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萬人好評的8.8高分電影《房間》,現實比電影更悲慘!改編真的成功嗎
《房間》是一部小說改編作品,而且是一起真實的事故。影片奧地利的弗萊茨勒案幻化成一部從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加以解讀的現實主義童話故事,改編得非常成功。
電影沒有局限於描繪房間狹小的生活空間帶來的不便和壓抑、或是側重渲染出逃過程的驚心動魄。而是聚焦於當傑克成功幫助警察找到母親喬伊之後,探討了兩個與世隔絕很久的人要如何重新融入已經脫離認知的世界這樣的社會學問題,由此,電影完成了升華。
2. 電影《房間》 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鏈接:
該片改編自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原著小說,講述了一個女孩被鄰居所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的故事
3. 房間電影觀後感受
房間電影觀後感受
電影《房間》(Room 2015)講述的故事並不復雜,但故事背後的政治隱喻細思起來挺有意思。「房間」其實是在自由的世界中圈起的一個不自由空間,但這個空間卻被本片編導用來觀測自由對於人的重要性,而觀測的對象就是本故事中的5歲小男孩傑克。傑克的母親喬伊?紐薩姆7年前被騙子騙到一個房間,這個房間只有一個天窗,門只有騙子能打開,房間事實上成了喬伊的囚牢。喬伊在被囚禁期間生下了兒子傑克;傑克長到5歲都從未見過外面的世界。這個特殊的成長環境使傑克成為觀測對象的最佳人選,因為相對於外面世界的人,他猶如一張純凈的白板,由此觀測到的人性應是最自然、最可信的。那麼,5歲的傑克面對自由世界是如何反應的呢?
沒見過自由會害怕自由。在這個房間內,喬伊本是自由世界的來客,一朝被囚,當然無時無刻不想著爭脫牢籠,受兒子讀《艾麗絲夢遊仙境》故事的啟發,她打算不再等待,她思籌著自救計劃,但她需要人幫助。然而,兒子傑克此前一直生活在她為他編織的童話世界中,甚至不知道一牆之隔的房間外另有天地,於是,她改變以往教育兒子的策略,告訴他牆外的世界很精彩,以此引導兒子對外面自由世界的嚮往。然而,結果如何呢?當她告訴自由世界的真相時,兒子的回答是「不可能」,甚至說她是個「騙子」;當她說兒子5歲了應當幫她來改變現在的生存狀況時,兒子說「我想回到4歲」;當她告知兒子自己悲慘的被拐騙經歷時,兒子怒吼這故事太無聊;當她說這是個臭房間時,兒子根本就不認同。無奈,她只能跟兒子搞起「冷戰」。這個結果很容易讓我們想到什麼吧!當了解自由的人告訴從不知自由為何物的人自由的真相時,與其說是告知「真相」,不如說是引起了「恐慌」,因為人性對未知世界都有本能的恐懼;如果告知「真相」的行為逼得太緊了,這就很容易被認為是「騙子」行為,因為人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持有本能的懷疑;在「得不到」和「已擁有」之間,人們會更珍視後者。所以,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人們有時會害怕自由了。
自由在比較中方顯它的重要。傑克和母親逃出「房間」進入自由世界後,在跟其他人交流過程中還多次提到「房間」,甚至還要求回看看,而母親喬伊對那個地方早已諱莫如深。喬伊的反應我們非常能理解,因為「房間」是她一生的噩夢;但傑克的反應是否還說明這個突然獲得自由的人仍懷念那個曾讓他不自由的世界呢?顯然不能這樣理解。因為在這之前,他從未感受過不自由,而且他被母親保護得很好,那裡沒有他痛苦的回憶,反而,那裡是他對快樂、對母愛感受最集中的地方,傑克想回「房間」再看看,跟我們想回故鄉看看的情感是一樣的,他的這種反應正說明他的心智發展是正常的。但在回到「房間」後,顯然傑克開始體會到自由的重要了。他感覺到「房間」縮小了,不想再將房間的`門關上了。從傑克對房間態度的轉變,說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處,即使對「房間」內的每一物件都充滿感情,但他也不會放棄外部自由世界的好。雖然是個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徵是普遍性的,而且它為我們思考自由的某些問題提供了實驗性的一手資料。由此,我們終於明白:在當今世界,為什麼某些國家的統治者那麼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麼害怕自由世界的東西在國內傳播了,因為關起門來他可稱老大,一旦開了門他就屁都不是。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隱喻了吧,它分明就是在告誡某些有志傳播自由理念的人該如何正確傳播自由了。
自由並不是一種最迫切的人性需要。顯然,本片並不止於讓人們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它還想告訴我們,自由從不是人性中最迫切的需要。這點從影片所展示的「自由vs.母愛」這段情節中可以看出。喬伊接受訪談,節目主持人問她,在傑克出生後,她有沒有想過要將傑克送走,這樣傑克就「自由」了。可以想見,在極為崇尚自由的美國人眼裡,自由是根植於骨子裡的,沒有自由也就沒有了一切,沒有了自由,小傑克就不可能「擁有童年」。雖然,喬伊回答「但是他有我啊」,她的意思是對於孩子來說,母愛比自由更重要,但對於主持人接下來的追問,「但那樣是對他最有益的嗎?」卻讓喬伊感到痛苦,甚至可以肯定這個刺激是她試圖自殺的主要原因。在這個崇尚自由的國度,代表大多數想法的主持人的問話其實是一種譴責:雖然誰也不否認母愛的重要,但一個不為孩子自由著想的母親是自私的。顯然,大眾認為「自由比母愛更重要!」,而她想自殺也證明了她多少也認可這一點。喬伊與公眾之爭,孰是孰非,其實我們局外人也不好下判斷,但若考慮到當事人傑克返回自由世界後的行為,我們似乎能站到喬伊這一邊。比如傑克很快適應了這個自由世界,他甚至說自己5歲以後對什麼都知道了,說明他「可塑性未受影響」;外婆給他絞頭發洗頭,他知道感恩,說明他的情感發展非常正常;小朋友找他玩,他很快能玩得起來,說明他交往沒有障礙。重要的是,當母親自殺未遂後跟他道歉說「我不是個好媽媽」時,他回答:「但你是媽啊!」,這似乎可以說明,對於孩子來講,母愛遠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自由的觀念是外塑的,除開這點,人性一定更傾向於「愛」的。
;4. 房間|Room(奧斯卡金獎影片)
很少因為電影裡面的情節潸然淚下,即使是虐哭無數人的Jack和Rose,我的眼淚也矜持如往常,不是因為自己冷血,沒有打動我而已。
然而,一部偶然翻到的電影,卻讓我幾次流下不輕彈的男兒淚,我被擊中了。
電影的名字叫《Room(房間)》,一部改編自愛瑪·多諾霍的同名原著小說的電影,又有現實故事的背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提名,並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項。
女主角喬伊因為愛心爆棚,少不經事,對壞人缺少防禦,被鄰居所騙,之後被囚禁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長達七年之久。在此期間她遭到強奸,並生下了兒子傑克,用性來換取生活用品,一直到傑克五歲。雖然他們被困在一個不到10平米的房間里,但通過幻想喬伊為兒子創造了一個神奇的世界,編制了各種的人設故事。
當喬伊和傑克經過精心策劃,讓傑克裝病,成功逃離囚禁他們的房間,回到正常世界之後,卻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順利和美好,喬伊的父母已經離婚,父親對失而復得的女兒喬伊的冷漠,對傑克的冷淡。母親的男友里奧的善良,帶著傑克試著克服恐懼,克服障礙,融入這個世界。
傑克和媽媽彼此給予最美好的愛,即使是在被囚禁的小屋裡,抑或在逃出之後的現實世界,愛永遠相伴。
傑克和媽媽彼此給予最原始最堅強的力量,傑克的長發是給予媽媽的力量,媽媽掉落的蛀牙是給予傑克的力量。
逃離小屋之前,傑克每天都會和屋裡的凳子,椅子等一切東西道早安,影片的最後,傑克堅持帶著媽媽回到他成為Room的小屋,和凳子,椅子,水槽等一切說byebye,再次讓人潸然淚下。
沒有高昂的製作成本,沒有任何炫技的特效,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冗餘的對話,沒有拼湊的故事情節,卻時時刻刻都在打動著我的內心。
補一句:長發的傑克,勇敢的傑克,太愛了!!!
5. 如何評價2015年的電影《房間》(room)
《房間》這部影片在2015年奧斯卡上大放異彩,以其獨特之處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影片講述了一位母親和她的五歲兒子傑克,在長達七年非法拘禁和性虐待後,如何在極端困境中尋求自由與救贖的故事。在影片中,傑克出生於這個密室,從未離開,這個狹小的空間成為了他五年人生的全部。然而,當他們終於逃離囚禁,面對外面的世界時,卻面臨著心靈的囚禁和解放。影片巧妙地將殘酷與溫情結合,展現了母子間的深厚情感,以及他們面對困境時的堅韌與勇氣。
影片的前半段聚焦於傑克和母親的生存困境,通過他們的對話與行動,展示了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適應。而當他們逃離密室,傑克第一次看到天空的那一刻,成為影片的高潮之一。這個場景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心,讓人們對傑克的遭遇感同身受。影片通過細膩的刻畫,展現了傑克對新世界的好奇與恐懼,以及他與母親之間復雜的情感紐帶。
在影片的後半段,母親和兒子面對的是如何適應自由生活與心靈解放的問題。影片深入探討了暴力受害者心理創傷的關注,以及在現實刻板印象中發掘並抓住心靈層面的矛盾。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影片展現了一段艱難的旅程,以及母子二人如何攜手面對內心的囚禁與自由的定義。
影片的演員表現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布麗•拉爾森以精湛的演技贏得了奧斯卡影後榮譽,而飾演傑克的小演員雅各布•特倫布萊則以其璀璨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影片。他們的出色表演,為影片增添了許多情感的深度與張力。
《房間》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入的情感描繪以及精彩的演員表現,展現了在極端困境中尋求自由與救贖的旅程。影片不僅關注了身體上的囚禁與解放,更深入探討了心靈層面的創傷與治癒。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愛與希望仍然能照亮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