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電影《消失的兇手》
從事幕後至今已有20多年,但羅志良直至《消失的兇手》才開啟了他第一個「消失」系列電影,當然,影片依然延續了他一貫的電影風格:格局高智燒腦、氣氛暗黑詭異、人物暗藏懸念、謎局持續反轉。因此,從《槍王》、《異度空間》、《救命》再到系列前作《消失的子彈》,總能讓觀眾在情緒上如坐「過山車」,在經歷舒緩、疑惑、壓抑、緊張等起伏後,將所有狀態宣洩而出,終覺暢快輕松。
作為「消失」系列的第二作,《消失的兇手》看似在陣容上變「弱」,但事實上,作為一部華語懸疑推理片,它無論在娛樂性還是懸念性上,都對類型片實現了一次「全方位「的挑戰與探索,其背後對不同核心的打造,自然也充滿創意與話題。
一、場面:「《消失的子彈》2.0版」
相比羅志良的過往作品,《消失的兇手》在場景上無疑是「漂亮」的。一方面,如《消失的子彈》中兵工廠那般「灰濛」、「低沉」的氣氛已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民國年間上海「十里洋場」的華麗面貌,足以讓人賞心悅目;另一方面,片中諸如洋車、服飾、狙擊槍甚至於霍教授(林家棟)的授課教室都緊貼「時代潮流」不說,更有一輛巨大的蒸汽火車助陣,無論花樣還是氣勢,都足以讓影片的視覺效果達到「高大上」的地步。
當然,如果只看場景,或許還不足以吸引所有觀眾進影院。所以,《消失的兇手》在動作設計及場面規模上,都全然升級為「《消失的子彈》2.0版」:
影片其中一幕動作戲,是松東路(劉青雲)與傅源(江一燕)起碼躲避安保隊的追捕,若以常規設計,「無非」就是馬與汽車比速度,但主創偏反其道而行之,結果不僅讓兩人騎馬闖入醫院,甚至將馬變成另一程度上的「人」,隨松東路與傅源在密室的狹窄空間中與安保隊「周旋到底」!如此獨具創意的玩法,在近年芸芸華語片中,無疑前所未見。
此外,火車在影片中也充滿既緊張刺激,又妙趣橫生的視覺奇觀。依據傳統,正反派同時在火車上出現,」車廂鬥法」與「車頂追逐」自然不可或缺,但這回《消失的兇手》對雙方「怎樣上車頂」、「怎樣從車頂回到車上」、「怎樣在車頂和車里打」等橋段,實質都有不同觀眾以往所見的設計;而且,影片還為觀眾設下懸念:在前方有另一輛火車將正面撞上,但正反派都無法逼停火車的情勢下,主角只能同歸於盡,還是能夠化解危機?只能說,這一幕所營造的「千鈞一發」氣氛,及由始至終呈現出的視聽效果,都必須要在影院親身目睹,才能體會到什麼叫「酣暢淋漓」!
二、偵探:為何「還是」劉青雲?
除場面升級外,觀眾對《消失的兇手》最大的期待值無疑是劉青雲。不為其他,只因其在現今眾多華語男星中,堪稱與推理懸疑電影最「搭」的一位!
更難得的是,每當劉青雲飾演「偵探」類角色,他永遠能通過演技和魅力形成獨有「派別」:1993年在《七月十四之不見不散》里,他飾演的刑警通過「吊兒郎當」的言行舉止,釋放出內心深層的「第六感」,由此查出命案線索,正是不折不扣的「方法派神探」;1995年在《無味神探》里,他又化身「體驗派神探」,在失去味覺與嗅覺的狀態下追查嫌犯,並從中體驗到過往所無的內心感受,最終即使打爆煤氣身陷火海,也能化險為夷;到了2007年的代表作《神探》,劉青雲更塑造了「表現派神探」的形象,通過想像並重現嫌犯的種種日常舉動,甚至看到其內心的「鬼」,將嫌犯陰謀揭發...總之,在《消失的子彈》之前,劉青雲對「偵探」角色的演繹,已涵蓋了左腦、五感甚至「心覺」,挑戰「松東路」一角,可謂舍他其誰。
那麼,從「子彈」到「兇手」,松東路又是怎樣的偵探呢?
首先,他對破案異常執著。正如《消失的兇手》中,傅源就說過一句:「只有案件和線索才能留住你。」所以,上次「幽靈子彈」已夠棘手,卻偏被松東路破獲,從能力與信心來說,這回即使是一場「全城參與的殺人游戲」,他也從第一場命案開始執著到底。這正是松東路的一大性格。
其次,他對感情始終隱忍。在《消失的子彈》中,松東路與傅源的感情只有一個微弱的「苗頭」,其他時候都在專心查案;但在《消失的兇手》中,兩人的感情已有實質「進展」,而且既能在午夜的上海街頭挽肩散步,又能騎馬街頭狂奔躲避追殺,比許多電影更加浪漫。遺憾的是,松東路對傅源的感情只如片中所說:「跟我在一起不會幸福。」所以,兩人的糾葛自然是全片最具戲味的一大核心。
再者,他對決定從不後悔。松東路無疑是充滿正義感的偵探,因此,片中面對富商高敏雄的威逼利誘,他始終不為所動,更義正言辭回擊:「我做事從來不會後悔!」堪稱偵探中的「佐羅」!然而,他這一「不後悔」的心態,在《消失的兇手》中也遇上了「剋星」,正是助手兼「『前』妻」常勝(李小璐),片中兩人既互相協助,又是歡喜冤家,從而為影片增添了一層詼諧與趣味,也讓松東路的形象更為豐滿。
還有,他對線索事必躬親。在《消失的子彈》里,松東路又模仿上吊又幾次嘗試對自己腦袋「開槍」,已經比《神探》中的陳偉彬還要玩命。但到了《消失的兇手》,因命案是跳樓而死,他竟然到了要用「跳樓」方式還原案發現場的地步,所以怎樣「跳樓」才不搭上自己的命又能分析出線索,當然是松東路的本事,但只能說,過程相當好玩!
最後,他對危險勇往直前。在《消失的兇手》中,松東路的拚命程度可謂比《消失的子彈》翻了N倍,不光要一邊跳樓一邊「躲子彈」,還要在一塊吊在十幾層樓高的木板上坐著,又要在大庭廣眾之下「拆炸彈」,甚至要在火車上下左竄右跳。因此,全片最緊張刺激的場面,這回都集中在松東路身上,也註定讓《消失的兇手》成為近年劉青雲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之一。
綜上所見,《消失的兇手》里的松東路,已是結合《七月十四》、《無味神探》及《神探》的特質,並同時具備個人特色的「理念派神探」,而他執著又堅持的理念,正是羅志良所稱在片中所探討的「公義」。
這么說來,松東路毫無疑問就是民國時期的俠客「佐羅」了!
三、元素:懸疑推理片With西部片+神配樂
之所以說松東路是民國的「佐羅」,不僅在於他伸張正義、對抗邪惡,也在於《消失的兇手》所具備的元素,堪稱開啟了系列的另一條路!
如果說《消失的子彈》傾向福爾摩斯式的雙雄組合與臟亂場景,那麼《消失的兇手》就是一部披著「西部片」外衣的懸疑片:松東路將馬變成「人」的騎術,將狗變成「武器」的馴化工夫,甚至用禮帽破敵的獨門絕招,加上隨身攜帶的左輪手槍,都與美式意式西部片中的「傳奇牛仔」不遑多讓;而且,片中雖不乏民國上海的摩登場景,但當火車行駛在一望無際的荒原上時,也無疑能讓人聯想到無數西部片中的經典場景。
最讓人回味的是,影片配樂極具西部片韻味,光是松東路與傅源PK安保隊一場,充滿節奏感的旋律加上時起時伏的口哨聲,不僅能讓影迷回想起《荒野大鏢客》、《神槍手與智多星》、《七俠盪寇志》等片的經典配樂,即使普通觀眾,也會隨著音樂帶入戲中;而且,片中警察和遊行工人先後與安保隊對峙,所用的歌曲也雄壯激昂,充滿氣勢及正能量。總之,《消失的兇手》不僅配樂稱「神」,與不同場面結合,更讓人「耳目不忘」!
當然,既然說是「懸疑推理片」,「懸念」無疑是《消失的兇手》的另一核心。上集「只是」發生在兵工廠里的「幽靈子彈」,這次就是一場涉及全城百姓的「殺人游戲」,富商、工人、學生、警察、教授到作為「逃犯」的傅源,幾乎每出場一批人物,就會帶出一個懸念,加上每群人物的懸念都互相緊扣、各自影響,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最終使得影片的懸疑性較上集更強,反轉元素也較上集更多,最重要的是,謎局也布得比上集更大,所以不到最後,觀眾始終不知謎底如何,而這也正是「消失」系列的品牌價值所在。
無論如何,《消失的兇手》在類型片中始終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尤其能將一部華語懸疑推理片玩出如此豐富的創意與突破,無疑具有其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值得觀眾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