點與導
演的其它影片相比,顯得更為抽象,也顯得更具象徵意義:簡潔的線條,景
色的和諧,色彩的清新,光線的延伸,都變得那麼質朴自然,給人以一種天
堂美景的印象。導演似乎在告訴觀眾,這就是人類應該過的生活。然而,導
演又在單一意義上強調主人公活動地點的現實性,並以主人公的對話,抒發
了對人類有可能失去這樣的生活的憂慮。就這樣,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在
他的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非俄羅斯影片《犧牲》中,重建了他的個人的和精
神的世界,並在這個世界裡找到了自己。而這個世界,仍然把他與俄羅斯文
化藝術的傳統聯系在一起。
可以說,《犧牲》的主人公亞歷山大是導演的第二個自我。導演通過亞
歷山大,抒發了一個身患絕症,遠離祖國,為世事憂心如焚的俄羅斯藝術家
對核災難臨近的恐慌和為拯救人類而犧牲自己的渴望。影片中,當亞歷山大
說「人類正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這條道路是非常危險的」這句話時,靜止
的鏡頭長時間地遠遠地對著他,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亞歷山大種樹的畫面
也幾乎是靜默的,只有戴著一頂白帽子的孩子默默地在父親身邊玩耍。導演
以這個男孩暗示隨時都處於核威脅之中的人類的未來。亞歷山大祈求女巫瑪
麗亞解救人類的那場戲被處理得相當有力度,在亞歷山大訴說母親臨終時他
的痛苦的大段獨白中,他回憶自己想把老家的花園收拾整齊,卻事與願違地
把自然美景破壞殆盡。這段獨白印證了主人公在影片中的話:「人類一旦有
了重大發現,就把這些變成武器。所有為生活所不必需的就是罪惡。」亞
歷山大為了獲得超乎日常生活、超乎物質之上的一切,燒毀了自己的家,並
把自己的信念傳遞給孩子,影片中的一個鏡頭令人備感震驚:亞歷山大突然
看見自己的家脫離了自己,像小火柴盒似的座落在他的腳下——他注視著這
一小塊安樂場,就像造物主注視著罪惡的大地,把犧牲的屠刀舉在他頭上。
而為了人類的博愛,他准備擔當犧牲,把這一切,連同自己的家人和自己都
付之一炬。
在塔爾可夫斯基設計的影片里,直觀的世界從來不是布景、道具或者社
會學意義上的大背景,也不服從於劇作。在他的影片里,演員不是在表演,
而是在繼續著影片里那個世界裡的人們的生活。在他的作品裡,人和物都是
獨立的、行動著的個體。它們都富於畫面意義,它們在此時此地或彼時彼地
出現,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因為它們與影片的作者的第二個自我,即主人公
有所聯系。回憶一下在塔爾可夫斯基所有的影片中時常出現的那些舊書籍、
木房子、聖像畫、鏡子、雨等等,就可以意識到,在塔爾可夫斯基的精神世
界里,在他的影片的藝術氛圍里,這些物體都是必需的,而且,經過塔爾可
夫斯基的導演組合,所有這些普通而平凡的物體變得敏感而易於接受。
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的處世態度應該被認為是動態的。具有這種處世
態度的人必定被運動中的、成長中的、發展中的一切所吸引。靜止,在他看
來是反自然的,是生命的終止。導演經常把自己的觀點轉托給影片的主人公
們。《潛行者》中的主人公的獨白中說:「當一個人誕生時,他是軟弱的、
柔順的;當一個人死亡時,他是堅強的、冷酷的。當樹木成長時,它是柔軟
的、柔性的,而當它變得乾枯、堅硬時,它即將死去。」實際上,這段獨白
闡述的是古代中國哲人老子的《道德經》中的思想:「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塔爾可夫斯基曾說,「我覺得,我更加接近東方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喚起人們內心的呼應,而不是誘使他們落入膚淺的饒舌的圈套。」看過影片《犧牲》之後再細品塔爾可夫斯基的這番話,觀眾可以體味到這位偉大的俄羅斯藝術家對世界的感受與東方藝術、東方哲學之間的共鳴:把現實理解為可變的,認為整個宇宙及宇宙中的每一個物體都是可變的。在《犧牲》中,塔爾可夫斯基把這種共鳴傳達給影片的主人公。例如,亞歷山大的生日宴會被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破壞。遠處傳來了神秘的叫聲,電台播送了核災難的消息??在塔爾可夫斯基的另外幾部作品中,雨也曾作為一種重要的造型手段而多次出現。古代的中國哲人認為,雨,意味著天地之一統,體現出「陰」和「陽」的力量。「陰」和「陽」的統一會產生巨大的創造力,最終成為宇宙和現實存在的基礎。也許,受東方思維影響頗深的塔爾可夫斯基正是這樣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雨」這樣一個自然現象為手段把現實引入動態,使其充滿了內在的活力。由於雷雨的啟示,亞歷山大願以個人的犧牲來拯救人類。還應該強調指出的是,《犧牲》中片首和片尾出現的那棵樹。在這樣首尾呼應的造型處理中,導演賦予「樹」以形象的能量。「天天澆水,直到把樹澆活為止」。這就是作為藝術家的塔爾可夫斯基動態的處世態度。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生前曾對《犧牲》作過如下闡述:「這部影片是一則詩的寓言。每一段情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釋。我很清楚地意識到這部影片與當今人們所接受的觀念是不符的」客觀地說,表現核時代人的精神頹廢問題的《犧牲》,的確是一部嚴肅然而令人困惑的影片。它似乎在表述著導演的一個未曾啟口的願望:讓觀眾自己去讀解影片所提供的素材的形象意義,從而理解這位偉大的俄羅斯藝術家在告別人世前對一切作出解釋、喚醒世界、改變世界的渴望。《犧牲》作為一部優秀的詩電影和作者電影,將與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的名字一起,永載世界電影史冊。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大師這部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朴燦烈新電影片段 瀏覽:263
世界一百部電影 瀏覽:737
手機看完電影和視頻在哪裡能刪除 瀏覽:992
趙氏孤兒上海國際電影節 瀏覽:723
韓國洗頭哪個電影完整版 瀏覽:429
武裝突襲微電影喪屍 瀏覽:280
電影資訊網站製作 瀏覽:80
老北京猜一個電影名 瀏覽:497
2017恐怖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332
一生相隨是那個電影主題歌曲 瀏覽:141
手機電影免費觀看中文 瀏覽:777
微信視頻聊天小電影 瀏覽:896
豆瓣已看過電影怎麼打分 瀏覽:73
如何把電影剪輯上面黑幕 瀏覽:504
有哪些影院電影網 瀏覽:822
美國賽車電影票房排行榜 瀏覽:908
能免費下載電視劇電影的網站 瀏覽:90
宮廷野史韓國電影圖片 瀏覽:975
以前拍攝過四行倉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2
如何評價大師這部電影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