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
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
一部電影能否在一瞬間抓住觀眾的眼球,和觀眾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開場鏡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下面我為大家搜索整理了關於電影開場鏡頭的10種典型手法,歡迎參考學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想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持續關注我們應屆畢業生培訓網!
電影若只如初見,對於任何電影來說,開場鏡頭就好像打開光影世界大門的鑰匙,引領觀眾開啟電影之旅。對於導演和製作人員來說,開長鏡頭必然經過深思熟慮,有時候它可以是整個電影故事的開端,有時候它也可以是整個電影故事的末尾,啟承轉折,柳暗花明。
首尾呼應
這應該是最司空見慣也最簡單粗暴的開場鏡頭手法。電影史上經典的首尾呼應電影數不勝數。早期有著名西部片導演約翰·福特的傳世之作《搜索者》,影片以一位女性為視角打開大門的門廊鏡頭為開始,以約翰·韋恩飾演的主角埃森落寞的走出大門的門廊鏡頭為結束,兩個鏡頭前後呼應,並形成巨大的落差,詮釋了男主角埃森在經歷復仇之旅的孤獨內心。影片對於門廊鏡頭的劃時代應用也成為後來電影人爭枯信清相學習模仿的對象。到了21世紀,一部來自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對首尾呼應的手法進行了更深一步的探索,《醉鄉民謠》所呈現出來的開頭即是結尾結尾即是開頭的敘事手法和結構,必將成為下一個經典。
鏡頭對准主角
又一個在現代幾乎被泛濫式使用的開場鏡頭手法,這種手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第一時間拉近觀眾和電影的距離,讓觀眾和主角一開始就面對面,加強觀眾對電影的代入感。另外,把鏡頭對准主角也有利於電影故事的自然展開,總領全篇。
而對於此類手法最常見的應用莫過於以某個著名人物為主角的記傳體劇情長片。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對准主角的開場鏡頭之一莫過於由馬丁·西科塞斯執導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憤怒的公牛》。影片的一開場便以一個幾乎靜止的鏡頭來展示這位由羅伯特·德尼羅飾演的義大利裔傳奇拳擊手傑克·拉莫塔,並在構圖中刻意的把主角放在畫面的左側,加上在黑白光影中都可以清晰感受到的昏暗燈光,一個拳擊手在擂台上肆意的揮舞,為影片打下了悲情英雄的基調。同樣出彩的還有來自韓國導演奉俊昊的《母親》,影片的開場由金惠子飾演的母親在一片長滿枯黃野草的偏僻荒涼的無人區有氣無力的跳著不知名的舞蹈,展示了這位母親孤寂無力的坦中蒼白內心和對於美好生活的一絲幻想。
鏡頭對准暗示物
一切物語皆情語。幾乎所有的觀眾在看到電影開長鏡頭的一瞬間,都會在心裡開始思考這部電影接下來將要講訴的故事和揭示的寓意。而將鏡頭對准某樣事物,某種景色,或者回環曲折的描述某樣物體的全貌,就是為了刺激觀眾去思考,或者給觀眾留下一絲疑問。這算是開場鏡頭比較高明的手法,因而實際應用起來也往往能夠達到奇效,尤其在一些心理驚悚類電影中有著出色的應用。
典型的如《搏擊俱樂部》,影片一開場便用一個長鏡頭不停地給觀眾展示著某種不知名的物體,讓觀眾感到不解,直到鏡頭的結尾觀眾才恍然大悟這是從內之外的微觀人體,用來展示主角驚恐的面部表情。而到了諾蘭手裡,在諾蘭的多部電影如《致命魔術》和《記憶碎片》中,都會選取故事中某個帶有線索性質和暗示意味的事物作為影片的開場,而觀眾也會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慢慢了解這些線索和暗示所隱藏的故事內涵。
定場鏡頭
在影片的開場使用定場鏡頭,好處多多。一方面定場鏡頭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一方面定場鏡頭通常都有寬闊的遠景,鏡頭感和畫面感十足,對觀眾有較強的吸引力。同時定場鏡頭還能夠交待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為全片定下基調。
電影史上有很多經典的電影都用定場鏡頭作為影片的開場,典型的如《現代啟示錄》中對於殘酷越南戰場的描繪,塵土飛揚中一片茂密的熱帶雨林沒前,忽然間火光沖天,伴隨著直升機轟鳴的螺旋槳,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了戰火滔天的戰場中。《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同樣使用了定場鏡頭並結合航拍技術交待了故事的發聲地點里昂。
倒敘
一般意義上,開場鏡頭所要描述的都是電影故事的開端,不過就好像文學中記敘文敘事手法有倒敘一說一樣,電影的開場鏡頭也存在著倒敘。影片會刻意地截取故事發展中期的某一個片段放在開場,至於以後的故事這慢慢過渡到這個片段,並交待該片段的後續故事,頗有一種曲徑通幽的意味。這種手法的好處在於可以豐富影片的故事結構,創造更多的戲劇沖突和張力,另外也有利於調動觀眾的思維,使觀眾不至於因為劇情簡單易懂而感到乏味。其中,諾蘭的《盜夢空間》便是這一手法的典型代表。《盜夢空間》的開場鏡頭直接跳到了整個影片故事的末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男主角在海灘上昏迷之後被發現,並被帶到了其盜夢對象的面前。接下來畫風一變鏡頭一轉,則正式開始影片的故事。觀眾腦海中一直都留有懸念,而這種懸念隨著故事的層層推進慢慢被揭開。
“走向太空”
太空題材電影可以算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巨大的飛躍,不僅因為太空題材電影促進了電影工業技術的發展,更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延伸了人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太空題材電影的出現也促使了電影開場鏡頭的變革,不僅很多太空題材電影如《星球大戰》、《地心引力》等在開場時把鏡頭對准未知的太空,描繪地球之外的壯闊宇宙,其中在現在看來仍然有巨大意義的莫過於羅伯特·澤米吉斯1997年的《超時空接觸》,影片的開場以地球為索引,依次以太陽為中心點依次從太陽系延伸到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何其深邃而遼闊!而在很多非太空題材電影中也會使用開場鏡頭來描繪太空,比如艾曼紐爾·盧貝茲基的'攝影代表作《生命之樹》。《生命之樹》毋庸置疑是一部思考生命探尋生活意義的佳作,影片的開場鏡頭由太空中閃耀變換的光團逐步過渡到小女孩的單純視角,鏡頭有致敬庫布里克神作《2001太空漫遊》的意味,更將影片對於生命生活的思索由地球拔高到宇宙的視角,完成了由人生觀到世界觀到宇宙觀的轉換,一下子升華了影片的主題。
黑白鏡頭
還記得侯孝賢導演《刺客聶隱娘》開場的那個黑白鏡頭嗎?通過這個鏡頭可以看出侯孝賢導演在鏡頭語言方面的非凡創造力,黑白鏡頭一方面給觀眾一種復古的情調,一方面又渲染了一種濃厚的歷史氛圍,一方面又展示了舒淇飾演的刺客聶隱娘高超的刺殺本領,一方面色調上的變化也隱晦地暗示出聶隱娘孤蒼白的內心世界。基本上開場黑白鏡頭的好處全部在《刺客聶隱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歷史感,渲染氣氛,角色表達,引起觀眾共鳴。
靜止鏡頭
不太常用也不太常見的開場鏡頭手法,畢竟相對於運動鏡頭,靜止鏡頭在鏡頭語言的表達上有很多的局限性。選擇用靜止鏡頭,即固定攝影機進行拍攝,通常意義上都和電影故事的需要撇不開關系。對於那種生活化題材貼近現實的電影來說,靜止鏡頭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靜止鏡頭所獨有的紀錄片質感和化繁就簡的敘事風格,在描述平凡人物方面有著奇效。《橫道世之介》便是一個有利證據,影片的開場的三分多鍾全部由幾個靜止鏡頭組成,相對於鏡頭的靜止是人群的走動,交通工具的運行,而主角便在這種動靜結合中自然而然地出現在觀眾的視線中,與影片簡單自然質朴的風格相得益彰。
長鏡頭
選擇長鏡頭作為開場鏡頭,這大概是電影史上用得最頻繁也是經典頻出的手法,沒有之一。提到長鏡頭,不得不說傳奇導演奧遜·威爾斯1958年的《歷劫佳人》,被譽為影史上最經典的長鏡頭之一,也是影史上最偉大的開場長鏡頭,沒有之一。開頭長達3分20秒的長鏡頭無論是對於光影的調度,還是對於鏡頭語言的拓展,都超越了時代的局限性。另外,侯孝賢導演1998年的《海上花》中開場的長鏡頭同樣美輪美奐,從服裝到布景,從燈光到鏡頭。2015年薩姆·門德斯導演的《007:幽靈黨》雖然整體觀影效果不如上一部《007:大破天幕殺機》,不過影片開場長達十多分鍾的長鏡頭也是節奏緊湊,行雲流水,讓人血脈噴張。
黑屏
來自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上帝”斯坦利·庫布里切克的《2001太空漫遊》,關於《2001太空漫遊》開場的黑屏,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種黑屏是當時時代的產物,黑屏的時間剛好是觀眾入場的時間,有人認為這是導演庫布里切克刻意而為之,把黑屏巧妙地和影片的主題結合在一起。不管你相信哪種說法,都無法妨礙在後來發行的《2001太空漫遊》各種版本的電影中都保留了這段黑屏。
;2. 影視製作中鏡頭的運用技巧
1、鏡頭推拉技巧
鏡頭的推拉技巧是一組在技術上相反的技巧,在非線性編輯中往往可以使用其中的一個而實現另一個的技巧。推鏡頭相當於我們沿著物體的直線直接向物體不斷走進觀 看,而拉鏡頭則是攝像機不斷地離開拍攝物體。當然這兩種技巧都可以通過變焦距的鏡頭來實現這種技巧效果。推鏡頭在拍攝中起的作用重點是突出介紹在後面的影 片中出現的起重要俄人物或者物體,這是推鏡頭最普通的作用。它可以使觀眾的視線逐漸接近被拍攝對象,是逐漸把觀眾的觀察同整體引向局部。在推地過程中,畫 面所包含的內容逐漸減少,也就是說,鏡頭的運動擯棄了畫面中多餘的東西,突出重點,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向某一個部分。
用變焦距鏡頭也可以實現這種效果,就是從短焦距逐漸向長焦距推動,使得觀眾看到物體的細微部分,可以突出要表現內容的關鍵。推鏡頭也可以展示巨大的空間。
拉鏡頭和推鏡頭正好相反。這是攝像機不斷地遠離被拍攝對象,也可以用變焦距鏡頭來拍攝(從長焦距逐漸調至短焦距部分)。作用是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表現主體 人物或者景物在環境中的位置。拍攝機器向後移動,逐漸擴大視野范圍,可以在同一個鏡頭內反映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二也是為了鏡頭之間的銜接需要,比如前一個 是一個場景中的特寫鏡頭,而後一個是另一個場景中的鏡頭,這樣兩個鏡頭通過這種方法銜接起來就顯得自然多了。
鏡頭的推拉和變焦距的推拉效果是不同 的。比如,在推鏡頭技巧上,使用變焦距鏡頭的方法等於把原來的主體一部分放大了來看。在屏幕上的效果是景物的相對位置保持不變,場景無變化,只是原來的畫 面放大了。在拍攝場景無變化的主體,要求連續不搖晃地以任意速度接近被拍攝物體的情況下,比較適合使用變焦距鏡頭來實現這一鏡頭效果。而移動鏡頭的推鏡頭 等於接近被拍攝物體來觀察。在畫面里的效果是場景中的
物體向後移動,場景大小有變化。這在拍攝狹窄的走廊或者室內景物的時候效果十分明顯。移動攝像機和使 用變焦距鏡頭來實現鏡頭的推拉效果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因此我們在拍攝構思中需要明確的意識,不能簡單的將兩者互相替換。
2、搖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狄克遜在1896年首創的拍攝技巧,也是根據人的視覺習慣加以發揮的。用搖鏡頭技巧時攝像機的位置不動,只是鏡頭變動拍攝的方向,這非常類似與我們站著不動,而轉動頭來觀看事物一樣。搖鏡頭分為好幾類,可以左右搖,也可以上下搖,也可以斜搖或者與移鏡頭混合在一起。搖鏡頭的作用使得觀眾對所要表現的場景進行逐一的展示,緩慢的搖鏡頭技巧,也能造成拉長時間、空間效果和給人表示一種印象的感覺。
搖鏡頭把內容表現得有頭有尾,一氣呵成,因而要求開頭和結尾的鏡頭畫面目的很明確,從一定被拍攝目標搖起,結束到一定的被拍攝目標上並且兩個鏡頭之間一系列的過程也應該是被表現的內容,用長焦距鏡頭遠離被拍攝體遙拍,也可以造成橫移或者升降的效果。
搖鏡頭的運動速度一定要均勻,起幅先停滯片刻,然後逐漸加速,勻速,減速,再停滯,落幅要緩慢。
3、移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技巧是法國攝影師普洛米澳於1896年在威尼斯的遊艇中受到的啟發,設想用「移動的電影攝 影機來拍攝,使不動的物體發生運動」,於是在電影中他首創了「橫移鏡頭」,即是把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向軌道的一側拍攝的鏡頭。 這種鏡頭的作用是為了表現場景中的人與物,人與人,物與物之間的空間關系,或者把一些事物連貫起來加以表現。移鏡頭和搖鏡頭有相似之處,都是為了表現場景 中的主體與陪體之間的關系,但是在畫面上給人的視覺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搖鏡頭是攝像機的位置不動,拍攝角度和被拍攝物體的角度在變化,適合於拍攝遠距離的 物體。而移鏡頭則不同,是拍攝角度不變,攝像機本身位置移動,與被拍攝物體的角度無變化,適合於拍攝距離較近的物體和主體。 移動拍攝多為動態構圖。當被拍攝物體呈現靜態效果的時候,攝像機移動,使景物從畫面中依次劃過,造成巡視或者展示的視覺效果;被拍攝物體呈現動態時,攝像 機伴隨移動,形成跟隨的視覺效果。還可以創造特定的情緒和氣氛。 移動鏡頭時除了藉助於鋪設在軌道上的移動車外,還可以用其他的移動工具,如高空攝影中的飛機,表現曠野時候的火車汽車等。其運動按照移動方向大致可以分為 橫向移動和縱深移動。在攝像機不動的條件下,改變焦距或者移動後景中的被拍攝體,也都能獲得移鏡頭的效果。
4、跟鏡頭技巧
指攝像 機跟隨著運動的被拍攝物體拍攝,有推拉搖移升降旋轉等形式。跟拍使處於動態中的主體在畫面中保持不變,而前後景可能在不斷的變換。這種拍攝技巧即可以突出 運動中的主體,又可以交代物體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使物體的運動保持連貫,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精神面貌。
5、升降鏡頭
這 種鏡頭技巧是指攝像機上下運動拍攝的畫面,是一種從多視點表現場景的方法,其變化的技巧有垂直方向,斜向升降和不規則升降。在拍攝的過程中不斷改變攝像機的高度和仰俯角度,會給觀眾造成豐富的視覺感受,如巧妙的利用則能增強空間深度的幻覺,產生高度感,升降鏡頭在速度和節奏方面如果運動適當,則可以創造性 地表達一個情節的情調。它常常在用來展示事件的發展規律或處於場景中上下運動的主體運動的主觀情緒。如果能在實際的拍攝中與鏡頭表現的其他技巧結合運用的 話,能夠表現變化多端的視覺效果。
6、鏡頭甩技巧
這種技巧對攝像師的要求比較高,是指一個畫面結束後不停機,鏡頭急速「搖轉」向另一個方 向,從而將鏡頭的畫面改變為另一個內容,而中間在搖轉過程中所拍攝下來的內容變得模糊不清楚。這也與人們的視覺習慣是十分類似的,這就非常類似於我們觀察 事物時突然將頭轉向另一個事物,可以強調空間的轉換和同一時間內在不同場景中所發生的並列情景。
甩鏡頭的另一種方法是專門拍攝一段向所需方向甩出的流動影像鏡頭,再剪輯到前後兩個鏡頭之間。甩鏡頭所產生的效果是極快速度的節奏,可以造成突然的過渡。剪輯的`時候,對於甩的方向、速度和快慢、過程的長度,應該與前後鏡頭的動作及其方向、速度相適應。
7、旋轉鏡頭
被拍攝主體或背景呈旋轉效果的畫面,常用的拍攝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沿著鏡頭光軸仰角旋轉拍攝;
二、攝像機超360度快速環搖拍攝;
三、被拍攝主體與拍攝幾乎處於一軸盤上作360度的旋轉拍攝;
四、攝像機在不動的條件下,將膠片或者磁帶上的影像或照片旋轉,倒置或轉到360度圓的任意角度進行拍攝,可以順時針或者逆時針運動。另外還可以運用旋轉的運載工具拍攝,也可以獲得旋轉的效果。這種鏡頭技巧往往被用來表現人物在旋轉中的主觀視線或者眩暈感,或者以此來烘托情緒,渲染氣氛。
8、晃動鏡頭技巧
這種鏡頭在實際拍攝中用的不是很多,但在合適的情況下使用這種技巧往往能產生強烈的震撼力和主觀情緒。晃動鏡頭技巧是指拍攝過程中攝像機機身做上下左右前後 搖擺的拍攝。常用作主觀鏡頭,如在表現醉酒、精神恍惚、頭暈或者造成乘船、乘車搖晃顛簸等效果,創造特定的藝術效果。我們如果仔細觀看過張藝謀的影片《有 話好好說》的話,我們肯定對此深有體會。這種技巧在實際的拍攝中所需要多大的搖擺幅度與頻率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而定的,拍攝的時候手持攝像機或者肩扛效果比較好。在上面我們講述的這些鏡頭技巧是實際的拍攝中不是孤立的,往往也是千變萬化的,並且可以相互結合,構成豐富多彩的綜合運動鏡頭效果。
但我們要採用鏡頭表現技 巧的時候,需要根據實際的需要來確定。拍攝的時候鏡頭運動應該保持勻速、平穩,穩定果斷。切忌無目的的濫用鏡頭技巧,無故停頓或者上下左右前後晃動,這樣不但影響內容的表達,而且使得觀眾眼花繚亂,摸不著頭腦,鏡頭運動的方向、速度,還要考慮到的就是前後鏡頭節奏和速度的一致性。
3. 詳解:電影《盜夢空間》的鏡頭運用及拍攝手法……
環球製片廠第12號棚戒備森嚴,攝制組正在一堂超現實的布景中准備拍攝一條鏡頭。一間天花板很高、牆壁為黑色的巨大洞室被細細的白色格子線劃分為若干區域。100多隻高空燈懸於空中,下面是一層柔光布和一層muslin,投下的光中性、干凈、不帶陰影。演員Cillian Murphy跪在地板上。一聲Action令下,兩台攝影機開動,一台捕捉場面的是變形35毫米,另一台記錄動作的則是65毫米。突然,地板上出現一條裂縫,一大塊奇形怪狀的布景掉下來,Murphy和場景一起陷入地洞。一時塵土飛揚,只聽導演Chris Nolan大喊一聲Cut。不多會,液壓機將塌陷的地板送回原位,准備拍第二條。
這是影片Inception拍攝中引入注目的一刻,Nolan與Wally Pfister,ASC的最新合作。本片亦由Nolan撰寫劇本,故事將夢境的體驗推向極致:有人能侵入別人的夢鄉,並讓許多人連通起來做同一個夢,可以人造、篡改夢境以操縱做夢的人。主角Dom Cobb(Leo DiCaprio)盜夢以牟利,他在公司間諜這行里成績斐然,成為了國際通緝犯。
和Nolan與Pfister以前的作品一樣,他們的出發點仍然是攝影的寫實。「歸根結底,我們在做夢的時候,覺得夢是真實的,這也是片中的一句台詞,」拍攝結束時Nolan說道,「這一點對攝影、對這部影片的方方面面都十分重要。我們不想讓夢境段落體現出畫蛇添足的超現實感。我想讓這些段落和真實的世界一樣牢靠。所以我們的方法是讓夢像真的一樣。」
「有時候人物不知道他們看到的是夢,所以真實和夢之間的視覺銜接必須是無痕跡的,除非某些特定的點,我們想讓觀眾知道這之間的區別,」Pfister說,「多數情況下影片里的超現實感是來自環境,而不是攝影技巧。通過保持一種寫實感,我們相信在需要的時候,能創造一種奇異或不安的微妙感覺,而不需要將觀眾帶出故事。」
他們對The Dark Knight里混用變形35毫米和15孔65毫米(譯註:指IMAX)的效果很滿意,所以這次還想試試在Inception的某些段落中再用某種大幅底片。「我們一直都對高清晰度和高畫質的格式很感興趣,」Nolan說,「我們決定用變形35毫米作為主要的膠片格式,因為這畢竟是最好用的一種,攝影機非常輕,效率很高,我們也有很多經驗。但我們也決定在某些大場面和形式化強的場景里用大幅底片來拍。」
首先排除了IMAX,因為他們決定,大量的手持拍攝會是這部影片的基礎。「我們想在一些狹小的地方拍很多手持鏡頭,要一種紀錄感,」Nolan說,「有非常多身體挑戰性很強的工作。」
用膠片拍永遠是前提。「膠片擁有極高的曝光寬容度和動態范圍,給我們無限的創作靈活性,」Pfister說,「我能在同一格畫面里欠曝3檔和過曝5檔,最後在銀幕上展現整個范圍。我見過的所有數字機器都辦不到。所有的數字機都想模擬35毫米膠片,這就是原因。」
在他們尋找最合適的大幅方案期間,他們見了傳奇大師Douglas Trumbull(譯註:為2001、Blade Runner等片製作過特效),參觀了Showscan演示(譯註:Trumbull發明的一種65毫米膠片高速拍攝、放映技術)。他們還研究了Super Dimension 70,這是Robert Weisgerber設計的一種系統,能以48fps拍攝並放映。「很奇怪,盡管Super Dimension 70有著超凡的清晰度,但它的畫質只比HD好些,」Pfister說,「我們不能用那個。」他們還放了ASC會員Bill Bennett和Kees van Oostrum拍的一段試片,用65毫米拍大景別鏡頭,用35毫米拍小景別鏡頭,再組合起來。「我們發現35毫米和65毫米剪在一起很不錯,」Pfister說,「大景別鏡頭的細節豐富,清晰度也好,盡管畫面上東西顯得小。一見之下我們決定用這種方式。」兩人最終決定選用65毫米底片加上35毫米的VistaVision 8孔底片(VistaVision用於航拍,攝影師是Hans Bjerno)(譯註:VistaVision是上世紀50年代派拉蒙公司發明的一種畫幅比為1.66:1的寬銀幕格式,底片在攝影機內橫走,採用這種格式的知名影片包括The Searchers和Vertigo,這種格式很快遭棄,但好萊塢有時仍用它拍攝特效鏡頭)。
和他們以前拍的作品有所不同,他們還決定大量鏡頭要用高速攝影,Pfister主要用Photo-Sonics 4ER加Panavision鏡頭來拍,幀率可以達到360fps,以及Photo-Sonics 4E Rotary Prism,幀率可高達1500fps(某些高速攝影場景也用了PanArri 435ESA和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攝影機)。「我以前拍的東西很少用高速鏡頭,因為我覺得這天生的不真實,」Nolan說,「但這是Inception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夢中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的時間關系非常特別。我們希望用高速攝影以及速度的劇變來達到敘事效果,而不僅是為了追求美學效果。」
Pfister早知道他要對付一大堆攝影機、底片格式,以及高速攝影帶來的曝光不足,所以他將所用底片限制為兩種:Kodak Vision3 500T 5219和250D 5207。「我不喜歡用換底片的方式來達到不同效果,我知道這么做對有些攝影師很有用,但我寧願調整布光或曝光。我喜歡用相同底片的簡單感覺。日外景我們一開始加ND.6或.9,如果光線轉暗,就把濾鏡拿掉。」
影片製作在六個國家展開,全部拍攝時間92天,最開始在日本,Pfister的工作有賴他的常規班底:攝助Bob Hall和Dan McFadden,燈頭Cory Geryak,和燈助Ray Garcia。(英國部分的燈助Ryan Monro也是很重要的合作夥伴)。東京的Imagica、巴黎的LTC,和倫敦、北好萊塢的Technicolor公司負責洗印35毫米;拍攝期間,Technicolor公司位於北好萊塢的洗印廠負責洗印65毫米。(伯班克的Iwerks從65毫米底片縮印製作變形35毫米的毛片)。
日本的兩天拍攝日程包括航拍和一些高鐵外景,之後劇組移師英國Cardington的一座飛機棚,The Dark Knight和Batman Begins的大部分鏡頭都是在那裡拍的。這里是拍攝剩下鏡頭的大本營。棚內搭建好了壯觀的布景,包括一間可以傾斜30度的賓館酒吧,以及一座水平放置的電梯。特效指導Chris Corbould負責監工製造。「Chris從Batman Begins起就和我們一起工作了,他絕對是了不起的工程師和藝術家,」Pfister說,「要不是他,真難想像怎麼製作這么大規模的一部影片。」
位於Cardington另一處場景是一條賓館走廊,用於零重力場面的拍攝。這條走廊建了兩次,透過攝影機看去兩次內景一模一樣。第一次,整個走廊像烤肉架一樣垂直旋轉360度,攝影機望向走廊的底部,不受影響地前進(藉助Technocrane完成),或者裝在特別設計的軌道系統上,讓用陀螺儀固定的攝影機在一條暗藏的溝槽中前後移動(想想Fred Astaire在屋頂跳舞的情形,或者2001中的內景零重力場面)。第二次,走廊豎直站立起來,攝影機裝在能夠伸縮的Towercam平台上,筆直向上看。演員用威亞吊著在空中表演。在走廊里拍攝的第三種辦法是將演員放在推車上,畫面上的推車在後期去除。
Nolan希望走廊能不復位就自由旋轉。Geryak解釋說:「我們找到一家公司,設計了一套滑輪刷系統,供應走廊的動力,我們告訴他們具體要求,於是他們建立了一套旋轉木馬式的系統,將電力輸送到平台上。我們的調光硅箱已經在上面了,這是一種新式的操作方案。我們要平衡電線和硅箱的重量,以免平台上負載不均。」因為要拍高速鏡頭,需要大量的光,而燈具要弄得十分結實,因為演員可能摔到上面。美術部門設計了很實用的固定裝置,每個能裝6隻150W泛光燈。四周根據環境還裝有壁燈和一隻底燈,一些1000W的燈泡藏在乳白玻璃後面,光圈值一般是T2.8 1/2。
走廊段落要求特殊的動作節奏,動作指導Tom Struthers和演員緊密協作,判斷什麼動作能夠實現並且安全。「我們有一對用於實現實拍效果的key rig,是得到了2001的啟發,還有Kubrick拍攝無重力場面的辦法也對我們有啟示,」Nolan說,「我很有興趣將這些想法、技術和哲學融入動作場面中。我激勵Tom Struthers、Chris Corbould和Wally的團隊將一場動作戲的所有能量集中到一個機位下,這樣我們就能用這些卓越的裝備進行拍攝了。我想最終的結果是有趣的混合體,超現實、離奇,但擁有驚人的動作節奏。」
「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演員很痛苦,他們要在牆上撞來撞去,」Pfister說,「他們必須學會在適當的時機起跳。我們有人將手隨時放在開關上。」
還有一台精美的布景是賓館酒吧,裡面的重力會突然變化,屋外的天氣也會驟變。Corbould團隊建的這個場景傾斜30度,窗外是綠幕,後期會用真的街景替換。為了實現布光的變化,Pfister的人將所有裝置連到一個調光板上。這個場景一開始的光是日落時分,所以用Molebeam燈加2 1/2 CTS濾光片。用60英尺長的柔光箱裝滿maxi-brute燈,蓋上柔光布,製造陰天的光。「這是攝影技巧和照明體現出超現實的一個場景,但是是故事的一部分,」Pfister說,「仍然是自然主義的手法,所有光源都是有根據的。非同一般的是它變化的方式。結合布景本來的傾斜,創造出一種非常不安的感覺。」
把電梯放平是Nolan的主意,Pfister說,「這樣能使我們得到別的方法都做不到的視角。一般的好萊塢電影,這里一定會成為特效密集的場景,但我們的策略是盡可能用攝影機完成,為了真實,結果非常成功。」
在英國拍完後,劇組又在巴黎工作了一周,在摩洛哥工作了兩周,才回到洛杉磯拍一個發生在市區的雨中動作段落。Pfister說,最大的挑戰是用Condor和超大的旗幟擋住太陽。「Ray Garcia幹得很棒,他有層出不窮的辦法去擋陽光,讓雨顯得十分真實,」攝影師說,「有時我正為刺目的陽光偶爾溜進鏡頭而煩惱,做事效率第一的Chris就會提醒我,反正這是夢。」
有一部分是一列真正大小的火車脫軌在城市大街上飛馳。為了達到這個效果,美工設計師Guy Dyas搭了個假火車頭,下面是18個輪子的底盤。Pfister說:「細節很棒,我們用65毫米和超大搖臂拍的這些鏡頭,還有許多洛杉磯市中心的動作場面。」火車馳近,手持拍攝的Pfister用了很多設備來讓畫面晃動,但最後他選擇了用手直接搖晃。他笑著說:「最簡單的辦法往往是最好的。」
高速攝影部分,他們經常用到機器最大的幀率。許多場景都是在日光下拍攝,也有幾個是用燈光拍的。有一場戲在洛杉磯市中心一家賓館的三樓拍攝,Cobb向後退,踏入一個裝滿水的浴缸,他的夢被驚醒。為了提升效果,表現Cobb從夢境回到清醒狀態,Nolan要求幀率劇變,達到1000fps,必須用更快的Photo-Sonics攝影機,並且欠曝7檔。Geryak說:「拍1000fps我們需要大光圈,但這里要用的鏡頭只能到4.5。在24fps下測量,我覺得邊緣光相當於f/90。做法是窗外架兩台Condor,各裝兩只Arrimax 18K反光碗Par燈,距離Leo不足15英尺。我們還在天花板上安了兩只12K Par燈作補光,擔任他光替的演員立即汗如雨下!」Pfister說,「鏡頭很棒,你可以看清每滴水珠,給人一種超越俗世的感覺。」
另一個復雜的鏡頭是沿著水平軸360度旋轉一輛貨車。目標幀率是1000fps,Geryak建了一條隧道,被Nolan開玩笑稱為「天價隧道」,Geryak解釋說,「我們用鋼梁搭成一條隧道,有6排每排5隻18K的菲涅爾燈,排好圍著那輛貨車,直直照射。貨車就在隧道內旋轉,出來的效果像用陽光織成的毯子包裹著一樣。我們沒有在地面上布光,所以貨車在旋轉當中交替露出的暗影表明它正在翻筋斗。」
劇組在華納兄弟公司的攝影棚內搭了一堂日本城堡的內景,拍攝中又將之毀去。這部分膠片和在加州Palos Verdes的Abalone Cove拍的外景鏡頭組合在一起。還有個段落,一堂冬季山上碉堡的內景建在環球公司攝影棚內。這場戲,碉堡毀滅時地板碎片紛紛落下,為了比較實際地達到這個效果,製作組將這檯布景造得比一般的要高,這樣地板才能在指定時間碎裂落下,布景四周是綠幕,後期會用落基山的雪景換掉。
「外面既要有足夠的綠幕,又要一種日光從窗戶射進的感覺,燈具和綠幕之間必須有一段距離,換句話說,綠幕必須超大,」Geryak說,「我們知道實地在Calgary附近,有柔和的環境光,而且太陽在山後面,所以我們弄了十幾個20英尺長的柔光箱,可以升可以降。柔光箱經過特殊設置,以便配合不規則三角形窗戶的形狀。」攝制組將高空燈掛在緊鄰窗戶外的上方,創造出自然的天光感覺,當地板陷落時光線可以更強烈地湧入。
這個段落的外景在Kaninaskis Country拍攝,那是在加拿大Alberta的Calgary以西的山裡。這個山中碉堡我們建了兩個版本,一個是真實大小,一個是縮微模型,最終用於爆破。滑雪組的攝影指導Chris Patterson拍攝了十分精彩的滑雪鏡頭,Pfister說:「看了他的傑出工作,當時我們就震驚了。」
到剪輯階段,Nolan想玩交叉剪接,所以他要求Pfister給每個不同的景地和夢境都賦予不同的感覺。「從一個地方轉到另一個地方,我們希望在色調上有些變化,」Pfister說,「Calgary有一種貧瘠冷酷的感覺,走廊是暖色調,貨車則是中性的。即使我們切到很小的景別,即使切到脫離背景的孤立東西上,你也可以馬上知道身在何處。這是方便講故事的一種手法。」
「這部影片十分依賴交叉剪接,」Nolan說,「如果不同場景的外觀截然不同,剪輯時你可以十分放鬆,但Wally和我都不想對畫面做太人為的加工。相反,我們想找到每個地方的自然色調。在劇本里,我就想好讓不同的行動線索發生在設計和感覺上天生有異的地方。我們要求每個人注意觀察,包括美工和聲音部門,而Wally將這個原則優雅地溶入攝影中。」
「在布光方面,我認為自己是個自然主義者,」Pfister說,「我不是太風格化。在某些情況下,因為創作的選擇或者天然的美,畫面最後看上去挺風格化的,但那是很自然形成的。真有意思,Chris和我居然能用這種方式在好萊塢拍大片。
「因為這個原因,我總是盡力保持不讓畫面顯得太過復雜,」這位攝影師續道,「我從來不想看上去照明的痕跡太重——或者說一點照明的痕跡都不要有。秘訣就是盡可能快並簡單地工作,同時又不要搞成趕工。我想這要歸結為我早年接受的新聞和紀錄攝影訓練。拍那些東西你要找到自然光下的美。你總是從最簡單的方面開始:從什麼方向看過去,選擇一天中的哪個時間,單光源或多光源。你搞清楚真實生活中什麼辦法是有效的,然後你就根據自己的品味形成觀點。我一直帶著這種看法,不僅是實景,連棚景也一樣,即使我們有條件去精心雕琢。」
Pfister堅持操作攝影機是他的方法的一部分。「如果是好的攝影,我無法區分好的布光和好的構圖,因為它們溶為一體。如果是手持拍攝,我總想親自操機,因為我可以隨時改變想法並作出反應。Chris和我對於捕捉動作有一套不二法門——從後面拍,從前面拍,然後用不同景別把它們連起來。親自操機使我在素材、劇情、布光和環境發生變化時能夠在這個原則下隨機應變。」
Inception的後期涉及若干不同的處理工序。根據後期指導David Hall說,兩個Phantom HD鏡頭加進終剪版本後被送到倫敦的Double Negative公司進行特效處理。65毫米的底片在DKP 70mm Inc.用6K掃描,由該公司總裁David Keighley親自監督。掃描成的6K文件被送到好萊塢的Technicolor公司,讓工作人員從6K數據中提取沖成4K 35毫米,和本來的35毫米相組接。Pfister和老搭檔David Orr一起在Technicolor公司完成了所有光學配光工作。除了35毫米和數字拷貝,Inception還會在某些市場以70毫米IMAX格式放映,DKP 70mm Inc.掃描了配好光的35毫米中間正片,然後製作IMAX拷貝。
「傳統的光化學處理方式很簡單,也很適合我們,」Pfister說,「拍攝時我很小心色平衡和曝光的問題,所以後期不需大動。如果我們想一場戲有更強的對比,我們可以從布光、服裝或美術設計上想辦法。全部配光我們只用了三個A拷貝,花了一般數字中間片流程所需時間的一半。」
技術指標:
2.40:1
35毫米、65毫米和高清
Panaflex Millennium XL, PFX
System 65 Studio; PanArri
435ESA, 235; Photo-Sonics
4ER, 4E Rotary Prism;
Beaucam; Vision Research
Phantom HD
Panavision Primo, Super High
Speed, C-Series, E-Series,
G-Series, System 65 lenses
Kodak Vision3 500T 5219, 250D 5207
Specialized Digital Intermediate
Printed on Kodak Vision 2383
4. 影視中特寫近景中景全景遠景之間怎麼進行切換那個之後切那個求大神告知
在電影和電視劇製作中,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和遠景的切換是一種重要的敘事手段。以下是對這些景別切換的潤色和改寫:
1. 從遠景切換到中景:
遠景用於展示廣闊的背景,為觀眾提供故事發生的環境 context。當劇情需要聚焦於特定角色或事件時,導演會從遠景切換到中景,以便更清楚地展現角色之間的互動和情節的發展。
2. 從全景切換到近景:
全景可以展現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為故事的開端或過渡提供視覺上的鋪墊。隨後,導演可能會切換到近景,以捕捉角色的細微表情和情感變化,從而加深觀眾對角色內心世界的理解。
3. 從中景切換到特寫:
中景是展示人物和部分環境的常用景別,當需要強調某個特定的動作或細節時,導演會從中景切換到特寫,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關鍵點上,增強視覺沖擊力和敘事效果。
4. 從遠景切換到近景:
這種切換方式可以在展示廣闊背景的同時,突然將鏡頭拉近到某個角色或物體,以突出其在故事中的重要性。這種手法常用於揭示角色的情感變化或推動劇情的發展。
5. 從全景切換到特寫:
導演可以通過從全景切換到特寫的手法,來展示角色與環境之間的聯系,並在關鍵時刻放大角色的情感表達。這種切換有助於構建觀眾對角色的共鳴,同時也能夠突出故事中的關鍵元素。
在實際應用中,導演會根據劇情的需要和藝術創作的意圖,巧妙地運用這些切換手法,以保持故事的連貫性和視覺的吸引力。恰當的景別切換能夠提升影視作品的敘事質量和觀眾的觀看體驗。
5. 電影中景別運用的效果是怎樣的
在電影中,通常使用到的景別有5種:大遠景、遠景、中景、特寫、大特寫,弄明白這些景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怎麼選用,以及理解它們的功用,是非常重要的。
一、電影中景別運用的效果是怎樣的?
1、大遠景
大遠景一般用來表達宏大的場面,像連綿的山巒、浩瀚的海洋、無垠的沙漠以及從高空俯瞰的城市等等。它的畫面有時幽遠遼闊,有時氣勢磅礴,一般節奏舒緩,易於抒情。
在大遠景景別中,畫面有較大的空間容量,環境景物是畫面內的造型主體,而人物僅僅是畫面構成的點綴。畫大遠景畫面的構成則需依靠人物和景物自身的階、明暗關系、激烈動勢、曲線及形體變化來與其它環境造型元素相區別。
這個景別中的表現主體,往往從屬於畫面內所表現的環境。相比之下,這類畫面多是以景為主,以景抒情,以景表意,人物則成為畫面中的一個構成元素。景別本身的宏大與主體的微小,使畫面周圍的場景顯得宏偉而威嚴。
2、遠景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
遠景畫面的處理,一般重在「取勢」,不細琢細節。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有時人物處於點狀,故不能用於直接刻畫人物。但卻可以表現人物的情緒,因為影視畫面是通過畫面組接表情達意的,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可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3、中景
中景是指在有限的環境中表現某一對象的主要部分,能夠表現對象的細節,既可以表現主體,又可以交代環境,同時也有利於表現故事情節及對象之間的聯系等。
就人像攝影而言,中景是指人的腰腹以上(坐姿)或膝部以上(站姿)的景別,用於表現出人物的動作或姿態,以及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中景畫面的主體比全景高大、突出,但由於畫面容納景物的量少,所以在交代環境方面明顯不足,氣勢方面相對弱了許多。例如,報紙雜志用的新聞圖片多數是中景,因為中景構圖不但突出了主體,而且對環境要素也做了適當交代。
4、特寫
畫面的下邊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頭像,或其他被攝對象的局部稱為特寫鏡頭。特寫鏡頭被攝對象充滿畫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觀眾。
特寫鏡頭提示信息,營造懸念,能細微地表現人物面部表情,刻畫人物,表現復雜的人物關系,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見的特殊的視覺感受。主要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背景處於次要地位,甚至消失。
演員通過面部把內心活動傳給觀眾,特寫鏡頭無論是人物或其他對象均能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
5、大特寫
大特寫僅僅在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突出某一拍攝對象的局部。
大特寫鏡頭一個人的頭部充滿銀幕的鏡頭就被成為特寫鏡頭,如果把攝影機推的更近,讓演員的眼睛就充滿銀幕的鏡頭就成為大特寫鏡頭。大特寫的作用和特寫鏡頭是相同的,只不過在藝術效果上更加強烈。在一些驚愫片中比較常見。
不同的景別傳達出相應的情感,應該如何應用、怎麼操作,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
如果您想了解學習更多影視行業知識,請持續關注鮮蜂教育-夢工廠學苑系列微課程,快速學習干貨知識!
好了,看到這里,關於電影中景別運用的效果是怎樣的?的內容就全部為大家介紹完了,希望以上內容能幫助到大家,如果大家還有景別方面的問題,可繼續關注本站了解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