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音樂賞析論文怎麼寫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的音樂鑒賞論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裡,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電影《貝隆夫人》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辛酸曲折、輝煌傳奇的一生。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夫人,艾薇塔33載的短暫一生記錄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7月26日是艾薇塔逝世紀念日,當麥當娜傾情演繹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緩緩響起時,「貝隆夫人」的傳奇一生如電影般展現面前,人們不禁流下了熱淚…… Evita(艾薇塔)是阿根廷前總統貝隆的夫人,她出生貧寒,做過舞女和影視演員,她靠姿色和手腕成為貝隆夫人後,為阿根廷的社會、勞工、醫療,婦女平等,單身母親權利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的貢獻,逝世時年僅33歲。 貝隆夫人的傳奇經歷一向是劇作家非常感興趣的題材,1976年,韋伯首先推出了由朱麗葉·科文頓(Julie Covington)演唱的單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隨著這首歌的轟動,由寇姆韋爾金森加盟的唱片隨即發行,而且不出意料地廣受歡迎。1978年,在萬千音樂劇迷的企盼下,《貝隆夫人》在倫敦愛德華王子劇院正式上演,創下了連演八年的驚人紀錄。次年9月,它又登上了百老匯的舞台,拉開了英國音樂劇攻陷百老匯的序幕。 電影《貝隆夫人》(Evita)(電影英文譯作《艾薇塔》是1996年由麥當娜、班德拉斯和普萊斯主演的電影版本,其中移植了舞台劇的所有歌曲。這部由美國拍攝的電影由於描寫了貝隆夫人早年的風塵生涯,在開拍時就遭到了阿根廷群眾的強烈抗議和堅決抵制,再加上導演挑選以性感出位的表演而聞名的歌星麥當娜來出演阿根廷的國母,更是屢遭非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麥當娜的演出風格無損於她對角色的精當把握,也不會遏制她的藝術天分和敬業精神,盡管韋伯為適應麥當娜的音域特地把《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降了幾度,但她的演繹自然貼切,歌聲真切感人,不但在拍攝時感動了全體攝制組,還使了整個阿根廷完全接受了麥當娜扮演的這個角色,為這種名曲增添了新的光彩。麥當娜因此獲得當年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實非僥幸。對於這樣一部帶有韋伯音樂劇色彩的電影來說,實在沒有不收藏的理由。 據說,當年麥當娜為能出演女主角,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49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果然是精品。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於他人的努力,終於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台。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台,演唱「別為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眾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眾演員的「高超演技」)。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這首歌曲我聽了多個版本,麥當娜,伊蓮佩姬,沙拉布萊蔓,還有超女張靚影演唱的(正是由於聽了她的這首歌曲的演繹,把我吸引到超女PK中,成為「涼粉」)。但是我感覺麥當娜把韋伯的這首歌曲演繹的最為到位,盡管其他兩位佩姬和布萊蔓都是韋伯歌劇《艾薇塔》不同時期的不二的主角。 我不僅欣賞了精彩演出,而且也在這部音樂影片里,也了解到是一位出色的歌手,裡面的演唱都是他親身而為,影片而名聲大震的演唱才華在影片中得以完全的展現
② 好看的關於描寫音樂的電影
傑弗里拉什 主演的閃亮的風采 鋼琴
蒂姆羅斯 主演的海上鋼琴師 鋼琴
安德里亞布羅迪 主演的鋼琴家 鋼琴(偏重描寫戰爭)
艾德哈里斯 主演的復制貝多芬(中文譯名有歧義,英文片名實際是指為貝多芬抄譜一類的意思) 第九交響曲 合唱
紅色小提琴 小提琴
當然很少有電影純描寫音樂,一般只是作為一個角度或者切入點等等,描寫其他東西。
一時只想到這幾個。
③ 一部電影的電影音樂的介紹
海總是載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希望或不堪回首……
《海上鋼琴師》敘述了一位誕生於海上的音樂奇才,出色不凡且極富爭議的一生。為《海上鋼琴師》操刀配樂的是世界電影界聞名和資深的義大利最具風格的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內(Ennio Morricone),從處女作《法西斯分子》到去年的《西西里的漂亮傳說》,這位大師參與製作的各國電影配樂已不下400部了,故被音樂界冠以最多產的作曲家美譽。現時已經是70多歲高齡的他,仍擁有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美麗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
在《海上鋼琴師》里,大師以鋼琴為主配合適當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音色醉人、旋律美麗和風格雋永的迷人樂章。其中隨性的爵士音符隨處可見,出彩的配樂表現出這張大碟決不流俗的態度。同時這張原聲大碟還請來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鋼琴獨奏家,演繹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散拍樂名家的代表作品。原聲大碟中,1900在滑動的鋼琴的上彈奏、與爵士樂大師鬥法機巧跳脫,精妙無比,尤其是他透過舷窗看到暗戀情人即興創作的那一曲「playing love」,更是溫婉細膩如喁喁私語,被公推為全片最動人樂章。全專輯最具吸引力的當屬顏尼歐·莫瑞克奈與前Pink Floyd樂隊大將Rogers Waters以及重搖滾樂隊Van Helen的當家吉他手Edward Van Helen,三巨頭首度合作的電影主題曲《Lost Boy Calling》(失去的呼喚),悠遠飄渺,增添幾許傳奇深度。世紀末回首世紀初葉最動人的海洋傳奇巨作已經誕生。
《海上鋼琴師》絕對是1999年最不容錯過的電影原聲帶之一,顏尼歐。莫里克奈以深情飄逸的典雅曲風,又一次擄獲觀眾與樂迷的心。這張原聲帶有些像是《新天堂樂園》與《四海兄弟》等作品的混合體,管弦的氣質承襲了《新天堂樂園》,《四海兄弟》抒情典雅的懷舊色彩,與幾許《鐵面無私》的繽紛飛揚,同時又加入了《四海兄弟》與《豪情四海》的復古爵士風情,而它又不僅止於此,莫里克奈在這張作品中也帶來許多嶄新而且動人的感受。一開場的1900』s Theme,是一個十分美麗的主題旋律,細致優雅的旋律性有如John Barry的唯美風格,然而當鋼琴登場的一剎那,你忽然知道這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莫里克奈又一次展現他將不同音樂體材合而為一的手法,在管弦最深刻動人的時刻,隨性而至的切入幾段即興浪漫的爵士鋼琴,營造出令人驚艷的效果,信手捻來間即將爵士音樂處理的這般瀟灑飄逸又深情動人,是十分非凡的感覺。
《1900』s Theme》是整部配樂的主軸,同時也是故事的Love Theme,莫里克奈在兩段戀曲《Track 7.16. Playing Love》與《Track 19.Silent Goodbye》中,將這個主題做了十分美麗的演繹,其中《Track 7. Playing Love》與《Silent Goodbye》的風格與《新天堂樂園》的Love Theme表現手法十分接近,《Track 7. Playing Love》帶了一股清新悠然的甜美,而《Silent Goodbye》的弦樂則鋪陳出懷念感傷的感慨,至於Track 16.是一首細膩抒情的鋼琴獨奏,布滿了深刻動人的款款柔情。另外比較非凡且十分搶眼的主題變化是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莫里克奈將主題由遙遠的懷念,變化出開闊飛揚,閃亮興奮的神采,雖然音樂本身和《鐵達尼號》全然不同,不過倒有幾分讓人聯想起《鐵達尼號》啟航時的高昂情緒,交響編曲的處理展現了一如《鐵面無私》的奔放與力量,不過感覺上,《海上鋼琴師》有更美麗的主題旋律,更豐沛的情感,與更富傳奇色彩的悠遠美感,這首作品又與最後一首配樂作品《Ship And The Snow》,形成一種前後呼應的整體色調,《The Legend Of The Pianist》以燦爛興奮的神采揭開了一個傳奇故事的序幕,而《Ship And The Snow》則以深邃收斂的情緒為傳奇故事劃下休止符,不過其實那並不真正是一種」結束」的感覺,更像另一個開始,究竟所有的傳說最美的地方,正是在於它們並沒有確切的結局。整部配樂借著脫俗深刻的《1900』s Theme》,描繪出主角1900不凡的人生際遇與深刻的感情世界,因此,在原聲帶的結尾,莫里克奈與Roger Waters,Edward Van Halen等大師,更進一步將1900』s Theme改寫成真摯深邃,詩意動人的主題曲《Lost Boys Calling》,連手打造出今年電影主題曲的代表作。
就像所有中文譯名與」鋼琴師」有關的電影一樣,鋼琴演奏自然是電影配樂的一大重心,何況這部電影最初正名為」海上鋼琴師的傳奇」,所描寫的鋼琴家1900是一個飄迫於大洋間的傳奇爵士樂手,自然,在原聲帶中是少不了出色的鋼琴演奏,而且是爵士樂的鋼琴演出了。《自四海兄弟》以來,莫里克奈寫起二十世紀初的爵士音樂作品,向來就有鮮明出色的個人風格,1900』s Madness #1與1900』s Madness #2都是輕快俏皮,演奏出色又富有娛樂性的作品,而《Danny』s Blue》是一首慵懶閑散,情調迷人的藍調作品,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A Goodbye To Friends》則有如感傷的呢喃,帶了一股落漠的愁緒。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創作外,也非凡邀請Amedeo Tommasi,Gilda Butta等鋼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當代名家的爵士音樂作品(The Crave與Peacherine Rag),營造出濃濃的時代氛圍,當然,古今作品對照下,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樂神韻的技巧之傳神,當然也不言而喻了。
而非爵士風格的鋼琴作品亦有精湛的發揮,除了上述將主題旋律以鋼琴獨奏演出的《Track 16.Playing Love》外,《Study For Three Hands》是一段流暢繁復的聯彈,《A Morzart Reincranated》是一段宛若夜曲般的舒適作品,氣質十分優雅,這兩段作品雖然風格大相徑庭,卻都有幾分古典音樂的格調。《而Track 3.12.The Crisis》則是一個比較沉靜憂郁的主題,《Nocturne With No Moon》也渲染著一種清幽沉漠的情緒,而且旋律十分美麗,與爵士音樂的活潑悠遊形成一股內斂的對比性。最後,Child是我一定要非凡一提的作品,是一個獨立的主題,也是整部配樂最甜蜜純真的作品,布滿了天真可愛的赤子之心。
莫里克奈的大師級地位早已無庸置疑,《海上鋼琴師》再一次印證其寶刀不老的實力,音樂風格輕易貼切的悠遊於各種領域間,讓古典的音樂技巧變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也讓通俗的音樂類型有脫俗的表現,而且完美的將各種音樂素材重新結合再造,又一次為樂迷與觀眾帶來新的音樂創意與音樂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師手筆。
④ 〈星球大戰〉電影音樂的作曲者是誰他還為哪些電影寫過電影音樂
約翰·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被稱為20世紀電影音樂代名詞。他生於紐約,成名在好萊塢。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 參與電影音樂工作。1971年以《屋頂上的提琴手》首獲奧斯卡獎。1975年,因為《大白鯊》,他 成為開創音樂與畫面互動先河的歷史人物。而他的知名度亦隨著好萊塢主流電影超越了其他電影 作曲家——《星球大戰》系列、《超人》系列、《印第安納·瓊斯》系列、《侏羅紀公園》《 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哈利·波特》系列……至今,他的電影音樂作品已接近90部 。他先後榮獲5次奧斯卡金像獎及31次提名,三獲金球獎,擁有17座格萊美獎杯和5座英國影藝學 院的獎杯。從1979年末開始,約翰·威廉姆斯還接任美國波士頓流行樂團的指揮職務,演出的曲 目涵蓋了電影音樂、音樂劇、流行樂和爵士樂。
⑤ 有哪些關於音樂的紀錄片和電影
介紹幾部關於音樂的紀錄片和電影紀錄片:
《披頭士·時光印記 The Beatles on Record》
這部紀錄片紀錄了披頭士樂隊從《請讓我》到《阿比路》的非凡歷程,反映了他們作為音樂家的成長過程,作為歌曲作者的成熟過程,以及創作出的一系列作品,現在聽起來和錄制時一樣新鮮。
《搖滾七紀 7 Ages of Rock (2007)》
影片算比較全面的概括了搖滾的發展,可以說是一部搖滾樂歷史的入門影片!
《BBC.平克·弗洛伊德樂隊:誰是平克?》
本紀錄片記述平克弗洛伊德前身後世,算是非常中肯的一部紀錄片,畢竟是BBC製作,不過沒有字幕,很考驗大家的聽力噢。
《放牛班的春天》
這是一部2004年的法國音樂電影,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裡面既有人性的憎惡之處也有令人感動潸然淚下的地方。
《海上鋼琴師》
該片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
《音樂之聲》
電影講述了1938年,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上校也被她所感染。這時,德國納粹吞並了奧地利,上校拒絕為納粹服役,並且在一次民歌大賽中帶領全家越過阿爾卑斯山,逃脫納粹的魔掌 。影片上映後當年票房達到1.59億美元,一舉榮獲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十項提名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寫下了好萊塢影壇歷史性的一頁 。
之外還有《愛樂之城》、《綠皮書》、《波西米亞狂想曲》《尋夢環游記》等都非常推薦一看。
來源:《聲音圖書館》
⑥ 有什麼寫音樂或電影方面的書
音樂的書籍有《中國音樂的歷史形態》《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世界音樂》《音樂風格的藝術原則》電影方面有《 西方電影理論及流派概論》,《電影學院》, 《導演/電影人》,《港台電影雙金檔案》還有中國電影史,世界電影史等等
⑦ 分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音樂對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形象刻畫。怎麼寫
《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在京劇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開始。它如幽靈般由遠及近、由淡至濃。這不僅預示著全劇的悲劇性結局,同時也為全劇的音樂定下了基調,這就使整部舞劇音樂充滿著京劇音樂元素。對作曲家陳其鋼而言,這更是一種情結。生於藝術世家的他,曾經學過花臉,父親對京劇的熱愛,使他對京劇有著特殊的愛好。而陳其鋼一直也想創作一部作品並把京劇素材融入進去。「大紅燈籠」的題材正適合他的想法,因此,陳其鋼便欣然加入。
在長達一年的創作過程中,陳其鋼曾把已經寫完的第一稿全部重寫。由此可見,他對「大」劇的認真和重視。就音樂而言,京劇元素始終若隱若現彌漫於全劇之中。第一幕「迎娶新娘」時用了傳統京劇曲牌「柳青娘」。第二幕「學京劇」中,在滿場的水袖輕揚飛舞的穿游中透出的卻是膾炙人口的《夜深沉》。特別是第二幕結束前的麻將舞。陳其鋼別出心裁用中國古老的計算工具算盤作為樂器和傳統的中國打擊樂配合。這兩者之間所產生的內在張力和律動,烘託了打麻將時的形態,同時也刻劃了人在打麻將時的心態。
雖然某些媒體發表的具有不切實際的破壞性評論往往比具有心靈思想的創造性藝術能更快地產生大眾效應,但相信自己的心靈和評判能力,親眼看看大紅燈籠亮不亮,親耳聽聽它的音樂,是每個真正熱愛藝術,特別是熱愛和支持中國原創藝術朋友的明智選擇。
《大紅燈籠高高掛》時,音樂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超出了影片,達到一種新的境界。趙季平認為電影音樂應該賦予電影以靈魂,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影不僅是視覺藝術同時也是聽覺藝術,電影作曲家要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根據影片情節、畫面、氛圍進行創作,這就有其特殊性,而趙季平在音樂與畫面結合方面有其獨特悟性,能很快根據導演意圖創作出具有靈性的音樂,他創作的電影音樂不再只具有協調作用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畫面所未能表達的深層感情,使音樂和畫面的結合渾然一體。他對各種類型的電影,悲劇性的、色彩性的、史詩性的、城市風情的或民俗的,都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從整體設計到細微末節的音樂布局,使每部音樂既與影片融為一體
⑧ 電影配樂是怎麼寫出來的
1.電影配樂的製作絕對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 ,它首先要有譜曲的人根據劇情需要和風格以及導演的要求寫出各場景適用的曲譜 。電子合成器,某個樂隊或者歌手來演繹 ;還有一些特別的情況是引用已有的作品(如《變心金剛》就以林肯公園的「what i have done 做主題曲),或是將某經典名曲原版套用或由譜曲者個人風格化重新演繹。之後要進行音樂的後期製作和錄制 ,並根據電影畫面和情節進行剪輯 而這過程中 譜曲的人往往身兼數職。這些曲子集合成光碟發行就是所謂的原聲大碟了。
⑨ 以一部電影為例子,介紹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評析《勇敢的心》電影音樂
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製片人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寫了蘇格蘭古代戰爭,是一部史詩巨片,長達三小時。該片最讓我動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樂。
音樂中運用了蘇格蘭民族器樂,表現出音樂的質朴、純情動人。音樂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一段段優美的音樂更是催人心魄的讓人感動,使人的心神馳往那一片神秘的蘇格蘭土地。18首音樂作品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如華萊士私定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戰場,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音樂,或是回腸盪氣的弦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從電影音樂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處。
一、渲染氣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隨著深邃、寬曠、幽怨、盪氣回腸、悲壯的蘇格蘭風笛,攝影機引導我們的視線穿越於蘇格蘭高地的如史詩般的景色之中:深藍色的山脈覆蓋著一層紫色的天空,天空的邊緣點飾著粉紅色的雲彩;自遠處看去,大大的鵝卵石自山巔渲泄而下,然後沖流入一片深綠色的草原;還有那到處分布的蘇格蘭湖泊,時時映照著穹蒼的變幻。在一片寬廣、黑暗的天空里輕吟著淡藍色的光輝。音樂與畫面天衣無縫的相反相成、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空。一段旁白又向觀眾說明了故事的發生的歷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鍾時間里,導演將畫面、背景音樂、旁白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歷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環境氣氛
威廉的父親馬爾康與哥哥走進谷倉,發現六十具屍體那一段。「麥克安德魯斯……麥克安德魯斯!」馬爾康喊著。他們下了馬。音樂漸起,約翰舉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頭,然後走到谷倉的門口,把門推開。聽不到裡面有任何聲音。這時陣陣的鼓聲,伴隨心跳的節奏,不禁讓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們那時的緊張。突然,一隻鳥飛出谷倉,打破這一緊張的氛圍。馬爾康窸窣的腳步聲,又一次緊張起來。原來是小兒子威廉就站在谷倉的門口,正往裡面的屍體瞧。
威廉假意向殺死美倫的貴族投降那一場景,通過音畫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情節的張力。幾個騎馬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四周巡視。威廉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出現了。音樂起。(慢動作)威廉策馬緩緩向哨兵走來,馬蹄踩著地上的泥漿(特寫);躲在暗處的哨兵悄悄尾隨其後。音樂快,畫面慢,鏡頭快速在威廉、士兵、殺死美倫的貴族之間轉換。畫面與音樂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從而營造了緊張、牽動人心的影響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轉為正常動作)突然,威廉從背後抽出一柄三節鞭,打向軍官。還有一對比是環境聲響與背景音樂聲響對比,比如馬的叫聲,馬蹄落地濺起泥漿的聲音都被放大化,以動襯靜。表現了威廉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機智。都在這3分多鍾場景中出色地表現出來。
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最不善於表現視覺上可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客體的,它的最大長處在於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微秒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是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參加父親葬禮結束後,遲遲不願離去,這時參加葬禮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裡握著紫色的薊花要送給威廉。威廉的眼睛望著小女孩的雙眼,淚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來,是因失去父親還是被小女孩感動而流,我想,這兩方面都有。這時候,背景音樂響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優美、哀怨的情調。從而表現出威廉失去父親後的憂傷和兩小無猜之間純真的相互關愛之友誼。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題是「愛情」和「自由」。電影中的各種藝術元素,都是圍繞這突出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見證了威廉與美倫的秘密婚禮,沒有語言,只有緩緩流淌著溪溪泉水和連綿的山巒。在這里,只憑借音樂就達到了深化「愛情」這一主題的作用。讓我們在美輪美奐的美麗大自然風景之中體會他們纏綿、浪漫的愛情。
還有影片的結尾那一曲《Freedom》。當威廉使盡全身的力氣,張大了嘴,用最後的力氣高喊:「自——由!」的時候。鏡頭切換,史蒂芬痛苦地閉上眼睛……,伊莎貝爾也痛苦地閉上了眼……這是「愛情」和「自由」的主題都達到高潮。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威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見了他日夜思念的美倫。這時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激情且激盪。
本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大特點:音樂類型大部分為時空氛圍型。導演通過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點或時代特徵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樂器音色,民族的、古樸的節奏,對影片整體時空氛圍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所說「它可以造就有利於從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聽覺環境,使觀眾適應一個夢幻世界,它彷彿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與現實世界隔絕,還有利於感覺的遷移,而這正是希望觀眾做到的。」
⑩ 電影製作中負責音樂的人應該做些什麼
那個被稱為電影配樂師。他們首先要了解劇本,充分了解電影劇情,然後再跟導演進行溝通,更加清楚的明白導演想要表達出來的感覺,最後再根據自己的空間想像創作出適合該部電影的音樂。電影配樂是電影中非常重要又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環,配樂的力量可以錦上添花、點石成金,亦可以翻江倒海、指鹿為馬。不信的話,隨便找一部電影,關掉聲音,然後用CD機播出不同的音樂,整場戲的氣氛頓時改變,原本纏綿哀怨的一場戲,如配上了「希區柯克」式的配樂,馬上變得驚險緊張,聲與畫結合得詭異非常。導演用說和寫,配樂師用聽和演奏,兩個人兩個腦袋用兩種不同的語言合奏出同一幅圖畫,有時遇上神來之筆,某一場戲的聲與畫拼合得水乳交融,靈欲一致。那感覺就像跟配樂師調情一樣,說來肉麻,但感覺確又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