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挑戰你審美觀的10部「社會底層」電影
星期五言: 人類在原始社會還是平等的,大概到了農業社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便開始有了階層的概念……事到如今,「階層」成了當今社會誰都不能否認的現實。自然,商業電影喜歡描寫更高階層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階層越往上畫面越好看、色彩越飽和、構圖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麼些導演,他們喜歡拍「社會底層」的東西,具體的說,什麼醜陋他們拍什麼,什麼不協調他們拍什麼,什麼見不得人他們拍什麼!而往往這種電影又是更接近現實的。
問題是,我們在現實中已經嘗夠了生活之苦,為什麼還要在電影中遭這罪呢!難道在電影中短暫地逃避下現實不好嗎!
以下10部關於「底層社會」的電影也許會幫我們找到答案。(註:這里的「底層社會」不包含「邊緣社會」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眾)
「星期五文藝」上片——
1、《偷自行車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發生在戰後義大利的一個普通底層家庭里。父親憑一輛自行車得到了一份工作,卻又因自行車被盜讓全家陷入絕境。於是,他和兒子踏上了尋找自行車之路。
2、《慾望號街車》(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導演:伊利亞·卡贊
國家:美國
「推薦語」 故事描繪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新奧爾良的底層人的生活——骯臟、歧視、貧窮、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電影。
3、《木屐樹》(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山村,描寫了一群在地主壓榨下的農民的生活。
4、《楢山節考》(1983)
原名:楢山節考
導演:今村昌平
國家:日本
「推薦語」 這部83版的《楢山節考》更加註重了社會「底層」的概念。導演甚至把那些底層人與骯臟角落裡的草蛇、臭蟲捆綁在了一起。
5、《戀戀風塵》(1986)
原名:戀戀風塵
導演:侯孝賢
國家:中國台灣
「推薦語」 故事講了台灣某個山村的一對男孩兒女孩兒,他們在台北大城市裡打拚生存的經歷。故事朴實而感人。
6、《火柴廠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國家:芬蘭
「推薦語」 一個其貌不揚的在火柴廠打工的女人,經受著被人冷落、欺騙與嘲笑...
7、《光棍兒》(2010)
導演:郝傑
國家:中國
「推薦語」 這部電影用喜劇、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當今社會農村的現狀。
8、《一次別離》(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國家:伊朗
「推薦語」 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伊朗家庭維權的故事,然而,現實環境對這個底層家庭又是如此殘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導演:李在榮
國家:韓國
「推薦語」 這是一部描寫韓國老年性工作者的電影,她們干著最見不得人的事情,卻承擔著神聖的社會責任。
10、《我是布萊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導演:肯·洛奇
國家:英國
「推薦語」 在英國當今社會里,同樣也存在著這樣一群底層人,他們受著同樣不平等的待遇,干著同樣卑劣的工作,過著同樣艱難的生活。
與我們一起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了解社會人生,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❷ 找一部電影.應該也是古惑仔.黑社會這一類的.男主角肩膀直到後背有一個有顏色的龍紋身,剪了個圓頭.
韓國電影《卑劣的街頭》
圖中男人為趙寅成。
劇情簡介 · · · · · ·
趙炳斗(趙仁成 飾)是一個三流社團的小頭目,家中有兩個弟妹,母親身體不好,生活困頓;他在社團里也混得不如意,老大不器重,凈派一些當街打殲悄架、恐嚇收債的小事情,本來應該他接手的游戲廳也被別人搶了功。
炳斗的同窗好友金珉浩(羨晌陳久 飾)是一個不得志的小導演,為了拍黑幫片,找炳斗體驗生活;在金珉浩的幫助下,炳斗也和初戀對象姜賢珠(李寶英 飾)重逢,但是炳斗黑社會的身份讓賢珠心存芥蒂。
終於,炳斗抓住了一氏派渣個機會代替了老大,在社團中地位大大提升,他幫助清理拆遷中的釘子戶,使社團新開發的房地產項目大獲成功,自己也從中分了一杯羹;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賢珠漸漸接受了他的感情,他也答應退出黑社會,過平淡的生活。
金珉浩的電影因為真實而深受好評,炳斗到電影院觀看,正是這部電影,改變了二人的生活,事情往不可控制的方向發展。
❸ 這幾部社會工程學類的電影,能滿足你的好奇心嗎
這些社會工程學類的電影確實能滿足好奇心。以下是這些電影的簡要介紹,它們各自以獨特的方式展現了社會工程學的不同方面:
《春天不是讀書天》Ferris Bueller's Day Off (1986)
簡介:這部電影雖然主要是一部青春喜劇,但其中也體現了社會工程學的某些元素,如主角費里斯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魅力,說服朋友和老師,成功地在應該上學的日子裡享受了一天的自由。
圖片:
《火柴人》Matchstick Men (2003)
《偷天換日》The Italian Job (2003)
《感謝你抽煙》Thank You for Smoking (2005)
《防火牆》Firewall(2006)
《神偷》Street Thief (2006)
《十三羅漢》Ocean's Thirteen (2007)
《拯救世界的好人》The Yes Men Fix the World (2009)
《千謊百計》Lie to Me (2009)
《冒充者》The Imposter (2012)
這些電影不僅提供了緊張刺激的劇情和精彩的視覺效果,還深刻揭示了社會工程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和影響。通過觀看這些電影,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工程學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範其潛在的風險。
❹ 這男的是誰啊演的黑社會電影就叫什麼名啊 !
好像出自電影《新宿事件》2009 圖片是高捷
20世紀90年代中國東北,鐵頭(成龍 飾)和女孩秀秀(徐靜蕾 飾)兩情相悅。不久,秀秀作為二戰遺孤返回日本,從此杳無音訊。掛念秀秀的鐵頭偷渡來至日本,投靠同鄉阿傑(吳彥祖 飾),與一眾華人偷渡客過著提心吊膽的黑工日子。
此時的秀秀已經更名結子,嫁給了日本黑幫三和會的若頭江口利成(加藤雅也 飾)。親眼見到這一幕的鐵頭心灰意冷,自此決心千方百計賺錢,留在日本。他們撈錢的手段很快觸及到台南幫的利益,最終導致阿傑被斬斷右手。鐵頭跟蹤台南幫老大高捷(高捷 飾),意外得知一場黑社會的利益仇殺陰謀,他和一眾朋友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
剛才答錯了。 - -!
❺ 這是哪部電影的截圖
黑布街偏激觀眾林先生,近來三番四次問我看了《祭旗》沒?我終於忍不住開口糾正他:「那部片叫《扎職》,不是《祭旗》。
「後黑社會」題材,暫時沒有香港電影敢於觸碰,因為那些「黑底」公司轉型後,可能會是娛樂公司,或是攪傳媒業務,《扎職》敢暗示攪「收樓」的公司,卻不敢正視香港現在某些生意人的背景出身。也許是不想太接近真實世界吧……一不小心,想諷刺的對象,原來是你的投資者。
在朗豪坊戲院看《扎職》,感受更深,那裡鋪設了紅色地毯,舒適的座位,是給人安靜地看電影的地方,再不是昔日龍蛇混雜的砵蘭街文華戲院,讓刻意露出紋身的大漢,拖著女伴來示威,看戲只是其次。我認為香港政府發展砵蘭街成為朗豪坊,是別有用心,肅清黃色事業的「希望工程」,砵蘭街被瓦解後,黃業也化整為零。以前砵蘭街的舊樓內風月場所林立,接近凌晨時份,隨街可見性工作者走來走去,忙得不可開交,因此吸引大群站在街頭看熱鬧的男人,有意光顧者,只要尾隨性工作者到目的地場所便可,方便得如在超市購物,當年有雜志以「觀鳥台」來形容砵蘭街。
《扎職》有好的point 卻不敢沾手,故事惟有回到江湖恩怨層面上,最後的轉折 - 「阿公大陰謀」毫無伏筆,說來便來,社團的內情是否如此,恐怕要問陳惠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