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月電影為什麼是黑白
因為八月電影講述的是過去所以是黑白的。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調的影像呈現,整個黑白色調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場夢,是一場壓縮記憶的夢,它讓我們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長。小雷眼中的許多事情不是十分清晰而是帶有一些模糊的碎片,這是對於八月這個時間點的曖昧處理。在這段時間里,小雷游離在大人世界之外,他總是在父輩交談或者吃飯將要結束時進入鏡頭畫面。
八月電影賞析
八月全片以黑白色調的影像呈現,這種處理方式在國內外很多電影里都很常見。張大磊選擇用黑白影像呈現八月的故事極為冒險,八月的故事發生在夏天,拋棄彩色的運用,觀眾無法直接進入故事。但是張大磊將你所能感受到的夏天通過另一種形式呈現出來,他淡化了所有可能產生的熱切情緒,讓一切發生如同流水,舉重若輕。
整個黑白色調下的故事更像是一場夢,是一場壓縮記憶的夢,它讓我們感受到夏天可短可長。影片結尾的部分將錄像帶中的影像處理成全片唯一出現的彩色,這是對夢轉成現實的映照。父親遠在他處拍攝影片的經歷,是屬於成人世界已經發生的既定事實,是國企改制之後對於體制對於社會的妥協,是對於當下社會世故的一種反思。
⑵ 金馬獎《八月》,黑白電影,真有那麼好看嗎
一張老舊的照片
文/夢里詩書
《八月》如同一張被封存已久的老照片,而導演張大磊所做的正是吹去了照片上的浮塵,讓我們回望了對一個特定年代淳樸的回憶,但可惜的是電影並沒有能真正的去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展開,符號化的堆砌也顯得平庸空洞,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讓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淺白的情懷。
電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為時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時代浪潮的襲來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難得的是《八月》雖然在不斷的營造張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種含蓄平穩的手法徐徐道來,這種著點於生活,透過生活點滴的凝聚不斷發酵感情,在舒緩中飽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經讓人感覺到了一種與小津安二郎電影的異曲同工之妙,而這樣的作品作為一位導演的處女作來說,無疑更是讓人尤為欽佩。
黑白色調貫穿全片,用彩色以點睛的拍攝手法,雖然確實起到了電影預想達到的效果,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呈現時代,以孩子為視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調的運用其實並沒有感染到我,這並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單》或者是《塔洛》那樣讓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為深層次營造氛圍的作品,單以生活流為主所構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覺不僅會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變的冰冷死氣,也破壞了電影本尤為出色的攝影之美。
在回到電影劇情上來看,《八月》以一個面臨小升初的小孩曉雷的視角去展開,但作為主人公的曉雷並沒有真正在這部電影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並不誇張的說即便這個故事並不以曉雷為視角去審視,它也是可以成立的,電影並沒有真正去站在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審視一切,而過於散亂的劇情架構,更是讓人在電影時長過半後仍舊難以去把握到重心,雖然無從否認其確在幾場情感戲上的拿捏非常到位,但是這種吉光片羽式的佳句,仍舊無法讓人形成真正觸及內心的共鳴。
對電影猶如一張老舊照片的形容其實並非絕對的褒義,《八月》雖能讓人回望於了一個時代的印記,但卻並沒有真正帶人走進那個時代,它只是如同一張老舊的照片一樣勾起了人們些許的情懷,但當你用盡一部電影的時長所看到的只是一張照片,當情懷散去後又何嘗不會覺得乏善可陳。
⑶ 請幫我寫一個電影《八月》影評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榮奈野(來自豆瓣)
來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437895/
早已耳聞《八月》的情懷
確實如此
通過小雷的視角
我也看到自己的童年
並不是說一樣的事情、人物
而是
在不一樣的事情、人物里
有相似的感受
小時候的氛圍
小時候的視線所及
我覺得自己重溫了一遍
「專屬於童年的感受」
影片里有一段
小雷站在的父親身旁看父親剪輯
小雷問:這是什麼
父親回答:這是電影。
感動,於我是淚點
對於我來說,晚輩走進長輩的世界
或者是長輩體驗晚輩的(精神)世界
都是很奇妙的事情
會讓我感受到人類情感的共通
影片的結尾
我是喜歡的
但是覺得有些突然
有些急著結束的感覺
而我還想看下去
⑷ 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八月》:1994年的夏天你在干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