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看電影
間隙:回憶,給電影分段,情境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確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務,即為什麼要有這一段,對整體起到了什麼作用,可否不這樣做,會對電影起到什麼別的影響 第二遍,檢驗間隙時的思考,帶著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各種景別各種角度各種燈光,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點是根據間隙思考得出的結論,去分析,這些技術是否在圍繞著情境,進一步檢驗思考是否正確。 間隙:是不是有些技術不明白為什麼這么用?趕緊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重復第一步驟,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務出了問題。如果一切都能夠理順了,那麼思考,如果我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人物,環境,我有沒有什麼高招,可以比導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帶著是否有高招的問題,再看電影,思考究竟是導演招妙,還是我的招妙,為什麼導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如果適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後會怎麼樣?是不是變成了另一個主題了?如果變成另一個主題了,那麼作為創作者,這部電影,你已經消化了,但是作為影片讀解工作,你還沒有做到位。 間隙:如果你發現你的招主題變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題,是否符合這部影片的所有技術和情境。 ……周而復始……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麼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後現代打破傳統的敘事,重新建立的電影內部體系等等,都不是用傳統的流水線方式能夠讀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復始的思考,檢驗,再思考去讀解的。 對於編導系的學生而言,讀解電影,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作品,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及了解到大師在處理類似問題的高明處。 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只需要做到能夠找出主題,並發現它高明或者失誤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無忌,因為沒有接受長期創作訓練,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潛質,而不是已經學會了這套本領。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師看片,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判斷,不同的遍數,會有不同的發現。這就是區別於理科公式的藝術魅力。 藝術這東西是沒有界限范圍的,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你可以不贊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對。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樣。
『貳』 怎麼樣去看一部電影才真的有收獲
你可以對於片子里所講到的科技感興趣,去網上查詢,找人搞懂之後寫下自己的體會。也可以就為了某一個打動你的鏡頭或者場景,或者是一句台詞而揮撒筆墨寫下自己的感受。還可以一遍一遍的看完之後,找到電影中的插曲,用音響放出來,沉浸在電影帶給你的震撼中寫下你對電影的整體感受!當你能夠為了一片影評而不惜花大量的時間去查找資料,甚至放棄吃飯時間去寫,那這不電影對於你的人生來說就已經意義深遠了。
最後附加一句:影評並不是寫出來讓別人看的,而是寫給自己的,當你閱讀自己寫下的影評能讓當初看電影的感覺重現,那樣才叫真真正正的看穿了電影,讀出了味道。
『叄』 怎麼才能學會看電影把裡面的情節全部復述出來呢
很簡單,就是套路,明白了電影的套路就很自然的復述下來了,比如凹凸曼打怪獸,所有的電影都是那幾個套路只不過是表現的手法不一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