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猛的印度版《寄生蟲》,真實又現實
《白虎》:生猛的印度版《寄生蟲》,真實又現實
《白虎》是Netflix推出的一部R級犯罪片,影片改編自《紐約時報》暢銷書和2008年曼布克獎獲獎小說,目前在豆瓣上獲得了7.6分的評價。這部電影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生動的情節,展現了印度社會低種姓階層的生活困境與掙扎。
一、電影背景與主題
電影名叫《白虎》,虎是百獸之王,而白虎更是老虎群體里最稀有的。印度的國寶就是白化的孟加拉虎,簡稱白虎。這一命名不僅暗示了主角巴拉姆的非凡與潛力,也象徵著他渴望突破自身命運束縛的決心。影片通過巴拉姆的視角,揭示了印度社會低種姓階層所遭受的壓迫與不公,以及他們為改變命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二、主角巴拉姆的悲慘命運
巴拉姆出生在骯臟混亂的印度貧民窟,是低種姓階級的一員。在印度,低種姓人口占總人口的近七成,他們往往只能從事最臟最累的活,還要給上層階級交稅,生活境遇甚至不如牲畜。巴拉姆的父親在煤礦挖煤供養家族和他讀書,而他本人也非常聰明,在老師的贊賞和資助下,本應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然而,父親的去世和家庭的貧困迫使他輟學,開始為生計奔波。
三、巴拉姆的覺醒與反抗
在底層勞動的過程中,巴拉姆逐漸認識到社會的殘酷與不公,也明白了「雞籠」理論的真諦——印度社會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雞籠,底層人民如同籠中的雞,只能任人宰割,卻無力反抗。為了改變命運,巴拉姆將目標對准了地主家的兒子阿肖克,通過成為他的司機,逐漸接近並試圖融入上層社會。然而,他很快發現,即使身處上層社會,他也無法擺脫低種姓的身份和烙印。
四、巴拉姆的徹底覺醒與犯罪
一場車禍成為了巴拉姆命運的轉折點。在平姬生日當天,她醉醺醺地開車撞死了一個孩子。巴拉姆本想保守秘密,但地主家卻讓他背鍋,這讓他徹底看清了上層社會的虛偽與冷酷。在絕望中,巴拉姆決定鋌而走險,殺死了阿肖克,搶走了車上的百萬賄賂款,並開設了一個計程車中介公司。他終於成功了,逃出了「雞籠」,但代價卻是謀財害命。
五、電影的現實意義與諷刺
《白虎》不僅是一部犯罪片,更是一部深刻的社會批判作品。它揭示了印度社會低種姓階層所遭受的壓迫與不公,以及他們為改變命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同時,電影也諷刺了印度社會的虛偽與冷酷,以及上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巴拉姆的成功雖然令人振奮,但他的手段卻令人不齒。這不禁讓人思考: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應該堅守道德和法律底線?
六、電影中的關鍵場景與圖片展示
七、總結
《白虎》是一部深刻反映印度社會現實的作品,它以其生動的情節和深刻的主題,引發了觀眾對印度社會低種姓階層命運的關注和思考。電影中的巴拉姆雖然通過犯罪手段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但他的經歷卻讓人反思: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應該堅守道德和法律底線?同時,電影也諷刺了印度社會的虛偽與冷酷,以及上層社會對底層人民的剝削與壓迫。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引發更多人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思考,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⑵ 印度禁忌電影《白虎》,真敢拍
印度片,首先第一印象肯定是說著說著台詞,演著演著劇情,突然就來一段鐺鐺嗆的音樂,左搖右擺的尬舞,即使那些很有名的寶萊塢電影,也離不開這些元素。
但如果印度片不尬舞,你還習慣嗎?我可不僅習慣,簡直很開心,之前偶爾看印度片,一到尬舞環節就選擇快進。
不過最近看了一部禁忌題材的印度片,這一次,不僅沒什麼尬舞,而且還敢觸碰印度最黑暗/禁忌的一面——階級壓迫,真的是好敢拍,好好看!
這是一部改編電影, 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這部原著曾獲得過《紐約時報》暢銷書和 2008 年曼布克獎。
白虎,罕見的珍稀物種,意喻同輩中的佼佼者。
男主巴拉姆,讀書時就因為比較聰明,學習成績也好,可以說是他們這一輩人中的白虎。然而,在印度,有高貴種姓和低賤種姓之別,有人天生就是貴族,有人則只能從事低賤的工作,不管你學習成績如何以及如何聰明,巴拉姆就是屬於低種姓人,所以,還沒畢業就被家族中的長輩,她的祖母送去當一名學工。
因為 社會 地位低,當他看到父親因為肺結核,沒有得到治療去世後,他發誓要改變自己可能同樣會跟父親一樣的人生!
所以他想方設法,通過自己的聰明和手段,成為為高貴種姓主人阿肖克的司機,但這個時候,他還是有奴性的,他希望是主人最得寵的第一奴隸。然而,在某一次,主人自己開車撞死人後,逼迫自己簽下認罪書,以此威脅他幫其毀屍滅跡。
這一次的事件,讓巴拉姆看清了事實,在高種姓貴族的眼裡,他們這些人,永遠不值一提,永遠賤如螻蟻,所以,他有一次載著老闆阿肖克去談生意,車上放著大量現金的時候,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殺死了老闆,拿走了現金,並逃到其他地方,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從此他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但他的姓氏卻無法改變,那些根深蒂固的種族階級卻依舊存在,而他又會不會變成另一個他原來的主人呢?
這部電影好看的地方在於,它真實又細膩地還原那個在文明 社會 里,依然存在的階級觀念,資本剝削!巴爾納木天生是一個奴隸和僕人,一開始他完全接受自己的命運,只想當一個忠心的僕人,到後來是如何一點點地覺醒,從不甘心轉化成最後地復仇,然而他的復仇,跟主人的剝削一樣是罪惡的。
影片是通過巴拉姆的自述來展開劇情的,從中看來,他肯定是犯罪了,但最後有沒有受到制裁,影片沒說,反而用了一種開放式的結果,讓觀眾去裁決。它最主要的初衷,還是要討論印度 社會 的種姓階級,現實存在的意義。
文明平等,不是口號,更不是通過表面形式就能做到的。而印度的封建 社會 ,並沒有隨著所謂的文明,就被消滅,而是變成了血腥的資本 社會 而已!放眼其他國家,難道不也一樣嗎?
資本家通過先天優勢,不斷擴張,侵蝕的永遠是那些 社會 最底層人士的資源,這個時候,不禁想起最近正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難道這不也是資本家在菜農碗里搶飯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