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蓮·漢芙《查令十字街84號》 書中所得39
多年前,我看了《查令十字街84號》的電影,隨後借閱了這本書。感覺極佳,聽說英文原版更精彩。
《查令十字街84號》是美國女作家海蓮·漢芙創作的書信體小說,首版於1970年。小說以紐約劇作家海蓮·漢芙向英國「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經理弗蘭克·德爾訂購書籍的通信為主線,展現出兩人跨越大洋的友誼。
海蓮在紐約尋找書籍無果後,給弗蘭克寄去求購信。弗蘭克回復了她,不僅找到了書籍,還貼心附上英版和美版發票,並把零錢一並寄出。兩人的通信由此開始,從詢問書籍發展到交流生活,海蓮甚至給書店寄去了雞蛋和火腿。書店員工和弗蘭克一家對海蓮表達了感激,回贈手工桌布。通信內容越來越豐富,海蓮對書店的信賴與欣賞加深,書店也預付了她暫時無力支付的書籍。
通信持續了20年,直到弗蘭克去世,海蓮未能踏上英國土地,與他相見。海蓮在弗蘭克去世後,同意出版了這本收錄兩人通信的書,成為經典。《查令十字街84號》不僅記錄了海蓮與弗蘭克之間的友情,也描繪了二戰後英國的生活面貌。書店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後來店面多次易主,如今被麥當勞占據,但銅牌上鐫刻著書店原址,提醒著那段故事。
海蓮·漢芙是位自由劇作家,生於美國費城,後定居紐約,作品多樣,包括日記體小說、半自傳、傳記和歷史讀物。她的書信集《查令十字街84號》深受愛書人喜愛,被認為是「愛書人的聖經」。弗蘭克·德爾是英國倫敦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員工,兩人通過書信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弗蘭克的信件中,他以一位紳士的形象躍然紙上,與海蓮保持著友好的交流。
信中,海蓮對書籍質量提出抱怨,表達了對書籍的熱愛,同時也展現了一種俏皮的個性。她與弗蘭克之間的互動充滿了幽默與機智,這種情感超越了單純的交易,成為了精神上的聯結。雖然兩人從未見面,但通過書信,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情誼,成為了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查令十字街84號》不僅是一部書信體小說,也是對友情、文化和人性的深刻探討。它跨越國界,跨越時間,講述了一段跨越大洋的友誼故事,成為了愛書人之間的一個獨特符號。這部電影改編自原著,成功地將書中的精神和情感生動地呈現出來,讓讀者和觀眾得以更深入地體驗這段非凡的友誼。
電影、舞台劇和書籍的改編,都為《查令十字街84號》賦予了不同的生命形式,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到這段跨越時空的友情故事。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海蓮·漢芙與弗蘭克·德爾之間的友情,也反映了二戰後英國的社會面貌,以及在困境中人們之間相互扶持、傳遞溫暖的精神。
② 查令十字街84號內容簡介
在1949年10月5日,生活拮據的美國女作家海蓮因紐約書店的昂貴和庸俗,決定採取行動。她通過《星期六文學評論》找到了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斯與科恩書店,那被她的好友形容為彷彿穿越回了狄更斯時代的寶地。海蓮寫信請求購買一些珍版圖書,這開啟了一段跨越大洋的書信交流。
弗蘭克·德爾,書店的經理,不僅滿足了她的購書需求,還貼心地提供了英鎊和美元的發票,讓這份友誼在信件的傳遞中逐漸升溫。那時的英國正經歷五十年代初的艱難時期,物資匱乏。海蓮通過書信,從美國寄去了生活物資,如火腿雞蛋和香腸,讓書店的員工們品嘗到了久違的豐盛。弗蘭克也以行動回報,他不顧辛勞,為書店添置新品,尋找罕見的珍本。
盡管海蓮曾計劃親自造訪倫敦,但健康問題讓她不得不留在紐約。她寫信告訴弗蘭克,她的牙醫在度蜜月,費用由她支付。盡管如此,書信和購書的活動從未中斷。然而,當海蓮三個月後收到回信,卻得知弗蘭克已於1968年12月22日去世。她懷著沉重的心情,於二十年後回到查令十字街84號,走進即將被拆遷的書店,對空盪盪的書店說:「我來了,弗蘭克,我終於來了。」
這本被譽為「愛書人聖經」的書信集,記錄了紐約女作家海蓮·漢芙和倫敦馬克斯與科恩書店的書商弗蘭克·德爾之間的書緣情緣。 它被譯成數十種文字流傳,廣播、舞台和銀幕也鍾情它,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里彼此問候,相互取暖。 還有根據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
③ 有誰知道這樣一部外國電影,女主人公名叫海倫,關於二戰的
有沒有大的劇情?拍攝國家?
《查林十字街84號》
◎ 片 名:倫敦查林十字街84號 84 Charing Cross Road (1987) IMDb:0090570
◎ 類 別:愛情/劇情
◎ 導 演:戴維·休·瓊斯 David Hugh Jones
◎ 編 劇:James Roose-Evans, Helene Hanff
◎ 主 演:安妮·班克羅夫特 Anne Bancroft .....Helene Hanff
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Frank P. Doel
James Eckhouse .....Joey, the Dentist
Jill Powell .....(uncredited)
Nelson Aspen .....Student Union Leader (uncredited)
Lee Burns .....Cecily Farr's son
Danielle Burns .....Cecily Farr's daughter
◎ 其他中文片名:查令十字街84號/柔情一紙牽
◎ 時 長:99 min
◎ 地 區:英國 / 美國
◎ 語 言:英語
◎ 簡 介: 窮困的女作家海倫受不了紐約昂貴庸俗的古舊書店,便按照《書評周刊》上的地址,給位於倫敦查令十字街84號的馬克書店(後來被海倫派去倫敦偵察的好友形容成一家「狄更斯時代的書店」)寫了一封信,求購一些絕版圖書。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書就來了,那些書令海倫的書架相形見絀。雙方的信任和欣喜很快達成,除了海倫有一點點麻煩,她是個連付帳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更不用說將英鎊換算成美元了。馬克書店的經理弗蘭克除了滿足她購書的要求外,還給她准備了英鎊和美元兩種發票。
溫暖的相知藉助娓娓道來的書信,很塊就俘獲了遠隔重洋的海倫和弗蘭克。
五十年代初期的英國百廢待興,物資實行配給制。海倫就從美國給書店的店員們寄來火腿雞蛋和香腸,讓他們吃到很久沒有見過的「完整而大塊」的肉。而弗蘭克並不是不知感恩的人,他開始在英國各地奔波,出入豪宅,為存貨不多的書店添置新品,踏破鐵鞋,為她尋覓難得一見的珍本。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書信成為他們平靜流淌的生活中無時不在的旁白。
海倫不是沒想過去倫敦看看書店看看弗蘭克。她終於有了自己的積蓄,而英女王的登基又使得赴英的費用打了折。眼看可以成行,但她的牙逼著她留在了紐約。她只好給弗蘭克寫信:「我陪著我的牙,而牙醫卻在渡蜜月,他的結婚費用是我出的……」
弗蘭克只好為她和剛剛登基的伊莉莎白女王祝福。
書照買,信照寫。
到了這一天,海倫的信三個月後才接到迴音,她被告知:弗蘭克於1968年12月22日病逝。
海倫馬上趕到查令十字街84號。走進即將被拆遷的馬克書店時,距離她第一次給這里寫信,已經過去了二十年。
她笑著對空盪盪的書店說:「我來了,弗蘭克,我終於來了。」
另註:同名書籍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
◎ 關於影片: 這個苦甜交織、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根據美國猶太小說家海倫妮·漢夫的自傳體小說改編而成,以一個紐約的女作家和倫敦的一個書店老闆書信往來的20年反映出對文化的嚮往和熱愛。不僅故事新穎別致,片中還有不少獨特的鏡頭:它打破常規,讓一封信單獨出現在鏡頭中或是讓鋼筆和打字機在紙上劃動,由於信的內容和人物的行動相吻合,不僅推動了情節的發展,還極大地豐富了角色表達的方式。這部1986年度的美國賣座片曾在第二年的第15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放映。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