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譯十大經典電影
張譯的十大經典電影有《追凶者也》《紅海行動》《山河故人》《一秒鍾》《親愛的》《我和我的祖國》之《相遇》《萬里歸途》《懸崖之上》《攀登者》《八佰》。
2. 為什麼 2020 真人版《花木蘭》評分這么低
為了給神仙姐姐劉亦菲打榜,大中午專門跑去看的,但是說實話,能堅持看完也是沖著劉亦菲的神顏。不是說演員的表現不行,其實劉亦菲的演技挺在線,表現也可圈可點,比以前進步不少。尷尬在於美國人講中國故事的邏輯。估計你們也不太會專門去看,我就劇透一點吧,反正上映前已經有高清版流出,前幾天網上就能下載了。通過《花木蘭》這部電影,我們也能稍微明白一點,中國的文化輸出為什麼總是失敗,以及該怎麼挽救一下。第一個尷尬的地方是家族。電影里到處都是類似的痕跡,什麼為了家族榮譽而戰、什麼你的工作是給家族帶來榮譽等等。給人感覺國家永遠是不重要的,家族榮耀和前途才是一個人的奮斗目標。嗯,這個邏輯很歐美。數千年來,中國人講究的都是家國天下,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忠君報國,只要踏出家門走入社會,國永遠排在家的前面。你能想像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時候,嘴裡念叨「為了霍家的榮耀」嘛,肯定不是,霍去病風餐露宿北伐匈奴,目的是保衛大漢江山,爭的是大漢榮耀。只有國家登上世界之巔,家才能跟著沾光。這才是中國人的邏輯。中國軍人要是敢說為了家族而戰,首先皇帝就不答應,不送一碗鶴頂紅是皇恩浩盪,而且還被周圍同僚看不起,覺得這個人小氣沒出息。而歐美傳統就不一樣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歐洲一直是裂土分封的封建制度,國王給諸候分一塊土地,土地上的一切都是諸侯的,作為回報,諸候要承擔上貢和服兵役的義務,類似於中國商周時期的諸候封國。直到大航海以後,國王才聯合新崛起的市民階層,把諸侯的權力收回來,這才有了強盛的歐洲列國。不過歐洲的基因就不是大一統國家,資本主義起來以後,資本家取代了諸侯的地位,成為歐美國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把資本家和產業拼湊起來,一個國家才算完整,要是沒有資本家的資金和產業,這個國家就算散架了。對於歐美國家來說,家在國的前面沒問題。可能歐美人覺得《花木蘭》沒問題,本來就應該如此嘛,但中國人水土不服。第二個尷尬的地方是氣。電影里的花木蘭是一個有種族天賦的少女,體內藏著海量沒有覺醒的氣,花木蘭必須以女性身份示人,才能激發出體內的氣,完成打怪升級的逆襲之路。看完這個設定,沒看過電影的也明白,這個花木蘭和鋼鐵俠、蜘蛛俠等美國大片角色沒什麼不同。他們天賦異稟,生來和普通人不一樣,註定是要成大事的,唯一需要的只是一個機緣而已。可中國的花木蘭不是這樣的。我們在課本里學過的花木蘭,完全是一個普通少女啊,她沒有過人的容貌,沒有天賦稟異的體力,更沒有超絕的智商。她不過是為了完成替父從軍的任務而已。但就是這個普通少女「萬里赴戎機」,通過「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血火磨練,成長為軍中的英雄。就連天子都對花木蘭賞識不已,想讓花木蘭留在朝廷做官。花木蘭不是天賦型選手的閃亮登場,而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上演了一場屌絲逆襲的史詩。這種普通人的勵志故事,難道不比有種族天賦的精英視角,更加激動人心?所以我說,中國故事讓美國人講殘了。因為他們崇尚的是個人英雄主義和血統,而我們更有平民視角,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
3. 《八佰》7億造景+10位影帝影後,網友:看到起雞皮疙瘩
任以芳/北京報導道
中國戰爭大片《八佰》上映不到一周,總票房突破12億人民幣大關,不少影迷對於布景感到十分驚艷。導演管虎注重細節,實體造景就花一年半時間,耗資7億人民幣。資深影評人麥若愚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八佰》就是商業 娛樂 性很高的片子,藝術成就來自華麗的大型場景。」
▲電影結束,部分觀影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情緒。(圖/記者任以芳攝)
電影《八佰》突破過去拍片禁忌,講述1937年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在中日淞滬會戰故事。當時,軍隊只剩四百多人奉命死守「死行倉庫」,謝晉元將軍對外宣稱有800人抵抗日軍,壯大士氣,這就是八百壯士由來。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有許多爆破大場面, 《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多位北京民眾觀影心得,「戰爭場景逼真寫實,大螢幕看很過癮,內心激動!」、「士兵一個個跳下去炸毀日軍那幕,每個人不斷報名字,大場面看得我起雞皮疙瘩。」電影結束後,記者觀察部分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觀影情緒。
▲電影《八佰》位於蘇州湖打造實景。(圖/翻攝 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供圖)
根據 歷史 記載的「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邊,不過,電影場景卻是在蘇州湖邊。2016年,管虎帶領1500人劇組,在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佔地200畝、68棟建築的實景,並且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前後耗費7億人民幣,歷經一年半時間,復制上海光復路的「四行倉庫」,造就《八佰》壯闊場景。
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表示,「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就是1:1大場景,直接在湖邊兩岸搭建雙邊場景,河的對岸歌舞昇平,倉庫這頭戰爭地獄,電影場面調度很華麗。」不過,出現白馬的場景不算是獨創,以前各國戰爭電影都用過類似手法比喻,覺得有點模仿,沒有太大新意
▼電影《八佰》塑造歌舞昇平和戰爭地獄的河岸場景。(圖/翻攝微博 口袋電影 )
《八佰》原先電影時間是165分鍾後來刪減為147分鍾,演員陣容也十分華麗,有七位影帝、三位影後參與演出。知名實力派演員姜武、王千源、侯勇、劉曉慶、姚晨,當紅明星有杜淳、李晨 、鄭愷、黃曉明等人。
麥若愚表示「可能是人物角色太多,影帝影後沒有發揮該演技深度。演員杜淳重現謝團長廣東口音,一開始讓人差點聽不懂。」整體來說,老戲骨王千源、姜武以及杜淳、李晨等人演技還是很不錯,可惜大多數演員都是一閃而過,像是劉曉慶的角色沒有延續性,難以呈現故事人物的個性面貌。
4. 電影《八佰》:死守四行倉庫只是悲壯的儀式感嗎
中國第六代導演管虎的鏡頭,往往聚焦在普通人身上。在《八佰》中,故事被拉回到1937年10月27日到30日淞滬會戰最後的堡壘——四行倉庫,講述的仍然是普通人——上海蘇州河北岸和南岸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
蘇州河南岸,霓虹閃爍,萬家燈火,北岸則是焦土一片,死氣沉沉。雖然不是金陵的秦淮河畔,但蘇州河南岸的氣息也似曾相識。國軍幾乎每天損失一個師,仍擋不住日軍的海陸空立體作戰。四行倉庫,如果不是靠近英法的租界,恐怕早就讓日軍的重炮轟平了。
賭場、紅燈區、酒吧、露天戲台,貴婦、老頭、洋妞、青幫,西方列強租界撐腰,日子得過且過。南岸隔岸觀火,而國軍士兵在北岸看著花花世界眼饞,心頭掀起波瀾。此時的88師524團,中央軍「德械師」的精銳班底已經所剩不多。
在全面抗戰開始前,蔣介石不惜重金打造「德械師」,幾乎全部投入到淞滬會戰。36師、87師和88師是王牌中的王牌。留下一個420多人的加強營,由中校團附謝晉元指揮,履行最後的使命——用死守爭取民國政府的顏面和急切盼望的英美援助、甚至奢望中的列強對日戰書。
兵員幾經補充,524團已經摻入很多地方的雜牌部隊。恐慌、絕望,不時泛起。「四行倉庫是我們的光榮之地,也是我們的墳墓。」團座廣東口音的訓話似乎讓「死守」只剩下「死」。
對外號稱800人的524團在戰火中減員,也在爆炸聲中顫抖。有人想跑,有人想躲,有人想死。軍中會計「老算盤」,跪下來哀求同伴讓自己離開這個人間煉獄。活下去,是他最後的尊嚴。而團附謝晉元卻已經下定了拚死沙場的決心。
冒著遭受日軍毀滅性打擊的風險,謝晉元要求全體士兵列隊,升起市民楊惠敏冒死送來的青天白日旗。這是國軍在上海最後的旗幟,這是八百壯士的尊嚴,也是即將成為淪陷區的上海民眾的尊嚴。不過,國民政府特派員帶來的是524團撤入租界的命令。深諳此道的「飛將軍」孫元良四天前就先溜了,留下謝晉元收拾爛攤子。
特派員勸謝晉元不要以「殺身成仁」來沽名釣譽,他甚至將四天的保衛戰描述成一個「笑柄」。此時的謝團長才明白,他保衛不了四行倉庫,保衛不了上海,保衛不了國家的顏面,甚至連自己作為軍人的尊嚴也保衛不了。蔣介石在抗戰初期一直寄希望於西方列強以及蘇聯對日宣戰,並有意識地將抗戰烽火引向租界林立的上海。70個師、30萬國軍都填進了委員長「政略」挖的坑,而作壁上觀的英美蘇等大國並沒有對日宣戰,上海淪落敵手。88師?524團?謝晉元?又算得了什麼!
神情恍惚的謝晉元指著蘇州河南岸的市民,對特派員說,524團的堅守換來了民眾的抗戰熱情。此時,謝晉元恢復了平靜,不再顧及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價值。他和他的士兵親眼目睹普普通通的南岸民眾從看客變成群情激憤、同仇敵愾、慷慨解囊的戰友。他不相信人心都是政客們描述的堅冰、鐵板,他不認同四天四夜的血戰是毫無意義的表演。但求無愧於心!
影片之外的情節更為殘酷。沒有死在日本人槍口下的524團,卻被英租界繳械,成為「友邦」的囚徒。團長謝晉元帶領部隊訓練、生產、勞動,仍然堅守著軍人的精神領地。這支被國家遺忘的孤軍,掙扎在另一個「戰場」。1941年4月,謝晉元被汪偽政權收買的刺客殺害。隨著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也被日軍佔領,八百壯士又遭日寇關押,後來竟成了勞工……2009年,在崔永元擔任策劃的《我的抗戰》紀錄片中,92歲高齡的「八百壯士」倖存者王文川重返四行倉庫故地,在被追授少將的謝晉元雕像前跪拜痛哭。影片《八佰》中塑造的特派員,頗為老道地用政治法則揭示了悲劇始末,但他恰恰忽視了人性的力量——高貴的人格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