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用解構主義來分析一部文學作品
電影是鏡頭、情節、聲音這三個形式的組合,把他拆開來看,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1.這是個什麼樣的鏡頭/情節/聲音?
2.為什麼創作者要把這個鏡頭/情節/聲音這樣處理?這(對現實)表達了什麼?
3.他是不是想要觀眾產生某種他預設的感覺?
4.這是不是說明了某種我們共有的意識形態(神話)?
以上是結構主義的方法,即用基於語言學的觀點拆解電影元素後,對能指和所指進行關聯分析,前提是承認電影語言是有結構的。然後再反過來問另幾個問題:
1.為什麼觀眾會從這個鏡頭里得出這個理解?
2.這和他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佛教徒會這么理解嗎?存在主義者呢?
3.這個背景為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理解,那個背景又導致了那樣的理解,怎麼能說誰對誰錯呢?
你可以簡單地把這個理解成解構主義,是在結構主義框架內的、對「能指能帶來所指」的反對意見,認為世界上沒有所指,即只有可以任意理解的文本,而沒有固定的意義,解構主義者認為結構主義把一切萬物鎖進一個不會擴張和變化的符號系統是不科學的,因為一方面結構主義與神話/符號學沒有考慮到書面語言的情況(德里達的觀點),另一方面每一個主體基於自己不同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經驗也會對符號做出不同於其他人的理解。說白了,就是把主體接受的觀點以及符號的變動因素納入了結構主義符號學,可以用傳播學里的二級傳播和編碼解碼理論來理解。再深入一點,再問自己(真的要這么問嗎):
1.這移動的畫面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
2.他的表達和我的感受,這兩者有聯系嗎?
3.電影語言是什麼?我就愛覺得特寫是不重要,全景集中我的注意力,難道我錯了嗎?
可以看到,不同於解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則認為結構主義完全扯淡,你要用後結構主義分析電影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吧,反正不要同意結構主義的觀點,不要承認確定性,不要承認經驗論和二元論(即理論能解釋現實/事物有真相),甚至不要承認語言存在,意義先於語言。
舉個例子:sanity和insanity,這兩個詞真的是指正常和不正常嗎?為什麼以前中國大陸做個體生意不正常現在又正常了?為什麼同性戀以前不正常現在又正常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在這里社會意義先於語言,語言實際上只是被社會權力交替所被操控的能指。這樣的觀點對待電影和文學也是一樣,一句話:你以為你看見的就是你看見的嗎?區別於解構主義,這里主體准確地接受甚至都成了不可能,一切都是誤解和無解。當然,也要指出有些地方認為後結構主義就是解構主義以及其他結構主義之後受到社會科學影響的思想的總稱,按照這種說法,解構主義/意識形態批評/女性主義/精神分析都算是後結構了,也就並沒有一種所謂的「後結構主義」,這只是又一個學術翻譯的烏龍。
至於怎麼分析電影:我個人覺得,一般的電影文化分析都自覺或不自覺用到結構主義觀點,首先要把電影中元素理清楚,把聲音的響度音色頻率、鏡頭的冷暖長短路徑、情節的復合邏輯有序無序等等等等所有你能看得到的聽得到的感覺的到的都列出來,然後分開講、合起來講、結合導演講、針對觀眾講、放進社會講、用哲學眼光講,總之只要分析出其中的永恆命題(神話),就是運用了結構主義了。用解構主義分析電影,你就多說幾個意義,比如《黃土地》中大片土地的鏡頭,結構主義者說「在鏡頭語言看來這是表示自然多偉大,人融於自然」,你就說「在亞馬遜雨林土著觀眾看來那就是表示一滴水都沒有渴死個人的貧瘠。」——人與人不同,如此。後結構主義已經否認了結構主義和語言學建立的必然聯系,所以怎麼用來怎麼分析電影我一時還想不出來,不過方法論意義可以有,那就是電影你愛怎麼看怎麼看,因為這就是你獨一無二的理解。
文學上,也是一個道理,基礎的文學理論書籍應該也像電影這樣把各類文學拆解成了各個形式元素(我不知道有哪些,環境人物情節?),運用同理的方法去解析就好了。最後,如果只是看電影/文學作品而不是把電影/文學作品拿來當哲學樣本分析,最好不要抱著這個心態看電影和文學,不然我覺得是浪費時間,所有這些理論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脫離了真實的電影和文學,其目標是為了讓人們獲得一個對世界更清晰的認識的體系,而不是實踐。
㈡ 百度網盤下載的電影和字幕是分開的怎麼辦
網路網盤下載的電影和字幕是分開的怎麼辦 ,許多用戶會使用網路網盤下載他們最喜歡的電影,但有時下載電影會有字幕和電影分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把電影和字幕放在一起?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感謝觀看。更多精彩教程請關注深空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