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麗塔·戰斗天使:人性的救贖
近年來,賽博朋克這樣反烏托邦式的主題在電影里的呈現越來越多,而正是因為許多這類題材的好電影都在探討未來的社會和人性,所以讓觀眾們對這類電影抱有更大的興趣。
而這次,由羅德里格茲執導、詹姆斯·卡梅隆編劇的賽博朋克電影《阿麗塔:戰斗天使》上映。如此強大的陣容團隊,吸引我懷著期待觀看了這部影片。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的矛盾沖突、生動飽滿的背景渲染、嘆為觀止的特效製作……不得不說,又是一部讓我喜愛的電影!
影片中幾對矛盾對立面無不給影片添加了戲劇性的沖突:
1.鋼鐵城和撒冷
住在鋼鐵城的人們一心想通過努力賺錢而走向天空中那個神秘的存在——撒冷,而殊不知他們都是被當作廢品而從上面扔下來的。
去撒冷,這條線索貫穿了整個電影。雨果白天是陽光少年,卻在晚上化身肢解機械零件的黑衣人。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這一個目的。這個目標貫穿了他的一生,他也因這而死。不僅是他,阿麗塔也想去撒冷從而解開她的過去並摧毀它……
2.鋼鐵城人民和諾瓦
鋼鐵城的人民雖然被撒冷摧殘而拋下,但他們的大腦是真實的。縱然他們的手臂、腿腳,亦是身體都是以機械組成的,但他們依然擁有自己的思想和境界。阿麗塔雖然全身都被替換為機械,她依然能在邪惡勢力傷害無辜時挺身而出,依然能告訴自己不能坐視不理;雨果經歷生死後仍懷著對撒冷的嚮往,想要去到那個「天堂」……
不同於鋼鐵城人民的是生活在撒冷的「人」(以諾瓦為代表)。他們的大腦都被換成了沒有思想、沒有情感的晶元,還要通過研究擁有別人的大腦而活下去。雖然他們的身體是血肉之軀,但他們沒有思想,那與機器人有什麼區別?
1.藝術性的畫面
羅伯特·羅德里格茲,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影片中的畫面可以說是非常矛盾卻又極具藝術性美感的。在大廣角鏡頭或者遠景時,導演往往注重的是夢幻般的構圖和色彩——撒冷以及鋼鐵城的景色都是如此。但在近景時卻又可以看到明顯的邪惡情感(這也正印證了賽博朋克風格電影的反烏托邦式主題)。最具代表的場景是阿麗塔第一次與反派格魯依什卡搏鬥時,出現的紅衣女反派。她原本是以一個美麗女子外表出現的,在開始打鬥時突然露出全身的機械裝置,觀看時便能感受到一種邪惡的美感。並且當她蹬上牆角時,對阿麗塔的如態滑嘶吼和那如同蜘蛛般的一幕,極具暴力的美學。
2.高科技的動作捕捉技術
阿麗塔最具有少女氣息的便是她那雙大眼睛,但她的表情、動作都是由真人動作捕捉而完成的。不論是她的頭發在打鬥時自然的擺動,還是每一根睫毛的真實性都值得稱贊,那雙大眼睛不管如何看,都是一雙真正的眼睛!
3.近乎完美的特寫部分
這部影片不管看哪一幀,都是一種欣賞。影片里最考驗技術的兩個特寫部分,第一個是阿麗塔在地下與格魯依什卡決斗時的躲避鉤爪,第二個是賽場和屋頂上的生死追擊。這兩個特寫部分非常考驗質感,但事實證明,這些部分都近乎完美。而最後阿麗塔與雨果生死分別的場景,考驗的閉悄是構圖、色彩的渲染,無一不需要表現出當時生死之中兩人的依依不捨。羅德里格茲做到了,這才是真正的大導演!
三.故事背景渲染和主角的聯系
近年來,關於人類未來的電影數不勝數,每個電影里都幾乎有相同的元素:隨處可見的高科技。比如《頭號玩家》里的世界觀便以虛擬游戲為中心,而這部電影中的「撒冷」和「機械」便是主題。
不得不說,卡梅隆的編劇功底還是非常強的。電影巧妙地在剛開始便插入了這個龐大的世界觀的介紹,從阿麗塔疑惑地醒來,到依德為她介紹這個世界,再到偶遇雨果後雨果給她的講解……這一切看上去簡單的劇情,都被巧妙穿插,從而讓觀眾輕易地明白電影中要表達的龐大世界觀。
在所有好的電影中,之所以主角們會被稱為主角,是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目標,而這些渣臘目標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這部電影中,雨果因為想去撒冷而與維克多達成了利益關系,綺蓮由於想回到撒冷也與維克多成為「盟友」;阿麗塔因為想揭開撒冷的秘密而與雨果緊密聯系,又因剛開始依德對她的阻止從而產生了矛盾……這樣的故事背景渲染和聯系,不會讓觀眾們看的莫名其妙,也不會由於突然的轉折而奇怪。這才是一個好電影需要的。
1.親情線
影片開頭,第一個與醒來的阿麗塔見面的便是和善的依德醫生。他為阿麗塔完善了機械身體機能,他將自己對已故女兒的愛全盤投入於阿麗塔身上。剛開始,對於女兒想要伸張正義、更加強大的要求他通通拒絕,作為一個父親,他想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女兒的安全——為了阿麗塔的安全。他們的觀點不止一次達到了完全不同。但隨著劇情不斷地推進,阿麗塔在他夜晚成為賞金獵人時的壯舉,在酒吧中正義凜然的舉措……這一切都讓依德對阿麗塔慢慢改觀,也慢慢接受阿麗塔。他們對於對方的愛,是非常值得歌頌的。
2.愛情線
本片的愛情線可以說是最令人感動的線路,也是觀眾們最喜愛的線路。阿麗塔是年歲近300、全身都是機械組成的改造人,而雨果則是個年輕有志的少年;阿麗塔的目標是摧毀撒冷,而雨果一生的目標都是去到撒冷;阿麗塔從不容忍任何與惡勢力沾邊的行動,而雨果卻為了掙錢在夜晚拆改造人的零件……
這部影片最值得稱贊的便是,阿麗塔和雨果兩人的愛情是在種種矛盾沖突中產生的。即便他們兩人的矛盾如此之多,他們依然不顧世人的說辭、不顧生死地想要在一起。正因為前面的鋪墊,當觀眾們看到他們終於在一起時才會如此欣慰,當觀眾們在結局時看著阿麗塔望著雨果從管道上跌入雲層才會如此心痛!
當雨果將阿麗塔帶上教堂頂端時我就明白,阿麗塔已將雨果深深影響,雨果也已經將阿麗塔當成生命中重要的人,願意和她分享自己的夢。這樣強大的情感渲染和鋪墊,實在是值得稱贊。
3.友情線
影片中的主線無疑都是溫暖人心的,友情線也一樣。當丹治因為雨果為了阿麗塔而不幹曾經拆解零件的事時,他氣憤不已,兩人甚至在街上打起架來。但等到賞金獵人扎潘尋找雨果想要陷害他時,看到朋友陷入危機,丹治的第一反應便是偷襲扎潘並讓雨果快跑。真正的朋友便是這樣,前一秒還在爭吵,後一秒就為你兩肋插刀。
1.階級思想
影片最大的轉折,便是扎潘故意傷害並陷害雨果成為了賞金獵人的目標那一部分。這一段非常真實地反映了賽博朋克的反烏托邦思想,也更體現出了社會階級的主題。
首先,扎潘故意陷害了雨果,導致雨果成為了罪犯。之後扎潘便可光明正大地殺死雨果,並且還能領到屬於自己的賞金。這樣黑暗的社會難道不現實嗎?
其次,鋼鐵城的人民無法上去撒冷,那個地方只能存在於他們的幻想中。只有被解剖,才能去到天空中的撒冷。這難道不是典型的階級固化嗎?
並且,鋼鐵城的居民無法與諾瓦溝通,一切都是由維克多轉述執行。這難道不是階層隔離?
電影中一切的劇情,可以說都露骨地揭示出了現實的黑暗和階層中的種種問題。不得不說,影片對於「反烏托邦」的主題敘述得很好,也能在潛移默化中表達它的主題。
2.人性的救贖
在感天動地的愛情線中,阿麗塔對於雨果的救贖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倆的愛,使雨果金盆洗手,不再干曾經的事。最後雨果與阿麗塔在生死之際,雨果告訴她「謝謝你救了我」……這也正是影片想表達的「人性的救贖」觀念吧。
而且,綺蓮也正是被阿麗塔這樣堅韌的性格感動,她也決定放棄去撒冷的機會,從而成為一個不再做壞事的人。這也是阿麗塔對於其中人物的第二個救贖,她讓綺蓮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去改變她,變得更加富有人性。
同樣,依德也是如此被阿麗塔救贖……
影片緊緊地圍繞「救贖」二字展開,深刻地展現了關於人性這深刻的話題。
再好的電影,也有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
電影里綺蓮的情感轉變有些牽強尷尬。她原本可以說是個徹底的反派,與維克多這個邪惡勢力的執行者處於盟友的關系。但突然地,在看到阿麗塔與瀕死的雨果深情對話時,維克多打來電話問她是否找到阿麗塔,她卻騙維克多說沒有。她在電影里的形象是個母親,也是依德的前妻,有些人可能會說她作為一個母親還是擁有人性的,看到阿麗塔的種種努力,她被救贖了。但既然她擁有人性,為什麼在「被救贖」之前,她會做出那麼多壞事?影片中對於這個人物的飽滿度交代得還不夠,綺蓮的情感轉變有些突然。
我還認為格魯依什卡這個角色比較累贅,他完全沒有深挖的意義——因為當你深挖這個角色時,你會發現他一點故事都沒有。他純粹就是在電影中為了給阿麗塔製造麻煩的存在。格魯依什卡的能力也不是不能給綺蓮擔當,如果將他的裝備和武力加在綺蓮身上,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
並且,維克多的故事更是欠缺。在注重人物細節的影片中,這樣直接為老闆做壞事的人都會擁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電影中也應該加入一些他曾經的故事,這樣才能讓觀眾明白他是為什麼成為執行者的,明白為什麼他願意成為這樣的人。而不是只是將他當作主角們劇情推進的障礙,一點深挖的可能性都不給。
『貳』 經典音樂電影推薦,你最中意哪一部
以音樂為題材或主題的電影是同學們尤其是音樂生在學習之餘非常好的一種放鬆方式,漲姿勢、找靈感、聽故事全不誤。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幾部經典的音樂電影,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海上鋼琴師》
雖然已經被推薦的爛了大街,但是《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必須坐鎮音樂題材影片的榜首。有影評稱其為「極端浪漫主義的史詩」,也就是說除了音樂本身,主人公1900與鋼琴的故事和「下不下船」的掙扎更像是對人性和人生的探討。
小編對主演蒂姆·羅斯的印象還停留在美劇《lie to me》中,但看完《海上鋼琴師》,就堅定地認為他是個鋼琴家了!也是real入戲~同時這部電影還刷新了小編的三觀——原來彈的太快,鋼琴是會起火的!
《悲慘世界》
不是純粹的音樂題材電影,卻因為其藝術性、音樂性和思想性被稱為「巔峰」。2012年,為紀念雨果誕辰210周年即《悲慘世界》小說發表150周年,音樂劇電影版公映,並在第85屆奧斯卡獎中榮獲8項提名3項大獎。
整部影片做的非常考究,足以見得導演的功底,演員也都是音樂劇出身,感染力超強,絕對起到了錦上添花的作用。在這里想提一句的是,知乎上有關於音樂劇、歌舞片、音樂劇電影區別的討論,比較愛學(jiao)術(zhen)的同學可以去看一看。
《愛樂之城》、《雨中曲》
作為現象級刷屏電影,想必很多同學已經欣賞過《愛樂之城》了。小編覺得相比於音樂,電影里獨特的構圖、色彩的運用以及女主的服裝設計似乎更有藝術看點。關於夢想,關於愛情,關於遺憾,都可以在這部影片中找到。
早期有一部片子叫《雨中曲》,反映了好萊塢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過渡,被奉為歌舞片經典之作。《愛樂之城》與這部影片是一個類型的,而且其中有很多向《雨中曲》致敬的橋段,能耐得住寂寞看早期電影的同學們不妨嘗試一下。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
這兩部放在一起推薦是因為他們的主題都和教育相關(所以學音樂教育的同學一定要看),同時都是不管在音樂史還是電影史上具有標志性的電影。相比於其它以音樂為本體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更多關注音樂可以帶給人的改變和成長的意義,建議大家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拿來服用,一定能帶給你新的領悟和力量。
至於《音樂之聲》就更不用說,裡面的很多歌曲我們小學就已經耳熟能詳了,可以稱得上是「正能量」鼻祖了。而且最難得的是,不管什麼時候看都不會覺得它過時,隨時可以重溫。
《歡樂好聲音》
推薦到第五部,來個輕松愉快的一點的動畫。這部2016年剛上映的動物擬人化電影沒有像《瘋狂動物城》一樣被刷屏,和《縫紉機樂隊》一樣,裡面的熱鬧場景被一些人評判為空洞的炒雞湯。不過親測過的太醫小編覺得,電影里主角們不同背景、不同性格、不同音樂style的設定還是非常有趣的。
做人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如果所有電影都要追求個深度和意義,那也太累了不是嗎?所以說,不想動腦不想思考的你,非常適合這部電影哦!
《歌劇魅影》
好吧,有深度的來了!你或許沒看過《歌劇魅影》,但你一定聽過它的名字也熟悉它音樂的旋律。作為一個世界級「大IP」,《歌劇魅影》可以稱得上是永恆的佳作了,自然也就擁有超多形式和版本。能夠跨越世紀的經典總是有它的特別之處,除了歌劇的音樂非常master以外,《歌劇魅影》的吸引力應該就在於人類對於神秘未知的好奇吧!
『叄』 電影分析-《黃土地》
我想我是不太能拉全片了,稍微挑揀著先吧。
開篇極度不平衡的構圖,象徵土地的壓迫。
用幾處特寫,展示迎親樂隊。引導性強,顯示隊伍簡陋及迎親習俗禮品。
撒的是土地,呼應主題,表明其在人們心中很重要地位。
這里是第三處出現這個場景,且人群一次比一次低,展現壓抑氛圍,面部表情沒有一絲結婚喜慶,覺得麻木。展現當時的生活。
而且也多用特寫鏡頭來展現人群,只展現頭部,不平衡,壓抑。
以顏色區別,常見手法,突出主體,主角的白區別於當地百姓的黑。
「木頭魚,擺著是個形式。」我不知道是習俗還是什麼,電影里顯示大家都是默認木頭魚存在的,年年有餘,一個期盼,一個希望。
也顯示當地的窮困,資源匱乏,以及,形式主義的無奈。
以柱子稜角為界的二分法構圖。
背後的字,導演老操作(哦,這個是他的處女作)我想是三從四德?反應當地封建傳統。
女孩很悲傷。
碎碎念:浪漫主義老操作,一個人抗拒一時代(ps:凱歌導演是雨果的死忠)
這里一直有拉船人的聲音,渲染當時的壓抑環境,用力,喘不過氣來(時間點0:12:00)難受….
人物近乎全黑,壓抑,復雜。
「世道該變變了」給了姑娘一個鏡頭,半張臉被火光照著,半張臉被陰影籠罩,象徵時代交替,思想碰撞,女子壓抑的自我在掙扎。
二分法構圖,全黑的老人旁邊近乎全黑,只有女孩臉上印著火光,很淡。
「莊稼人有規矩」重復出現,象徵著女孩,被老一輩的規矩所束縛,且火光在臉上跳動,象徵著掙扎。
老人背後的蠟燭,微弱,象徵舊封建勢力衰弱,但仍有一席之地。
女孩的柴火上的旺,象徵著新生力量。
就先20分鍾,下次繼續…..
『肆』 安妮·海瑟薇是如何從「花瓶」變成第二個奧黛麗·赫本的
安妮·海瑟薇出生於「半個」藝術之家,她的母親是一名話劇演員,所以對女兒的形象方面要求非常嚴格,從禮儀氣質到表情管理再到身材,母親都要嚴格把控。
在母親的熏陶之下,安妮·海瑟薇也經常去看話劇,在一次看完《悲慘世界》之後,她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出演《悲慘世界》,所以在她18歲的時候,她毅然決然地踏入了演員的行列。
從最初的《公主日記》,到後來的《斷背山》《穿普拉達的女王》《愛情與靈葯》,再到近期的《黑水》,她從一個童話公主變成一個性感尤物,從別人眼裡的花瓶變成了第二個奧黛麗赫本,安妮·海瑟薇到底怎麼做到的?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最被埋沒的電影之一,精彩的表演群戲,編導克制沉穩,冷峻直接地揭示令人驚駭的真相,安妮·海瑟薇在影片中展現了她的另一面,不是童話公主,不是女王,也不是性感尤物的一面。
『伍』 法國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家庭片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分享電影的樂趣。
5、《苦兒流浪記》
豆瓣8.8分的冷門電影少有人標記的。
雷米從小被人收養,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拮據的生活讓養父決定將雷米賣給中神四處流浪的賣藝人。和繼母相依為命的兩人之間漸漸產生了堅不可摧的親讓培斗情。叔叔的陰謀暴露,也讓雷米瞭然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