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相關訊息 > 鋼琴家音樂電影觀影感受

鋼琴家音樂電影觀影感受

發布時間:2022-10-23 07:45:35

1. 如何評價電影《鋼琴家》

這部電影最可貴的是他的真實和其中反應的在迫害猶太人浪潮中的人性。

電影是由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斯普爾曼作為猶太人,雖然是一名如此有名氣的鋼琴家,在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浪潮中也不能倖免。他為了生活賣掉了鋼琴,為了生存東躲西藏。在華沙被佔領的前夕還在電台錄制鋼琴曲,波蘭猶太民族不斷受到各種沒有尊嚴、沒有生活權利的要求,不能走人行道,搬到猶太特區,趕到集中營,攜帶現金有限制,生活物資沒有任何保障,路上隨時可見餓死的人。還沒有搬到猶太特區前,他不能帶多蘿塔去咖啡店,不能在公園散步,不能坐公共長椅,只能在街上站著聊天。電影中被打死的穿越牆下下水道的孩子,發瘋的找丈夫的女人,一排趴在地上等待腦袋被打個洞的猶太人。納粹在街上任意戲耍猶太人,沒有理由的槍斃任何人,把輪椅上的老人推出窗外摔死。猶太人充當猶太警察迫害猶太人,高價賣給猶太同胞生活用品。

電影中也有暖意。幫助他出逃的猶太人,在登上集中營的火車上最後一刻救他的人,全家分享的那一塊糖,波蘭人給他的安全的生活地點,還有最後一幕里救他並給他食物的德國軍官。猶太人和波蘭人也開始反抗。。。

看完整部電影之後內心很震撼,我相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生在中國人民的苦難和故事一定不比電影中少,期待中國能出現這樣一部影片。

這部電影的確令人感動。

所有製作精良的 歷史 題材戰爭片都對衣著和武器相當考究,《鋼琴家》也不例外。因為你可以看到在華沙大街上踢正步行軍的德國軍隊,有鐵絲網內各式各樣被俘的德國軍人,還有最後解放華沙的蘇聯軍隊。

本片除了大家都熟知的有關反戰和人性的一些東西外,我第一次開始關注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但是從後來的觀察中並未發現他有多麼大的突破。

除了上邊的東西外,最重要的就是被大家津津樂道的德國軍官專業戶托馬斯·克萊舒曼。他在後來的《刺殺希特勒》,《帝國的陷落》,兩版《斯大林格勒》都有參演,都是德國軍官。鏡頭時間並不多的T.K.最終博得了很多中國觀眾的青睞,他也漸漸成為了我們對德國軍官的一個典型形象。

《鋼琴師》——戰爭中人性的光輝與陰暗
《鋼琴師》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維拉德斯婁·斯普爾曼的真實自傳改編(有興趣的可以看小說原著),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影片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如螻蟻般艱難生存的故事,於2002年9月25日在法國上映。

這部電影我看了三次,每次看完,內心依然震撼,整部電影沒有過於讓人不適的血腥鏡頭,但是卻真實的還原二戰期間波蘭猶太人的悲痛遭遇。導演羅曼·波蘭斯憑藉此片拿下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羅曼·波蘭斯本是一位法籍猶太人,但是這部影片導演在隱忍自己的感受,是以一個中立的態度來揭露那段 歷史 。

人性的光輝在戰爭中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地閃耀著,可人性的自私與醜陋也是深不見底的枯井。

男主斯皮爾曼是由美國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飾演,因為他特有的外形,高挺的鼻子,深陷的眼窩,特別符合猶太人的特點再加上本就扎實的演技,與這個角色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就了奧斯卡 歷史 上最年輕的影帝。

斯皮爾曼,波蘭籍猶太人,在當地電視台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也是家喻戶曉的鋼琴家。在戰爭來臨之前,一家人幸福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可是炮火毀滅了這一切,毀滅了男主的家庭,愛情,包括他的尊嚴。影片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德軍要入侵波蘭的時候,男主一家准備逃亡,但是在廣播中聽到英美有計劃對德宣戰,而放棄了逃亡的計劃。當晚母親還准備了豐富的晚餐來慶祝,卻不知道這個不切實際的希望給他們帶來了支離破碎的家庭。德軍入侵波蘭後,要求所有猶太人必須貼上標志性袖章,妹妹一開始拒絕,可最後也被迫屈服,這似乎象徵了當時大部分的猶太人,認為退後一步,會換來海闊天空,卻不知道每一步妥協的背後,是離深淵越來越近。

戶口登記到袖章到隔離區再到集中營,大批大批的猶太人就像慢慢被圈養的牲畜,越來越無處可逃。影片中可以看到猶太人當街無辜被戲虐,被槍殺,甚至於晚上安靜地在自家吃飯,都有可能隨機被德軍挑中扔下高樓活活摔死,這樣的納粹德軍固然可恨,但是在隔離區內大批猶太人卻沒有任何反抗意識,甚至還聽著音樂,數著手中金幣,片中在大批送往集中營的等候廣場上,一個猶太老人表示這是去往死亡的路,我們應該抵抗,反擊,我們人數不少,我們會有贏的機會,但是卻有人反對,德國人需要勞動力,他們不會白白浪費這樣的人力,只要我們好好工作,會活著的。誰對誰錯?導演把問題留給了我們的觀眾。

影片中最具矛盾的角色應該是男主斯皮爾曼的朋友伊扎克,家裡是做鑽石生意的,為了生存成為了一名為德軍服務而殘害同胞的猶太警察,知道男主在隔離區溫飽困難,還特意送去了食物,希望男主斯皮爾曼為了家人的生存和他一同加入,但是被男主的弟弟羞辱一番後憤然離去,即使這樣伊扎克還是冒險救過一次斯皮爾曼的弟弟,甚至在猶太人被大批送上死亡火車的時候在德軍眼皮下將斯皮爾曼拽下,給了他再次活命的可能。人性的光輝在他身上閃耀過,但是當他拿起棒棍傷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他的人性是自私的嗎?導演同樣把這個問題留給了我們。

男主斯皮爾曼本是生活一帆風順,受人尊敬,自信,幽默有魅力。正常發展下去可能還會有一段唯美的愛情,但是老天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讓這一切遙不可及,男主為了活下去,在集中營被鞭打的時候抱住德軍的褲腿求饒,只為活命。最後在猶太朋友協助下逃出來,也只能藉助波蘭朋友,到處東躲西藏,如螻蟻一般。可生命畢竟是頑強的,求生的慾望一次次刺激著男主,也一次次幫助他逃離死亡。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深邃的眼神完美的演繹了這位鋼琴家跌宕的人生,劇情我不過多的透露,有興趣的可以欣賞影片。

一首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高歌,斯皮爾曼像過街的老鼠一樣東躲西藏尋找食物的時候,正好碰上了德國高級軍官,影片中透過的一絲光明就像人性的光輝,照亮了,打動了軍官的心,將影片的劇情帶向了高潮。最後在德國軍官的幫助下,斯皮爾曼順利地等到了德國戰敗,波蘭被蘇聯解放了,可是這位德國軍官卻以納粹戰俘的身份死在了蘇聯勞動營里。他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我想這個也是導演留給我們自己思考的,沒有唯一的答案,也沒有正確的答案。

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9.2,網上各種劇情分析的都有,有人控訴納粹,有人批評猶太人,有人批評那個時代,但是我覺得這些應該都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太表面,太簡單,也太膚淺。就像一萬個人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一樣。

只是希望世界和平,沒有戰爭,因為戰爭太醜陋,人性也經不起戰爭的摧殘。

電影的劇情我並沒有透露太多,希望留給大家空間,自己去評。

這部電影的細節非常多。其原因是這部電影改編於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你如果有心地關注一下人物的對話,就會從中獲取大量的信息,對二戰時期歐洲人民的眾生相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這部電影非常實在。說他實在,是說給那些認為這部電影過於ridiculous、平淡和踐踏人的尊嚴的人聽的。這類人之所以會對這部電影產生這樣的看法,我私心地以為是沒有認清世界和人性的本質。

生活本身就具有ridiculous的一面。人性本身就具有自私的一面。當一個人為了生存而奔波的時候,他是可以不顧尊嚴的。

當納粹輕描淡寫地叩響扳機把猶太人的腦漿、額頭上打出窟窿的時候。當小孩子被打斷脊椎骨死掉的時候。當母親把自己的孩子捂死而精神失常的時候。當輪椅上的老頭被活活丟下陽台摔死的時候。

當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猶太人拯救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反抗德國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

當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最後成為了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

你會驚奇地發現,很多時候,現實是復雜的,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納粹也會有尊敬藝術幫助猶太的軍官,為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也會救下主角,同是被德國人奴役的波蘭人卻大聲叫嚷著要抓住猶太同胞,在德國人窮途末路之際隱忍膽小的波蘭人也開始反抗起來,上層階級的猶太人整天去酒館閑聊不顧外面同胞死活。

你必須得承認,你所見的,都是事實。沒有額外的東西來渲染,亦或是添加些別的作料來讓你繼續認為——啊,納粹就是殘忍的,正義必將戰勝邪惡,希望永遠大於失望!

很可惜,現實並不是這樣。影片結尾沒有什麼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位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了蘇聯人的手裡。這個時候,主角重新成為了光鮮亮麗的鋼琴家,在輝煌的音樂廳里奏起了肖邦的波蘭舞曲。

很多時候,一部電影不需要主題,尤其是在涉及到 社會 文化民族狀態下的題材,由於為現實過於復雜,那些火急火燎想要宣示主題的電影往往會給人「假」的感覺。

整篇看下來,主角是軟弱的,是被某些具有崇高信仰的階級所鄙視的「沒有骨氣的藝術家」。而我很欣賞主角,因為他具有絕佳的運氣和頑強的生存渴望,最後重新坐在了輝煌的音樂廳內,演奏起波蘭民族的肖邦舞曲。在他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二戰時期死於非命的猶太人。

無需帶有意識形態的階級批判,無需故作高深和矯揉造作的煽情,光就這一點,很多電影無法望其項背。在華沙深夜的廢墟里,一個衣著襤褸的亡命之徒,在德國納粹的陪伴下彈奏肖邦的敘事曲。

謝謝您的邀請。這部電影改編一部真實的紀實作品,反映了當時 社會 。猶太人反抗德國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迫害猶太人,波蘭人迫害猶太人。蘇聯人迫害德國人的時候,主角從一個光鮮的鋼琴家,成為一名只為生存而有些麻木的亡命者的時候。納粹也會有尊重藝術家的軍官,他在納粹賣命的猶太人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時候救下主角。影片的結局沒有很大的希望。主角的家人或許已經慘遭不幸,那個恩人德國軍官也死在蘇聯人的手裡,這時候主角重新走上輝煌的音樂舞台,奏起肖邦的那首舞曲,成為光艷亮麗的鋼琴家。這部電影中,主角是個沒有骨氣,軟弱的藝術家,它有著頑強的生命渴望。重新走上舞台的那一刻,在他的背後是死去的親人,遠去的情人和失蹤的恩人,以及無數的死於非命的猶太人,戰爭是復雜的,人性也是復雜的。

《鋼琴家》講述了二戰時期,華沙被入侵後,電台著名的猶太人鋼琴家在各界人士甚至德國中校的幫助下生存到戰爭結束。

真人真事的加持讓這部反戰影片無需什麼劇作技巧來幫助講故事。只遵循時間線,圍繞主人公的事件,輻射出各種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就足夠給人諸多思考。所以電影的呈現上,在其他電影中所忌諱的沒有鋪墊的轉折,主人公缺乏的主動性推動力在這部電影都反而不是問題。

這是一部偉大的二戰反思電影。

它的偉大之處在於導演沒有將主角塑造成一個偉大的反抗戰士,而是用一個極其普通的猶太人視角,平靜客觀地講述了他逃生的故事。往往正是冷淡的殘酷才最沖擊人心,帶給人深深的震撼。在電影中看主角的逃生歷程,彷彿置身於彼時,親身體會到納粹的殘暴,用獨特的視角去冷靜地觀察這場人類浩劫,去細細體會絕境下的生存之艱。

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很快首都華沙淪陷。

主角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席皮爾曼便是在華沙電台工作。納粹德軍的血統政策在此時還未完全暴露,他們強制要求所有猶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猶太臂章,以便隔離。

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命令,住進了臨時劃定的隔離區。在這里,生存是一件奢侈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性命在納粹眼中毫無價值,可以以任何借口隨時隨地被剝奪。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次極其普通的晚餐中,納粹突然在席皮爾曼對面樓進行檢查,通過窗口看到對面有一家人也正在吃晚飯,納粹讓一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站起來,老人掙扎無果後竟被直接扔出了窗外。

沒有多餘的鏡頭和音樂,就是平淡的像普通錄像一樣,一條生命結束了。

後來德軍政策開始野蠻化,所有佔領區的猶太人被有秩序的送進集中營進行大規模屠殺。席皮爾曼一家也跟著隔離區的所有人准備前往奧斯維辛集中營。

他們不知道即將面對什麼,心中充滿著希望與絕望,都期待著下一個地方比這里好,能夠生存下去。

在即將登上火車的時候,一個猶太警察救下了席皮爾曼,他躲過了一劫。

但他漫長的如乞丐螻蟻般逃亡由這一刻正式開始了…

呵呵,沒看過!

從小到大,我看過許多的 歷史 戰爭片,可是沒有哪一次像這次的 歷史 戰爭片給我這么大的震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曾經年少,所以不能感知影片中戰爭的殘酷,還是這部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太能抓住我的心。《鋼琴師》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影片的開頭是復古的黑白影像,音響中漸漸傳來悠揚的鋼琴曲。影片是戰爭類型,優雅的鋼琴聲被炮聲掩蓋,彈著鋼琴的優雅男主角不得不逃離逐漸坍塌的廣播室。此後,影片便開始了戰爭帶來的無盡的壓抑。才能將看電影的我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天才猶太人鋼琴家瓦列迪克•席皮爾曼在二戰期間,為躲避德國納粹的追殺在朋友的幫助下而四處躲避、逃跑的經歷。他面臨著一次次的納粹分子的獵殺,總能幸運的逃脫,最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

忍受著影片帶來的無奈 壓抑 和憂傷將它看完。

影片中的蕭邦的樂曲在腦中回盪。

永遠不能忘記影片開頭拉提琴的女孩深情的望著史標曼。他說「請叫我史標曼」

還有在集中營史標曼和家人一起將糖果分為了六塊。那糖果我覺得含在嘴中並非是甜而是苦澀。

它在無奈下用手指彈奏無聲的鋼琴,那曲在回盪······

最傷心時是看他用似骷髏般的手彈奏著樂曲。

和旁邊靜靜聆聽德國軍官。

音樂的震撼讓人不再畏懼同樣也不再殘忍。

影片結束後發現下雨了。

想起曾在下雨時用鋼琴彈奏的憂傷曲目。苦澀是讓藝術升華的最佳途徑。因為只有抽經斷骨的經歷才能彈奏出讓人心中為之震撼的樂曲。影片最後是史標曼的原聲錄音

2. 觀電影《鋼琴家》有感

距離上一次觀看《鋼琴家》這部電影已經過去了好幾年的光陰,腦中也只剩下些模糊的電影片段,就跟走馬觀花似的。如今,在更近一步學習和了解到相關的歷史後,重新再拾起這部電影,多了些截然不同的體悟與收獲。

《鋼琴家》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戰爭片,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鋼琴家》橫跨整個二戰時期,從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到1945年戰爭結束,電影主要講述了德國納粹對波蘭猶太人的迫害與摧殘。

影片開頭是一段黑白的影像,天氣晴朗,車水馬龍,人群如往常一般穿梭在熱鬧而充滿魅力的城鎮中,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升C調小夜曲》響起,優美而動人的旋律在空氣中舞蹈。這是波瀾首都華沙被德國佔領前的情景。1939年,法西斯德國以「閃電戰」手段發動侵略波瀾的戰爭,僅僅27天,華沙淪陷。而留守華沙的席皮爾曼一家以及波蘭的無數猶太家庭自此走進了無休止的噩夢。

佔領波蘭後的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是循循漸進和變本加厲的。首先從掠奪財富和限制經濟開始,然後採取一系列的無理手段隔離猶太居民,如佩戴臂章,建立隔離區等。著名的鋼琴家如今卻因戰爭而面臨失業,優雅的母親卻為生計所困而在深夜抱頭痛哭,年邁的父親卻因侮辱打罵而在積水中步履闌珊……這是多少波蘭猶太人的縮影。總是見不得這樣的場景,驕傲的人被迫折了腰,美好的人遭遇了厄運,勢弱的人得不到善待,這些都令人憤懣和嘆息不已。

此外,猶太人在隔離區更是受到了非人的摧殘,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餓殍,圍繞食物的矛盾與爭斗時時處處發生,納粹軍隊的子彈肆意地落在猶太居民的身軀之上,順便帶走了他們的靈魂。在這里,尊嚴被踐踏,自由被剝奪,生命被輕賤,黑夜漫長到彷彿沒有黎明。在等待列車的過程中,席皮爾曼一家分食一顆奶糖的那一幕使我潸然淚下。而在駛向集中營這個墳墓的列車門口,席皮爾曼與家人們失散,獨自一人在困境中苦苦掙扎著求生。

席皮爾曼的求生道路充滿了艱難坎坷,他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跟隨著倖存者席皮爾曼的視野,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殺戮與死亡,炮火與廢墟,城市籠罩著不祥的氣息,讓人感到心悸和絕望。在影片的末尾處,主角席皮爾曼躲進了廢墟的閣樓之中,在半夜撬罐頭時被德國軍官霍森菲爾發現,然而這位德軍上校只是默默地聽席皮爾曼演奏的肖邦《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也是本劇最為經典的片段之一。這位德國軍官被席皮爾曼的旋律打動,他甚至冒險幫助了這位陷入困境鋼琴家。最終,德國軍隊被擊敗,鋼琴家席皮爾曼倖存下來,那位軍官也因與鋼琴家的結緣而被歷史留名。

歷史總是相似的,不分國度;人性也總是相似的,不分種族。戰爭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肉體,但無法摧毀人性的善;戰爭可以毀滅一座城市,但無法毀滅藝術的璀璨。

在二戰期間,德國在這場種族清洗中屠殺了近六百萬猶太人,在同時期中國境內的抗日戰爭,三千五百萬人的生命消逝在日本軍國主義下。而如今生於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我只覺得萬分幸運。在見識過戰爭的殘酷後,我認為和平是如此奢侈和重要。

3. 鋼琴家觀後感示例

鋼琴家觀後感篇一:鋼琴師觀後感

鋼琴師讀後感

一開始聽說《鋼琴師》這部電影,感覺應該和另一部《海上鋼琴師》相類似,是講述一位偉大鋼琴家的音樂人生故事。但是當我看完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悲劇,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

故事發生在二戰期間,一位天才的波蘭猶太鋼琴家斯皮爾曼,當時無數的光環籠罩這這位才華橫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小提琴手,理所當然的是應該子承父業。雖然一家人之間也存在些許沖突與矛盾的地方,卻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這時納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蘭華沙生活的50萬猶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丟了,沒有足夠的錢買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愛的鋼琴變賣,但只能是日復一日地吃著土豆,等待在報紙上刊登的最新的關於猶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個公共場所針對猶太人的禁足令,然後是金錢的限制。這些已經讓所有的猶太人叫苦不迭了,當斯皮爾曼一家還在絞盡腦汁想辦法藏錢的時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猶太人帶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樣蓋上了標示,從此面對被屠宰的命運。

沒過多久,所有的猶太人被遷移到猶太區並築起了高高的圍牆。每天夜裡都有各種不幸的猶太人慘遭屠殺。斯皮爾曼越發的感到家人的重

要,發誓要保護好家人。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館琴師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於是他開口求人,以保證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臨了,他和幾乎所有的猶太人將被送上沒有歸途的火車,就當要上車時,混亂中他被扯出了隊伍,這一刻他的命運被改變了,是一位猶太警察企圖救他,看見父親在隊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這是為了生命的奔跑,戰爭一旦開始就沒有時間掩面哭泣,這不是苟且偷生,這是為了一個家族乃至一個民族的希望。 隨後他被拘禁做苦工,為猶太反抗組織出力。在努力下逃脫出去被一對舊識的善良夫婦拯救,之後又被昔日的愛慕對象幫助,一次次地逃離納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著每個幫助過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國家雖然被蹂躪,但絕不會消亡。德國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脅他們的性命,卻不能折斷這股國家的凝聚力。斯皮爾曼轉居到猶太區對面的公寓里時,經常沒有食物和水,他在那裡目睹了猶太區的同胞們堅強不屈的反抗,他看見了波蘭人民與德軍第一次交火,雖然都失敗了,可是他開始企盼光明的到來,他知道盟軍就要來了,光明不遠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棲身場所也在一次納粹的搜查中被摧毀了,為了生存他到處尋找食物,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捱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

雖然幾行字就能概括整部電影的大致劇情,但是其中的幾個鏡頭卻是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就能形容的。電影進行到30分鍾左右,納粹軍闖進猶太人封鎖管理區的某棟樓,直接把因為殘疾坐在輪椅上未能見了納粹軍起立的某普通居民連人帶椅從陽台扔了下去慘遭摔死,那殘酷的一幕,使得鋼琴家的母親失聲尖叫。在街上隨意槍殺無處可逃的猶太人,勒令內心正遭受無限恐懼的猶太人跳舞,看到這些我感覺到的是一種真實與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雖然早就聽說過納粹對猶太人做過的種種非人行徑,但是通過電影鏡頭表現出後,是出乎意料的慘絕人寰。

我所看到的'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即模糊又真實:模糊的是納粹對猶太人並沒有一攻佔波蘭就實施大屠殺,而是像溫水煮青蛙那樣一點點加碼。先是區別對待、然後是成立獨立的限制區域、再到後來的集中營,而且對集中營並沒有過多的描述;真實的是我們通過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經歷了從一個有著不錯社會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個幸福的瓦解,通過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實實看到了「猶太人不得入內」的侮辱性標語,限制區內的「路有凍死骨」,納粹對

手無寸鐵猶太人精神與肉體的肆意鞭笞以及對他們的生命隨心所欲的剝奪。

但同時電影也展現了戰爭中的良知:那些許許多多無私幫助過他的人們,他們沒有任何回報,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仍然幫助這位無助的猶太人,在如此槍林彈雨、人心不古的戰亂年代堅守著自己做人的道德,著實讓人感動。

影片為我們呈現了二戰時期那段不光彩的歷史,他對人類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痛苦,雖然我很慶幸我沒有經歷過那種痛苦,但我還是感到悲傷,不論是對與那些被慘遭殺害的人們還是對於最後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國軍官(雖然他是納粹的一份子)。斯皮爾曼對生存的追求以及對藝術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堅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這部電影也會對我產生深遠的影響。

鋼琴家觀後感篇二:《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影片的開場是沉默的黑白,戰爭來臨前的平靜讓我心生不安。從影片中我看到了國家間的戰爭、異族間的戰爭和心靈的戰爭,看到了懦弱與堅強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身體內。兩個半小時內,我感覺經歷了一場戰爭那樣的漫長。

第一眼看見主角,倒八字的眉毛,紅潤而又細長的手翩翩飛舞於琴鍵上,音樂溫柔得讓人想永遠的沉睡於其中,正當我們沉浸於這樣輕靈的音樂里時,忽而第一次炮聲撲面而來,他沒有驚恐,繼續彈琴,眼神一如既往的充滿柔情。而後又一次,劇烈且強硬,當我以為他會繼續不為所動時,他被震動了,緊接著玻璃破碎的聲音驟然響起,而鋼琴聲卻繼續纏綿,可是再一次的,當玻璃被炮火震碎,鋼琴聲也在一片雜亂中戛然而止。

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他躲過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他在一個個好心人的幫助下,,在納粹的眼皮底下每天懷著恐懼生存。

電影的高潮是,鋼琴家虛弱地掙扎著想把救命的一瓶罐頭敲開,當罐頭掉在地上,一位德國軍官的腳隨之出現。在那個德國軍官命令下,他蹣跚的走向鋼琴,手不停顫抖,因為飢餓和恐懼,可很快他就融入了音樂,一首小夜曲被他彈出了悲憤和激昂。德國軍官被鋼琴家的才華所震撼,後來,他將食物拿給鋼琴家,坦然地說「我們投降了」,看到鋼琴家瑟瑟發抖,便將自己的大衣脫下來給他。這一切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甚至還以為有機會再聽到鋼琴家的音樂。戰爭使人恐懼,然而人性卻又讓人看到希望。

對於生活在納粹下的猶太民族,失去了作為人最起碼的尊嚴,連生存的權利都被剝奪。他們可以隨時隨地被納粹處決,不需要任何理由。相比之下,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是幸福的。我們應該用一種更加知足、更加感恩的心去對待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鋼琴家觀後感篇三:《鋼琴家》觀後感

《鋼琴家》觀後感

說說我對人物的直觀感受吧……全片長大概兩個半小時在前兩個小時的時候,我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男主角這個大叔受呢……(額……哪兒學的…?otl)在影片中幾乎整個大前部分都幾乎沒有怎麼表現他彈鋼琴的水平怎麼樣,讓我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鋼琴家的故事……然後,他也就是應付性地在彈鋼琴,為了養家糊口,但是彈得很隨意游刃有餘,至少能看出來他很熟練。對於彈鋼琴,在那個年代背景下,作為一個鋼琴師是非常的空中樓閣的……(我前半部分看的時候一直是這個感覺),他自命清高,不諳世事,羸弱而且膽小,感覺就是一個在現實中排不上用場的傢伙。有人起義,他不參加,他雖然內心善良,但是卻一直寄人籬下,需要別人照顧……(只能說,他非常好運,遇到了一系列願意幫助他、賞識他的好人、能夠無私地幫助他,為他冒風險……在現在是很難想像人們會為了一個鋼琴師(還不是大師)付出這么多……),全片五分之四的時間,他都一直是處於落魄之中——生存條件越來越惡化,但是他雖然文弱但是堅強,一直沒有放棄生的希望以及對鋼琴的執著。

在那個年代,不向現實妥協的人是很少見的,其道路也必然是坎坷的,他選擇了不去做敵人的奴僕。於是一日不如一日,失去了親人,他也沒有倒下,仍然選擇活了下去,內心堅強這是前面唯一感動我的一點。 但也就是說,其實前面我一直對他是持否定態度的……他手無縛雞之力,不會反抗,缺少自立能力,竟不知道發芽的馬鈴薯有毒……自己也越來越不成樣子,蓬頭垢面、腿也瘸了……但是,這些也都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對他來說,唯一的尊嚴,就是繼續活下去……為了活下去,他什麼都會吃,他什麼都會喝,因為他熱愛著鋼琴,他還想彈鋼琴,這是他活下去的動力。只要活下去了,就還會有轉機,一切就會有轉變……所以,終於,他的頑強和高超的鋼琴技術以及誠實,感動了德國軍官。在那一刻,看到了一個真正的鋼琴師,盡管他蓬頭垢面,腿部殘疾,但是當他坐在鋼琴前,開始彈奏了,琴鍵聲響起……陽光照射進來,遮蓋了他身上所有的缺點,他顯得那樣神聖而高大……此時…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他不是一個鋼琴家。

而這也向我們證明了——盡管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鋼琴家也是有他存在的價值和需要的……他前面生存的努力沒有白費,是有意義的。

此處,應該是全片的最高潮部分。在120分處,他終於飽受期待地成為了一個鋼琴家,全篇的主旨表現了出來——終於使前面長時間醞釀的感情得到了宣洩爆發和升華,也終於使我改變了對他的看法,開始認可了他以及他的努力。

最後,要我總結成一句話的話……鋼琴家,只有當他坐在鋼琴前並且彈奏的時候……他才是鋼琴家。

4. 看了電影《鋼琴家》,我們有什麼人生感悟

一:戰爭給人們帶來極大災難。主人公微皺著的眉頭與舒展的手指形成對比,將琴音的高低起伏控制的十分到位,但始終不缺手力度。此曲以左手波動的伴奏來襯托著右手的主旋律,主人公身體的律動和琴弦的跳動融為一體似乎預示著危險的降臨。隨後突然被戰火打破了寧靜,但他還保持優雅脫俗,完成了這首曲子。

5. 鋼琴家影評

根據波蘭猶太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著名的羅曼•波蘭斯基——波蘭猶太人法國導演、編劇、製片人,這是一部從波蘭猶太人的角度闡述二戰的經典電影。

說到戰爭,尤其是二戰,大多數人的第一直覺是炮火,裝甲獅輪流戰斗,軍隊隊伍一起戰斗,戰爭英雄以最大無畏的精神詮釋令人難忘的故事,以一敵萬,一騎當千,帶領團隊贏得最後的勝利。

但當我們回顧真實的歷史時,我們會發現真正的戰爭只是英雄的舞台嗎?戰爭不是一場游戲,華麗而令人震驚的戰爭場景是殘酷而沮喪的戰爭生活,如果想真正了解戰爭的背面,想了解波蘭猶太人的傷疤,

那麼請不要錯過這部《鋼琴家》。沒有猶太英雄,沒有殘忍的納粹屠夫,沒有卑鄙的乞丐,只有殘酷的戰爭生活——視角中立,歷史場景,感情真摯,人性復雜。

閱讀全文

與鋼琴家音樂電影觀影感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電影女兒上爸爸 瀏覽:526
打開盒子玩游戲的電影 瀏覽:635
2828電影電影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404
有一個app玩電影類游戲 瀏覽:922
佟亞麗主演過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6
劉德華井柏然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116
男主死了會時間倒流電影 瀏覽:801
不用wifi軟體電影 瀏覽:62
微電影高志救了落水女 瀏覽:45
老師好電影西瓜影音 瀏覽:937
電腦mp4電影哪裡下載地址 瀏覽:57
懸疑破案電影完整版 瀏覽:803
漫威電影發生的主線是在哪裡 瀏覽:335
電影能下載到手機相冊嗎 瀏覽:428
潘朵拉手機電影網站 瀏覽:947
數學解謎游戲電影 瀏覽:423
顯卡看電影沒事玩游戲一會死機 瀏覽:30
現在有什麼新上映的電影網站 瀏覽:36
我真的很需要錢出自哪個電影 瀏覽:657
沙魯汗最新電影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