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二》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反思呢
今天是國際慰安婦日,也是電影《二十二》上映的日子,剛才搜索信息,影片中出現過的黃有良老人最終沒有等到今天,在兩天前8月12日離世了,她是中國大陸最後一位起訴日本政府的「慰安婦」倖存者,在死前她還抓著兒子的手不甘的說「我撐不到日本人向我道歉的那天了。希望你能繼續替我討回公道。」哦對了,忘記說了,二十二是電影拍攝時我國公開身份的尚存慰安婦的數量。到今天,除去黃有良老人,這個數字僅剩下8位了。
播放該片的影院不是很多,排場也很少,最後我和先生選了距離我們相對較近的影院中最早的這場八點檔,坐在第二排看完了整部電影。其實對於是否觀看這部影片,我很猶豫,因為它過於沉重,我可以想像自己幾乎會從頭哭到尾。最終我堅定的拉著先生來了電影院,是因為我想既然阿婆們不顧再一次揭開傷疤的疼痛也要來重新訴說那段歷史讓我們不要忘記,那我就願意如這部電影預告片所說的那樣來深情凝望她們,借用《超級演說家》中的台詞,你說,我們來聽。
『貳』 《2012》最後結尾是什麼
大船避開了冰山(喜馬拉雅山),而且3艘船會合了,非洲大陸上升了很高,無論多麼大的海嘯以後也不會威脅到它了,倖存的人們去了非洲,在那裡建立新生活,新的紀元開始了:0001年1月27日……
《2012》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由羅蘭·艾默里奇執導,約翰·庫薩克、桑迪·牛頓、阿曼達·皮特和切瓦特·埃加福特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9年11月1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故事發生在2012年12月,一家人正在度假。沒想到根據瑪雅預言,2012年的12月21日,正是世界末日,瑪雅人的日歷也到那天為止,再沒有下一頁。電影講述了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災難面前,盡現人間百態 。
(2)二十二電影結尾圖片擴展閱讀:
傑克遜·柯蒂斯(約翰·庫薩克飾)帶著孩子去黃石公園度假,卻發現曾有美好回憶的湖泊已經乾涸,而這個地區也成為了禁區。充滿疑惑的他在黃石附近的營地偶然認識了查理。
查理告訴他由於自然環境和資源長期被人類掠奪性破壞,地球自身的平衡系統已經面臨崩潰,人類即將面臨空前的自然災害。查理說有些國家已經在聯合秘密研製並建造可以躲避這個災難的方舟。傑克遜以為他是個瘋子,就一笑而過走開了。
然而第二天,災難就發生了。查理強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發讓眼前熟悉的家園變成了人間地獄。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爆發。
傑克遜和眾多家庭一樣踏上了求生之路。面對全球性自然災害不知何去何從的他突然想起查理提到過的方舟和地圖,於是決定前往諾亞方舟基地尋找生存的機會。
在尋找和前往諾亞方舟基地的過程中,傑克遜一家經歷了生死考驗。最終他們終於到達方舟基地。然而已經製造完成的方舟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從世界各地聞訊涌來的受災人群。
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最後人們終於在方舟中度過了這一全球性的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希望 。
『叄』 《二十二》上映半年之後,導演和老人們怎麼樣了
還記得去年夏天引起過刷屏效應的那部電影《二十二》嗎?
郭柯在《奇葩大會》第二季上分享出的拍攝韋紹蘭幕後故事也很感人。
韋紹蘭生活清貧,郭柯問她明天沒有柴火了怎麼辦,韋紹蘭說:明天再說。
郭柯給她買了個電飯鍋,問她會不會用。
老人又很可愛的回答,我可以學呀~
韋紹蘭的生活程度,看《三十二》的劇照就知道了
就是這樣一個老人,郭柯給了她500元,她轉臉就要給郭柯4個紅包,分別給4個工作人員,每個紅包里都有100塊。
郭柯認為這是一種分享,我覺得這裡面也有某種尊嚴。
受過苦難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很多幫助吧?她接受幫助的時候,也想給別人回報。
《二十二》上映後,社交網路上有很多討論,上次安利的時候我也寫了,電影提醒我們,這些「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還要承受輿論壓力的二次侮辱,周圍人用「日本婆」等等詞彙來形容她們,讓受害者覺得自己有錯。
2016年,上海一個當年的「慰安所」遺跡海乃家被媒體曝光可能被拆除,周圍的居民居然說這是「妓院」。
他們認為這是恥辱,不是正能量,不能放在學校邊上。
學生認為這件事不光彩,不要特別了解,可以了解抗日英雄,不用了解被迫充當「慰安婦」的受害女性。
去年《二十二》的上映,這樁舊聞也再一次拿出來討論,在《奇葩大會》里郭柯導演也提到了這件事。
我很意外的是,郭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這樣的立場,他並沒有做一個聲討者去罵年輕人不懂事,他反而認為,首先要反思是傳播者。
與其去指責,郭柯提倡的是「建設」:正確的認識這群老人,溫柔的對待她們,再來好好引導下一代。
本來「慰安婦」歷史給我的印象就是悲慘、屈辱的過往,但是《二十二》以及《三十二》讓我發現這些老人不是一個符號,是很可愛的人。
郭柯說,抱著同情心去看這些人,「大可不必」。
在「慰安婦」受害者這個話題上,有個問題一直存在:記錄傷痛,是歷史;但是考慮到受害者的感受,不要二次傷害他們,是做人的同理心;那麼究竟以哪個為重?二者如何平衡?
這不光是記錄者的問題,甚至也是觀眾要面對的問題。蔡康永就問他,拍攝時如果受訪者不願意再撕開傷口怎麼辦。
郭柯的態度是,把鏡頭下的老人,當作自己的奶奶。
因為他首先考慮是的老人們的感受,他反而得到了老人們最深的信任。
李愛連老人跟攝制組熟悉了之後,在一個兒媳婦和孫子都不在的時刻,讓導演組把門關上,講一段內心深處的回憶。
這當然是一段又吸引眼球又獨家的素材,但郭柯選擇了關機不再拍攝,只留下女性同事來聽。
他說,在那種情況下,如果記錄並播出老人不想讓兒媳婦孫子看到的內容,就是一種變相欺騙。
在這個大家都想拿到獨家故事的年代,郭柯把尊重受訪者放在第一位,反而是特別感人的。
《二十二》也給了郭柯很多榮譽,但是郭柯早就說過,會捐出票房收益。
而他本人一直維持著很謙遜自省的態度,說自己被推到了一個位置上,要冷靜思考,需要大家監督。
越是得到鮮花和掌聲,越要謹慎。
他幾乎是戰戰兢兢地在面對自己得到的贊揚,主動提出,自己要避免成為一個道德綁架者。
為什麼要公開提出捐票房呢?郭柯說這對自己也是個鞭策,放話出去,自己就沒有退路。
看了這期《奇葩大會》真的覺得郭柯是一個非常溫厚善良的人,面對紀錄片里的倫理平衡、面對名利,都非常有風骨。給自己提了最嚴苛的要求,但對不熟悉歷史的人,沒有批評指責,只有很溫和的用行動去感化。
《二十二》從一個冷門的題材發酵為社交網路上的重要話題,跟郭柯本人的善良自省、和他選擇的剋製表達也有關系。郭柯和同事們選擇用溫柔的筆觸來記錄記錄苦難,選擇了保護受害者,觀眾也能感覺到這種人性的力量。
《二十二》下映後,郭柯和夥伴們的工作沒有中止,他們繼續記錄著老人們的命運,堅持看望老人,也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關注這個議題。
電影官微顯示今年年初,李愛連老人也去世了,電影中的22位老人僅有7位在世。
一時的票房和話題都會過去,長期的關注和記錄才是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現實、關照現實。
郭柯長期跟蹤的這個「慰安婦」受害者話題,不僅是一段歷史,也是某一種人性上的思考。他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紀錄片拍攝倫理,他幫助和關心這個群體的老人,也從老人們身上獲得了很多啟發。
他說,老人們最動情的時刻,不是回憶痛苦,而是想到自己家人。
很多我們預想的故事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是不存在的,真正地去觸摸那些東西,才能找到答案。
高曉松也說,郭柯自己在記錄歷史的過程里獲得了成長,這是歷史溫暖的一面。
蔡康永提煉出了郭柯身上的一個珍貴點:他在經歷了這么多之後,還是很坦誠地表達自己的疑惑,沒有做出那種「瞭然於胸」的姿態。
他們對於郭柯的解讀,也是看這件事的新角度,同樣是挺有啟發的。
「真誠」看起來簡單,真正做到真誠有很多細節上的東西,每個微小的選擇都構成了一個人真誠的濃度。
有點意外的是郭柯的最新動向我是在《奇葩大會》里看到的,這個節目之前一直給人的感覺是很熱鬧張揚的。
節目里有各種特別的人類,有莫名愛上學男旦的小男孩。
有脫口秀演員的自嘲
還有現在經常是熱點話題的馮唐上去講自己的心路歷程。
看完了郭柯這期節目,這次我又重新看了一下《奇葩大會》第二季的定位,不是流行的概念和主要追逐熱鬧,是「特別人類大會」,這個概念確實也撐得起一個多元價值的能量場,裝得下如此多種多樣的個體。
說起來《奇葩大會》里發言的,也有引起過爭議的,但至少這裡面每一個認真表達的個體確實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構成了現實的不同側面,所以把《奇葩大會》當作一個人類樣本觀察室也挺有意思的。
馬東有一句話說得挺好,過去的價值標準是成功,現在不管你到達哪一處,都是一種到達。
也恰恰是因為這種節目沒有隨大流按照流行熱點、噱頭來挑選發言人和議題,而是真正去找「人類多樣性」給個體表達的機會和空間,才能讓郭柯做了一個安靜溫和有力量的陳述。
『肆』 電影二十二為什麼特別鳴謝張歆藝
《二十二》主要講述那段歷史中慰安婦的悲慘經歷,很多人在淚流滿面中看完了整部影片,對那段歷史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幸的,即使是再痛苦,他們還要生存,那段抹不掉的苦難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存在。
該影片記錄了當時慰安婦的生活,當觀眾看到慰安婦經歷了一切的時候,心裡的悲傷自然流露,這是一部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影片。該影片以這種特殊的方式給觀眾傳達其中的意義,除了方式的特別,另外這也是不多見的題材。
據悉導演為了找回當時的氛圍,可是費了很多的心血,當時還因為資金問題,向張歆藝借錢,所以才有的最後要特別鳴謝下張歆藝的支持。
『伍』 《二十二》票房過億,「慰安婦」子女向導演討錢是正當行為嗎
電影《二十二》票房過億,引發了慰安婦的子女們向導演討錢的行為,這行為並不正當。
我們都知道,「慰安婦」是歷史遺留問題,往日的屈辱不堪回首,作為「慰安婦」的子女,應當多屬於弱勢群體。現在電影的票房收入大好,但不是他們向導演討錢的理由。
如果把歷史,把受過的屈辱,當做後代討錢的理由,那麼標準是什麼?尊嚴在何方?導演不認可就是為富不仁?那麼,這件事情本身,就變成悲哀之事了!
如果是導演組做好前期鋪墊工作,統計相應慰安婦後代,主動做適當補助和生活上的幫助,或簽訂協議,是可以的。但是電影出來後,慰安婦的子女向導演主動討錢的行為,本人不支持。
認可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陸』 《二十二》片尾老人說的話是哪些
,「希望中國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在打仗了 一旦打仗就會有人離去
『柒』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後你是什麼感受
感觸特別的多啊,就是覺得這些老人們都是狗日的小日本侵略我們中國的證據啊。看到這些老人們確實特別的心痛,怎麼說呢,有的人為了能給自己討一個說法花費了一輩子的時間,但是到死了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中國慰安婦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從之前的三十二到現在的二十二個。我想如果還不給老人們一個交代的話。怎麼是黃泉之下也不會安心的。
如果當時的中國再強大一些,那麼當時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年輕的小女孩們被狗日的日本人抓住了,也不會有今天了。慰安婦這三個字好像對於別人來說就是中國被欺辱的一個見證,但是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這簡直就一輩子的恥辱啊。有的人因為年輕的時候被日本人蹂躪,導致最後一輩子不能生育,有的人做完慰安婦的之後回到村子後來都沒有人願意要她們。有個老人說過自己最後嫁給了村子裡一個又丑又老的一個男人,沒想到過了幾年後這個男人也最後不要她了。
大部分的慰安婦被抓去的時候都是小姑娘,當時的她們還沒有結婚,被日本人性侵後更不能生孩子了,所以最後老人大多都是孤獨終老。幸運的話也是有自己的孩子能夠給自己養老送終,不幸的就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每當老人們講起自己的那不堪回首的故事的時候,眼鏡里的眼淚就開始在打轉了,每說出一句話就彷彿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有的老人還因為害怕被逼瘋了,感覺到真的讓人特別的心酸。我們真的應該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愛國情懷,這不只是說說而已。
『捌』 二十二最後老人說的那句話什麼意思
不仇於過往 不忘於歷史
文/夢里詩書
作為一部紀錄片來說,《二十二》的意義遠遠超過了電影的技藝,雖然從成片看導演本身的水平實難讓人恭維,但能有人願意去將這段關於中國慰安婦屈辱的歷史,忠誠的記錄下來,讓觀眾在一群如今已是年過耄耋的老奶奶的身上回望被塵封的往事,不得不說那源於真實的力量給人了以觸及心靈的感動。
何為二十二?其所指的並非是青春年少的崢嶸歲月,而是電影《二十二》在完成時僅存的慰安婦人數,相信這個數字也在隨著時光的流逝越來越少,導演郭柯所選取的視角其實非常巧妙,它並沒有去過多的引領觀眾走進那段沉痛的歷史,而是用這如今二十二個看似普通,卻尤為特殊僅存的慰安婦老人,她們現在的境遇為展開,透過她們如今平靜安詳的晚年,在生活中回溯著那段沉痛的過往。
當往事重提,鏡頭前的老人要麼無聲,要麼就會說道「不講了」,這段慘痛的經歷給她們留下的是一生都無法抹平的痛楚,電影在著點於這個核心話題的時候,並沒有何般煽情,也沒有過多的去糾結於過往,於此中你會慢慢的發現這並不是一部要去宣講何般主旋律的作品,它所更為專注的是讓我們看到一種新生,一種在如此傷痛的經歷過往後,仍舊有著「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也要留出這條命看。」的新生。
作為導演,在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後,郭柯並沒有讓一種源於生活的平靜,真正在鏡頭下變的生動起來,很多時候,只是在為觀眾羅列著碎片化的種種,對慰安婦這個特定群體的一展仍舊停留於了表現,空鏡頭的運用用好了自然會是電影的加分項,但卻並不應該成為電影唯一的技藝,這種鬆散的記錄方式,其實自覺是與這個題材不想匹配的,不管是深刻也好,平靜也罷,電影都欠缺一種力道可言。
雖然《二十二》並非一部完美的紀錄片,但它所承載展現的一切卻又是那麼的厚重,還記得電影中那「希望中國和日本一直友好,不要打仗,不然又會死很多人「直白的話語,不仇於過往,不忘於歷史,便是一群歷經國難身痛的老人在這部電影中給出的答案。
『玖』 為什麼很多人說一定要看《二十二》
剛開始看確實還好,紀錄片嘛,就是拍她們現在的生活,但是緊跟著就綳不住了,裡面有一個南朝鮮逃難過來毛奶奶(原名為朴順車),她開始哽咽的時候樓主眼淚就止不住了,到她唱小時候的童謠時候,樓主差點情緒失控,眼淚根本止不住。有韓國的攝影師很關心她希望她能回去看看家長,毛奶奶說,不想回去了,太遠啦。說自己姓毛是跟毛 姓,喜歡小孩子但是自己沒辦法生了,收養了一個女兒,挺孝順的。說不下去了,一度想到她的哭聲,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