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呂劇現代劇目
呂劇藝術主要分為兩類: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它們是呂劇的基礎劇目。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通常根據鼓詞編排。20世紀初,呂劇嶄露頭角,到了中葉時期達到了鼎盛。1950年代是呂劇的黃金時代,眾多名角嶄露頭角,新戲層出不窮,甚至與安徽黃梅戲一同進京演出。其中,《李二嫂改嫁》因新《婚姻法》的宣傳而廣受歡迎,該劇描繪了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農村婦女李二嫂的曲折愛情故事,反映了婦女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
1951年,山東省文聯戲曲研究室首次上演了《李二嫂改嫁》,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演出,主演郎咸芬、楊瑞卿和王俊英的表演精彩紛呈。其中,郎咸芬的演唱深情低回,她通過舞蹈動作完美展現了角色的情感,該劇於1956年獲得全國戲曲劇本獎,並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改編為戲曲藝術片。另一部作品《補天》講述了建國初期青年奔赴新疆建設兵團的動人故事,展現了他們為國家付出的犧牲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美。
傳統劇目如《龍鳳面》講述的是繼母陶氏的惡行和兄妹團圓的曲折經歷,而《借親》則以巧妙的劇情展現了婚姻觀念的轉變。這些劇目通過生動的故事,展示了呂劇的豐富內涵和深刻的社會意義。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B. 呂劇牆頭記內容簡介
1、善良的張木匠,妻子早亡,將兩個兒子拉扯成人。長子做生意發了財,為人自私、貪婪,很會算計,妻子李氏刁潑狠毒,對張木匠冷酷無情。次子粗通文墨,為人虛偽、狡猾,其妻趙氏從娘家帶來一份厚家產,他們吃喝不盡,對此十分得意,也不願奉養父親。
2、張木匠年老體衰,失去勞動能力,可這兩個兒子都不養他。但又毫無辦法,只好立下字據,以半月為期,輪流養父。由於月份有大小,兄弟為此常發生爭執,逼著老爹騎在老二家的院牆上。
3、張木匠年輕時的好朋友王銀匠,為人機智、詼諧、又富於正義感。王銀匠對張木匠的遭遇十分同情,他施展計謀,利用大乖和二乖愛財如命的本性,敘說當年張木匠在他的爐子上化了許多銀子,暗藏防老。
4、兩個兒子都想得到銀子,爭先供養老爹,但張木匠不久抑鬱而死。兩個兒子找到王銀匠,一定王銀匠要說出老爹藏銀的地方。王銀匠決心再一次戲弄他們,便讓他們去刨牆。他們拚命地刨,結果牆倒被壓在牆下,受到了懲罰。
(2)最新呂劇電影戲曲擴展閱讀:
1、《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這出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尊老敬老風氣,構建和諧社會,有著積極意義。
2、呂劇《牆頭記》移植於山東梆子劇團的同名作品。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以後多年收視好評。這出戲被改編有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