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你一朵小紅花中,有哪些戳心的畫面
先講好好幾個戳我淚點的地方吧。我大概是以一家人聚會活動的情況下慢慢哭的,親戚朋友們相繼支援,「就算是起早貪黑大家也得把小孩子病冶好」,這一句話讓高亞麟老師飾演的韋爸爸淚崩,也叫我淚崩;那種親人正中間休戚相關,每一個我們國人都無法不換位思考。第二個淚點理應便是韋一航偷著試葯被發現在餐桌上那一段,韋一航:「我不想看你胃疼的兩個胃鏡檢查都捨不得做,您和我的媽媽下班了之後一個去掐菜葉子一個去開快車,還有我外婆這么大年紀要靠賣房子來填我這個無底深谷」。
最喜歡影片帷幕韋一航說多重宇宙的那一段,刻意收集整理了:我心中的疑慮終於消除了,倘若你常說,從前的我一次次看到的頁面,並並不是未來,僅僅另一個多重宇宙的大夥兒。那便是一個沒有病苦和悲傷的全球,在那裡,陶慧和韋江,有一個特別是在身體健康的小孩,他們大部分沒有什麼焦慮,對世間凡俗,自始至終臊眉耷眼的。老趙跟龍妻子,也有一個特別是在身體健康的閨女,他們倆每日吵吵鬧鬧,閨女只有帶著手機耳機躲幽靜。坐下來醫院門診大門口的爸爸,沒有失去他的閨女,他們一起吃遍了塵世間全部的特色美食小吃。
2. 《送你一朵小紅花》回顧五大淚點,你認為最煽情催淚的是哪一幕
12月31日,《送你一朵小紅花》上映了,我在電影院看了首映,淚點比較低,哭的稀里嘩啦。2020年已經過去,我們要更好的迎接2021年。
可能這一年過得太喪了吧,這部電影看得我情緒波動特別大。其實片子就講了兩件事,一個關於親情,一個關於愛情。人為什麼會這么多困擾,終究是因為有牽掛的人了。前半部分是輕松的青春愛情片,後面則開始走心感人了。易烊千璽的角色還挺可愛的,會被他那種有些裝酷的直男萌感所打動。而劉浩存在第一次的時裝戲,也讓我們完全看到了她特別青春和活力的一面,是真的讓人心動的女孩。不過,最打動我的,應該還是親情吧,每次看到父子關系的戲總是會被感動。
中國人喜歡避談生死,但2020年不管是對於整個社會或是對我個人來說,都是直面生死的一年。這部電影告訴我,不需要考慮太多問題,只需要好好活在當下就好。就像韋一航,從一個喪萌的少年,變成坦盪的大人。如果不知道如何面對殘酷的生活,那麼,送你一朵小紅花。
如果無法掌控人生的長度,那請拓展生命的寬度吧。以後的每一天,請使勁快樂,使勁愛自己、愛身邊的人。 2021年,不要熬夜,不要生病,就算生病,也會痊癒。
3. 《送你一朵小紅花》:你生了病難,周圍的人更難!
去看《送你一朵小紅花》,緣於在朋友圈很多保險同業在發有關這部電影的信息。如果說影片的前半段相對平淡,那麼後半段簡直就是催淚彈。
影片在男主角躺在手術台上開始,一開始便渲染出這部劇的基調,但很快,畫面切至男主角韋一航夢境里的青海一個美麗的湖,基調也隨著轉向輕松——手術成功,復查結果良好。同時,隨著韋一航的位置轉換,鏡頭轉到韋一航在醫生診室外聽到的一對父女的對話。所有這些——包括病友群群主吳曉昧、張大師、女主角馬小遠的出場等——看起來並沒有過多的悲情成分,只是讓人感到韋一航的孤僻、她母親對錢的錙銖必較。然而,當相對輕松和歡樂的氣氛渲染到一定程度,劇情的基調就變得沉重。這也是大部分同業發布相關信息的緣由所在。概括起來,便是岳雲鵬飾演的吳曉昧的一句台詞: 「你生了病難,周圍的人更難!」
韋一航、馬小遠都是患有腦部腫瘤的年輕人,不同的是,韋一航是前兩年才做的手術,盡管手術成功,但韋一航不喜歡跟人交流,沒有朋友,對一切沒有沒有興趣,一直是喪喪的感覺。馬小遠則完全不同,她的病是遺傳自母親,在5歲的時候做過手術,樂觀、積極、主動,與韋一航形成鮮明的對比。同為病友,他們的難卻似乎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但本質是相同的。
首先,他們得吃大量的葯,才能維持一個在一段時間內相對好的復查結果。 韋一航媽媽後座上的那一大袋葯,一看就令人生畏。馬小遠的網名叫「有多遠滾多遠」何嘗不是一種期望,讓人想起《滾蛋吧,腫瘤君》(導演的另一部講癌症群體的電影)。
其次,他們的生活跟正常人的生活其實也是呈斷層的狀態 。盡管馬小遠樂觀地對待生活,但實際上她的「朋友」除了病友群人員,便是在網路上不斷私信獲得見面的。韋一航患癌後的生活,他母親告訴醫生的一句話直接講明:「他沒有朋友,以前還有些同學,後來患病休學,也沒有再聯系了。」生活是現實的,控制住了病情,卻無法再真正回歸社會,這對病患其實是一種無形的折磨。
再次,患者自身的愧疚感。 這一點在韋一航身上尤為明顯。看到母親未5塊錢停車費與保安周旋、父親周日開專車&胃不好也捨不得花錢做胃鏡檢查、奶奶說賣房給他治病、父親在奶奶生日上忍不住流淚,韋一航的心理也是十分難受的,覺得自己拖累了家人,是個負擔。
然後,患者自身的恐懼感。 這種恐懼感,既來自擔心不知哪一天會復發、死去,也來是對家人的情感。韋一航在雨中對馬小遠說:「我這個人,走路喜歡挨邊走,坐公交車必須得縮在最後一排,不想跟任何人產生聯系。我怕剛把我的真心掏出來,我就死了……」這樣的心態導致他對生活喪失信心和慾望,蜷縮在自己的角落,彷彿社會是與己無關的另一個存在。(令人稍感溫暖的是最後韋一航回到了校園)。此外,還有對家人的情感。韋一航問他母親有沒有想過,如果哪天他不在了,她和父親會怎麼生活。看著父母發過來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的視頻淚流不止,亦令人淚奔。導演雖然沒有刻畫馬小遠在這一方面的表現,但她躺在病床上對韋一航說「硬碟里有我從小到大的照片,你幫我洗出來,給我爸留個念想」,同樣催人淚下。
最後,患者還需去面對樂觀也無法改變的結局。 吳曉昧的愛人鼓勵了那麼多病友,最後卻選擇了自殺;樂觀的馬小遠暈倒之後,變得比韋一航還喪。面對重新復發的疾病,再樂觀的人終究也沒有扛住。
整部影片對於患者本身的刻畫,就足以顯示出患癌群體的不易,尤其他們還這么小、這么年輕就患上了,而患上的原因甚至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習慣沒有關系。但影片不止於此,除了患癌群體,導演也將鏡頭轉向這個群體的家屬。
這部電影的催淚部分一半來自患者的家屬。當疾病侵襲一個人時,整個家庭也被捲入抗癌戰役之中,尤其當患者是還是未成年人之時。韋一航、馬小遠、小女孩、吳曉昧已逝的愛人。
作為家屬,首先面對的是持續的治療費用、葯物費用 ,不得不努力賺錢、省錢,韋一航的家人為了給他治病,父母親不停的辛苦,奶奶、叔叔姑姑做了賣房的預備,每個人都只為韋一航能好起來。那位不知名的父親為了省錢給小孩治病,經常不吃飯。吳曉昧為了給愛人治病,不得不出去跑生意、開假發店。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難受的,最難受的是他們在承受經濟壓力、心疼患病家人的同時,還不得鼓勵病患,照顧他們的生活和心理。 電影中有幾個鏡頭特別令人心碎:得知兒子去試葯賺錢,韋一航的父親打了他,韋一航跑到吳曉昧住處,他父親帶著葯過來,一瓶葯一瓶葯往外拿並囑咐韋一航時的哽咽和疲態,把一個深愛兒子的癌症患者的父親刻畫得入木三分;馬小遠父親為了馬小遠快樂些,學了變魔術;病友群群主吳曉昧接過愛人的群,隱瞞著愛人自殺的事實,繼續鼓勵著其他患者。盡管韋一航的父母拍攝了韋一航萬一走了後他們的生活,但更多地出自於對韋一航的安慰和鼓勵。
令人悲傷難抑的是,病人家屬也跟病患一樣,得承受著命運不可測的壓力,隨時要面對親人的離去。 馬小遠離去了,吳曉昧愛人離去了,小女孩離去了。醫院門口,小女孩的父親拖著行李,吃著「女兒」訂的「紅燒牛肉飯」(韋一航訂的)淚流不止。一人患病,全家人抗癌。經濟的壓力、情感的起伏,都是不易的。
借吳曉昧的話:「人不管有病沒病,有膽兒沒膽兒,活得就是精氣神。」此話有理,但對於病患群體和家人來說,有時沒那麼容易。情感方面,面對如此關乎生死的大事,不是理智就能掌控的,也是這無法掌控的情感帶來最擊中人心的溫暖、希望與眼淚。 經濟方面,如有可能,請大家盡早為自己、為家人配上一份保險。 如果不幸真的發生,情感註定要跟著起伏,至少在經濟上緩一口氣。
願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對生活、對未來永遠懷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