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真的好想好想去電影院看電影啊
賈樟柯導演前不久發布了這張自己一人坐在電影院發呆的照片,被熱轉:
原來電影院已經從我們的生活里消失了大半年了。
盡管我們已經如常開工、通勤、下館子、逛街,但電影院仍然門戶深鎖。
電影對很多人來說,畢竟不是穿衣吃飯那樣的剛需。何況網路發達,幾乎可以找到任何資源,並不是所有人都在乎電影院。
但對於在乎的人來說,每一個風吹草動都讓人痛心。民間的電影院被低價出讓;往年雷打不動的北京電影節被搬到線上;關於上海電影節的坊間傳聞變了又變;電影行業的工作者們幾乎無一例外,都在面對降薪、失業甚至破產等等危機。
為什麼電影院是不可被取代的?是因為無論發生什麼事,這樣的一個空間,永遠可以容納充盈的情緒和復雜的情節。
我們收集了一些網友關於電影院的記憶,關於為什麼這個空間讓人無法割捨也無法忘記。
@榴槤兔:
初三畢業的時候,關系很好的幾個同學約著一起去看電影,其中有我暗戀了很久的男生。那麼熱的夏天,我很在意形象,回家去洗了澡,換了身衣服,然後才去的電影院。
還記得看的是《變形金剛2》,暗戀的男生和我坐在一起,我坐得筆直,一動不敢動。後來在電影院分別的時候,他突然湊到我耳邊說:「因為我已經看過一遍了,所以剛才也不知道是在看電影,還是在看人。」
我整個人當場激動得螺旋上天。坐在我們後排的好友後來偷偷告訴我,他全程一直在側臉看我,往我的方向湊,想要和我互動;而我,因為緊張,坐得板正。
後來我們算是在一起了一段時間(可能只有一個夏天?),夏日戀情無疾而終。現在過去好多年,當時電影院黑黑的環境里那種緊張和忐忑、他湊近我耳邊的那種曖昧、還有青春期漫長的暗戀與心動,現在想起來都很激動。
@甜鹽:
某年電影節,當時正好在失業,買了厚厚一沓票,一部一部地趕場,對幾家不同電影院之間的路線記得爛熟。電影院里總是安靜黢黑,和不同的人坐在一起但彼此之間互不打擾。
那樣一個空間里,生活被一個一個鏡頭和情節覆蓋。還記得看了一場《野梨樹》,失意的文青屢屢碰壁,回到自己的家鄉,和父親一起坐在雪地里。那個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完全不用考慮找工作、改簡歷、面試之類的問題, 我坐在電影院里,前所未有的平靜。
@小茉莉:
朋友是電影發燒友,去年上影節的時候專門飛來上海。白天我們一起或各自去看電影;晚上一起擠在我小小的床上,喝啤酒,聊當天看的電影。
朋友走前最後一晚,我們去看了阿莫多瓦的《痛苦與榮耀》,那是深夜檔,因為過於精彩,結束之後全場自覺地開始鼓掌。那一刻覺得特別感動, 大家是素不相識的人,但在影院這個不大的空間里,產生了一種劇烈的共振。 我的好友就在身邊,我們總是會產生類似的感動,這次也不例外。
從電影院出來以後,因為興奮也因為夜深,我們都覺得有點餓了,於是在通宵的路邊小店分食了一碗隨處可見的蘭州拉麵。夜晚的初夏,空氣里隱約有梔子一類的白花香氣。
至今都覺得那碗分食的拉麵在記憶里特別美味的樣子。
@Sai:
早幾年玩豆瓣,關注了一位叫作「起床,吃飯」的豆瓣er,人稱飯叔。飯叔喜歡在豆瓣分享他拍的很日常又取鏡很特別的照片,是平凡生活,但又總有一些能打動人的點,我很愛看。
後來飯叔說自己拍了一部紀錄片,關於他在貴州獨山縣的爹媽的生活,拿了first影展紀錄長片獎。我很驚訝原來他是個導演。再後來飯叔又說入圍金馬獎了,在金馬獎直播上看到飯叔,更驚訝了。這時才知道,飯叔叫陸慶屹,那部電影是《四個春天》。
那年我在廣西一個小城做項目,沒有大城市的各種電影資源,電影上映後找遍了全城,只有一個電影院排片。進去電影院的時候,全場只有兩個人。
那次讓我印象很深,一是在偏遠小城感受到了家,一是感受到電影離我們並不遠。 生活細節里就有一部精彩的電影誕生,電影人就在我們身邊。 而我只需要坐在電影院里就可以是在任何地方,到底身處哪所城市都不重要了,就是那種感覺,非常奇妙。
@薄荷莓莓:
每年的電影節對我來說都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會有一種「流動的盛宴」的感覺。因為會不斷在電影院遇到或親密、或不是太熟悉的朋友。但即使是不太熟悉的朋友,對於同一部電影的審美也會讓人產生短暫的知音感受。
我有一個朋友圈的點贊之交,是很欣賞的女生。有一次剛剛在上一個電影院打過招呼,下一場又在另一家電影院遇到。我們最終都沒有熟悉起來,但是那天因為這樣的事,感覺心情有一種很輕松的欣快。
還有互相轉票、換票的過程是一個我很期待的儀式,分別經歷過:認識新的朋友、發現和新朋友有許多共同好友、發現去年換過票的朋友今年坐在自己隔壁的位置…… 一些人際關繫上的小巧合,會產生一種「小世界」的安全感。
@Joe:
前兩年在香港念書,念的也是電影相關的學科,常常是晚上的課。還記得晚上九點半下課,我飛奔去地鐵站趕車去往西九龍的圓方,看一場歐容的《弗蘭茲》。電影結束以後我又去趕末班地鐵回到住處。
到的時候已經是凌晨一點,我在深夜的茶餐廳吃夜宵,一路轉車、趕車的緊張情緒放鬆下來,腦海中還是電影的情節。吃完回家的路上我幾乎飄起來,感覺自己是在一個悠遊的夢里。
@Chris:
我們縣城以前只有一家影院,是上世紀的那種禮堂式影劇院,小城市生意不景氣,每周,這家影院都會安排一些脫衣舞表演。裝滿花花綠綠霓虹燈的戲院宣傳彩車每晚准時路過我家,我住在二樓定時拉開窗簾,窺探車上掛著那些印著身材火辣女郎的燈箱布。
因此從此電影在我心裡就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活力的東西, 但是一直很多年我跟隨學校一年兩次去到那家影院,都不算看到真正的電影,只是一些科教片,虛假的情感和廉價的感動。
直到有一天那家影院開發了盜版業務,DVD播放代替了劣質的幕布投射,大量打上粉紅色標簽的電影輪番點映,而我也在殘破不堪的座椅上顫抖著看完了《戲夢巴黎》。 那天我騎著單車在公路上飛馳,好像跑過整個盧浮宮的是我。
@yr:
有段時間,工作調整成周末上班,周一周二休息,所以常常早上醒來買張10點場的票,鑽進只有零星幾人的電影院里,度過兩個小時的觀影時光,一天以這樣的方式開始,感覺就像延續了夢境。
也有在觀影過程中睡著了的時候(畢竟看的是早場電影嘛), 醒來看見熒幕上的畫面,發生在電影里的故事仍在繼續,真的有大夢初醒的感覺。
@松花雞:
單相思了十年的暗戀對象,有次無意聊到《你的名字》時,他一句「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這個題材,想想都可怕」,我果斷在深夜定下凌晨從廣州到杭州的機票,次日一早再乘高鐵回到浙江家鄉小城,想趕在他生日當天與他同看。
從在電影院見到從電梯里大步走出的他,到看完電影後整整緩沖了三天,還是做夢一樣。從他坐到我旁邊開始,我的身子就此僵住,什麼話也說不出,只能摩挲著票根強裝鎮定。看到電影里女主頭上的紅頭繩又瞄了一眼我的馬尾,「你好像可以扎個同款哎。」
溫柔得像是要融化我的一陣東風,我卻怎麼也掙不開這具僵殼,只有一雙眼沒堵住,汩汩地往外淌著淚。怕把他跟我說的這句話給忘了,學電影里的男女主把字記在了掌心。
我只和他隔了一個扶手,餘光里的他左手撐著下巴,整個人半明半昧。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怦然心動。
@趙小天:
只要燈一拉,暗處中驟然亮起的夢境,就能引領我跳進愛麗絲的兔子洞。不富裕的學生時代,小屏也能有滋有味。我愛看的老片、文藝片又常常無法在影院看到,故而有了「大屏=商業片」的刻板印象。
直到我第一次在影院大哭。那是一部小成本的影片:《狗十三》。忘了怎麼機緣巧合,約了朋友坐進影院。那次定晚了,只落了個側台的位置,觀賞體驗並不佳。但不重要了。 感謝黑暗的影院,我能夠痛痛快快放肆流淚。被觸動、被刺痛、被勾起自己以為早已忘懷、不芥蒂的記憶。 故事裡的女孩家庭背景和我非常相似,甚至奶奶家的飯桌都一模一樣(贊美此片布景),一下子就能把我勾回童年記憶。
電影剛開始時,我還輕松地咬著可樂吸管,小聲跟同伴嘀咕「哇,剛才鏡頭掃過的景是我家那個區耶」。但當熒幕上的父親一把拉過女兒呵斥時,身旁的一切都消失了。我也消失了。我的一部分附著在 13 歲的李玩身上,委屈、失望、悲傷,情緒流動在我和眼前這個小女孩之間。 那一瞬間,是我和她的,永恆瞬間。
@阿芋:
作為一個愛看電影的人(自認為還不夠格稱為「影迷」),我很多朋友都是網友轉化而來,成為網友的契機,也大概率是因為對於電影的相同喜好。我和網友奔現,幾乎從來都不是吃飯喝飲料,而是直接在電影院相見。
高考放榜考上了上海的大學,第一個念頭就是可以有更充分的電影資源了;念大學的四年是電影節的四年,沒有很多錢卻有很多時間,曾經連續早上五點起床打車去電影院搶票;後來去了香港發展,每年的影展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甚至我每去一個新的城市或國家旅遊,可以不看任何景點,但一定會去一次當地的電影院。有一次去韓國,完全聽不懂電影內容, 但坐在電影院里,就感覺離這個地方更近一些。
四月的時候,香港的戲院曾經復工過一段時間(現在因為疫情原因又關了)。復工的當天我和朋友約著去看了一部張國榮的電影。本來預想會不會需要排隊,結果到場了發現空空盪盪,整個廳內,包括我和朋友在內,一共八個人。
過去每年的四月我都可以見識到各式各樣的紀念活動,見識過幾千個人在一個場子里看同一部老片,緬懷同一個偶像。但今年的四月,在這座最愛張國榮的城市,電影院里只有八個人在看他的電影, 那個時候真正感覺生活可能需要很久才能恢復正常。
而對於我來說,無論其他時候如何一切照常,只要還不能自由地進電影院看電影,生活就不算回到正軌啊。
如果要問,關於電影院,你還記得什麼?每個人可能都有完全不同的故事好講。
對於愛電影的人來說,電影院和生活,從來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樣不可分割。 在電影院被關停的大半年裡,生活就是變得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你有什麼關於電影院的故事想和我們分享嗎?留言告訴我們呀。
作 者 | 館 長
編 輯 | 麻 薯
設計、排版 | 譯 尹
圖片 | 來源於網路
Epoch意為「新時代、新紀元」,也有「歷史或生命中的一段時刻」的意思。不論這是最好還是最壞的時代,這都是一個有故事的時代。
⑵ 好看的電影海報圖片-你喜歡哪部電影的海報
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01《泰坦尼克號》
當年風靡全球的卡梅隆經典之作《泰坦尼克號》,那時的海報我到現在還有印象。
原版海報上的小李子是顏值巔峰的時候,右下圖的海報畫面能讓你記起經典的那句「youjumpijump」。
電影由海洋之心開始回憶,結束於海洋之心最終被露絲奶奶沉在了大西洋海底。我給你推薦這張由是LaurentDurieux設計的,海報所選擇的核心元素是像征財富與慾望的海洋之心,搭配最受電影圈歡迎的Trajan字體。
剔除文字信息,第一眼看到這張海報的時候,很難將它和《泰坦尼克號》聯系在一起,細看才發現這是掛在露絲奶奶胸前的海洋之心,衣領的形狀巧妙地形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甲板。
02《小鬼當家》
大概是我至今為止最喜歡的一部喜劇電影了。1990年的電影,無論是劇情、場景、人物設定都不錯。不同於一些喜劇電影硬扯笑點,它的笑點來於每個演員對於角色的完美詮釋,當然還有編劇的巧思。
這么多年過去了,好像連美國自己也沒有能拍出能與其比肩的同類型電影。下面來自AdamSimpson的海報設計,也經過了設計師的巧思,「小鬼」凱文沒有出現畫面中,而是通過笨賊滑稽的動作來體現凱文的機智,和電影情節一樣詼諧搞笑!
03《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
如題所示——「最後的絕地武士」,AndrewKwan海報設計沒有懸念,用最直觀的方式點題:殘陽如血襯托下那疲憊的背影緩緩消逝,一段傳奇已然落幕,空中懸掛著兩輪太陽,那是盧克的起源,也是盧克的最好歸宿
你喜歡哪部電影的海報?最近我看了很多電影,也一直在想怎樣才算是一張優秀的電影海報?
看電影前,它能激發你的強烈興趣;
看電影後,它讓你對電影中某些情節產生「頓悟」之感;
電影之外,它是一幅獨立的審美作品。
八十年代以前,電影海報是以畫家手工精心繪制的畫稿為母本印刷製作的,特別是那些由大師級畫家加盟的手繪電影海報畫稿,它不但提升了電影海報的藝術品位,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現今高科技的引入,帶來電影海報製作的革命,使得電影海報的製作變得非常便捷容易,相對於以往傳統的工藝海報來說,幾乎沒有收藏價值。
電視機不普及的年代,看電影是奢侈品。手機都能看電影的年代,看電影變成日用品。因此電影海報也變得更大眾化,商業化,由此弱化了電影海報的藝術性。
但不乏有一群設計師,他們憑自己的表達方式來敘述自己對電影的愛好。他們的作品風格多變,不強調明星效應,更注重電影本質的表達。這些海報作品,目的並非要如何將電影「賣」出去,而是作為從觀眾角度的對電影的更深層次的詮釋,更像是電影的觀後感。
因此我精選了一系列海報,從三大方面和大家分享與賞析:
一、給你一種頓悟的喜悅
01《泰坦尼克號》
當年風靡全球的卡梅隆經典之作《泰坦尼克號》,那時的海報我到現在還有印象。
原版海報上的小李子是顏值巔峰的時候,右下圖的海報畫面能讓你記起經典的那句「youjumpijump」。
這些你沒見過的優秀電影海報,絕對值得收藏!
電影由海洋之心開始回憶,結束於海洋之心最終被露絲奶奶沉在了大西洋海底。我給你推薦這張由是LaurentDurieux設計的,海報所選擇的核心元素是像征財富與慾望的海洋之心,搭配最受電影圈歡迎的Trajan字體。
剔除文字信息,第一眼看到這張海報的時候,很難將它和《泰坦尼克號》聯系在一起,細看才發現這是掛在露絲奶奶胸前的海洋之心,衣領的形狀巧妙地形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甲板。
這些你沒見過的優秀電影海報,絕對值得收藏!
02《小鬼當家》
大概是我至今為止最喜歡的一部喜劇電影了。1990年的電影,無論是劇情、場景、人物設定都不錯。不同於一些喜劇電影硬扯笑點,它的笑點來於每個演員對於角色的完美詮釋,當然還有編劇的巧思。這么多年過去了,好像連美國自己也沒有能拍出能與其比肩的同類型電影。下面來自AdamSimpson的海報設計,也經過了設計師的巧思,「小鬼」凱文沒有出現畫面中,而是通過笨賊滑稽的動作來體現凱文的機智,和電影情節一樣詼諧搞笑!這些你沒見過的優秀電影海報,絕對值得收藏!
03《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
如題所示——「最後的絕地武士」,AndrewKwan海報設計沒有懸念,用最直觀的方式點題:殘陽如血襯托下那疲憊的背影緩緩消逝,一段傳奇已然落幕,空中懸掛著兩輪太陽,那是盧克的起源,也是盧克的最好歸宿
04《逃出絕命鎮》
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一部充斥著恐怖、種族問題、融入了細思極恐的科技元素的電影。
JayShaw的設計是90年代常見的海報設計風格,去掉色彩,側重圖形和版式表現,畫面定格在勺子從人頭杯子中「取出」一動作,有意形置換的意思,也將視覺重點放在"GetOut"上面,意味深長。就像這部電影一樣,驚嚇不會在你以為它要來的時候出現,而隱藏在背後的秘密,比你所能想像的都更加大膽。
影片其中的爵士配樂和羅德的陰謀論讓電影充滿黑色幽默,也很有諷刺意味。
05《007:幽靈黨》
不管你有沒有看這部電影,都一定要看《007:幽靈黨》的片頭,其表現手法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影片來欣賞,甚至有人給出片頭比影片還精彩的評價。
片頭中所出現的戒指,是該片的主題:幽靈黨,戒指上的圖案正是一個八爪魚和幽靈結合體圖形。《007:幽靈黨》原版海報的表現都在帥哥美女丹尼爾·克雷格和莫妮卡·貝魯奇身上了。
由此來看PedroB.Maia版本的海報,和《007:幽靈黨》片頭一樣,更偏向於用八爪魚、幽靈、骷髏頭等元素來表達影片的主題。
《007:幽靈黨》片頭
題外話:《007:幽靈黨》片頭配樂是由英國男歌手SamSmith演唱的《Writing》。
《瑞士軍刀男》
星爺說得對,演死屍是個技術活。DanielRadcliffe,著名的哈利·波特一角飾演者,在《瑞士軍刀男》里演一具非常重要的屍體,這具「屍體」會做鬼臉、噴口水,幾乎「無所不能」,甚至展現出驚人的功能——劇烈的「屁流」可以成為噴氣式劃艇,帶另一位主角漢克離開荒島。
這是一部被網路歸為劇情、喜劇、冒險類的影片。正確來說,這是一部黑色喜劇。PedroB.Maia版的《瑞士軍刀男》海報,採用一個特別的視覺角度來設計,細看這特別的構圖、荒誕的行為,就如觀看這部電影一樣,笑著笑著就哭了。
07《超能陸戰隊》
無疑,「大白」的受歡迎程度遠遠高於電影本身。「大白」面部造型靈感來自於日式鈴鐺,角色設計師ShiyoonKim發現鈴鐺的上部有一個細長豁口連接兩個孔,這啟發了一條線連接兩隻眼睛的設計。
這種沒有嘴巴的極簡的設計概念讓「大白」用眨眼和肢體動作表達情感,反而給大家對「大白」豐富肢體的語言有更多的解讀。BerkayDaglar這張海報可謂詮釋得非常到位了。
二、讓一場電影變成靜止的畫面
拋開情節,許多電影都擁有優質的畫面。其中要數韋斯_安德森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中的色調、道具、布景,高飽和度的色彩,每一幀畫面的注重細節到達了偏執狂的水準。
這種畫面構圖及色彩運用給觀看電影的人帶來視覺盛宴。
下面推薦的海報作品,並非從影片中截取畫面創作那麼簡單,而是設計師通過個人風格,用自
08《星球大戰VI:絕地歸來》
出自JaehwaLee之手的海報,干凈的背景,營造出廣闊的空間感,角色造型因此而更突出,STARWARS字體美感一覽無遺。
09《蝙蝠俠》
黑色的美。蝙蝠俠作為暗黑系英雄,再加上劇情本身和場景風格都是在黑暗的整體氛圍中活動,巧妙地用黑色做插畫,奠定黑暗的畫面情感基調。
10《水形物語》
啞巴姑娘愛上魚人,雖然時代定格在壓抑的冷戰背景,涉及到了當今社會中種族歧視、同性戀、弱勢性別等這種現實社會問題。但故事將情慾與近乎神聖的愛情融入到了「水」這意象里,完成了一個美麗奇幻的成人童話。
11《剪刀手愛德華》
女主家居住的地方以前是從不下雪的,只有當愛德華出現後潔白的雪花才開始飛揚在那片土地上空。作為一個機器,愛德華幾乎沒有表情,一雙尖利的剪刀手也不利於表達感情,冰冷的色調襯托在他慘白的臉上反而更加令人難忘。
12《銀翼殺手2049》
在凸顯色彩的同時而不失去反烏托邦的感覺,此片攝影指導為羅傑·狄金斯之作,畫面中不是煙霧和粉塵的沙漠,就是陰冷潮濕的雨夜,成功地讓你人感到未來的不適,隨便一幀畫面都是一件藝術品。
而下面這張海報,ChrisSkinner通過他個人的風格,將賽博朋克式的末世街景和曖昧的霓虹燈管重現你的面前。
13《黑客帝國》
20年前的經典科幻片,ChrisSkinner用自己的手法來描繪場景,細節處理得非常精細,可以作為一部獨立的作品來欣賞。
新《生化危機》電影海報發布,你喜歡生化危機系列的電影嗎?新《生化危機》電影海報發布,作為一個「生化危機迷」看到後非常興奮,特別期待它早點與觀眾見面。
國外的大片我最喜歡看的就是《生化危機》系列,我感覺這樣的作品劇情特別刺激,面對大批喪屍進攻,那種瘋狂掃射和刺殺會讓人熱血沸騰。
電影《生化危機》系列的女主米拉·喬沃維奇堪稱史上最帥女主,相信很多觀眾都為之著迷。
米拉在影片中飾演女主愛麗絲,她原本是公司職員,後因為生化危機成為了變異生化人。在病毒橫溢的時代,大多數人都變成了行屍走肉,導出一片死氣。愛麗絲在這艱難的環境中生存者,獵殺喪屍,和黑惡勢力做斗爭,從未停息。
《生化危機:滅絕》是這個電影系列中我最喜歡看的一部,這一部的打鬥場面讓人看著特別過癮。
愛麗絲這次並不是孤軍奮戰,有了以卡洛斯為首的五人亡命小組。他們一起保護倖存下來的人,消滅了大批量的喪失。這部電影還給愛麗絲加入了感情戲,她和卡洛斯日久生情。不過可惜的是卡洛斯最後被感染了,最後為了保護他人自爆了。
在《生化危機5:懲罰》中給了我很大的驚喜,居然有李冰冰的參與。
李冰冰在影片中飾演艾達王,她以前是保護傘公司的成員。後來她背叛了保護傘公司,聽命於威斯克。她膚白貌美大長腿,的戰鬥力不輸於愛麗絲。。後來她去拯救愛麗絲,兩人並肩作戰,擊殺了一波又一波喪失。
生化危機系列的電影每一部都很精彩,喜歡它的觀眾不再少數,看的目的就是圖個刺激
。這種類型的電影能夠讓人感受到驚心動魄,那種被喪屍潮圍攻的場面,讓人看著都會覺得緊張。再看到主角在喪屍大軍中堅強的活著,又給人振奮的感覺。期待這種系列的電影能夠延續下去,能夠再出幾部作品讓觀眾過過癮。
(以上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⑶ 電影院午休是個什麼樣子
沒去過,花不到20元的價格,在電影院午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11月21日,成都萊納星影城在公眾號公布將推影院午休業務,價格從12.9元到18.9元不等,消費者可在12點到14點到電影院補個覺,引發不少人關注。
圖片
成都萊納星影城某影廳 圖據影城官方微信
新業務推出首日反響如何?11月22日下午2時許,封面新聞記者撥通了成都萊納星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燕的電話,陳燕透露:「我們預想一天應該會有10個人吧,但今天就來了兩個人。」
成都萊納星影城位於成都市天府五街。陳燕介紹,這次影城推出的午休業務,也是看到影城周邊有很多企事業單位,不少人會在午休時來看電影休息,因此影城工作人員「頭腦風暴」,想到推出這樣的新業務增加收入,「昨天我們就發了個公眾號,不知道怎麼就引起關注了。」
午睡的環境,到底是怎麼樣的?陳燕介紹,「我們拿出來我們最舒適的一個影廳,就是那種寬排距的大沙發。影廳大概是110個座位。」考慮到疫情防控和休息的舒適度後,陳燕表示,該影廳最多可供50個顧客午休。不過,對於這項新業務,首日「吃螃蟹」的消費者寥寥。陳燕透露,有商場運營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影城自身的工作人員體驗後,給出了一些意見,「比如,如果能有可以躺下去的那種座椅就更完美了,但目前我們的硬體條件還沒有那麼好。」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21日晚上,成都萊納星影城2022年總票房559萬,在成都排名26位。這項午休業務預計會持續多久?陳燕說,「在現在疫情的情況下,我們會一直做。」
電影院推出午休業務,是全國多地影院在放映電影之餘拓展新業務的一個縮影。不少電影院推出了玩劇本殺、聽相聲和脫口秀等業務,「影院+」戰略開始落地。在廣州、深圳,一些影城長期定點在影廳內舉辦脫口秀演出;成都部分影城引入開心麻花劇團,在影院內演出;北京也有影院則引入了相聲表演,吸引觀眾。
有觀點認為,影院探索多元化是一件好事,但「影院+」不能只做簡單的業態疊加,需要跟影院做匹配去做整體的提升,才能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今天,先生偷得半日閑約會我去看《外太空的莫扎特》。原本充滿期待的我,居然在電影院里打瞌睡了……也許是我最近睡眠不足,也許是恰好午休時間到了,也許是電影情節不是那麼吸引我吧?
花錢來電影院睡覺,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好在睡了一小會兒……
圖片來源於網路
《外太空的莫扎特》里,講述父親任大望(黃渤飾)執意地想把喜好天文的兒子任小天(榮梓杉飾)培養成鋼琴演奏家,兩人為此爭吵不斷。外星人莫扎特的出現,幫助了小天開啟了和父親「鬥智斗勇」的生活,而且也幫助他戰勝了很多的困難。
外星人莫扎特,它讓我想起了"哆啦a夢"這個卡通角色。哆啦a夢也是為了滿足大雄的夢想和願望,拿出未來道具幫助大雄。
小天面對父親逼迫他學鋼琴的執念而無力反抗,是莫扎特幫助他去應付父親的;小天面對馬元對他一次又一次的欺負顯得軟弱無能,是莫扎特給馬元教訓的;小天面對暗戀對象丁潔靈被師哥追求時,也是莫扎特在幫助他去「破壞」對方關系的……
彷彿這樣一個來自不同時空的存在物,它的特異功能就是來安撫我們現實的無奈的。
父親任大望不顧孩子的心聲,執意地讓小天去完成他所認為「好」的人生方向。直到後來他的父親以同樣的方式去要求他,甚至同樣的好言相勸時,他才醒了過來,深刻地體會到自己孩子的感受,從而放下自己的那份執念。這也是給到我們為人父母一個很好的教育意義。
說實話,每回選擇一部新電影就像是一個新期待,即便看了大家在評論區的觀後感,也不一定會跟大家擁有一樣的感受,別人覺得好看的點,未必是我覺得好看的。我有淚點的地方,未必別人也會有淚點,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所以,你問我好不好看,那我會說,你看了就知道!
⑷ 關於適合看電影時候發的朋友圈
適合看電影時候發的朋友圈文案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享受獨處時光:
一個人看電影其實沒什麼不好,就是有點空落落的,但也是一種難得的寧靜。
喜歡一個人喝著小酒,安靜地看電影,享受這份獨處的自由。
表達對電影的熱愛:
我永遠喜歡看電影,只有在電影院里的兩個小時我是真心實意感到快樂的。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想找個一塊看電影的人,只是想找一個能夠一塊討論電影內容的人。我是比較喜歡看電影的,有了好的電影是一定要看的。
記錄生活小確幸:
夏日裡沒有比看電影更好的消遣了。
假期前幾個星期過得真的太幸福了!每天在家吹空調,看電影,吃美食,悠哉游哉。
分享觀影體驗:
看完了,躺床上手機看、與電腦上看,或是電影院看,完全不一樣啊,重新愛上看電影。
我喜歡看電影可能是因為某個場景里有自己的影子,心情的發泄,觸動的瞬間,過把生活中不能實現的場景。
感慨人生:
我想我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原因,大概是那種體會和感受吧,從突然闖入一個世界的陌生人到散場離開的意難平就像是一場人生。
要為自己而活,真的太喜歡看電影了!有些電影哪怕4、5個小時都可以啊!
約朋友觀影:
和朋友見一面,看個電影,吃個火鍋,再去吹吹晚上的風,才算是沒有浪費這溫柔的好天氣呀。
回來路上去洗了個頭發,為了實現價值最大化,我選擇約人明天一起去看電影,生活真美好啊。
表達孤獨與期待:
一個人看電影,坐在情侶中間,看熒幕上齁甜的愛情,卻也期待屬於自己的那份甜蜜。
我現在有多孤獨呢?看電影沒人陪,想喝點沒人約,每天陪著我的除了手機就是床和空調了。
記錄特殊心情:
大半夜睡不著,兩個人提著吃的去看電影,哭成小可憐,卻也是一種釋放。
心情極差,所以我決定去看電影,運動分泌的多巴胺,緩解了點兒無聊的人生。
記得在發朋友圈時,可以配上一張電影票根、電影院內的照片或是與電影相關的圖片,讓文案更加生動有趣。
⑸ 兩個人看電影,圖片上哪兩個位置最好,謝謝🙏
如果是情侶關系的話個人建議你們兩個坐最後一排,你懂的,如果你們只是想看電影的話就選擇5到7排的中間位置,因為中間的位置看電影效果最好,千萬不要選1到3排,那樣的話,脖子很吃不消,但是如果是看3D的話,可以考慮。
⑹ 郭晶晶夫婦外出看電影!影院燈光閃爍好高級,買一杯可樂喝太節儉,如何看
霍啟剛和郭晶晶雖然有3個子女,但是兩人經常抽時間出去享受二人世界增進感情。盡管他們的二人世界可能只是一場電影,或者一頓飯,但是他們都很珍惜。他們夫妻倆很喜歡單獨看錶演,最近他們兩人再次單獨去看電影,夫妻倆還表示能邊吃邊喝邊看就很開心。
霍啟剛和郭晶晶這幾個月就經常出去享受二人世界,無論是工作還是下班後出去玩,每次霍啟剛曬出的夫妻合影都能夠看到兩人笑得很開心,那兩雙會笑的眼睛就不會騙人。
如今結婚已十年的霍啟剛夫婦依舊恩愛甜蜜,如熱戀中的小情侶般幸福有熱情,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愛是陪伴,是相濡以沫的關心與呵護。我們希望霍啟剛夫婦一直幸福恩愛下去,也希望二人多多更新自己的日常,為我們分享他們的快樂。
不得不說,在郭晶晶和霍啟剛的熏陶下,孩子們似乎也對音樂劇格外有興趣了,一家人都非常優秀。看著這家人幸福的模樣,著實令人羨慕,祝福他們以後的生活能越來越好,小朋友能健康快樂地長大。
⑺ 陪孩子看電影發朋友圈說說
陪孩子看電影發朋友圈說說如下:
1、生活加倍,生活需要儀式感,工作之餘,帶小情人看場電影,不負時光,不負自己。
2、陪娃時光 和娃們約個電影,願我們的生活既不缺乏詩情畫意,又不失人間煙火。
3、陪孩子沖忙的看了一場電影,好久沒看電影了,感覺很不錯,空了一定多來看。
4、成年人的世界沒有童話,但孩子世界有,比如陪娃看電影,讓我也童心未泯。
5、陪孩子看電影,還可以聽到自己喜歡的歌手的歌,一舉兩得。
6、記錄第一次帶寶貝看電影,童年只有一次,成長不會再來,珍惜並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電影可以回放,童年無法再來。
主要功能:
1、社交功能。朋友圈,騰訊微信上的一個社交功能,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時上線,用戶可以通過朋友圈發表文字和圖片,同時可通過其他軟體將文章或者音樂分享到朋友圈。用戶對好友新發的照片進行「評論」或「贊」,其他用戶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評論或贊。
2、功能設置。微信設置里有個比較隱蔽的開關——朋友圈三天可見。通常這種隱蔽設置很少人會用,因為大部分人都很懶。超過一億人,設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見。這個開關,是微信里用的人最多的。這個功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自我防衛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