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美術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世界藝術家排名
1、「後印象主義」(Post—Impressionism)
「後印象主義」被用來泛指那些曾經追隨印象主義,後來又極力反對印象主義的束縛,從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的畫家,其中傑出者有塞尚、梵谷、高更和勞特累克等。實際上,後印象主義並不是一個社團或派別,也沒有共同的美學綱領和宣言,而且畫家們的藝術風格也是千差萬別。之所以稱之為「後印象主義」,主要是美術史論家為了從風格上將其與印象主義明確區別開來。
後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在描繪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幻效果時,所採取的過於客觀的科學態度。他們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復制現實;它意味著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他所關注的,是在畫中通過明晰的形,來組建嚴整有序的結構。梵谷和高更則專注於精神性與情感的表現,其作品滲透著某種內在的表現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徵內涵。
後印象主義繪畫偏離了西方客觀再現的藝術傳統,啟迪了兩大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即強調結構秩序的抽象藝術(如立體主義、風格主義等)與強調主觀情感的表現主義(如野獸主義、德國表現主義等)。所以,在藝術史上,後印象主義被稱為西方現代藝術的起源。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戴帽的自畫像》《聖維克多山》;
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畫像》;《向日葵》;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帶光環的自畫像》;《黃色基督》;
2、「立體主義」(Cubism)
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外,立體主義是一個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和畫派。其藝術追求與塞尚的藝術觀有著直接的關聯。立體派畫家自己便曾聲稱:「誰理解塞尚誰就理解立體主義」(哈德史·奧斯本《20世紀藝術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術出版社,1978年,第87頁)。立體派畫家受到塞尚「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處理自然」的思想啟示,試圖在畫中創造結構美。他們努力地消減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現性的成分,力求組織起一種幾何化傾向的畫面結構。雖然其作品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具象性,但是從根本上看,他們的目標卻與客觀再現大相徑庭。他們從塞尚那裡發展出一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繪畫語言,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結合在畫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一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一般說來,《亞維農的少女》是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而立體主義運動則通常可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912年之前的所謂分析立體主義。畫家們繼承塞尚對繪畫結構進行理性分析的傳統,試圖通過對空間與物象的分解與重構,組建一種繪畫性的空間及形體結構。1912年以後,立體主義運動進入第二階段,通常稱為綜合立體主義。此時在畫中色彩起了有力的作用,但形體仍然支離破碎,只是更大和更富於裝飾性。畫家們新創出一種以實物來拼貼畫面圖形的藝術手法和語言,進一步加強了畫面的肌理變化,並向人們提出了自然與繪畫何者是現實,何者是幻覺的問題。立體主義雖然是繪畫上的風格,但對20世紀的雕塑和建築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代表人物: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亞維農的少女》;《格爾尼卡》;
喬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埃斯塔克的房子》;
萊熱(Fernand Leger,1885-1955)《三個女子》;
格里斯(Juan Gris,1887--1927)《吉他與樂譜》;
3、「野獸派」或名野獸主義(Fauvism)
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一個現代繪畫潮流。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野獸主義得名於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龍展覽,當時,以馬蒂斯為首的一批前衛藝術家展於同一層廳的作品,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將這些畫稱作「一罐顏料摜在公眾的面前」。而那位後來創出「立體主義」名稱的《吉爾·布拉斯》雜志的記者路易·沃塞爾,則突發靈感地想到了這一恰也合適的名稱。他在那個被刺目的色彩弄得喧嚷不已的展廳中央,發現馬爾凱(Albert Marquet)所作的一件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小型銅像,不由得驚叫起來:「多那太羅被關在了野獸籠中!」(多那太羅系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雕塑家:筆者注)。不久,這一俏皮話便在《吉爾·布拉斯》雜志登出,而「野獸主義」的名稱也很快被廣「泛地認同。翌年當「籠子」里的「野獸」傾巢而出,舉行一個接一個驚人的展覽時,野獸主義則已是影響巨增,勢頭高漲了。這一初含諷刺意味的名稱,後來也逐漸失去了它的貶義。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帶綠色條紋的馬蒂斯夫人像》;《紅色中的和諧》;
弗拉芒克(Maufice de Vlaminck,1876—1958)《塞納河畔的採石場》;
德蘭(Andre Derain,1880—1954)《威斯敏斯特橋》;
4、表現主義(Exprisseonism)
表現主義(Exprisseonism)一詞,是德國藝術評論家威廉·沃林格(Willem Worringer)在其發表於1911年8月號《狂飈》雜志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採用的;他把這個詞,與塞尚、梵谷和馬蒂斯等人的藝術聯系在一起。1912年在狂飈美術館舉行的「青騎士」畫展,再次被冠以這個名詞。從此,該詞便成為德國藝術中諸多偏於情感抒發的傾向的名稱。從廣義上說,表現主義可用於所有強調以色彩及形式要素進行「自我表現」的畫家,但其特指的含義,則是基於二十世紀初葉德國的三大藝術運動,即「橋社」(Die Brucke)、「青騎士派」(Der Blaue Reiter)和「新客觀派」(Die Neue Sachlichkeit)。
橋社1905年成立於德累斯頓,1913年解體。其成員有基希納、黑克爾、施密特一羅特盧夫、布萊爾、佩希斯泰因和諾爾德等。「橋社」一詞是由施密特一羅特盧夫從尼採的名著《查拉斯圖拉斯如是說》中引用而來。作為一個旨在開辟藝術與生活新途徑的藝術社團的名稱,其含義是,「聯結一切革命和活躍的成分,通向未來。」1905年,橋社發表宣言稱:「凡覺得必須表現內心的信念,並是自發而真正誠意的表現者,都是我們中的一員。」1907年,橋社致函諾爾德說:「橋社宗旨之一一一如它的名稱所意指的——是容納現在孕育中的一切革命因素。」對橋社藝術家影響最大的,是挪威畫家蒙克那充滿強烈悲劇情感的畫作。橋社畫家對於社會問題極為關注,其作品強烈地反映了當代生活極端平淡及令人不安與絕望的一面,體現出「北方藝術的焦慮」。「該派畫家均具有病態的敏感與不安,被宗教的、性的、政治和精神的煩擾所折磨。」(雷蒙、柯尼亞等合著,徐慶平等譯:《現代繪畫辭典》,人民美術出版社,第46頁)。雖然橋派畫家曾受到法國野獸派畫家的影響,然而其作品風格卻顯然與野獸派畫風迥異。野獸派即使是最狂放的作品,也總是保持構圖的和諧、色彩的裝飾性與抒情性,而橋派畫家則早把這一切拋到九霄雲外。在他們作品中,扭曲的造型與濃烈的色彩,體現了某種朦朧的創造沖動以及對既有繪畫秩序的反感。基希納曾在1913年寫道:「我們相信,所有的色彩皆直接或間接地重現純粹的創造沖動。」因而,橋派繪畫往往呈現出一種粗獷及狂風驟雨般的氣勢,這是較古典的法國氣質所沒有的。
青騎士社,得名於康定斯基1903年所作的一幅畫的標題,1911年從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分離出來。其成員有俄國人康定斯基、雅夫倫斯基、德國人馬爾克、麥克、閔特爾以及瑞士人克利等。青騎士社畫家總的來說並不關注於對當代生活困境的表現,他們所關注的是表現自然現象背後的精神世界,以及藝術的形式問題。在宣告該派成立的畫展目錄上,寫著下面這句代表該派宗旨的簡單聲明:「我們要確認一種固定的形式;目的是在再現的形式的多變中表明藝術家如何以各種各樣的方法表現其內在的靈感。」奧古斯特·麥克也這樣寫道:「藝術的目的不是科學地仿造和檢查自然形態中的有機因素,而是通過恰如其分的象徵創造一種縮略的形式。」(《世界藝術網路全書·I》,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73頁)。
新客觀派出現於1923年。嚴格說來,它不是一個畫派的名稱,而是一個展覽會的名稱。該名稱是由德國曼汗藝術館館長哈特勞伯(C、F、Hartlaub)提出;他在1923年所策劃組織的那個新現實主義畫展,便被冠以「新客觀派,表現主義以來的德國繪畫」的標題。參加展覽的這批畫家主要有格羅斯、迪克斯和貝克曼等。這是一群不滿於現實的藝術家。他們大多出生於1890年前後,青年時代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後德國的政治動盪時期,因此,他們不象其表現主義前輩那樣只關心形式與精神的問題,而是熱衷於用藝術表現他們所處的現實,揭示社會的腐朽和陰暗。佩希斯泰因以下一段陳述,清楚表達了新客觀派畫家的思想:「我們畫家和詩人必須在神聖的團結中與窮苦大眾保持密切聯系。我們許多人懂得飢餓的痛苦和羞辱。我們覺得在一個無產階級社會中更加安心。我們不想依靠資產階段收藏家的怪念頭……我們必須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必須激起最高尚的社會主義美德——四海之內皆兄弟。」(《世界藝術網路全書選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第74頁)新客觀派畫家曾受橋社和青騎士社畫家影響。不過,他們並不極端地分解和歪曲客觀現實,而往往關注於對細節的真實描繪,同時,他們也把抽象的繪畫語言,運用於對客觀現實的真實揭示之中。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1863—1944)《吶喊》;
思索爾(Jams Ensor,1860—1949)《1889年基督進入布魯塞爾》;
施密特一羅特盧夫(Karl Schmidt—Rottluff,1884—1976)《戴單眼鏡的自畫像》;
5、未來主義(Futurism)
未來主義(Futurism)首先是一場文學運動,它最初由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8—1944)一手炮製。在1909年2月20日的《費加羅日報》上,馬里內蒂以浮誇煽情的文辭推出了「未來主義宣言」,號召掃盪一切傳統藝術、創建能與機器時代的生活節奏相合拍的全新藝術形式。未來主義自此誕生,並迅速由文學界蔓延滲透至美術、音樂、戲劇、電影、攝影等各個領域。在一連串形形色色的宣言、聲明的強力扶持下,它一度聲勢喧赫、影響深廣。
未來主義熱情謳歌的是現代機器、科技甚至戰爭和暴力。他們迷戀運動和速度,要求「摧毀所有的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割斷歷史以白手起家,創造全新的藝術。在他們看來,「這個世界由於一種新的美感變得更加光輝壯麗了,這種美是速度的美。……如機關槍一樣風馳電掣的汽車,比帶翅膀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像更美。」(1909年,未來主義宣言)如何把這種文字描述的畫面展示在畫布上,使之成為一種真正的視覺形式——繪畫呢?這是聚集在馬里內蒂周圍的那些畫家們所努力探尋的。未來主義畫派的中堅力量是五位義大利人:波丘尼、卡拉、巴拉、塞韋里尼、魯索羅。1910年2月11日,《未來主義畫家宣言》發表,並於3月3日在都靈的一家劇院公開宣布。4月11日,《未來主義繪畫技法宣言》再度出爐。這五位畫家都在宣言上簽了名,展示他們躍躍欲試的抱負。1912年2月,在巴黎頗有名氣的伯恩海姆——讓畫廊舉辦了首次未來主義畫展,這意味著未來主義畫派正式確立。隨後,在倫敦、柏林、布魯塞爾、維也納、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海牙、墨尼黑等地相繼舉辦了多次未來派畫展。如此,未來派逐漸走出國門而成為世界現代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主義繪畫致力表現的是「現代生活的漩渦——一種鋼鐵的、狂熱的、驕傲的、疾馳的生活。」(1910年,未來主義繪畫宣言)畫家們努力在畫布上闡釋運動、速度和變化過程。空間不再存在,物體從不靜止,它們永不停歇地運動並相互穿插,一如那些畫家們所描述的,「我們的身體穿透我們所坐的沙發,沙發也穿透我們的身體。」在把理論變為實踐的過程中,未來主義深受新印象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影響。它借鑒了新印象派的點彩技術,其色彩大多比較強烈,如被棱鏡分解過一般呈現出某種特別的閃爍波動。它也借鑒了許多立體主義的形式語言,並與立體主義一樣,致力於傳達現代工業社會的審美觀念。然而它們之間的不同也是顯而易見的:立體主義是一種靜止的幾何構成,它通過分解重構展示機械的靜態美,而未來主義追求運動和變化,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五光十色的場景訴說了藝術家對工業文明的狂熱和激情。1914年爆發的戰爭意味著未來主義畫派的解體。隨著畫派的重要人物波丘尼於1916年意外死亡,這個集團便再無可能重新組織起來。但其影響並未隨之而逝。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賈科莫·巴拉(Ciacomo Balla,1871—1958)《被拴住的狗的運態》;
翁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1882—1916)《城市的興起》;
吉諾·塞弗里尼(Gino Severini,1883—1966)《塔巴林舞場有動態的象形文字》;
2. 請問誰有張德蘭-2003 德蘭與你情歌集[香港]音樂專輯的百度雲啊
張德蘭-2003德蘭與你情歌集[香港]鏈接:https://pan..com/s/18B653zI-BVYrWXkbcLcAtQ
3. 董子健回憶《德蘭》的拍攝經歷,他在拍攝途中經歷了什麼
董子健與王俊凱等人一起參加的綜藝節目《恰好是少年》,最近已經開始播出了。在最新的一期《恰好是少年》節目當中,少年們走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在通知完節目組後,便自駕去了雲南。
在節目中,董子健故地重遊東旺鄉,東旺鄉是董子健主演的電影《德蘭》的拍攝場地,在即將去往東旺鄉的路上,董子健就非常興奮,但卻有一種近鄉情怯的感覺。
《德蘭》是由劉傑導演和董子健與德基兩位演員領銜主演,在2016年,《德蘭》獲得了第十九屆上海電影最佳影片獎。
《恰好是少年》的少年們,最不缺的就是這種說走就走的勇氣,他們在年輕氣盛的時代有著不走尋常路的觀念和行動力,他們將來又會給我們帶來一個什麼樣的進行呢?敬請期待《恰好是少年》,少年們的旅行之路還在繼續。
4. 請問有電影《德蘭》的鏈接嗎
G marched into the regimental headquarters
5. 德蘭電影講的是什麼 德蘭電影劇情解析
《德蘭》這部電影是由劉傑導演,董子健和德姬兩位實力派演員主演。
影片故事設定在1984年,講述了當時的一個漢人進入藏人族群里,被當時生活的文化習慣震撼的經歷,而「德蘭」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
6. 董子健故地重遊回憶《德蘭》拍攝經歷,拍攝這部作品時有什麼故事
最近一期的《恰好是少年》中,劉昊然和董子健兩人自駕游,准備到直接到大理去等王俊凱回歸,兩人在開車去大理的路上,路過了曾經拍攝《德蘭》的地方東旺鄉。
其實董子健是一個很文藝,很多愁善感的人,他的情感是非常細膩的,所以才會對那些美好的回憶這么記憶深刻,才會在故地重遊發現不再是回憶中的那樣美好時這么傷感。而他拍攝《德蘭》時的艱苦條件,也說明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的演員,希望他越來越好吧。
7. 《捉迷藏》霍建華的哥哥
《捉迷藏》里霍建華的哥哥一開始就是失蹤的。
一天,他接到了哥哥失蹤詢問電話,神經一下子緊張起來。到舊公寓尋找哥哥未果的家偉結識了跟哥哥居住在同一層的蘇紅母女,蘇紅對張家偉的哥哥表現出異常的恐慌和反感,失蹤案件變得撲朔迷離。
與此同時,張家偉的妻女和家忽然間成為一個「神秘人」的襲擊目標,張家偉一邊抵擋著「神秘人」對家人的襲擊,一邊尋找哥哥,由此一步步揭開了一個隱藏在他心中多年的秘密。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2016年3月25日,《捉迷藏》在青島開機。5月29日,《捉迷藏》在青島殺青。電影《捉迷藏》歷時70天拍攝,全片拍攝鏡頭超過3000個,其中夜戲雨戲佔45%,動作戲20天,每天打足15小時,影片籌備3年之久,走過10座城市,剪輯48次。
製作班底
《催眠大師》編劇任鵬傾力打造劇本、《致青春》攝影指導李然負責拍攝、曾助力電影《德蘭》的高山和翟韜擔任後期剪輯和美術指導工作。此外,《捉迷藏》還力邀憑借《大叔》榮獲大韓民國電影大賞視覺效果獎的朴政律擔任動作指導、以《思悼》榮獲韓國青龍電影節最佳音樂獎的方俊錫負責影片音樂。
8. 一部電影,一個男生養了一個女人頭掛在牆上,是什麼電影
《捉迷藏》。
《捉迷藏》是新線索電影、威秀電影亞洲、青春光線聯合出品,由劉傑執導,任鵬編劇,霍建華、秦海璐領銜主演的社會驚悚影片。
該片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講述了城市居民在毫不知情的狀況下與隱藏在家中的陌生人同居一個屋檐下的驚悚博弈故事。該片於2016年11月4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8)電影德蘭音樂擴展閱讀:
幕後製作
《捉迷藏》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該片將改變以往國產驚悚片的套路,讓觀眾感受到真正的希區柯克式驚悚。
劉傑表示與大部分國產驚悚片依靠鬼怪和重口味畫面所營造的感官驚悚不同,《捉迷藏》所聚焦的是人類精神層面的深層恐懼,指向的是無處不在的異常和社會焦慮,既保留對社會題材和人性關注的寫實手法,又將在整體上營造一種趨向於希區柯克式的社會驚悚。
《催眠大師》編劇任鵬傾力打造劇本、《致青春》攝影指導李然負責拍攝、曾助力電影《德蘭》的高山和翟韜擔任後期剪輯和美術指導工作。
此外,《捉迷藏》還力邀憑借《大叔》榮獲大韓民國電影大賞視覺效果獎的朴政律擔任動作指導、以《思悼》榮獲韓國青龍電影節最佳音樂獎的方俊錫負責影片音樂。
9. 德蘭電影為什麼沒上映
《德蘭》這部電影故事設定在1984年,講述了當時的一個漢人進入藏人族群里,被當時生活的文化習慣震撼的經歷,而「德蘭」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1]
2016年6月19日,該片獲得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影片獎。[2]
中文名
德蘭
外文名
De Lan
出品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
發行公司
北京弘華創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地點
雲南
導演
劉傑
編劇
工木
製片人
劉傑、王旭東
類型
劇情
主演
董子健,德姬
片長
90分鍾
2015-11-08(台北金馬影展)[1]
對白語言
雲南方言 / 藏語
主要獎項
第52屆金馬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10. 那位大神有電影《德蘭》的鏈接或者資源 [email protected] 謝謝
快,沒時間解釋了——
網路bttit 或 btkitty點開第一個
這是2個資源網站
進去搜資源
然後出現鏈接
點開 復制magnet開頭的一串鏈接到網路雲點擊離線下載 把鏈接粘貼進去秒下
然後可以在線看或者下載本地
我已經授之以漁了,以後你可以自食其力的
不會找或者懶得找的就直接無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