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同一部電影大家會到電影院看二次以上嗎
會啊,有一個電影我就看了兩次,戰狼二,第一次我是和我姐姐去看的,第二次,覺得不錯,而且趕上七夕,我就和我爸爸媽媽一起去的。
第一遍看的時候,主要去沖著影片去的,感覺挺好看的,第二次陪父母去,就是為了那個環境啦。
不過我兩次看的不太一樣,第一次買的3D的,第二次不小心買成了4D的。但是兩次感覺是不一樣的。
也不能說第二次看,完全失去了興趣,只是知道下一秒要發生什麼,但是好的電影來說,多看幾遍你也不會覺得沒意思,並且第二遍你會發現很多不同。
加勒比海盜系列的電影我也看了很多次。因為他每一部拍的都非常好。你每次只看一遍的話,看不全面。而且加勒比海盜系列,它是3D的,在電影院看的效果會非常好。
所以一部影片去電影院看多次,並不是浪費。而是對該部電影的喜愛和追求更好。
⑵ 怎麼看電影
間隙:回憶,給電影分段,情境關系是如何發展的?確定每一段的最高任務,即為什麼要有這一段,對整體起到了什麼作用,可否不這樣做,會對電影起到什麼別的影響 第二遍,檢驗間隙時的思考,帶著思考再看第二遍。在第一遍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各種景別各種角度各種燈光,一定會有一些特別的留有印象,第二遍重點是根據間隙思考得出的結論,去分析,這些技術是否在圍繞著情境,進一步檢驗思考是否正確。 間隙:是不是有些技術不明白為什麼這么用?趕緊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來,重復第一步驟,是分段分析最高任務出了問題。如果一切都能夠理順了,那麼思考,如果我來表達這樣的主題,用這樣的人物,環境,我有沒有什麼高招,可以比導演做的更妙。 第三遍,帶著是否有高招的問題,再看電影,思考究竟是導演招妙,還是我的招妙,為什麼導演不用我想到的招,是不是不適合?為什麼不適合?如果適合?那如果用我的招,之後會怎麼樣?是不是變成了另一個主題了?如果變成另一個主題了,那麼作為創作者,這部電影,你已經消化了,但是作為影片讀解工作,你還沒有做到位。 間隙:如果你發現你的招主題變大了,就想,按照新的主題,是否符合這部影片的所有技術和情境。 ……周而復始……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可以打保票,看多少遍,用什麼方法看,就能看懂的。 尤其是後現代打破傳統的敘事,重新建立的電影內部體系等等,都不是用傳統的流水線方式能夠讀明白的,而是要用周而復始的思考,檢驗,再思考去讀解的。 對於編導系的學生而言,讀解電影,只是為了創造更好的作品,產生更多的創意,以及了解到大師在處理類似問題的高明處。 對於高三考生來說,只需要做到能夠找出主題,並發現它高明或者失誤的地方,就可以了,完全童言無忌,因為沒有接受長期創作訓練,因此,高三考生重要的是展現出這樣一種能力潛質,而不是已經學會了這套本領。即便是我看片,或者是我的老師看片,不同的時候,也會有不同的判斷,不同的遍數,會有不同的發現。這就是區別於理科公式的藝術魅力。 藝術這東西是沒有界限范圍的,任何一個東西你都可以用不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你可以不贊同,但是也不能去反對。就像同一部作品所拍出來的效果也有不同一樣。
⑶ 電影總是看兩遍以上才懂有問題嗎
這是很正常的,我也是這樣的。
當你在看第一遍時,都是在不了解內容的情況下看的,看的時候會去先了解大概的內容。當你再看第二遍的時候,就不會考慮太多內容上的事情了,而是更注重它的內在含義(用意)。同時你也會對它的內容進行思考,思考它所想表達、闡述的東西。也許你會遇到一些就是想讓人反復思考的電影。
有時反復看一部電影,你會發現裡面總會有一些你不曾發現的內容。也許它們很喜,也許它們很悲。但你總會因為發現了它們而感到高興。也許你還會感悟到很多生活中的哲理等等。
不要總以為自己不正常,你只是比別人了解的更多,發現的更多,記住的更多。當別人需要對一部電影進行描述時,其他人也許只會用那些別人已經寫好的簡介,而你卻能滔滔不絕,非常詳盡的描述下來,並且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⑷ 如何通過看電影學英語
任何材料只要運用的好,都是可以起到學習英語的效果的。那麼把電影作為學英語的材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第三,通過電影情節學習英美文化。很多歷史片,紀錄片都是有著豐富文化背景的,我們在看電影的過程當中,如果發現一個歷史事件的原型或者是一個政治事件的隱喻,就可以在看完電影之後通過互聯網搜索材料,把這一個史實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也可搜拆槐以通過電影了解某個人物的生平,這些都可以加深我們對英美文化的理解。
From 夏子老師御衫,一個接地氣的知識分子。 微信公眾號:夏子英文課
⑸ 如何才能非常仔細的看懂一部影片
要看明白一部電影。我覺得你可以先粗略的看一遍,你的重點放在劇情推進和人物對話上,搞明白電影講了個什麼故事。第二遍再看的時候,重點就放在細節上,像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和眼神以及細微的動作等等,這些你再關注的時候,可能會體味出其他意思。
如果覺得哪裡還有疑惑,那就從頭在看一遍,這樣基本上就能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