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想問下2019年電影行業趨勢,大家覺得前景如何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市場越來越火熱,電影票房持續走高,國家對於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節節高升,國家經濟快速的發展,使人們現在的經濟水平日益提高,簡單的物質生活已然滿足不了現今社會人們的要求,人們也越來越注重精神生活所帶來的美妙,電影也逐漸走進了千家萬戶。
從逐年攀升的票房數據、不斷突破的現象級電影數據中我們就不難看出,文化產業正在騰飛,並且向著國民經濟支柱的方向發展。同時,影視文化產業佔世界文化市場的比重:美國占 43%, 中國不到 5%!影視文化產業在 GDP 中的佔比:美國占 21% ,中國只有 2.5%!在中國電影市場成為全球第二的基礎上,我們依然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02 中式大片表現突出;
中國影視產業在國際影響方面也正呈現出良好態勢。一方面,中式大片在產量和社會效果兩個方面都越來越好,贏得了國內觀眾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海外市場的拓展也出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於推廣我國文化價值體系及其軟實力起到積極作用。
03 票房口碑正相關,好電影春天到來;
018年影視行業增量更保質,年度滿意度明顯提升。早在2017年底,電影主管部門就把2018年命名為「中國電影質量促進年」。一年過去了,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不但以破600億元的票房成績順利收官,年度觀眾對重點國產影片的滿意度大有增長。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電影投資市場非常具有投資潛力,可以說電影版權投資就是近幾年國內的風口之一。雷軍說「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所以如果大家看到電影市場的投資潛力,那順勢而為就可以了。
② 北京電影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專業
中外古現代文學常識是要背一些的,這是筆試。面試會通過幾個問題來口頭測試你對文化管理這方面的素養。比如知識面廣度以及策劃能力。
常見問題一般有:
1,為什麼來考文產。
2,文化產業的定義及行業劃分。
3,文化資源的類型幾特點。
4,當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形勢。
5,文化市場的特點。
6,文化戰略和文化產業戰略的區別。
有時候也會考你的創意能力。
就業方向:包括文化產業類如影視產業、音像製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動漫與數字產業、網路游戲、藝術品市場、文化貿易與投資、文博、文化旅遊、會展、廣告傳播等部門,政府文化管理部門,以及文化事業單位如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也可到其他類企業從事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
方向看起來廣,但著實提供就業的地方並不多,實在不行當歷史老師了,最壞的打算,呵呵,所以要多多努力了。
③ 影視熱點 | 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的歷程、現狀、問題以及策略
電影作為視覺藝術形式,通過移動圖像表達信息與情感,擁有經濟與社會文化的雙重屬性。電影產業,作為以電影為核心,包括生產、發行、放映及相關衍生品的經濟形態,區別於其他產業,擁有獨特的經濟與文化社會屬性。中國電影產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階段的構建、到轉型階段的利益協調、再到產業化改革階段的黃金發展,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一、三個階段的中國電影產業化發展
1. 計劃經濟階段:電影產業鏈的建立
這一階段分為兩個時期:「十七年」與「文革」時期。其中,「文革」期間,電影創作與生產幾乎處於停滯狀態。1973年後,故事片的生產逐漸恢復,共攝制了76部故事片。
2. 轉型階段:產業環節的利益調整
這一階段從「文革」結束後的改革開放到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期間,是中國電影事業與產業初步恢復、轉型與協調的時期。
3. 產業化改革階段: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
加入WTO後,中國電影產業實現了根本性突破,發展進入黃金時期。院線制正式確立,民營電影企業崛起。至2002年,民營影視企業的投資比例已達到整個影視製作產業的三分之一。現今,萬達電影、華誼兄弟、博納、光線、華策等民營影視公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導力量。此外,中國電影市場已融入國際大市場,自加入WTO後,每年引進20部外國影片作為分賬片放映,外資參與中國影院的改造、改建,但比例不得超過49%。2019年6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取消了電影院須由中方控股的限制。
二、中國電影產業近五年的現狀與新變化
1. 電影產業改革深化,推動中國電影從大國向強國邁進
2017年3月1日,《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政府文化治理與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突破。文化產業被確立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電影產業決策進入綜合競爭的時代性價值趨赴。
2. 資本、文化與藝術的博弈持續,市場資本系數與外部關聯性增強
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電影產業決策面臨綜合競爭的挑戰,通過加強對電影發展專項資金的管理、加大電影精品專項資金的力度、借力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電影業發展、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進一步規范電影市場,促進電影產業改革。
3. 疫情加速市場衰退,市場參與者心態變革
疫情持續兩年多,加速了電影市場的衰退,市場參與者的心態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電影產業在面臨疫情危機時,展現出反思的積極意義,尋求化解行業痛點難點,推動共享價值的構建。
4. 互聯網的崛起與影響
互聯網的崛起改變了電影創作的價值鏈和傳播方式,網路電影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國家電影局印發《「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為中國電影市場帶來新的動力。
5. 科技與電影產業的融合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多媒體影像技術迅速成長,在電影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影響著電影產業的發展。
三、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挑戰與策略
面臨的問題包括電影話語的局限、過度追求票房指標、文化上陷入道德和審美的虛無主義、電影產業的全球觀不足等。發展策略上,需要樹立電影產業的功能性整體意識,關注新問題,建立糾偏和糾錯機制,構建「電影產業之學」,實現電影產業的活力。
四、中國院線制建設歷程
1. 磨合期(2002-2005)
推行「院線制」,形成以若干影院為依託,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
2. 提速發展期(2006-2011)
更多業外資本進入電影行業,一批資產聯結緊密的院線脫穎而出,如萬達集團獨立運營萬達院線,廣東大地院線、浙江橫店院線先後進入市場。
3. 快速發展期(2012-2016)
互聯網企業與電影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從2014年前後開始,「互聯網基因」影響著電影行業的各環節。
4. 螺旋上升期(2017-2021)
互聯網更深入地介入影院市場,掌握購票入口的票務平台如「貓眼」、「淘票票」等,院線和影院的話語權明顯削弱,電影票線上轉化率超過90%,熱門檔期網售佔比可達98%。
總結而言,中國電影產業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產業化改革的發展歷程,當前面臨互聯網崛起、科技融合與全球化競爭的挑戰,通過深化改革、構建「電影產業之學」等策略,以期實現從大國到強國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