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化消費的門檻高
第三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成為當時北京觀眾談論的焦點,「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匯聚眾多明星的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場場座無虛席,火爆異常。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消費結構開始由物質產品向服務類產品、特別是精神文化的消費服務類產品方向轉移,某些地區、行業的文化消費呈現出節節攀高、紅火異常的大好形勢。
來京旅遊的國外旅遊者在北京之夜劇場觀看北京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推出的演出
然而,在文化消費貌似一片火爆的背後,卻有專家指出,當代文化消費基本上停留在一種粗放經營的初級階段,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問題乃至危機。人們讀書、看電影、聽音樂會、看畫展越多,就越是感到「書不像書」、「電影不像電影」、「音樂不像音樂」、「美術不像美術」。與此同時,很多人提到文化消費就是一個字「貴」,因價格上望而生畏而對其敬而遠之。一方面是審美上享受不來,一方面是價格上接受不了,文化消費的「門檻」到底高在哪兒?
文化消費「怪」狀多
每當臨近「五·一」黃金周,全國各地演出盛行,一些劇院、音樂廳每晚座無虛席,演出過程中掌聲不斷。然而,劇團的負責人和演員就是笑不出來,因為座無虛席對票房來說,不過是「虛假繁榮」。大部分觀眾是通過不同途徑拿到贈票的,只有小部分觀眾是自己掏錢買票進場。很多人看過演出贊不絕口,可是叫好的同時它卻不叫座。要票現象積重難返,主動掏錢去看演出遠未形成氣候。
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數城市,我國大多數的城市家庭可能會一個月去吃幾次大餐,去唱一次卡拉OK,但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每月去圖書館看看書、去劇院看一場大戲這樣的計劃。有人可以為了一頓飯一擲千金,卻捨不得花幾十元去看演出。
一些人振振有詞,「卡拉OK、酒吧也是文化消費。」但與之相比,含金量更高的藝術表演、文博場館卻乏人問津,特別是傳統藝術、本土藝術等我國特有的藝術種類,因經濟潛力不大很多藝人紛紛轉行,大量藝術門類面臨失傳危險。
但例外的是,對於討孩子喜歡、有益孩子身心的演出,家長都心甘情願地掏錢。2004年9月底在廣州舉行的全國木偶金獅獎比賽,在正式演出前10天所有的票就已告罄,北京兒藝推出的《迷宮》、《Hi可愛》等兒童劇目,幾乎場場爆滿,三四百元的家庭套票尤其受歡迎,都是全家出動來看演出的。
在北京某證券公司工作的張楠,大學期間每月買雜志、看電影的花銷在100元左右,約占生活費用的1/6。而文化現在她年薪4萬元,年文化消費卻不足百元。分析各種原因,她表示:「現在生活成本太高,每月租房子就要花掉1000元,再說,公司的電腦能上網,看書、看電影什麼的,根本不用花錢買書和碟片。」的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觀賞電影有了多種方式,許多人更願意在網上下載電影或者在電影頻道看電影,專門到電影院看大片的人自然大大減少。
采訪中,大部分人表示,不光顧電影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票價過高。在北京,一部普通電影的票價在50元左右,再加上路費確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觀念決定消費結構
針對以上文化消費現狀,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主編、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目前我國文化消費市場剛剛形成,整個社會對文化的需求水平較低,更主要因素是收入逐漸增多的市民,以文化作為休閑方式的觀念還沒有形成,缺乏社會和輿論的必要引導及自身文化品位的審美需求調整。一部分觀眾被「炒作」牽引,盲目消費,比如芭蕾舞只認俄羅斯的團,只看《天鵝湖》;嚴肅音樂只聽交響樂等。在文化消費上唯孩子是從,也是一種認識上的偏頗。還有一些單位將發給職工演出票作為福利,一些人以要票為榮耀,這些都成為文化消費的阻礙力量。
第二,在消費品的數量與消費者的真實需要之間、在消費品的質量與消費者的精神期待之間存在著嚴重的脫節。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過去的物質產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務類產品,特別是精神文化的消費服務類產品的「短缺」轉移。正如人們在文化市場上普遍感到的,東西多,精品少,可消費的東西多,值得消費的對象少。
此外,演出院團的供給不夠創新,服務不夠多樣。票價的制定過於死板,沒有對消費群和所提供產品進行質量分級,高昂的票價普通百姓自然承受不起,一些消費者雖然付出了金錢,也沒有享受到相應的服務。
著名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伍表示,當今中國已處於市場經濟時期,雖然大家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但用於文化方面的消費卻沒有顯著的提高,究其原因,目前的文化消費市場發展尚不規范、文化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產品缺乏創新,模仿、盜版現象猖獗,文化消費尚未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張頤伍認為,生活壓力的增大是制約我國文化消費的因素之一。多數成年人除了養家糊口外還要買房、買車,今天剛發的工資,說不定明天就被要支付的房屋或汽車貸款「掠奪一空」。其次,成年人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幾乎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工作或照顧老人及孩子,很少能抽出時間來參與文化消費。
《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通過對全國21個大城市,2萬餘人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休閑活動集中在:去公園、看休閑消遣類書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將、種花盆栽、打游戲機七項活動上,既簡便易行又花費低廉,這說明,提升我國整體的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還任重道遠。
雙管齊下促進文化消費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事司張沁等專家表示,文化消費是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歷史趨勢和必然選擇。我國的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同時也存在眾多不利於其發展的制約因素。他們建議,培養人們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費觀念,一方面生產出大量真正有價值的文化消費品;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教育和有效的引導,提高消費主體的審美水平與精神境界。
張曉明表示,首先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培養文化消費主體。在中小學中增加美術、音樂等課程的比重,全面開展素質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精神文化消費的習慣。
二是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消費市場的制度建設。我國優良的文化資源大量集中於國有文化單位,現行文化管理體制也還是政府主辦和政府壟斷性質,文化產品生產和流通環節多,投資風險大,阻礙了大量社會資本不能進入文化投資領域。目前,文化主管部門應該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市場化,為不同所有制企業營造一個公平、公正、透明的體制和政策環境,維護文化消費市場的正常秩序,不該管的不要管,不該控制的不要控制。
張頤伍建議,政府應當增加對文化消費基礎設施的投入,並盡量讓老百姓無償使用。現在老百姓對圖書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往往圖書館的設立比較分散,老百姓想閱讀都只能就近買份報紙或上上網。而在日本,每一個社區內都有自己的小圖書館,大家在閱讀的同時也增進了鄰里間的感情。再者,我國現有的文化館、文化站也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張頤伍建議,提升文化消費,我們可以發揮社區的力量,多在社區里增添公共的文化設施,使更多人能夠有時間參與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