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觀孔子電影有感作文
韓寒博客有孔子的觀後感
B. 《孔子與中國之道》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孔子與中國之道》(顧立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anwx0Rvx0ig-90YqwOtwFw
書名:孔子與中國之道
作者:顧立雅
譯者:高專誠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3-1
頁數:330
內容簡介:
顧立雅教授這本討論孔子的著述,是一本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之作。他把中國歷來,特別是《古史辯》時期,中國學者對孔子的討論,以及西方學者對孔子的研究,都加以融會貫通,再用自己的觀點,解釋成「顧氏一家之言」。本書論述了孔子研究背景、孔子生平、孔子儒學思想等相關內容。
作者簡介:
顧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年1月19日-1994年6月1日),生於芝加哥,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曾任芝加哥大學東方語文系主任、美國東方學會會長、亞洲學會會員等,是西方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孔子研究的權威。曾著有《孔子與中國之道》、《孔子真面目》、《從孔夫子到毛澤東的中國思想》、《傳說中之孔子》多書。
顧立雅的孔子觀對現代的歐美人士影響頗大。他的著作,特別是《孔子與中國之道》,一向是西方漢學界孔子研究領域學者的必備參考書。他對中國初期漢學的貢獻亦使芝加哥大學成為西方漢學研究的中心。
C. 韓國人說孔子是韓國人嗎 是真的嗎
客觀地說,中國也好韓國也罷,都有那麼一些喜歡製造謠言和「新聞」的人。韓國人並沒有那樣說。我剛去韓國的時候,也經常因為這些謠言和人家理論個大半天。可是很多韓國人對此話題卻都是第一次聽說,根本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但是中國這邊卻鬧個沸沸揚揚。。。 有那個時間爭論,還不如趕快發展我們的經濟呢!!
D. 電影 孔子 的觀後感600字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啟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准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可我是學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一定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E.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學派》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學派》(梁啟超)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ITjNkGd6XJh9mTUU2MFNwg
書名: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學派
作者:梁啟超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7
內容簡介:梁啟超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是近代研治老子、孔子、墨子的大家,其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本書是梁啟超先生的重要著作之一,內容分為四個部分:老子哲學,孔子,墨子學案以及老孔墨以後學派概觀。本書是研究先秦諸子及其思想的入門之作。全書論述精闢,行文流暢,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引人入勝。
作者簡介: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任甫,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我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青年時期曾與老師康有為合作進行戊戌變法,事敗出逃,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後從政,在護國運動、討平張勛復辟、五四運動等重大事件上出力甚巨。晚年棄政從學。曾任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之一。他著有《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等多部著作。
F. 儒家思想對韓國的影響
在韓國,孔子的名字家喻戶曉。日前,記者到韓國儒教最權威的教育機構「成均館」進行采訪。「成均館」館長崔昌圭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韓國有將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時至今日,儒教在韓國仍占據主導地位,孔子「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在兩次「文化對決」中,儒教使韓國受益
在韓國歷史上,儒教曾與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現代的「歐美文化」進行過兩次「對決」。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35年的殖民統治中,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要求當地人全體學日語、「改姓更名」、崇拜日本天皇,這反復沖擊著當地人的精神家園。為反抗「殖民文化」,有識之士舉起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馬上席捲了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正是在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人民掀起了全國性的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獨立運動」,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為抗日斗爭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1945年以後,隨著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南部,儒教在韓國迎來了與「歐美文化」的尖銳對立。在這次「對決」中,韓國借鑒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觀,在大力引進西方市場經濟和先進技術的同時,盡量摒棄西方文化中個人至上、金錢萬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導儒教的敬業樂群精神,創造了家庭和諧穩定、道德風氣良好的社會。韓國把孔子尊為「萬師之表」,並每年舉行紀念孔子的「釋典大祭」,正是緣於儒學對韓國作出的貢獻。
從小進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認,在現代韓國社會,昔日儒教的統治地位正在受到嚴峻挑戰。韓國為繼承傳統,傳承儒教,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從教育入手已成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來,韓國為傳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倫理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
韓國小學道德倫理教育的科目名為《正經的生活之道》。在這一科目中,設有「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國家生活」三大部分。「個人生活」中,主要進行「端正、誠實、節制、創造、深思」的教育。「社會生活」中,主要對學生進行「寬容、愛家庭、和睦、親切、公益精神、責任意識、團結合作以及公正」教育。在「國家生活」中,向學生進行「三愛」教育,即愛國家———忠誠、愛民族———繼承傳統文化、愛人類。
中學道德倫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國民倫理」科目。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關於「人際關系與各種禮節」:它以家庭內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起點,提倡學生之間相敬互愛和協作精神,同時培養學生敬老孝親思想。在高中的「國民倫理」科目中,主要對學生進行尊重人的生命與價值,「誠」與「敬」的修養以及「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等教育。
大學里設「國民倫理」科目,過去是必修課,現改為選修課。科目中設有「韓國傳統思想的源流(儒學部分)」、「實學思想」、「近代化與開化思想」等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吸收近代科學技術與自立自主意識結合起來,奠定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的精神基礎。
韓國著名儒教學者宋榮陪認為,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個人在做人處事上難以找到標準的生活規范,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沖突中,傳統的儒家倫理仍然具有現代意義。韓國把儒家倫理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儒家的性本善論,肯定了人存在的價值和道德意義。提醒人們不要為追求物質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嚴。韓國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敗而跳江自殺,自殺後社會還為其舉行隆重葬禮。不少人覺得納悶,問其原因,原來是犯罪嫌疑人覺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沒有臉面再活在世上,自殺是對人性尊嚴的反思。二、儒家的「君子」與「推己及人」思想,明確地闡明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利己主義叢生的現代社會里,兩者均不可偏廢。三、儒家的家庭倫理,如夫妻之間的相敬互愛,父子之間的仁慈孝順,兄弟之間的友愛恭敬,是社會穩定的基本要素。盡管現代家庭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同居共處,但和睦溫暖的家庭仍對整個社會的和諧極為重要。
「文化立國」與「孝子產業」
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認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過後,開始顯露出一系列弊端,為探索和創建新文化,不僅要挖掘儒教等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1997年韓國設立了「文化產業基金」,1999年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隨後陸續對《演出法》、《唱片錄像及游戲製品法》進行修改,為文化產業的振興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據統計,韓國僅在2002年就向文化產業提供了5000億韓元的資金(約4.5億美元)。
韓國在推行「文化立國」的國策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闖出了一條具有韓國特色的「韓流」新路。韓國電視劇以生動細膩地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而見長,在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劇中的情節之所以讓人感動、產生共鳴,其靈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不久前,記者與一位韓國朋友聊天談起電視劇。他說,有一次到中國出差,看了一部關於愛情的電視劇,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劇中出現的第三者,不僅沒有破壞他人家庭的羞恥感,反而感到自豪。在書店裡的暢銷書排行榜上,一些描寫「一夜情」的書竟然排在前幾位。他說,在韓國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這種人受到社會的鄙視,根本不敢囂張,「你們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頹廢文化的入侵啊!」
以儒教文化為背景的韓國文化產業近幾年喜獲豐收。韓國電影異軍突起,《共同警備區》、《我的野蠻女友》、《實尾島》等作品,在韓國的上座率遠遠超過了歐美大片,甚至給亞洲電影市場也帶來了巨大沖擊。有人預計,韓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出口創匯很快將超過汽車產業。韓國的游戲產業在世界的佔有率節節上升,其「天堂」、「傳奇」、「千年」等游戲也處處可以看到儒教倫理的影子。有趣的是,韓國把這些出口創匯的文化產業均稱為「孝子產業」。儒教的「孝」在韓國已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目前,韓國已計劃到2007年,把文化產業產值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提高到5%,使韓國進入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的行列。
1.和衷共濟的團隊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認為人類社會靠的是有社會組織的群體力量,認為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整體高於個人,個人應倡導「苟利國家,不求富貴;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2]的整體主義原則。在韓國企業文化中,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是一個道德原則,在強調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尊重個人利益的同時,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儒家文化從人的群體性出發,主張和為貴,「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3]它要求人們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外平成」[4]的「五典」維持企業成員之間的和諧,以「禮」和「仁」來協調公共人際關系,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以體現對他人的尊重和友善。因此韓國企業文化不強調個人主義,注重群體和諧、關心人、敬業樂群、勤奮和諧、互相合作、上下同心等等。
另外,韓國曾是以種植稻米為主的農業國,「稻耕文化」孕育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共同體意識。企業作為傳統家庭的變形與擴大,構成了新的共同體,這一點也對形成和衷共濟的團隊文化起到了一定影響。
2.家長權威的從屬關系
儒學強調「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並將其作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標准和劃分社會等級的標准。「三綱五常」的核心是「君為臣綱」,即「忠君」,是封建傳統階級意識的「至理」,強調下級對上級絕對的忠誠和服從。因此,韓國企業中對經營業主的尊敬和對上司的服從被評價為美德,同時經營業主和上司以權威和慈愛帶動著員工和下屬。這些反映了儒教社會的兩面性存續要素即權威與和睦。同時,在君師父一體的傳統理念中,通過對君師父的人倫性禮儀和義務的忠實履行來達到三者間的均衡,但實際上人們在忠孝間更傾向於後者,將孝評價為優先價值,這在近代以後對韓國企業文化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另外,在韓國家庭里,父親作為家庭的長輩,要成為夫人和子女效仿的典範,並以其權威來治家。而韓國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企業創始人非常重視家庭的血緣關系,認為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能夠幫助自己鞏固企業,所以在韓國企業主多為家長,企業管理者多為親屬。於是,家庭中家長式的權威管理被傳遞到企業中去,形成了下屬必須服從上級的垂直式從屬關系和服從意識。
3.務實勤勉的勞動意識
儒家教育思想推崇「名必有實,事必有功」[6]的務實作風和「克勤於邦,克儉於家」[7]的勤勉態度,主張要「謹於言而慎於行」。[8]在儒學基礎上形成的實學更是保留了這種思想,實學主張面向現實,不尚空談,在儒學和性理學的基礎上尋求更加切合現實的實際性,提出務實踏實和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和生活觀。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誕生了「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是改善農民生活和在農民中提倡新的勞動道德的全國性運動的一部分,其指導方針概括為『勤奮、自立和合作』這樣一個口號。」[9]不管是傳統思想還是現實運動都折射出韓國國民務實勤勉和經世致用的思想意識。
另外,韓國的企業多為私人創辦,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歷過白手起家、歷經磨難、頑強拼搏、創造巨額財富的實踐活動,而且由於韓國民族在歷史上一直背受欺壓,所以韓國人又有著振興本民族的民族志向。吃苦耐勞、勤勉敬業的傳統美德,與振興經濟、效忠祖國之志相結合,迸發出巨大的生產力,創業者的奮斗史深深地激勵著企業的後來人。於是,在韓國就形成了務實勤勉的勞動意識和工作風格。
4.重教尚賢的人才觀念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韓國民眾也具有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傳統。中古以前的孔子在韓國更多地是作為教育聖人的形象,古代韓國人接受了儒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0]「學而優則仕」[11]等思想,主要在人性倫理上重視對人的教育,他們視受教育高低與否來論人的高下。儒家重視教育,更重視學習,把學習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直接聯系起來。在學習化時代的今天來理解儒家的這種思想,就是將學習放在首位,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並付諸實踐。
新儒教倫理強調人的學習、修養和教育,強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賦予了極高的價值。接受過良好教育是通向較高社會地位的途徑,全社會都形成了尊師重教、崇尚人才的風氣,在企業也不例外。企業錄用新職員時,非常注重學歷,高學歷意味著良好的資質,能獲得較高職位。並且十分推崇終生學習的思想,十分重視員工的在職培訓,使企業擁有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人才第一」的思想滲透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
正是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凝練成一種向上的企業精神,樹立起強大的精神支柱,才使員工有了一種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從而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思想,已成為韓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G.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實話孔子免費在線聽mp3音頻資源,求百度網盤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之實話孔子免費在線聽mp3音頻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lJLFqAHI_-5GZAAdCxV58A
講述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出身、為人、治學及處世態度,由此使觀眾認識孔子是何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