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救贖與人性之美長存 ——比較2012版電影《悲慘世界》和原著的異同
《悲慘世界》是一部關於愛、恩典與救贖的史詩,雖然雨果的原意只是寫悲慘的人們的故事,但中文譯為世界更能彰顯對世界困苦、人性救贖的美的延續和廣大。2012版《悲慘世界》,改編自原著,採用音樂劇的演唱形式,再現了維克多·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中的場景。其中沙威作為故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展現了另一個方面的人性之美,每一個人都可以被救贖,發現不一樣的美和感動。
基於電影對原著情節有高度的濃縮,刪去了卞福如主教的介紹,以及改掉了馬德蘭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冉·阿讓後重又被捕的故事。冉·阿讓其實是在洛里翁戰艦救了一名海員後掉入海中之後重獲自由的,而在電影中忽略了這部分,只選取了比較重要的情節。
原著里結尾的敘述很簡單,僅僅是對冉·阿讓的墓碑做了個描述,荒草隱蔽,雨露沖洗,無名的墓碑和周圍一般無二,上面留下的四句詩已經看不見了,事情自然而然的發生,夜幕如同往常一般降臨。而在2012版電影里最後的結局改的十分的巧妙,改為冉·阿讓的靈魂見到了天使一般的芳汀,最後走向了米里哀,也算是一種程度上真正的獲得了救贖,真正的圓滿,得到了靈魂的凈化。
但是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中,最終的冉·阿讓還是算是得到了安息,一生起伏,雖做過壞事但真心悔過擁有仁愛之心和崇高的人格,值得尊敬。
原著中在沙威自殺之前有這樣一句話,「思想里總會有些內心的叛變,由於有了這些叛變,他又感到非常憤懣」。原著中沙威自殺前的描寫是,他仰頭穩步走向沙特雷廣場的哨所,寫下了一封給警署署長的信,一些忠告和提醒成為了他最後能做的一點事情。之後他又回到了原先的石面欄桿上,呆了幾分鍾之後脫下帽子放在石欄邊上,可以說是做好了違背法律的准備。片刻後一個高大的黑色影子站著出現在欄桿的上方,最後人影俯身塞納河上,繼而又豎起身子,筆直掉進黑暗中,發出潑刺刺落水的低沉聲音。
而在電影里沙威在塞納河邊低吟,捫心自問自己固守的律令是否正確,該如何抉擇,看著下面奔騰的河水,在確定內心應相信人性的善良之處之後才投入洶涌的河水。這樣的沙威,這樣的死法,的確讓人痛惜。而且由於電影敘事手法的限制,影片中沒能詳細敘述沙威自殺前在警署留下那封信的內容。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應該來說那封給警署署長的忠告和提醒的信是他自殺之前最後的告慰。
但是原著和電影都有的共同點就是沙威對自己一直以來的信仰的堅持,對公平和秩序的信奉,所以這樣的離開方式是展現了他難以抉擇的情況下,一種保留自身最後一點尊嚴的做法。
無論是電影還是原著中,沙威和冉·阿讓之間都是一種反面的矛盾的對比和反襯,讓當時的社會現象更加的真實化。追捕冉·阿讓則昭示著沙威的存在,同時也展現著沙威最初心裡對法律堅貞不移的信任,他雖然生於監獄,深諳下層人民的疾苦,卻是維護當時腐朽制度的偏執狂。沙威與冉·阿讓的多次交鋒,一直苦苦追蹤冉·阿讓,一次又一次對冉·阿讓的行為感到不解,同時也一次又一次的被冉·阿讓的言行所震動。最後冉·阿讓從革命黨人手裡把他釋放之後,沙威的信仰開始受到極大的沖擊,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他不敢承認仁愛的偉大,因為承認就代表對自己的否定,但他又不得不承認。在通往塞納河的下水道口,他出於使命感將冉·阿讓截住,又在矛盾中放棄了逮捕他。他看到的一切都敲打著他原本毫不動搖的信念打破了他心中的頑固理論,並為之感化,後來無法抉擇只能在內心矛盾與掙扎中選擇死亡。
但是無論哪一個方面中沙威的形象都塑造的很成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生活中,你會發現,這也是人性的一種展現,我們總會找到在他時他地中的某個人身上切切實實的發生著類似的事情。他也是可以被感化、可以被救贖,可以被牽引著去看到良心所見到的不一樣的一面。
電影可以說是比較遵從原著的,貫穿沙威始終的是一種信仰的毒害,他所要做的便是對命令的服從,對法律的堅決遵從,這一章節,在原著中命名為沙威的出軌,闡述沙威的思想里卻突然出現出他所不能掌控的思考,讓他覺得作為警官釋放一個犯人竟然是對的!這世界上還有凌絕於法律之上的東西,卑賤者的崇高品質竟然打動了他,讓社會的弱點在一個寬宏大量的壞人面前覺得可笑,原著的台詞很精彩,但是電影更能展示觸動人心的瞬間,沙威的死是一種走向絕對的沖動。
電影的最後,那些在悲苦中死去了的人們,在象徵自由理想的街壘上唱歌,即他們爭取美好前景的精神常存,而他們死後所享的比在世好多了。可以說是向音樂劇的一種致敬,同時象徵的是,在故事中雖然革命失敗,好人不得善終,但他們偉大的精神必將得到繼承,偉大的理想必能在將來實現。
可以說,2012版的電影《悲慘世界》繼承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故事大概,用音樂劇的方式吟唱出了救贖與人性之美,即使在困苦不堪的社會中,依舊存在著讓人心凈化的愛的力量,依舊可以被感動,讓人性之美長存。
❷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有哪些
改編自文學作品的電影:
1、《霧都孤兒》
《亂世佳人》是由維克多·弗萊明執導,費雯·麗、克拉克·蓋博、奧莉薇·黛·哈佛蘭、萊斯利·霍華德主演的愛情片,於1939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小說《飄》,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後,塔拉庄園的千金小姐斯嘉麗與風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之間所發生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