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彩色的二戰戰爭記錄片怎麼拍下來的
和黑白的紀錄片拍攝方法一致,取決於拍攝者距離戰場有多近。相關紀錄片可見2001年的《戰地攝影師》(War Photographer)。下為詳述:
先說彩色膠片的成因:
早在1850年,就有人(Levi Hill)宣稱通過某種有關銀板照相法的技術(即Hillotype)獲得了彩色成像(注1,見圖)。然而這種方法並不適用於大規模的運用,所以如今我們認可的與攝影攝像有直接關系的,是美國Agfa-Ansco公司發明的 Colorol技術,這是一種快速的可以直接得到色彩本色的技術,不再像以往那樣繁瑣復雜。直到1935年以後,由於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對自己作品色調(短片《海軍》)的嚴重不滿,柯達才得以大力發展並完善這一技術(注2)。
也即是說,在Colorol技術出現之後,如曼內斯和戈多夫斯基這樣拍攝短片的發燒友就已經確實存在了,而這個時間,是1928年。
再說戰地紀錄片的拍攝:
在彩色成像技術出現之前(即1830年),人們意識到影視帶來的沖擊與既往各種視覺表達並不相同,繼而產生了戰地攝影(War photography)這一全新的拍攝領域,期間較為出名的媒體是倫敦新聞畫報,通過將照片還原成木刻雕版後在印刷出來,他們甚至首次拍攝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場景。但由於達蓋爾銀版法的局限,人們只能拍攝靜態而非是動態,直到1874年,法國人發明了電影攝影機為止。
不過隨著戰地攝影行業的發展,各國都有意識的開始控制這一行業對外宣傳上的影響力,所以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軍記者出現之前,各國部隊中的通訊兵更多的在擔負基礎的圖文報道。而在隨軍記者出現之後,他們所做的還包括了對戰地攝影攝像的拍攝和後期影像資料的甄選和宣傳上。在中國,負責這方面紀錄的是中國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現為中央電視台新影製作中心)
此類記者的代表,無疑是如1913年出生的羅伯特·卡帕,在對他的描述中,是用『開辟』這種詞語,因為在戰地記者被國際認可如紅十字會般受到保護之前,他們總是要一手抓鏡頭,一手抓槍桿的。而卡帕最知名的一句話就是「如果你拍的不夠好,就說明你(距離戰場)還不夠近。」
至於早期碩大無比的電影攝影機,只會讓這些戰地記者、攝影師們出現很高的死亡率(注3)。
題外話
在早期的一些戰報或偵查視頻中,有一些用軍用或私人飛機拍攝的視頻,當然也有偵查氣球和其他如軍用鳥類等各州手段。其中飛機和氣球是可能拍攝彩色膠片的,而一些單幀的照片會處於某些目的被獨立提取出來通過染色製作成彩色膠片並被沖洗成照片使用。目前這種方法仍然被採用,因為人們發現彩色比黑白更易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所以彩色修復也成為了如今早期彩色戰地紀錄片的一大重要來源。
注1:這應該是最易被找到的一張圖片,常被用於靈異文章中。
㈡ 這年頭拍一部戰爭電影,究竟有多難
大約二十年前,導演羅蘭·艾默里奇看了部關於中途島海戰的紀錄片,決定把這段歷史拍成電影。
打動他的主要有兩點,一是當年美國以弱敵強的故事很有趣復雜,二是飛行員駕駛俯沖式轟炸機在最低點投彈的搏命時刻——他一直想再現這種英勇場面。
《無恥混蛋》中割頭皮的布拉德·皮特
恐怖片——你知道電影里,納粹搞過多少邪惡實驗嗎?去年的僵屍片《霸主》屬於“甭管怎麼胡編把鍋甩給希特勒就對了”之範例。
邪典片——你知道有多少部片名帶“納粹”或“希特勒”,本質上只是變著法蹂躪大波妹的剝削電影嗎?哦對了,想拍“手撕鬼子”的出門右轉去橫店。
我們故意把戰俘營里的故事(不包括蹂躪大波妹那種!)放到最後,這其實是個很重要的類型,但本身又跟其他戰爭片有所區別,就不展開說了。
無論《大逃亡》、《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還是《桂河大橋》,這些經典片都借拘禁講自由,借屈辱講尊嚴,借文化沖突討論人性,早已跳出了“囚籠”和“戰場”這些設定。
㈢ 電影戰爭片是如何拍攝的
無論是大規模群演加煙火效果。還是特效綠背合成。無疑都是錢堆出來的。
㈣ 怎麼在家拍二戰電影
1939年爆發,1945年終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7000萬人喪生,二戰不僅建立了世界新秩序,也留下了人類最慘痛的回憶。而圍繞二戰的歷史,也誕生了無數電影經典。傳統的二戰電影往往有宏大場面(如:《拯救大兵瑞恩》)、塑造復雜的戰爭英雄(如:《巴頓將軍》),並借極端的戰爭環境來反思人性(如:《辛德勒的名單》)。以下,我們就來為您盤點歷久彌新的二戰片有哪幾種拍法呢?
代表影片:《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槍林炮火會形成視覺疲勞,一味的控訴也會使人麻木。因此,有一類二戰電影雖然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卻散發出奪目的人性光輝。1993年上映的《辛德勒的名單》和2002年問世的《鋼琴家》便是主打「溫情風」的經典。
《辛德勒的名單》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在二戰期間通過賄賂軍官大發戰爭財,德國戰敗前夕,他卻開出了一張1200人的名單,傾家盪產挽救猶太工人的生命。聰明的斯皮爾伯格,並沒有使用什麼戲劇性的花招與轉折,僅僅通過克制而又富有激情的鏡頭語言,就將情感沖擊力升華到最高潮。
《鋼琴家》身為猶太人的斯皮爾伯格在敘述這段歷史時,無疑是宣洩的。而身為法國大師級導演,羅曼·波蘭斯基在拍攝《鋼琴家》時,則飽含著深沉和含蓄。一位納粹軍官,因為廢墟中的一首鋼琴曲,摒棄了對猶太人的成見,一直保護這位鋼琴家到戰爭結束。
代表影片:《美國隊長》《X戰警:第一戰》二戰題材也有自己「另類」的一面,為了製作噱頭,即使導演編劇們一手編造,公然違背歷史,卻也能夠讓影迷津津樂道。超級英雄電影中摻合點二戰元素,便是這種做法的典型。
《美國隊長》2011年上映的《美國隊長》的原型來自於美國二戰士兵奧迪·墨菲。1924年6月出生的墨菲1942年報名參軍。由於身高僅1米65、體重49公斤,他的努力僅僅換來旁人的冷眼嘲笑。歷經周折,墨菲終於加入了陸軍。在二戰中,墨菲卻屢創輝煌戰果,曾一人射殺了240名德軍,從而被譽為「史上最強士兵」。漫威根據他的事跡改編成了真人大電影,片中,還虛構出了大反派「紅骷髏」,他號稱是德國納粹秘密組織「九頭蛇」的領導人,面目猙獰可怖,專搞恐怖營生,是希特勒的左膀右臂。
㈤ 戰斗片怎麼拍攝的
有關爆破場景的都是請教軍事專家來搞的
㈥ 美國人怎麼拍伊拉克戰爭電影的
事實上,就像《拆彈部隊》一樣,都是在伊拉克附近國家拍攝的,而在伊拉克國家內,自然是禁播的,當然,依他們的生活水平看這些片的可能性也不大。總而言之你想問的問題就是怎麼拍的,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是在鄰近國家比如伊朗拍的,而演員用伊朗人跟用伊拉克人實際上是看不出來的。
希望這個回答你滿意,
㈦ 八一電影廠的戰爭片是怎麼拍的好真實
八一電影製片廠本身就是屬於咱們國家的軍隊附屬企業,其存在並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而是以宣傳及傳承人民解放軍歷史為目標。那麼既然要宣傳和傳承人民解放軍歷史,對於戰爭場面那自然也可以利用到部隊資源來進行實戰化拍攝,像當年的大決戰系列電影就動用了人民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和裝備,那麼不用特效的實際拍攝,自然會要比特效拍攝的效果更為真實也更有震撼力了。
㈧ 美國的那種大型科幻戰爭片是怎麼拍的
舉個例子,比如變形金剛中,F22被擊落的畫面,這是電腦特技做出來的,還有汽車爆炸,相撞,或是被掀飛,這些都是用的是真正的汽車,通過一些特技來實現的。現在的電腦特技在美國電影中用的越來越多,這樣做出的效果會給人一種視覺的沖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