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語影壇最豪華演員陣容十大電影,最後兩部數百位演員幾乎零片酬
《東邪西毒》《東成西就》
《東邪西毒》和亮兆《東成西就》一部文藝片,一部喜劇完全不同類型的兩部影片卻聚集了當時風頭正襟的多位明星,張國榮、林青霞、梁朝偉、張學友、梁家輝、王祖賢、劉嘉玲、葉玉卿、張曼玉、鍾鎮濤、鮑起靜每位都是當之無愧的主演。
《十月圍城》
電影《十月圍城》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影片,由甄子丹、謝霆鋒、王學圻、梁家輝、李宇春、范冰冰、黎明等主演。
《澳門風雲3》
《澳門風雲3》是2016年春節檔的一部影片,當時堪稱2016年最強陣容,由周潤發、劉德華、張學友、張家輝、李宇春、劉嘉玲等20多位明星主演。
《越光寶盒》
《越光寶盒》是由劉鎮偉執導,彷彿依舊按照《大話西遊》的套路來做的,集結58位華滾神語影壇演員,參演的演員有鄭中基、孫儷、林子聰、劉鎮偉、鄧麗欣、黃渤 、姜廣濤 、樊少皇 、元彪、曾志偉、郭德綱、王學兵、梁詠琪、朱茵、元華、元秋、梁小龍等。
《超級學校霸王》
《超級學校霸王》是由王晶執導的愛情片,參演影片的明星雖然只有十多位,但是絕對都是如今大咖級的人物,四大天王除了黎明三位都來了,張衛健、任達華、鄭伊健、邱淑貞等等。
《運財智多星》
《運財智多星》是王晶執導的喜劇片,這部電影昨天晚上剛剛看了,盡管當年票房不是很好,但是絕對稱得上是一部高品質的喜劇作品,陳百祥、袁詠儀、鍾麗緹、午馬、程東、譚詠麟,吳鎮宇等,應該有20多位演員的加盟。
《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由劉燁、陳坤、張嘉譯、馮遠征等108位明星出演。
《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敬備租電影,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這部影片當時雲集了華語影壇172位明星客串,而且每位演員都是零片酬的出演。
《豪門夜宴》
《豪門夜宴》是幫助1991年大陸水災籌備善款而拍攝,聚集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一線二線明星,共有二百多位,在香港電影史上也算得上幾十年難得一見的一次盛會,雖然大多數明星只露了一面而已,但如此豪華的集體演出陣容已足令該片極具收藏價值。
『貳』 這部69年前的老電影,眾星出演,單沖謝添演技,也值得一刷再刷
《新兒女英雄傳》原本是一本小說,作者是袁靜和孔厥,後來北影廠將其搬上銀幕,並於1951年3月8日在全國上映。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史東山和呂班,兩位導演在解放前就都已從事電影工作。解放後也努力適應新形勢,拍出了許多好電影,《新兒女英雄傳》就是其中的一部。1951年7月,該片還獲得了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榮譽獎」 。
《新英雄兒女傳》上映後,在當時曾引起巨大反響。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兩個字——那就是真實。
這部電影,拍得實在太真實了。
它幾乎是用寫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抗戰時期冀中白洋淀地區軍民齊抗戰的情景,沒有過度美化,反而顯得朴實而令人回味無窮。其中農民訓練班掃盲,集體演唱抗日歌曲,集體做簡易的廣播體操等場景的再現,無不令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久遠的歲月,有身臨其境之感。
另外就是演員們的表演,也太真實。質朴得就跟地里的莊稼一樣,甚至帶有泥土的味道。
而69年的時間過去後,各位還記得這部老電影嗎?
還記得影片中那些真實的場景,和那些演員們嗎?
今天,就讓咱們一起再來重溫一下吧。
影片講述的是,抗戰時期,在冀中白洋淀地區的一個小村子裡,青年農民牛大水和美麗的小梅是從小一塊長到大的夥伴。兩人心裡裝著彼此,但又無法言說。後來小梅由母親做主,嫁給了家境富裕的張金龍。牛大水感到異常失落。
小梅的姐夫黑老蔡是位地下黨員,他從外面回到村裡組織大夥建立起了抗日自衛隊,牛大水積極報名參加。而他們所組織的雁翎隊活躍在白洋淀一帶,機智勇敢地打擊了鬼子的囂張氣焰。
小梅在張金龍家受到婆婆虐待,逃回娘家後,也投身到革命隊伍,並成為了積極分子。張金龍來請小梅回家,反被小梅說服參加了抗日組織。但因為他流氓成性,惡習不改,所以沒過多久他就叛逃,投奔了漢奸何世雄。
日寇的掃盪開始了,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終,正義戰勝邪惡,自衛隊消滅了日寇,而牛大水帶領的抗日隊伍也活捉了漢奸何世雄和張金龍。
故事其實並不復雜,但耐人尋味的是影片的表現手法,以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
令我吃驚的是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強大。它幾乎匯聚了當時北影廠的所有演員,完全可以用「群星薈萃」四個字來形容。所以當我們看這部電影時,裡面出現的每個人物,我們都有好面熟的感覺——就包括一些跑龍套的演員,後來也都成了大明星。比如 於洋 ,就在影片中出演了一個大群眾,僅一個鏡頭,兩三句台詞,主要的任務,是蹲在路邊,調侃耀武揚威的張金龍。
盡管於洋完全是冀中農民的扮相,手裡還拿個旱煙袋,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他。
而張金龍的扮演者是誰呢?
他就是 謝添 。
他在其中演得實在太好了,將張金龍這個人物,塑造得實在太有層次了。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他在影片中的扮相也很帥氣嗎?
張金龍並非生來就是漢奸,他也曾有過想參加抗日的舉動,但最終卻因為自己的目光短淺且好逸惡勞,而走上邪路。影片中他娶了女主角小梅為妻,一般的影視劇為了突出這個人物的壞,會將他塑造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惡棍。但謝添並沒這么做,他很注意人物關系及分寸感的把握,演得活靈活現。既讓觀眾看到人物的性格,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小梅的夫妻之情。從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就包括他為角色所設計的流里流氣的動作,也是那麼自然到位,一點都不生硬,就好像他天生就是這樣一樣。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壞其實也是有基礎的,而謝添,就把張金龍壞的基礎,都給演了出來。所以大夥才覺得,這個張金龍,可真是壞得能掐出水來。
由此可見,謝添可真是一個天才演員,不僅有天賦,而且極具創造性。
重溫這部老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51年的時候就有百花獎的評選,那麼謝添也許會成為最佳配角獎的最有競爭力的演員呢。
而影片中另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好演員,名叫鄭保民,他演鬼子,非常投入,就跟自己真是個鬼子一樣,一舉一動,都屬於角色,不增不減不做作,也不臉譜化,卻就是讓人相信,他——就是「這一個」。
影片中的其他演員,也都很好。
那麼,他們都有誰呢?
我們先來看一份演員名單——(按出場順序): 今欣、姚向黎、閻增和、許藍、趙瑩、郭允泰、劉宗、侯健夫、陳方千、嚴皇、田烈、李景波、王為光、康玉潔、李唐、封順、謝添、李健、李林、張茜、趙子岳、桑夫、劉柳、趙文法、高平、周凋、張鳳祥、史寬、師偉、劉節、李雨農、莽一萍(演員表上是莽依萍)、黃素影、李天佑、於洋、黃非、弓志、叢碩文、魏賡、梁新、鄭寶民、管宗祥、趙國興、方化、陳志堅、邸力、韓焱、閻爭 等。
大家是不是看到許多熟悉的名字?
其中, 今欣 扮演的牛大水, 姚向黎 扮演的小梅, 趙子岳 扮演的黑老蔡, 郭允泰 扮演的小伙, 李健 扮演的張金龍母親等,都給我們留下難忘印象。
而 閻增和、田烈、李景波、李林、封順、高平、周凋、莽一萍、黃素影、黃非、方化、陳志堅、邸力 等演員,也都在其中出演了角色,戲份雖不多,卻人各有貌。後來,他們都成為了演技精湛的老戲骨,像方化,更因出演電影《平原游擊隊》,而成為了「鬼子王」。
影片中跑龍套的演員,除了我們大家熟悉的於洋外,我還看到了 師偉 、 管宗祥 等著名演員。師偉扮演一名八路軍女戰士,而管宗祥塑造的是日軍的翻譯官,神形兼備地體現了一副狐假虎威的嘴臉。
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身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時的他們,可真年輕啊。
是啊,那時於洋21歲,師偉、郭允泰才23歲,姚向黎、方化也才26歲,今欣30歲,謝添37歲,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趙子岳,也才41歲。
可是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都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仍健在的,也就是於洋、師偉等幾個人了吧?如今於洋90歲,師偉92歲。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這些老藝術家,身體 健康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看老電影,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總能把過去的事兒再想一想,把失落的記憶再尋一遍,就好像把過去的時光又重新過了一次一樣,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獲。這次重看《新兒女英雄傳》,也是一樣,發現了許多之前沒發現的東西,比如我覺得影片的配樂就很出彩,而一些台詞,也顯得很鮮活。我記得小梅和張金龍結婚的那場戲,婚宴散去,李健扮演的婆婆出場,吩咐一個半大小子:「看著點咱們家的剩菜,別讓人給拿走了。」一句話,就把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內在心理活動給體現了出來。
『叄』 喜劇電影那一部是有找了很多像周傑倫的長相的群眾演員,還有其他的演員,反正都找來的群眾都跟明星臉一樣
《追影》
吳鎮宇和麥子敗磨善聯袂執導的武俠喜劇片,主要演員有吳鎮宇、吳佩慈、房祖名、謝娜。
還有18位山寨明星參演察棚斗,其中包括5位「周傑倫」、5位「劉德華」和3個「成龍」,還有「任賢齊」、「張國榮」、「謝霆鋒」等和者多位明星臉,只有等觀眾自己到片中一一發現。
『肆』 60年代22大電影明星之外,還有哪些演員讓你難以忘懷呢
1962年的中國22大電影明星,是在當時的四大電影廠提交上來的名單中選定的。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電影廠並沒有把最好的演員全部提交上去,造成了很多明星遺憾出局,因此,這次評選是不太公平的。
首先,這是評選新中國的影星,那些在解放前大放異彩,但已經離世,或者建國後沒有太大作為的老牌影星就都沒有計算在內。這一點是沒問題的,畢竟我們選的是新中國影星。
建國前就已經去世的胡蝶,阮玲玉肯定是被排除在外了,不過像金焰、石揮、周璇、藍馬和張伐等著名演員也被排除在外,也確實比較可惜。比如藍馬在1959年,還曾主演了反映紅軍長征題材的電影《萬水千山》。
當時的評選結果,是由文化部發布文件通告的,包括:上影廠的趙丹、白楊、張瑞芳、上官雲珠、孫道臨、秦怡、王丹鳳、祝希娟,北影廠的謝添、崔嵬、陳強、張平、於藍、於洋、謝芳,長影廠的李亞林、張圓、龐學勤、金迪,八一廠的田華、王心剛、王曉棠共22個人,定名為“新中國優秀電影演員”,俗稱“22大明星”。
這22名演員,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發展。如果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些演員中既有演技派,也有偶像派。有一身正氣的主角,也有甘作綠葉的配角。
但其中也有一些演員的入選充滿了爭議,比如祝希娟,當時只主演了一部《紅色娘子軍》,金迪也只演了一部《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張圓塑造的角色比較多,但這些電影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角色也沒有給人留下過深刻印象。他們的入圍,也稀釋了“22大影星”的號召力。
另外同樣落選的還有出演《奇襲》中方連長的張勇手,出演《女籃五號》的老演員劉瓊等人。而那些入圍的演員,也並沒有因為入選而多發一分錢的工資,甚至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當選。更多人是從各大影劇院懸掛著的大幅照片中才知道自己入圍的。
不得不說,現在看來有很多經典的影片,都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生產出來的。無論資金和技術,都無法與現在相比。但那個年代的影片帶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卻是我們現代人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