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鋼琴家》講的是什麼故事情節
1、電影《鋼琴家》劇情簡介:
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2、電影簡介:
中文名:鋼琴家
外文名:The Pianist
其它譯名:戰地琴人,鋼琴戰曲
製片地區: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地點:法國,德國,波蘭
拍攝日期:2002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製片人:羅伯特·本穆薩
類型:劇情,戰爭,文藝情感
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托馬斯·克萊舒曼,艾米麗雅·福克斯
片長:150分鍾
上映時間:2002年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主要獎項:
第75屆奧斯卡獎最佳電影提名
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㈡ 《鋼琴家》:一場無法預知的逃亡
01
《鋼琴家》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39年,波蘭首都華沙,在德國納粹的摧殘下,一名猶太鋼琴師席皮爾曼逃亡的故事。席皮爾曼自己親眼目睹了猶太民族這場空前的大災難,看到納粹的瘋狂和暴虐。他在前往猶太人集中營中途被人救出,從此開始了他的逃亡之旅。
他先是在猶太人的工地上幹活,不堪忍受隨時被殺的危險,他決定再次逃跑。幸運的是他找到了幾名好心的波蘭人,在他們的幫助下輾轉逃亡,但是由於波蘭朋友在局勢迫害下回老家避難,他只能依靠自己在廢墟中如鼠類班生存。
他最後的藏身地點是德國區的一個廢墟的閣樓里,直到華沙被俄軍解放。
02
這部電影採用典型的線性敘事,以猶太鋼琴師逃亡為主線,他強大的沖擊力,原因是它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電影中將一些讓人不適的鏡頭展示的十分透亮:如側面講述一位猶太媽媽因為恐懼躲藏起來時在德軍來時,為了阻止嬰兒啼哭,她悶死了自己的孩子;一名老婦人端正數桐著一碗粥被另一個流浪漢搶走,粥灑在地上流浪漢趴在地上像動物一樣地舔食;一位年邁的老人因為無法站立,被德國兵直接連輪椅一起從樓上扔下來摔死:多日未喝水,席皮爾曼喝廢墟里的廢水和吃那些發霉的食物。影片的細節刻畫真實而又說服力。
席皮爾曼在電影中曾經得到過三次幫助,第一次是一個猶太敗類,第二次是幾個波蘭人,第三次是一個德國納粹軍官。
影片前半部分幾乎都是壓抑的隱忍,而在廢墟中面對德國軍官席皮爾曼的鋼琴演奏,借音樂把電影推向了高潮。就是在這種對譴責和批判極度的剋制之中,在這種對是非觀念極其含蓄的表達之中,導演波蘭斯基重現了真實的二戰猶太史,表達了一種憤怒的控訴。
在廢墟中席皮爾曼因為得到德軍軍官的無償幫助,席皮爾曼才能得以生存下來。
戰爭結束後,席皮爾曼而多方尋找這位德國軍官,得知他還活著,就想盡辦法里救他的命,而且還去求當時他極度厭惡惡心的一個人,卻得知這位軍官已經被轉交舉坦給俄軍,最終,該德國軍官死在獄中。
03
該片獲得第55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迪5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
雖然《鋼琴家》和《海上鋼琴師》兩部電影會被拿來比較,但是總體來說,《海上鋼琴師》偏文藝,偏理想化,而《鋼琴家》這部電影現實色彩濃厚,反映了在戰爭中人們的遭遇和反抗,講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這部電影的格調與《辛德勒的名單》相似,《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辛畢巧德勒在這場戰爭中拯救的偉大,這部《鋼琴家》講述的是鋼琴師在戰爭中逃亡,在飢餓和疾病中生存了下來的故事。
一位原本享有盛譽的鋼琴家,在戰爭中為了生存,變得像鼠類一樣到處流竄,在廢墟中四處尋找食物,吃發霉的食物,喝發臭的廢水。戰爭的殘酷無情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昭然若揭。
戰爭沒有贏家。無論是輸是贏,終究還是要付出代價。這部電影中的德國軍官是點睛之筆,而席皮爾曼彈奏的肖邦的這首名曲《第一號敘事曲》,抑揚頓挫,與當時的情境十分吻合,然而戰爭,必有無法撫平的傷口。
音樂是一座橋梁,它是超越國界的通用語言。電影中用音樂傳遞了人類的情感和心聲,承擔了苦難和未來。
也許擊中人心不僅是戰爭的殘酷,也不僅是音樂的震撼,而是那種在困境中如同海浪中的一片葉子般,如同石縫中鑽出一棵小草般那種倔強頑強的生存意志。
㈢ 鋼琴家電影簡介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鋼琴家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鋼琴家》是2002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該片是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麗雅·福克斯、米喬·贊布羅斯基、愛德·斯托帕德等主演。
該片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的自傳改編,描寫了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
劇情簡介
一個波蘭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期間艱難生存的故事。作為一名天才的作曲家兼鋼琴家,瓦拉迪斯勞在納粹佔領前還堅持在電台做現場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裡,他整日處在死亡的威脅下,不得不四處躲藏以免落入納粹的魔爪。他在華沙的猶太區里飽受著飢餓的折磨和各種羞辱。在這里,即便所有熱愛的東西都不得不放棄的時候,他仍舊頑強的活著。他躲過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於城市的廢墟中。幸運的是他的音樂才華感動了一名德國軍官,在軍官的冒死保護下,鋼琴家終於撐到了戰爭結束,迎來了自由的曙光。他的勇氣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回報,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熱愛的藝術。
布洛迪影片獲金棕櫚獎後接受采訪時說,這個故事有導演波蘭斯基親身受納粹迫害的體驗,他拍片時很清楚自己要表現什麼,拍攝手法寫實又纖細,很高興和導演一起合作。拍片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得獎。
阿德里安談到自己揣摩鋼琴師一角的經過時說,自己是在倫敦的報紙上看到此片的廣告去應征,選角的條件是要會彈鋼琴,安得烈本來就會彈琴,在大學還上過鋼琴課,沒想到居然有機會擔任此片的主角。
阿德里安為了演這個角色,將房子、車子都賣掉,隻身到法國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內,每天要練四個小時的鋼琴,而且為了符合角色形象還要節食,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的他,減去三十公斤,體重最後只剩六十一公斤。
有個男人在街上等候過馬路的時候,抱怨在猶太區竟然建了一條非猶太人街道,這個聲音正是羅曼·波蘭斯基的。
在倫敦超過一千四百位男演員為瓦拉迪斯勞·席皮爾曼的角色試鏡,導演都很不滿意,最終羅曼·波蘭斯基找到了演員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時候,波蘭斯基就認為他是最佳人選。
瓦拉迪斯勞·斯皮爾曼從集中營里逃出來並被告之“不要跑!”這段場景,來源於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一段類似的真實經歷。
這是第一部獲得愷撒最佳電影大獎(法國國家電影獎項)而沒有任何一句法語在其中的電影 。
關於故事
《鋼琴家》根據符瓦迪斯瓦夫·席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1946年出版的回憶錄改編,它是波蘭斯基26年拍片生涯中,首度藉以折桂戛納“金棕櫚獎”的作品。席皮爾曼是上世紀30年代納粹佔領期,在波蘭電台和咖啡廳圈子中非常著名的鋼琴家。1939年9月,當華沙遭受野蠻轟炸時,波蘭電台沒有了播音員的聲音,只有一個年輕鋼琴家彈奏著肖邦的夜曲。六年之後,廣播恢復,演奏的是同一曲目,表演者是同一位鋼琴家——席皮爾曼。其間席皮爾曼逃脫了去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命運,而是流落在華沙街頭,在猶太人聚居區掙扎求存,用琴聲撫慰每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同胞。在一名富有同情心的德國軍官的幫助下,席皮爾曼終於等到了納粹被趕走的那一天,而那個軍官自己卻死於戰俘營。
關於電影
《鋼琴家》再現了原作的簡明冷靜。沒有哀歌,沒有顫抖,卻拍出了那個時代深刻的荒謬。被納粹處死的女人奇怪扭曲的身體,曾是波蘭斯基親眼所見;猶太人藏身之處的黑色窗戶,是波蘭斯基的親身經歷;席皮爾曼的生存箴言“走路,不要跑”(Walk,don'trun)是當年波蘭斯基的父親親口告誡兒子的話。表面上電影是在說另一個人的故事,裡面卻處處透露出波蘭斯基的個人回憶與感情——69歲的波蘭斯基有過類似的經歷,他的父母也均被抓入納粹集中營,母親不幸死於其中。少年時期的波蘭斯基即是在影片所描述的環境中到處流浪成長起來的。
關於演員
《紅色警戒》的主演29歲美國男演員阿德里安·布洛蒂(AdrienBrody)是影片成功的關鍵。按照他的說法,自己是勒緊了褲帶來扮演茨皮爾曼的。“這部電影的本性讓我覺得有巨大的責任要演好他。導演讓我餓一段時間,堅持要我減掉大量的體重,那樣我們就可以從那幾場餓肚子的戲開始拍。用了六個星期,我才減掉了30磅,”布洛蒂補充說,這還不是他為了這部電影放棄的惟一東西——為了拍這部電影,他失去了曼哈頓的一套公寓、車,還有戀人,因為他從來沒有那樣充滿激情地投入扮演過一個角色 。
《鋼琴師》的人物眾多,在戰爭中表現出各種行為,深刻表現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復雜表現。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復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搜狐網評 )
《鋼琴家》是在沒有人性的年代尋找人性光芒。《鋼琴家》在二戰中華沙的廢墟上徘徊了兩個半小時,全是悲劇,沒有喜劇。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京華時報 )
羅曼·波蘭斯基使用一種殘酷的方式製造節奏。他先來一點悲慘的東西,跟著再展示一點惡劣環境中的人性,然後再來點更慘的。甚至直到結尾,波蘭斯基也不肯溫暖一下。在波蘭斯基看來,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滅絕人性的地方,所謂人性,只是天知道什麼時候靈光一現,當不得真的。(網易網評 )
《鋼琴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它把所有這些都遠遠地放到了布景深處,只留下一個卑微的生命在前面的舞台上獨自彳亍。尤其是當這個生命還被賦予“鋼琴家”的身份時,整部電影就更具深意了。波蘭斯基太急於把自己的感覺傳達給觀眾了,從而忽視了必要的鋪墊和氣氛。觀眾還沒有進入狀態,銀幕上的災難已經一幕幕呈現。我們不知道陷入災難的是誰,因此對他們的同情,最多隻能限於一般意義上的人道。(人民網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