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那些生活里腦中響起電影原聲的時刻都有哪些
第一反應居然是《燃情歲月》(秋日的傳奇)
高中時候,這盤卡帶,被我正反聽過幾百遍不止吧。。。因為幾乎每一首音樂,對於年輕的我,都有著莫名的吸引力。。。
然而那個時候我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
直到我進了電影學院,在標放大銀幕看到這部電影,就像見到一位老朋友,熱淚盈眶,緊緊相擁。。。
我用當時最原始的可以剛開始錄制視頻的手機記錄了全過程。。。
又過了幾年,我一個人坐火車到義大利南部,跨海去西西里島,轉大巴車終於找到《天堂電影院》拍攝小鎮Palazzo Adriano,小鎮廣場里有一個《天堂電影院》博物館,各種道路照片,老大媽知道我中國來的,為了這部電影而來,特意單獨為我開放這個小博物館,我在裡面待了半個小時,老大媽管理員打開音響,放出來的就是電影主題曲。。。
當時真是感慨萬千。。。
出門,我坐在電影里長大後的Toto一臉惆悵得坐在台階上的同一位置,請路人讓我拍了一張照片。。。
90年代是熱愛電影音樂的最後的黃金年代,對那時候美國好萊塢為主的電影作曲家,我真是如數家珍,磁帶,CD,後來下載,什麼都聽,所以我對流行音樂和其他音樂知之甚少。。。
過去十年真的很難再有讓人覺得有經典意義的電影音樂和作曲家了,或許拜漫威所賜,亦或時代真的變了。。。
曾經熱愛的作曲家要麼去世,要麼不再活躍,唯一我自己覺得過去十年裡經常關注的一位作曲家,法國人Alexandre Desplat...
最早是因為《我心跳的節奏》注意到他,後來2003年我有跟《面紗》合拍片,他第一次跟中國電影產生交集。。。再後來《色戒》徹底讓我注意到他,再後來他全面進入好萊塢成為一位高產作曲家,也常有不錯的作品,就不贅述了。。。
總之,偉大的電影音樂歷史上其實已經足夠多了。。。
音樂會改變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對生活的感受,對未來的期待。。。
有一年,在資料館看歐洲作曲家重新作曲畫面修復版的《神女》,就像看了一部新電影,阮玲玉釋放出從未有的光芒。。。
深深打動我。。。
⑵ 電影《功夫》里那首悲傷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背景音樂是《只要為你活一天》。
《只要為你活一天》是2004年電影《功夫》的片尾曲,由劉家昌作曲,林煌坤作詞,黃英華編曲,黃聖依演唱。發表於2004年
歌詞如下:
只要為你活一天,這是我心願
只要為你活一天,這是我心願
別再讓我心傷感,明知割不斷
為什麼讓此恨綿綿,只要為你活一天
這是我心願,只要為你活一天
這是我心願,有多少愛的懷念
藏在我心坎,如果要忘了你
千難萬難,只要為你活一天
這是我心願,只要為你活一天
這是我心願,有多少愛的懷念
藏在我心坎,如果要忘了千難萬難
電影《功夫》的原聲帶基本都是由周星馳自己監制的,收錄了他自己創作的多個作品。該片的女主角是黃聖依,演的是一個20多歲,在年少時被男主——一位混混阿星所救,並由她感化了阿星的女孩,而主題曲《只要為你活一天》也是周星馳讓她唱的。
除了該首主題曲外,該片還播放了多首插曲,如《我不入地獄》(由黃聖依所唱)、《會功夫不是罪》(由黃英華所唱)、《Kung Fu Fighting》(由Carl Douglas所唱)等等。
⑶ 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乳娘曲》
上世紀的1926年12月22日,由包天笑、卜萬蒼編劇、導演,由楊耐梅、龔稼農主演的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在上海中央大戲院舉行了首映式。影片獲得好評自不必說,單單優美動聽的《
乳娘曲》,就令人們反復贊嘆。然而,當時人們可能還沒有意識到此曲的真正意義還在於「它」即是中國第一首電影歌曲。
故事影片《良心的復活》是著名作家包天笑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改編的,保持了原著的故事結構,但情節和人物、地點等完全中國化了。當年的男主角龔稼農在其《龔稼農從影回憶錄》講述了這首歌曲產生的大致經過:「《良心的復活》……如《少奶奶的扇子》一樣,更中國化一些。默片時期的插曲,觀眾自然是聽不到劇中人的曼妙歌聲,只能借字幕的介紹了解劇中人張動的嘴唱些什麼。《乳娘曲》的作詞是誰,已記不清,作曲則是民國初年紅遍江南的平劇青衣馮子和。此時這位馮先生已雙目失明,生活極為潦倒。所謂作曲,是由卜萬蒼把歌詞逐句、逐段念給他聽,由他根據詞意輕輕哼出,由我和湯傑用簡譜記下來。至於卜萬蒼為何不請教當時的作曲家,而去請這位馮先生,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支曲子倒是相當悅耳動聽的。為了練這支《乳娘曲》耐梅很下了一點功夫的。卜萬蒼更邀湯傑、朱飛、王吉廳、蕭英和我臨時組了一隻小型國樂隊伴奏,每天晚上去馮子和家練習。另一方面,他們還特製了一堂與片中唱《乳娘曲》完全相同的布景,搭在中央戲院的銀幕後面。正式登台時,耐梅的化妝完全與片中一樣,等到電影放映到耐梅坐在客廳里唱歌時,銀幕升起,舞台燈光漸亮,我們的小型國樂隊便在布景後面演奏起來,耐梅也就做著片中相同的表情,輕展歌喉。唱完了,銀幕下降,繼續放映。時間雖僅僅三分鍾,卻賣座空前,首創明星隨片登台演唱的先例。」
此歌詞作者包天笑(1876—1973年),江蘇吳縣人,小說家、翻譯家、編劇。辛亥革命前到上海,主編報刊,撰寫、編譯小說。1925年應明星影片公司編導鄭正秋之邀,開始為明星公司編寫電影劇本,並擔任明星公司編輯主任。著名的作品有《空谷蘭》、《梅花落》等。
此歌作曲者馮子和(1888—1941年),本名旭初,字春航,江蘇吳縣人,京劇演員。自幼從父學習青衣、花旦,12歲正式登台演出,一舉成名,後來和王瑤卿並稱為「北王南馮」。因深感藝人無文化之苦,發奮讀書,研習英語、西洋歌曲和鋼琴等。他主張戲曲應以改良社會和進行通俗教育為己任,在藝術上富於創新精神。他演出了許多時裝京劇,受到熱烈歡迎,但是他對於社會上帶有侮辱性的「捧角」行為,潔身自好,不為所動。「五四」運動時,上海人民聲援北京學生,馮子和首先罷演,並創辦了伶界救國十人團,表示「責任所在,萬死不辭」。中年後脫離舞台授徒,桃李頗豐。晚年從事編劇,作品有《姊妹花》、《溫如玉》等。
前些年,為了進一步了解《乳娘曲》創作的前後情況,我曾專程去南京訪問了時逢88歲高齡的馮老先生(馮子和先生的子嗣)。他不僅為我吟唱了《乳娘曲》,還回憶並提供了馮子和先生當年創作這首歌曲時的有關情況。他說:「那個時候楊耐梅到我們家是有人介紹來的,他們把詞拿來找我父親,我父親也沒有搞過這個東西,說編編看吧。編了以後一聽,他們說很好嘛,那麼就唱吧,就這么唱起來的。楊耐梅一個人先來學,我父親口傳心授,旁邊可能有人錄譜,然後再帶了樂隊來。不是個小樂隊喲!樂隊人蠻多的,我記得我們上海的住家天井裡頭都坐滿了,一直到大門口外頭都有好幾個人站著。這首歌用的是蘇北民歌的曲調,楊耐梅是廣東人,但是這首歌是用蘇州話唱的,為了上海人能聽得懂」。
「那天她演出我也去看了,正好演到搖籃搖小孩的時候,那個幕拉開了,她唱,唱完了大幕閉上,再看電影,這在電影史上恐怕是第一回吧。那次是很轟動的,沒有這樣唱的,這是首創,也可以說是別出心裁的。我是1917年生人,那時候我也就不到十歲吧,很小,但是他們唱的時候我在旁邊聽著,熏陶熏陶也就會了。其中最好聽的就是『金錢呀,拆散了人家母子不相逢;階級呀,你把我的嬌兒送了終』這兩句,我們師兄弟經常唱。我父親寫這首曲子的時候,已經不唱戲了,他是激流勇退,我們行話叫做剁網子。」法國確認自己的第一首電影音樂作品是聖·桑1900年為影片《刺殺居易茲伯爵》所寫的音樂,而那時已經距離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放映將近30年,其理由是:這是專門為一部電影所寫的音樂,而不管這部電影是有聲電影還無聲電影。所以,我們不應當把無聲電影時期為電影所寫的歌曲和樂曲,劃分在電影音樂之外
⑷ 老電影小兵張嘎里的背景音樂叫什麼
《參加八路軍》
演唱:中國廣播藝術團交響樂團
作詞:鄭律成
作曲:鄭律成
老鄉們老鄉們,打仗最好子弟兵
殺敵全靠自己人,殺敵全靠自己人
老鄉們老鄉們,大家想要得解放
快快參加八路軍,快快參加八路軍
老鄉們老鄉們,打仗最好子弟兵
殺敵全靠自己人,殺敵全靠自己人
老鄉們老鄉們,大家想要得解放
快快參加八路軍,快快參加八路軍
⑸ 老電影中的「鬼子進村」的音樂是什麼曲子
曲子就是鬼子進村。
旋律改編自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第七交響樂是描寫蘇聯人民在二次大戰中抗擊德國侵略者的一部音樂作品。
鬼子進村的音樂旋律,取材於這個交響樂,並經過了改編。
《鬼子進村》,又叫《絕境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假牙太君」西原少佐帶著一隊精銳的日軍惡狠狠的沖進一個小漁村,大舉掃盪,要漁民交出美軍與情報人員,不然殺盡全村老百姓。於是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戰爭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