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林小子》你還記得這部電影么
中國功夫驚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的故事在影視中並不少見,每一次的拍攝都為我們展示出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自從第一部《少林寺》傳奇的熱映後,少林更是影響了一代人。這部電影雖然名為《少林小子》,片中卻沒有出現少林寺的片段,但當我看完整部之後,少林寺的形象早已潛移默化的深入人心。
不同於以往的武俠電影,片頭既沒有仇人追殺,也沒有抱打不平,而是一段生動的動畫伴隨著悠揚的歌聲展開。動畫過後,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姑娘喊著「我娘又生了……我娘又生了……」從遠處跑來,打破了這片世外桃源的安靜。
故事並沒有什麼朝政民間之類的糾葛,簡單的敘述了河的對岸一家武當一家少林,一家是鳳一家是龍,由此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當然,作為武打片的必備,裡面也有壞人挑撥報仇,但這並不影響電影的輕松搞笑。或許是因為有許多可愛的孩子的緣故,顯得更加有意思。結尾沒有少林影視習俗里的斬斷愛情,而是以搞笑的鏡頭和少林小子的笑容畫上句號,皆大歡喜的劇情應該點贊。
『貳』 1988年,沒有了李連傑的張鑫炎,拍了一部經典,卻在香港票房慘淡
1982年,張鑫炎導演的《少林寺》,在華語影壇掀起了一股功夫片熱潮。而李連傑也因為這部作品,開啟了自己的打星之路。
《少林寺》熱映之後,李連傑、於承惠、計春華、於海等人與電影出品方香港「銀都機構」簽訂了「五年十部電影」的拍攝合同。隨後的《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作品,也因此相繼誕生。
在完成了《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的「少林三部曲」後,1987年的「銀都機構」,為張鑫炎導演投拍了一部武俠經典。
在這部作品中,聚集了不少「少林三部曲」中的老面孔,但唯獨沒有李連傑的身影,它就是《黃河大俠》。
這部《黃河大俠》於1988年上映,在內地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 在香港卻只上映了13天便被下架,票房表現也是十分慘淡,只拿到了240多萬港幣的成績 。
這個成績相比於《少林寺》1610多萬港幣的票房、《少林小子》2220多萬港幣的票房、《南北少林》1810多萬港幣的票房,顯得慘淡不堪。
其實,就影片質量而言,這部《黃河大俠》絕對是華語武俠作品中難得的佳作,但因為特定的時代背景,以及影片自身的一些因素,致使《黃河大俠》沒能像之前的「少林三部曲」那樣,在內地票房、香港票房實現雙項豐收。
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李連傑為何沒有出演《黃河大俠》,以及《黃河大俠》在香港市場受挫的原因。
在這部《黃河大俠》中,聚集了許多「少林三部曲」中的老面孔,但唯獨不見李連傑的身影,這也讓不少影迷困惑:李連傑當年為何沒有參與《黃河大俠》的拍攝?
其實,李連傑的缺席,與「銀都機構」有一定的關系。
1982年的《少林寺》之後,李連傑與「銀都機構」簽訂了「五年十部電影」的合作協議。《少林寺》、《少林小子》在香港的熱映,為李連傑積累了不錯的觀眾基礎。
1985年,李連傑也走入香港影壇,並在這一年參與拍攝了《南北少林》。
在《南北少林》的拍攝中,李連傑體會到了「香港演員」與「內地演員」的差異化待遇,於是萌生了離開香港的想法。
而此時的李連傑,憑借「少林功夫片」中的出色表現,獲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為了留住李連傑,「銀都機構」也效仿「嘉禾與成龍的合作方式」,將李連傑推上導演的位置。
於是在1986年,李連傑自導自演了電影《中華英雄》。
80年代中期,動作喜劇一直是港片票房市場上的龍頭。然而,李連傑這部《中華英雄》卻講述了一個「悲情英雄」的故事。「銀都機構」擔心電影票房遇冷,所以沒有在1987年發行、上映,而是將影片「暫時雪藏」。
公司對於《中華英雄》的態度,讓李連傑有些失望。1987年,與「銀都機構」的五年合約到期之際,李連傑選擇了不再續約。
而張鑫炎導演在1987年拍攝的這部《黃河大俠》中,李連傑的身影最終也沒能出現。
李連傑的缺席,也是造成《黃河大俠》票房慘淡的一個因素。
「少林三部曲」中的出色打鬥表現,讓李連傑在港片市場之上,凝聚了一定的票房號召力。
而從1982年的《少林寺》到1984年的《少林小子》,張鑫炎導演、李連傑出演的「電影組合」,在港片市場之上也積累了不錯的觀眾基礎。
當一位導演與一位演員的銀幕合作,給觀眾留下過於深刻的印象時,二人的「電影組合」一旦拆分,便會對票房成績產生不小的沖擊。
1990年,吳宇森的《喋血街頭》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吳式暴力美學片」里少了周潤發,即便有梁朝偉、張學友這樣的大咖助陣,依然挽救不了票房。
張鑫炎、李連傑的合作,亦是如此。
1987年拍攝的這部《黃河大俠》里,李連傑的缺席,澆滅了不少觀眾的觀影熱情。而慷慨、悲壯的劇情故事,也是造成《黃河大俠》香港市場受挫的一個原因。
這部《黃河大俠》講述了唐末時期、藩鎮割據,柳、李、段三位藩王,駐兵黃河,劍拔弩張。在三位藩王的一次交戰之中,游俠馬義從柳王爺手中,救下了段王爺。而這一切,又被前來補刀、搶人頭的李王爺所見。
馬義的一身功夫,讓李王爺十分青睞。李王爺有意招攬馬義,卻未能成功。於是本著「不能為我所要,也不能為他人所用」的原則,李王爺毒瞎了馬義的雙眼。
失明的馬義,被段王爺所救。段王爺見馬義眼雖瞎,但劍法猶在,於是假仁假義,好言誆騙,利用馬義除掉了柳、李兩位藩王。
最終,馬義恢復視力,看清了段王爺的真面目。段王爺想置馬義於死地,卻反而死在了馬義劍下。
這部《黃河大俠》通過劍客馬義「眼盲心盲」到「心明眼亮」的變化過程,對人性的險惡進行了諷刺與批判。深刻的故事主題,於承惠、計春華等人出色的打鬥表演,都為這部《黃河大俠》增色不少。
然而,悲壯的故事能夠更好的刻畫人物角色,但卻時常受到票房市場的冷落。
縱觀1988年港片票房排行榜上的前5位,從周潤發的《八星報喜》、《老虎出更》到成龍的《警察故事2》、《飛龍猛將》再到許冠文的《雞同鴨講》。
可以說喜劇電影作品,一直占據著港片票房市場的龍頭地位。在李連傑早先的「少林三部曲」里,張鑫炎、劉家良兩位導演,設計了不少男扮女裝的喜劇橋段,為的就是迎合票房市場。
而在這部《黃河大俠》里,張鑫炎導演為了更好的體現寫意的武俠故事、悲壯的任俠情懷,弱化了喜劇橋段的設計。這也使得該片在香港電影市場上映之後,遭遇了票房滑鐵盧,最終只上映了13天便被下架。
雖然在香港的票房成績不佳,但《黃河大俠》過硬的質量,卻讓他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經典。而片中於承惠老爺子的長劍打鬥表演,也成為了華語武俠大銀幕上,難以復制的經典打鬥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