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圖秀秀圖片怎麼製作電影膠卷效果
打開美圖秀秀,進入美圖秀秀的工作界面
2. 在上面的菜單欄里找到打開圖片選項
3點擊打開圖片選項,彈出打開圖片對話框,找到我們的圖片
4點擊打開,圖片進入編輯區,找到上面的美化編輯菜單,在其下選擇1970效果
5然後在上面的菜單里找到邊框場景選項
6點擊邊框場景選項,左側找到簡單邊框選項
7點擊簡單邊框,進入簡單邊框編輯界面,在右側找到我們的邊框樣式
8點擊應用選擇的樣式,我們的電影膠片效果就製作出來了
⑵ 怎麼把視頻做成電影膠片效果
製作老膠片電影的效果是編輯視頻中常見的特效,可以用會聲會影製作這種效果的方法,如下回答:
一、找膠片視頻素材
方法一:在素材網站上找視頻滾動膠片素材,下載(如圖一)。但是現在大多數素材網站都需要收費,只推薦給有預算的用戶。
圖 7:編輯視頻效果
以上就是介紹的會聲會影製作老式膠片電影的方法,可以看出,會聲會影的操作非常簡單,界面簡潔好上手,但效果可以媲美專業級的視頻編輯軟體。
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會聲會影軟體的內容,如怎麼把照片做成視頻,可以到會聲會影的中文官網下載試用哦。
⑶ 家裡有一箱七十年代的電影膠卷值多少錢
得看情況。如果是未拍攝的電影膠卷,則是不值錢,未拍攝的膠卷保質期一般3~5年,70年的東西毫無疑問過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個問題。如果是拍攝之後的電影拷貝膠卷,則要看片子,拷貝存世稀缺的片子則價值高,發行拷貝特別多的片子不怎麼值錢,電影膠片只是一個載體,具體看片子的稀缺性,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膠卷保存妥當,沒有發霉、內容播放沒問題。像淘寶就有很多老電影膠卷拷貝,20多塊錢一盤到一兩百一盤都有,還是看片子本身決定價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⑷ 電影膠卷和c41膠卷的區別
在攝影術語里,膠卷與膠片指的都是同一樣東西。膠卷又叫膠片、底片、菲林,是一種成像器材。廣泛應用的膠卷是將鹵化銀塗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此種底片為軟性,捲成整卷方便使用。
反差:是指拍攝後的影像的明暗程度與原景物的明暗程度的比值。如果我們用膠卷把被攝物的明暗度正確的反映再底片上,我們則稱其反差為1 ;如底片大於被攝物,則大於1。
我們看圖會明白一些。照片從左到右反差逐漸加大。一般來說反差大可以給人震撼力,但會使其不真實。反差是可以除和膠卷本身有關外,還和沖洗有關。
塗層:
1.保護膜,它的用處是,保護。因為膠卷的感光乳劑很軟,容易劃傷,所以在它上面塗一層保護膜以使它不致受傷。保護膜是透明且很硬的。
2.最重要的是感光乳劑其主要成份為鹵化銀和照相明膠。鹵化銀便是膠卷的感光材料,照相明膠是鹵化銀的載體,鹵化銀受光的照射後形成潛影。
(這時是看不到影像的,所以叫潛影)既鹵化銀中出現了銀原子的顆粒。後期經顯影,就成為我們一般看到的膠片了(就是將形成銀顆粒的點放大)。其實將膠片長時間曝光也有這樣的效果,膠卷頭的顏色就是長時間曝光形成的(沒有經過顯影過程)。
⑸ 關於拍電影的底片
共有70、65、35、16和8毫米5種規格。常見的是35和16的。不用錄象帶?用錄象帶就不叫電影了。。。電影機與幻燈機工作原理類似。沒底片怎麼行。
另外,不用錄象帶而用膠片的根本原因是播放畫質。
用錄象帶與電影底片比較與現在的人用數碼單反和膠片機比效果類似。差距當然不言而喻……
⑹ 電影膠片和數碼照片的區別是什麼
其實就是感光介質不同,也是兩個時代的產物,技術上就不講了,前面的老兄也說過了。講講現狀與趨勢,雖然數碼攝影發展較快,但依然沒有膠片來的清晰,真正的拍片還是要用到膠片,膠片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
35MM膠片電影與高清電影之爭相當於膠片與數碼之爭。
HDTV1920×1080I或1280×720p,相當於35mm電影膠片的畫質,且畫質與色彩的還原已遠勝35mm電影膠片,由於電影膠片前期拍攝的不可預見性的問題較多,如色彩還原、曝光准確性與後期沖洗質量及差錯而導致前期大量工作與金錢都付諸東流的事件常有發生,且拍攝成本極高,後期剪輯效率低,且特技還是要藉助數碼設備(膠轉磁再磁轉膠,導致大量影像細節丟失和色彩失真),後期觀賞需要專用的電影放映機和特定場地、常人入行門坎高、這都是電影膠片致命的缺點。而這些在高清HDTV里都不存在,但專業廣播級高清攝像機也不是普通百姓只可遠觀而不可瀆玩焉,而SONY FX1確是大眾愛好者的福音,讓多少影像發燒友圓了夢。
從商場銷售的數碼相機與傳統膠卷相機所形成的6:4,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歐美更高達8:2的比例,從這也不難看出傳統電影膠片的末日,隨著HDTV技術的成熟發展,HDTV數碼一統天下的時日已是指日可待。
⑺ 網上有些很老的電影卻有1080P或者720P這種高清版本是怎麼弄的
大哥,膠片的清晰度始終都是很高的,只不過當時電視沒1080P這個條件而已,不代表膠片達不到1080P。
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膠片拍出來的,那麼35MM的膠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訴你民用的膠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裡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麼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已經有全畫幅的了(全畫幅就是說感光晶元尺寸和35mm的膠卷感光尺寸一樣大,既36*24MM)。
說簡單點,35mm的電影膠片如果每一張都用現在的設備掃描轉換成數字信號可以掃出約2000萬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萬像素)不過電影膠卷通常顆粒較粗,所以保守估計按照現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解析度可能就是膠卷電影的解析度極限了(即約4000*2000的解析度)。現在RED ONE已經有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當然有些膠片會進行一些數碼修復,畢竟年代久了么,再好的東西也不易保存啊,特別是膠片這種本身就不大容易保存的東西。
⑻ ps如何製作超漂亮的電影膠卷相冊效果
新建個“100*80”px的文件,填充為白色,然後使用矩形工具,拉出個矩形框,填充為黑色。
然後執行“選擇-修改-平滑”,數值設置為5。
然後執行“編輯-定義畫筆預設”,保存下來。
然後在新建個“800*600px”的文件,拉出個矩形框,填充為黑色。
選中畫筆工具,按“F5”鍵找出剛保存的畫筆,然後間距設置為217%。
接著按著“shift”鍵,前景色設置為白色,這樣拖拽著畫出膠片的邊緣,然後調整畫筆大小,畫出中間的矩形框。
然後拖入喜歡的照片到中間的方框中,(可使用蒙版修飾下)這里就不詳細講解了,然後執行“圖像-圖像調整-“順時針90度””。
然後執行“濾鏡-扭曲-切變”,調整自己喜歡的狀態。
之後再執行“圖像-圖像調整-逆時針90度”,這樣就ok了。
⑼ 普通膠卷和電影卷的區別
電影卷與常用卷的不同
A. 分裝方式不同
▲ 柯達5222電影卷碟片
我們常用的135、120膠卷一般按卷售賣,而電影膠卷則是按尺論價的,市面上能買到的電影卷大部分經由店家自行將碟片進行分裝,再按每卷36張裝入暗盒內,方便拍攝者使用。
B. 構成不同
相比普通彩負卷,電影卷多了一層炭黑層,炭黑層的作用一是用來防止光暈,二是電影機高速旋轉防止靜電電弧產生火花導致底片曝光。
C. 沖洗工藝不同
▲柯達D-76顯影粉
普通的彩色負片一般採用C-41工藝、黑白負片一般採用D-76工藝、彩色反轉片一般採用E-6工藝。
而電影卷的彩色負片則採用ECN-2工藝沖洗,使用C-41沖洗時需多一步前浴、水洗的步驟,否則會污染顯影液。黑白、反轉電影卷則可按常用卷的沖洗工藝。
#不同膠卷之間的特性,受所用器材、前期拍攝環境(色溫/光源/曝光等)、中期沖洗工藝、後期掃描輸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需親自摸索調試方能了解一二,在此不做累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