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藏語家庭電影《阿拉姜色》,一杯悲傷到感動的酒,你淚目了嗎
說真心話,這部家庭電影感動了我,不僅僅是因為是藏語,《阿拉姜色》就像一杯塵封很久的悲傷到感動的酒,悲傷難過感動時,唯有流淚哭泣。漫漫朝聖,傳承信仰與愛。三口之家,從隔閡到和解。男人男孩,寡言卻又深情。父愛如山,躊躇陪你前行。愛的教育,簡單卻又動人。
原創聲明:本文由得心電影編輯得心原創,感謝分享,文章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發現必究!在合適的時間,看一部合適的電影,你會收獲很多;人生太短,等不及茶涼,若是常駐,得心願奉上一篇最真實精彩的影評陪你走完這一場!
《阿拉姜色》是從“小”出發見到的大,從一個在路上先分後合的家庭,看到了拉薩,“看到”了“母親”,一個家庭就是互相扶持上路的集體,影片的意味可謂深長,妻子去世後丈夫撫摸頭發那裡很感動,全片採用中景到特寫的景別也很棒,強調的是人不是“西藏”,沒有震撼的西藏美景,只是細小朴實的情感,但真的觸動到我,相比那些大製作全明星,我更願意安靜的感受這樣一部走心的片子。
『貳』 是一部感人的老電影 我只記得影片的結尾是一個老人,背著一個小孩,漸漸的走遠,小孩手中拿著一個撥浪鼓
你一說我就想起了紅河谷 不過應該不是 但我還是介紹你去看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紅河谷(4張) 導演 Director 馮小寧 Feng Xiaoning 演員 Actor 寧靜 Jing Ning 邵兵 Bing Shao 應真 Zhen Ying Paul Kersey .....Jones Nicholas Love .....Colonel Rockman 編輯本段上映日期 中國 CHINA 1996年 美國 USA 1999年10月1日 .....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新加坡 Singapore 2000年9月16日 ..... (Mandarin Film Festival)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版本一 19世紀遼闊的西藏大草原上,一位藏族老阿媽背著一個裹在破氆氌中的孩子,手中不停地搖著瑪尼輪,艱難地走著。 黃河邊上,求雨的人們正在祭祀河神,他們要把兩個身穿紅衣紅褲的年輕姑娘作為供品扔到河裡,咆哮的河水淹沒了一個少女的哭聲。這時一個中年猛漢持刀沖上祭台,救出姑娘,殺出一條血路逃上峽谷間的藤索橋,追兵將他們逼上了絕路,姑娘毅然從他哥哥手中奪過刀,砍斷藤索,兄妹二人與追兵一起掉人湍急的河流中。 江水把姑娘沖到河岸邊,藏族老阿媽的兒子格桑救了奄奄一息的少女,從此草原上多了一個美麗的漢族姑娘雪兒達娃。 一支英國科學考察隊來到雪山,年輕的探險家瓊斯懷著對東方古老文化的好奇心跟著羅克曼教授來到嚮往已久的神秘的西藏。羅克曼的真實身份是英軍少校,他此行的目的是為英軍進攻西藏打前站。過冰谷時,羅克曼不聽從藏族向導的告誡,向相遇的馬幫傲慢地鳴槍示威,引發了可怕的雪崩,馬幫和探險隊被雪吞沒了。 格桑和雪兒從冰雪中救出凍僵了的羅克曼和瓊斯。頭人和巫師認為他們觸怒了山神,要將他倆處死,千鈞一發之際,格桑用烏朵再一次救了兩個洋人。 驚魂未定的瓊斯發起高燒,只得留下來養病。羅克曼感激格桑的救命之恩,送了一個打火機給他。頭人搶走了打火機。頭人漂亮任性的女兒丹珠愛上了勇敢僳悍的粗壯漢子格桑,把打火機還給他,還處處討他的歡心。可格桑的心裡只有雪兒達娃,他倆深深相愛著。 瓊斯在與藏民的接觸中,深深愛上了這里的一切,愛草原和草原上熱情善良的人們。尤其是帶有野性的驕傲的「公主」丹珠,更是使他怦然心動。帶著藏族人民的友誼和拍下的許多照片,瓊斯走了。 當瓊斯再踏上西藏的土地,則是以英國遠征軍隨軍記者的身份。而羅克曼則是帶領軍隊來入侵西藏的。 頭人拒絕了羅克曼的勸降。率領藏民奮起抵抗,成千上萬的藏民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倒在了英軍猛烈的炮火下,整個山谷中遍布藏民的屍體,血流成河。 羅克曼抓住了丹珠,剝去衣服押上小山崗,逼迫藏民們投降。丹珠宛若仙女般唱起了歌,藏民們合著唱起來,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丹珠面帶微笑將一顆炮彈擲向火葯堆,一聲爆響,烈火吞沒了整個小山。 英軍沖上山上的古堡,羅克曼看見活著的只有格桑一人,懷里緊緊抱著死去的雪兒達娃。他從懷里掏出羅克曼送給他的打火機,打出火苗,輕輕地拋向羅克曼。此時,羅克曼才發現遍地是火油,頃刻間,古堡在火海和爆炸中倒塌。 皚皚的雪山頂上,傳來一個古老的聲音:「雪山女神有三個兒子,老大叫黃河,老二叫長江,老三叫雅魯藏布江……」 版本二 1900年,黃河岸邊,求雨祭典儀式正在進行,一位紅衣姑娘不幸成了祭品,第二位即將被推進洶涌的黃河。突然,姑娘的哥哥帶人趕來,拚死救下了姑娘。鄉兵追來,姑娘砍斷橋索掉進了黃河。雅魯藏布江邊,姑娘被藏族青年格桑和老阿媽救起,取名雪兒達娃。 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西藏,探險家瓊斯和羅克曼被雪崩淹沒,格桑與雪兒將其救起。在英國人將被頭人處死的千鈞一發之際,格桑的「烏朵」(放羊用的耗牛繩兜)再次發揮了神奇的作用,將他們從死神手裡救出。為感激救命之恩,羅克曼送給格桑一個打火機。 羅克曼走了,瓊斯留下養病。美麗的草原和朴實的藏民,讓瓊斯愛上了這塊神秘之地。漂亮任性的頭人女兒丹珠,被格桑的豪放所吸引,不顧雪兒對格桑的愛慕,放肆地追求格桑。格桑拒絕了丹珠的愛情,向雪兒求愛。 西藏的古老文明和神秘,讓英國人想要掠為己有。以羅克曼為首的英國遠征軍進攻西藏,成千上萬的西藏人民不畏強暴,為保衛家園,保衛領土完整,與英軍展開了浴血奮戰。頭人率余部退進古堡,丹珠被俘,為救女兒,頭人倒下了。丹珠唱著古老的情歌,與敵人同歸於盡…… 英軍潮水般涌進古堡。格桑懷抱受傷的雪兒,面對「文明的使者」,面對曾經救過的羅克曼。格桑打燃打火機,扔向它的主人羅克曼,一聲巨響,古堡在一片濃煙烈火中消失。 天葬台上,厭倦了侵略的瓊斯,面對他兩次進藏尋找的神聖雪山,慢慢地把手槍對准了自己的頭顱。 版本三 19世紀西藏草原,藏族老阿媽背著一個孩子,艱難地走著。黃河邊,求雨的人開始把兩個年輕姑娘為供品扔到河裡祭祀河神,這時一猛漢持刀沖上祭台,救出姑娘,追兵將他們逼上絕路,姑娘砍斷藤索,二人與追兵一起掉人湍急的河流。老阿媽的兒格桑從河裡救了一少女,她成了藏族姑娘雪兒達娃。一支英國科學考察隊來到西藏雪山,領隊羅克曼其實是英軍少校,目的是為英軍進攻西藏打前站。過冰谷時,羅克曼不聽從告誡,鳴槍示威,引發了可怕的雪崩,馬幫和探險隊被雪吞沒了。格桑和雪兒從冰雪中救出凍僵了的羅克曼和瓊斯。頭人和巫師要將他倆處死,危機之際,格桑甩出石頭砸滅了導火索再次救了兩個洋人。受驚嚇的瓊斯發起高燒,留下養病。羅克曼送打火機給格桑以謝救命之恩。頭人的女兒丹珠愛上了勇敢的格桑,格桑的心裡卻只有雪兒達娃。瓊斯感受了藏民的善良,深深愛上這里的草原和藏民。尤其驕傲的「公主」丹珠,更讓他感受到了什麼是美。帶著友誼和拍下的照片,瓊斯回國。瓊斯再來這里是以英國遠征軍隨軍記者的身份。而羅克曼則是遠征軍司令。頭人率領藏民奮起抵抗羅克曼的軍隊,整個紅河谷遍布藏民的屍體,血流成河。羅克曼抓住了丹珠,把她押上小山崗以迫使藏民投降。丹珠唱起了歌,藏民們合唱,面對死亡丹珠微笑著將炮彈扔進火葯堆,爆炸的烈火吞沒了整個小山。英軍沖上古堡,活著的只有緊抱著已死的雪兒達娃的格桑。他掏出了羅克曼送他的打火機,打出火苗,拋向羅克曼,點燃遍地火油。羅克曼等英軍和古堡在爆炸中倒塌。皚皚的雪山頂上,傳來一個古老的聲音:「雪山女神……雅魯藏布江……」
『叄』 電影《藏草青青》上線,這部劇講述是什麼故事
這部電視劇是講述了北京的一個支教老師到西藏支教。支教老師面對惡劣的環境引發了很多事情,藏族同胞對這位老師非常的熱情。
『肆』 急,求一部藏族電影
《喜馬拉雅》雅克·貝漢「天·地·人生命三部曲」之「人」篇。
喜馬拉雅山上的多波(Dolpo)人在自己生產的糧食無法滿足需要的情況下,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艱難跋涉的去另一個村莊換取糧食,影片便用長長的鏡頭展示了多波人行走於高寒的喜馬拉雅山換取糧食的過程。這絕對是一次生命的旅行。
換糧之路是一條充滿挑戰和考驗的關系生死存亡的路。喜馬拉雅山上的風雪自不必說,而多波人內部的矛盾又讓換糧之路充滿了異數。按照慣例,這趟路都由酋長帶領,因為他們是最有經驗的領隊,只有他們才會帶帶領村民走出大山和抵抗風雪。但是今年卻有所不同:原本繼任酋長的老酋長霆雷之子發生意外死亡,只留下妻子帕瑪、小孩帕桑和老酋長。而老酋長小兒子諾布是個喇嘛,自小被送到廟宇里學習讀書畫畫,從來不過問家裡的事。這時候,一個聰明而又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卡瑪出現了,他想代替老酋長死去的兒子的位置,並且照顧他的遺孀,完成換糧之旅。但卻遭到了老酋長霆雷堅決反對,二人一直無法溝通。年輕氣盛的卡瑪獨自帶領隊伍展開了換糧之旅,而氣憤之下的老酋長霆雷也固執地招回自小便在寺廟中出家修行的次子諾布,更帶領上小孫兒帕桑以及村中剩餘的老弱走上了販鹽的艱難路途。於是,高高的喜馬拉雅上,一前一後飛舞著兩支長長的飄帶,構成了天空下壯麗而絕美的風景。
『伍』 電影《藏地奇兵》燃爽熱播!這部電影講述了什麼故事
《藏地奇兵》其實主要講述的就是考古隊穿越了原始秘境,尋找遺跡的故事,這其實算是一個探險型的電影,整部影片基本上都是在描述探險路程上的一些事情。
這個影片在拍攝的過程當中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工作人員也是克服了各種困難,要知道拍攝地的海拔是非常高的,無論是演員還是劇組的工作人員,最終都是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實景拍攝。
『陸』 又一部動人的西藏電影!《阿拉姜色》為什麼值得一看
「阿拉姜色」實際上是藏語的音譯,指的是一首藏族民歌,意思是「請您幹了這杯美酒」。電影《阿拉姜色》以它命名,講述了一個關於愛與道德、信仰與責任的故事。我覺得《阿拉姜色》值得一看的原因如下:
『柒』 康定情歌。真的好希望可以電影情節一樣,在藏族有一個難忘的經歷。看完之後,我都落淚了。太感動了
那就去西藏吧,那是人的一生必須去的十大點之一。。。。努力。。
『捌』 《岡仁波齊》——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
《岡仁波齊》,一個關於藏族人朝聖的電影,沒有浮誇的配樂,也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只去解讀一個動作,平靜的表現出一群藏族人在朝聖之路上遇到的種種荊棘波折,他們的生活觀、生死觀以及他們的信仰,也在這條路上生動地展現出來。
《岡仁波齊》的故事很簡單:
藏族漢子尼瑪扎堆,為了幫叔叔完成朝聖的願望,選擇在新年過後帶他上路。這一年剛好是藏歷馬年,是釋迦牟尼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諸神會聚集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
村裡很多人都想加入尼瑪的朝聖隊伍,最終成行的11人中,有即將臨盆的孕婦,有終日喝得醉醺醺的屠夫,有身患殘疾的少年,有蓋房子遭遇家人死傷的中年夫婦,還有他們懵懂的9歲女兒。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路......
——信仰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信仰對於我們平凡的人來說,是一件奢侈的東西,但是對於藏族人,這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魚離不開水,從出生那一刻,信仰就已經深深地烙在了他們的身體里。所以他們不懼千辛萬苦,踏上充滿未知和風險的朝聖之路。盡管荊棘載途,也沒有人會去偷懶,會去遲疑,影片中朝聖者們對信仰的虔誠無疑是讓人嘆服的,而電影本身更多的只是在原生態的展現這種虔誠,沒有刻意的升華,也沒有對信仰的質疑,甚至沒有對西藏的景緻給予太多的鏡頭。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到拉薩看布拉達宮只是一種旅遊休閑方式,可影片中一行人在初見到布拉達宮時虔誠的祈禱,讓我們見到了信仰的力量。或許布拉達宮不是他們的終點,神山聖湖也不是他們的終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平凡的理想和信仰,熱愛生活,才是他們一直在路上的初衷。
正是因為信仰的力量,即使朝聖路上會面臨生死大事,也會一如既往的走下去。他們相信,朝聖路上的艱難,是佛祖對他們的考驗!就像影片中新出生的嬰兒和在山腳下楊培爺爺的過世,都被視為一種福氣。生與死都只是一個很自然、很原始的過程,他們看淡、迎接、祝福、告別、前行,這一條朝聖之路,有人生、有人死,更多的人在成長。
在拖拉機被撞壞之後,大家沒有過多的商量,就決定把拖拉機車頭扔掉開始拖著車走,推著拖車的幾位男子把車推到遠處,又重新回到此前他們推車的起點,一步一拜地補完了因為推車而「錯過」的這段路。在藏傳佛教的信仰里,沒有磕頭走過的路便不夠虔誠,雖然沒有人會因為他們需要推車而指責他們「漏掉」了這一段路,但他們並不想在關乎信仰的事情上,耍一點小聰明。朝聖,那完全是自己的事,絕不帶半分虛假,也無需給任何他人交待。這便是信仰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源於信仰——
「這一輩子殺了太多牛,還是有點怕的,一路拜到布達拉宮,消除此生罪孽」;「家裡蓋房子的時候死了兩個人,不想因此讓更多的人受苦受難」,這是屠夫江措旺堆和仁青晉美去朝聖的原因。有時候,我們賦予了生命太多意義,但卻忘記了思考生命的本質:生與死。解決生與死的困惑,也許正是宗教的意義。因為藏族人的信仰,他們並不認為人類是世間的主宰,每個生命都有他獨特的價值,有他要去的歸途。正是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屠夫江措旺堆在朝聖途中,路遇一隻小蟲,直至小蟲從他面前離開,他才繼續他的叩拜。
路上出了車禍,尼瑪扎堆開的車被撞到了路旁的山石上面,而肇事司機說自己車上的人需要急救時,他被允許離開了。這一幕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就這樣離開了,他們尊重生命的存在,也絕不想成為別人生命延續的障礙,為了心中慈悲的心,也為了天下不再有更多人受苦難,他們選擇原諒別人。也許,正信的宗教是教會我們去愛,不懼怕。
——人生的路需要慢慢走——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一個畫面就是:朝聖的隊伍幫助農夫幹活,農夫和楊培爺爺說了一句話「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為什麼這么著急「可不是嗎?有什麼好著急的呢?路上生孩子不著急,等她生完再繼續;被石頭砸傷腿不著急,等腿好了再繼續;拖拉機被撞了不著急,不要車頭,拉著車斗繼續走;沒錢了不著急,打工賺錢再繼續……
現在的人,太過著急,著急做各種計劃:月計劃,年計劃,人生計劃,急著趕在別人前頭結婚,買房買車,生小孩,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都給籌備好了後,按部就班,然後功成名就。可是我們卻忘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本就荊棘,沒有風平浪靜、一切順利的人生,也無需擔心錯過什麼,因為該來的總會來,只要自己一直在路上。停下腳步,慢些走,人生的路上有很多你意想不到和美好的事物,需要你去發現和欣賞。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的教育片——
我是一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生活中的事情都充滿了悲觀的色彩,但每次都會積極的去完成,因為對每個結果都抱有變好的希望。看了這部電影,深深的感嘆藏族人的生活觀是如此的正向、陽光。我羨慕他們可以花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去朝聖的舉動,這種信馬由韁的狀態,比很多人都要瀟灑。我敬佩他們冒著狂風暴雪依舊堅定前行的信念,這種對信仰的堅持,比很多人都要偉大。我敬重即使女兒扎扎頭疼,卻依然讓她繼續磕頭,只覺得磕頭漲見識的母親,這種對女兒未來希望的寄託,比很多人都要溫暖。我欽佩他們在自己艱難推車的時候,還能自娛自樂的唱起歌來,這種對生活磨難的不屑,比很多人都要勇敢。我欣賞他們在苦難的朝聖路上,依然可以快樂的在河邊唱歌跳舞,這種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比很多人都要正能量。
整部電影就是記錄了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是他們真實的朝聖經歷,真誠的信仰。本身沒有那麼多的起承轉合,就是重復再重復。對於我們而言,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對於他們,是與生俱來的信仰,自然而然。這條朝聖路上,有些人為了救贖,有些人為了逃離,而有些人是為了眾生。所以不管是磕頭、洗罪孽、還是漲見識,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互為一體的,我們認為的艱難,他們卻很淡定。
還記得電影中的一句台詞嗎?
「如果你許了個願
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的時候
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姿勢貼】
——岡仁波齊(西藏山脈)——
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岡仁波齊峰梵語稱為吉羅娑山,是多個宗教中的神山,也是世界公認的神山。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所以同時被中國西藏雍仲苯教、印度教、藏傳佛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也是是中、印、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心馳神往的地方。
雖然岡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嘆。岡仁波齊峰經常是白雲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也許是「世界中心」的神威無人敢於冒犯,岡仁波齊時至今日還是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關於朝聖——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磕長頭」分為長途(行不遠數千里,歷數月經年,風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於沙石冰雪之上,執著地向目的地進發)、短途(數小時、十天半月)、就地三種。磕長頭時兩手合十,表示領會了佛的旨意和教誨,觸額、觸口、觸胸,表示身、語、意與佛相融,合為一體。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頭時赤腳,這樣才算虔誠。還有一種更為艱難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於身體的寬度。這樣繞周長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約需磕頭兩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蓋往往會磨出鮮血。
後來我查資料得知,自古以來,西藏便有馬年轉山的說法。轉山,源於雍仲本教,是一種宗教活動,是藏族人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步行甚至一路磕頭,圍著聖山,轉一圈,或多圈。而據說,藏歷馬年是岡仁波齊本命年,故而轉山可以轉一圈頂別的年份轉十三圈。
——糌粑[zān bā]——
這是電影里出現頻率最多的西藏食物,主角們每到吃飯的時候都會拿著一個碗,手不停地在碗里團著什麼,那就是糌粑,西藏人每頓都會吃的主食。「糌粑」其實就是用青稞磨成粉後做成的炒麵,食用時加入少量酥油茶、糖和奶渣等攪拌,用手捏成團後就可以吃了。糌粑營養豐富、熱量高,適合充飢禦寒,還便於攜帶和儲藏,所以西藏人民去朝聖的路上的主要食物也是糌粑。
——經幡——
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是藏族人用來祈福的經幡。顏色是五顏六色的,上面有經文和一些圖騰。
『玖』 一部藏族電影,一群藏民在崎嶇的山路上一帶領群馱著東西的氂牛。最後有頭氂牛還不慎滑入江中。
埃里克·瓦力導演,由法國、尼泊爾、瑞士和英國四國合拍的電影《喜馬拉雅》。
在與天相連的莽莽群山之中有一座藏族村寨,由於生產的糧食不夠自給,世世代代靠運鹽為生。老首領天尼的兒子本應是下一任村裡的頭人,卻在運鹽的路上意外身亡,而眾望所歸的繼任者卡瑪在天尼的眼中則是為奪頭人之位而蓄意害死自己兒子的罪犯。在一次新的運鹽旅程開始前夕,村子裡以老天尼和卡瑪分別為首的兩派各持一辭,互不相讓。最終卡瑪帶領年輕人在提前於老人們占卜的日子出發,而天尼而帶領自己當喇嘛的兒子和孫子以前一群老隨從按占卜的日子上路。運鹽隊伍不僅一路風餐露宿還要應對群山之中意想不到的危險,兩支運鹽的隊伍誰能克服艱難險阻先到達旅途的終點?
這是半道上路斷了,用木頭和石頭搭了個橋,但是老天尼隊伍里的一頭氂牛還是掉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