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柏林、威尼斯,各自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崇高藝術追求,是世界電影領域內含金量最高的獎項之一。
報名參展資格及評審制度相似,無國界限制,強調「獨一份」。入圍官方評選的影片需在電影節前12個月完成製作,未在本國以外地區商業運作,未參加過其他國際影展,且未在網上發布,競賽短片不超過15分鍾。
三大電影節評選機制採用「評審團」制,包含知名導演、演員、編劇等,與參選影片製作或商業運作無利害關系者不可成為評審團成員。
歐洲三大電影節基本信息及獎項設置如下:
戛納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舉辦於每年五月中旬。獎項分為六個單元,其中主競賽單元最受關注,一種關注單元針對新銳導演和小眾佳片。
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為諸多電影大師提供了舞台。
柏林國際電影節,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51年,每年2-3月舉行,逐漸弱化政治屬性,讓藝術回歸。
三大電影節採取「精英政治」評選機制,評審團質量決定了其影響力。擔任主席的電影人來自行業不同領域,極富聲望。
華人電影工作者擔任三大電影節主席情況,展現了華語電影在三大電影獎上的戰績及質量。
歐洲三大電影節歷史悠久,其評選制度雖有優劣,但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首屈一指。無論個人還是國家,獲得這些獎項均為極高榮譽。
真正的影迷不應迷信電影獎項,好電影不論得獎與否,其光芒都不可忽視。戛納電影節被譽為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