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賞析
(一)
說實話,我一直對法國電影心存敬畏。沒看正片之前看故事梗概,感覺不過是一個簡單的司空見慣的師生故事而已,而這么乏味老套的架構,大概也脫不了我想像中的法國藝術片慣有的面目可憎。
然而我錯了。這是一部輕松愉悅,並給人帶來實實在在的藝術享受的電影。它一點也不壓抑沉悶,而是活潑輕快的,還略帶那麼一點詼諧幽默,但它也不會像通常的法國喜劇片如《鬱金香芳芳》那樣的聒噪吵鬧。它是潮濕溫暖的記憶,是輕輕飛揚的柔風,你就那樣蒼白地面對它,不會喜悅,也不會悲傷,只會感動,而且是回味無窮的唏噓感動,像我,則更會心存感激。
我終於成功而完整地看完一部法國文藝片,這是我的奇跡,而改變我對法國電影的普遍刻板印象,則是《放牛班的春天》的貢獻和可喜之處吧。
(二)
這部電影當然也不會是深奧晦澀的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老師來到一群野性難馴的孩子中間,接下去會發生什麼故事,我們基本上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但馬修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在於,他的懷才不遇和落拓,他的悲憫和眼底溫柔,乃至他暗戀學生的母親,滑稽幽默的言行舉止和非常顯眼的禿頭,都使他像個善良而和藹可親的父親。他不是完美的,但是立體生動的,是一個說服力很強的可親可信的老師形象。
至為關鍵的,是馬修真正懂得開啟孩子的心靈。
在他到來之前,"池塘之底"是一個典型的專制殘暴的寄宿學校和教育制度的縮影。哈珊校長及他以下的教工,都是暴戾而簡單片面的,一概地只看到孩子們叛逆、偷竊、抽煙、打架的一面,也習慣了用嚴厲的懲罰方式如禁閉、毒打虐待學生;而學生在皮球效應下也反彈得更為厲害,總是想方設法地報復整蠱老師,也因此導致師生間日益緊張的關系氛圍。從純粹意義來說,"池塘之底"不像個學校,而是師生間,成人與孩子間冷漠對峙的戰場。
馬修來了之後也只不過是一個新學監,他無力全面地改變現狀,卻可以對犯錯的學生寬容地放一馬,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挽回孩子的尊嚴。更重要的是馬修懂得尊重每一個孩子,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才能和天賦。他組建合唱團,分析每一個孩子的音色,給他們安排合適的角色,用老話來講,是懂得因材施教,人盡其才,其實也是在暗示、激發每一個孩子,讓他們認識到自己有他人所不可替代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人生社會中找尋到自己的位置。導演克里斯-巴哈蒂自己解釋說這部電影要講的就是生命的意義。就這點來說,馬修可謂是孩子們真正的啟蒙導師,也因此馬修能夠漸漸贏得孩子們的信任,獲得他們的真誠依託。影片最感人的橋段是馬修離開"池塘之底"時帶走了佩皮諾,那一天剛好周六,終於圓了佩皮諾在周六可以等到"父親"的願望。佩皮諾跟馬修的離去,是對馬修所施行的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報。而莫杭志後來成為著名的音樂家,更是馬修教育理念頗有成效的明證。
與之相對照的是,影片還設置了蒙丹這一角色,他被心理學家作為試驗品投送到"池塘之底",因為"實驗品"的特殊身份和更惡劣的品性,他沒有得到應該的關愛,而是遭遇更過分的歧視和虐待,還被誤會錯怪為盜竊學校10萬法郎資產的小偷,懷恨在心的他最終一把火燒了學校宿舍。這種暴力舉動可以說是對專制教育制度的最直接而又極端的報復和抗議。如果我們撇開庸俗的教育話題不談,也可以從中看到導演的人文關懷。
本片導演的叔叔,更著名的導演雅克•貝漢說:孩童時代的面孔,連同內心深處的情感對我們是如此珍貴,以至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時期的記憶永遠無法磨滅。聯系本片那些心靈有著缺陷的孩子,其實他們內心深處記住的是兩種截然對立的回憶:他們的不幸是他們或者因各種原因(比如"二戰","二戰"也是成人發起的戰爭)被成人拋棄,或者逾越了成人世界制定的規則,辜負了成人對他們的暫時期望,就被以哈珊校長為代表的成人世界排斥在自由正常的生活之外,承受粗魯殘暴的辱罵、毆打或者禁閉。這種愚蠢野蠻而形而上的處理方法給孩子們帶來的是顯然是更大的心靈災難。蒙丹的縱火,便是最明顯的反面教材。孩子們的幸運在於他們遇上了馬修。馬修的偉大或者說可貴之處就在於他真正懂得與孩子進行心靈的對話與溝通。他的民主平等意識,他的寬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縷縷春天的陽光,撫慰照耀孩子們殘缺受傷的心靈,還給他們一個明媚溫暖的未來與世界。這兩種記憶,相信也是深植於作者心中的經歷感慨和本片的故事來源及情感源泉。
(三)
現在來看,馬修的確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教師形象。影片中那個乾瘦的數學老師也懂音樂,可是他並沒想到可以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音樂帶來的快樂,而是一天天麻木下去,到最後連說笑也不會了;哈珊校長也聲稱他有教育夢想,可是他此刻只是個人人討厭的自私、虛偽、邀功諂媚(在公爵夫人面前說組合唱團是他出的主意)的暴君。馬修之所以贏得尊敬,是因為他在對待孩子問題上有與眾不同的足夠的信心與耐心。而他慧眼識天才,發掘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和個性,開啟他們的音樂智慧,這都不是常人能做到的。眼界再放寬一點,不是每個不幸的孩子都可以遇到馬修這樣通情達理的而且還是音樂家的老師的,盡管有點落魄。
所以馬修終究是一個帶有理想色彩的被寄託了美好願望的人物形象。他也不再是"失敗的音樂家,失業的學監",而是心靈救贖者和光明使者。這也許是因為導演自身有幾十年的音樂修養的緣故,音樂及音樂家的作用有所美化而誇大。但不可否認的是,本片的音樂也因此運用得出神入化,不僅絲絲入扣地銜接劇情,而且烘托影片氛圍,推動劇情發展,是音樂與劇情結合得相得益彰的絕佳典範。
片中共出現三首完整的插曲,都是抒情柔緩的優美之作,分別對應故事敘述的時間與節氣,從寒冬到初夏,也逐步反映音樂漸漸融化孩子們冰封的心靈,影片的整體情緒也隨之漸趨歡快明朗。如"在迴旋的風中轉向,展開你的翅膀,在灰色晨曦中,找尋通往彩虹的路,揭開春之序幕""夏日的微熹,驛動的夢,我的心燃起,驟然飛舞飄離大地""歡樂的震顫,一切在跳躍,榮辱恐懼拋諸腦後,遠離孩子們的困擾,無窮哀傷全無蹤影""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等等,從這些歌聲中可以聽到孩子們對音樂及馬修的感恩,也似乎可以聞到他們漸漸開朗樂觀的氣息。而音樂及馬修作為身處"池塘之底"的(黑暗中的)孩子們的指路明燈和希望之光的隱喻,也是昭然若揭。尤其第二首歌響起的時候,整個校園似乎都被空靈悠揚的童聲清唱包圍,沉浸在聖潔的音樂世界之中,"池塘之底"曾經的陰暗和殘酷好像一掃而光,一切都是如此的祥和安樂,連數學老師也跑來為孩子們伴奏,而一向不近人情的校長,竟也自顧自地在辦公室里學孩子們折紙飛機玩。可見音樂的感染力之巨大無窮。
如果有這部影片的原聲碟,我推薦收藏。
影片在音樂之外的其他方面俱表現出色,尤其是對節奏和整體基調的把握非常純熟,一點也不像初次出手的作品。導演敘述之流暢,轉場之自然,情節之清晰利落有條不紊,都顯現出手法嫻熟功底深厚,如果不是因為導演出身電影世家,耳濡目染,便是藝術相通,天分過人。要拿華語片來比較的話,處女作即能達到這種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的風范,似乎只有李安的《推手》才有相似感覺。《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首優美抒情的人性贊美詩,就是不知假使離開音樂題材,克里斯-巴哈蒂是否還會有如此過人表現。
⑵ 急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的精彩片段
塊快結束的放飛機
⑶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影評
《Les Choristes》,「放牛班的春天」,名字譯得很巧妙,單是讀著都漾出善意的笑。樸素流暢的影片,連顏色都很節省,盡是飽和度很接近的灰,讓眼睛保存著氣力幫助嘴角表露快樂或悲傷。
真誠的電影總是能牢牢抓著你,聲色具備的100多分鍾後,靈魂才還給自己,任由你品評褒貶,它卻矜持孤傲的站在一邊,冷眼旁觀事不關己。憤怒的咆哮、感動的涕零,發泄的和收拾的都是屏幕前的自己,看似沒始沒終的循環,催化劑是電影。此時的我反芻般回味著那個100多分鍾。沒有奪人的漂亮演員,沒有花哨的特技拼湊,幾個稚氣未脫的「問題」孩子,一位已經禿頭的老師,再加上干凈簡單的音樂,涓涓的流淌故事,引不起激烈的哭笑,笨拙的把稜角銼的溫和……克雷芒馬修是一位熱愛音樂的鄉間教師,任命到一所再教育學校任教——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問題學生收容中心,充斥混亂暴躁。這里的校長老師愁雲慘淡,臉上都是刻板乏味的線條,謾罵和體罰是師生之間唯一的交流。可愛的新學監無何奈何的看著學生惡作劇一幕幕上演,直到某一天偶然發現孩子漂亮的嗓音。很自然,難得的共鳴,歌唱中的孩子眼神恢復了清澈干凈,師生在歡娛的五線譜上學會了理解、寬容和愛。
很寬泛的主題,但是,消沉灰暗到積極明朗的轉變由不得我無動於衷。反復回放著安睡前宿舍里合唱的片段,主唱男孩眼波流動的感恩,馬修離職時窗口飄飛的載滿孩子幼稚字體和深沉思念的紙飛機,一張張象被時間氧化變黃的舊照片。他們是應該相互感謝的,孩子們幫助馬修迎來了「自己的創作春天」,料想更是讓他收獲了看到他們改變的成就感;孩子們該感謝這樣一位伯樂,挖掘出美麗的歌聲,還有比歌聲更美的嶄新的自己。音樂的確功不可沒,簡單的跌宕成就了劇烈的變化。若是馬修換做畫家、球手,或者其他什麼職位呢,孩子們應該也會很美,愛,才是至根本的語言。或者之前出現或者合作中生成,漸漸就成了依靠信賴,顏色似乎都清新起來。
電影中總是成就讓人側目的感動,因為現實中的貧瘠,所以讓我在這里口乾舌燥樂此不疲的絮叨。寫這段文字時,一直放著電影音樂,還是會輕易陷入宛如天籟的合唱中,一段簡單的快樂,陶醉了他們,又迷醉了多少回自己。
其實我很喜歡看電影,但是總有些把電影當《故事會》看的感覺,或笑或哭,或感動,或郁悶的跟著鏡頭進入別人的生活個把鍾頭後,關機,繼續自己無聊的日子。並沒有想過去寫下那些電影帶給我的思考。最近突然有了沖動,想細細的品味一下那些美麗的畫面後留給自己的感動。不為什麼,或許為了讓自己重新嘗試有大腦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法國電影,充滿天籟童聲,充滿溫情,讓你靜靜流淚的電影。但是我卻在眼淚落下後,變的羞愧,因為整部片子,其實都是一個自私孩子的美夢。
讓我們來看一下影片中的那些人物。
馬修老師:一個其貌不揚,內心善良,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多年顛沛流離仍然無法在音樂上取得成就後,來到「池底學校」當老師,面對一群無法無天的問題兒童,選擇了用音樂來感化他們,在音樂的感召下,孩子們內心中陽光的一面慢慢呈現,但他最後卻被無能而殘暴的校長趕走。
其實馬修老師就是一個臆想中的理想父親形象,他對我們很好,允許我們犯錯,從不用粗暴的手法來對待我們的胡鬧,善於發現我們的優點與潛力,並且鼓勵我們,指導我們。但是他卻不是一個成功人士,只是芸芸眾生中極平凡,極普通的那一個。這樣的父親,一方面會讓我們的童年充滿溫情,另一方面卻又不會帶給我們壓力,我們不用擔心處於他的陰影之下,多年以後,已經功成名就的指揮皮埃爾回鄉後初見同樣兩鬢斑白的佩皮諾時,已經忘記了那個謝頂老頭的名字。這說明自私的我們把他的那些春風化雨都視做理所當然,無需報答,那些其實改變我們生活的重要時刻,在成功後已經被漸漸遺忘,我們記得有那個人,但是我們卻已忘記他所做的一切,這樣我們才能驕傲的告訴自己,我所取得的所有榮譽,都是靠我自己,我不欠任何人。這樣我們就不再需要感恩。
校長:一個混在校長職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其實就是黑傑克在《搖滾學校》中說的「當家」的化身。他時時刻刻都在將自己的權力運用到極致,在他的天地中,你只能選擇服從,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馬修老師剛到學校時,見面幾句話,就將他的性格暴露無遺,比如回話時候要加上校長大人。校工受傷時,他毫不動情,甚至懷疑流血的老頭是在裝可憐。在他的世界,無所謂善,無所謂美,只有利害關系,對我有利的,就是好的,對我有威脅的,那就是壞的,是絕對不允許的。他代表了我們對主流社會的恐懼和蔑視。我們小心翼翼的生活著,防備他的「犯錯,處罰」原則,但是私下裡我們用最惡毒的語言攻擊他,偷他的錢,燒他的房,不屈的與其斗爭。雖然這斗爭是破壞,但是只要能讓他焦頭爛額,大發雷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皮埃爾的媽媽:美麗優雅的單身母親,讓可憐的馬修老師愛過痛過,最後尷尬的坐在街頭的咖啡桌邊目送她搭上那機械師的汽車遠去。這也是我們潛意識中的母親形象,美麗,並且永遠美麗,無條件的愛我們,為我們含辛茹苦,我們認為母親只是屬於我們自己,所以,在片中,其貌不揚的老好人馬修老師只能單相思。因為平凡普通的馬修只能像父親一樣的對我們,但是不能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他的相貌,他的職業都不配真的成為我們的父親。因為,他實在太平凡了,自命不凡的我們拒絕這樣的人,但是我們不拒絕他像父親一樣的愛護我們。其實沒有人可以做我們的父親,最後母親為了我,把自己喜歡的機械師也放棄了,一生孤獨終老。捍衛了我們心目中聖母般的貞潔形象,可是我們呢?直到母親去世才回到故里,這之前,我們真的還記得媽媽嗎?我們是否體會到她為了我們放棄了太多的幸福,這樣是否公平呢?
皮埃爾:電影的中心人物(首先他引出整個故事,另外,請注意合影的時候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正中央),「天使面孔,毒蛇心腸」,那位離開的老師這個評語前半句真實,後半句就有些惡毒了。他只不過是個敏感,自尊,些許自閉的孩子,就如我們一樣。既然得不到「當家」的贊揚,那就成為同類的偶像,將創造力化為破壞力,蔑視一切主流價值觀,包括真的,善的,美的,為了反抗而反抗。固執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和我們一樣,因為害怕被拒絕,不會主動的去要求什麼,但是我們會為自己喜歡的事務偷偷努力,如果被人贊賞,則會更專心的去學習,因為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有能力會做到最好。他和人的相處都是平等的,包括馬修老師,並不會因為他是改變自己的伯樂而過多接觸,他永遠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一方面因為他的清高,一方面也是因為他的敏感多疑,他認為「他人即地獄」,甚至對自己的母親也不是完全信任,影片中當壞孩子孟丹造謠侮辱他的母親時,他毫不畏懼的迎上去和比他高大許多的孟丹廝打起來,但是,接著他就跑出了學校,在母親工作的餐館外冒雨凝視,為什麼他不走進去呢?因為他想做一個觀察者來偷偷確認他母親沒有做那些傷風敗俗的事情,他做出這樣的舉動也是值得原諒的,畢竟他是一個私生子,在他的成長歷程中,各種風言惡語,造謠中傷一定沒有停止過,這是他一生都沒有解開的結,甚至功成名就之後,因為對別人的不信任感,他選擇了獨身(參加母親葬禮時孤單一人)。當他發現馬修老師愛慕他的母親時,他從樓下扔出了墨水瓶,警告馬修老師不要再接近。是的,他不希望任何人接近他的母親,這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影片結束時,馬修孤單的走出校門,皮埃爾只是和其他孩子們一起扔下紙飛機,並沒有更多的表示,因為他是皮埃爾,因為他是我們。
佩皮諾:他代表了我們的童年印象,傻乎乎的小孩子,但是還喜歡耍點小聰明,考試的時候,故作老套的跟鄰桌套近乎,卻得到一個5+3=53的答案。是啊,這就是我們的童年,被人欺負不知道如何解決,只有等待長輩的救助,自己認定的希望就會永遠等待。在照片里,他位於第一排的正中間,正好在皮埃爾的下方,暗示著那是一個過去的皮埃爾。讓過去的皮埃爾跟隨馬修老師離開學校,正好能滿足我們虧欠馬修老師的地方,畢竟有一個孩子跟你走了,把你當作父親,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其實我們也需要一個父親,但是我們不敢或者不願承認,只有懵懵懂懂,不通世故時,我們才會安享最朴實無華也是最真的世間大愛。
體育老師:一個哥哥,雖然有時候會修理我們,但是關鍵時刻他會站出來保衛我們,比如面對孟丹,他會說:「不服氣來找我!」。發現三個孩子和馬修老師在廁所的時候也會嚴厲警告馬修老師。沒有柴火洗澡時,他幫我們偷校長的,當馬修老師被趕出學校的時候,也是他去揭露校長的醜行。總之這是一個替我們出頭的不愛說話的大哥。
校工:一個被我們欺負的老好人,可以讓他出醜緩解我們的壓力。
看完這些,你是否和我一樣,發現整部影片都是一個自私孩子的夢呢?因為所有的情節,所有的人物設定都是以皮埃爾來設定的,只有他的幸福與自由,別人的生活全部都是他的陪襯,所以我得出這個結論,如果你們要說那句馬修老師對體育老師的話:「你怎麼只看到骯臟黑暗的一面?「我也要用體育老師的那句話說:「在這?是的!」
⑷ 放牛班的春天 片斷描寫
樓主應該還是自己去看看比較好,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
不過你如果沒有時間的話,我就說一小段吧。
在電影中有很多合唱的片段,但最出彩的無疑是最後在公爵夫人面前表演的集體合唱。演唱的曲目是哈默的《黑夜》。
在此前的排練過程中,馬修老師發現皮埃爾因為自己的天賦而產生了一些驕傲自滿的情緒,並且認為他的症結在於他對於任何事情都不能抱有感激的態度。所以他設計和其他同學一起假裝把皮埃爾排除在合唱的陣容之外,並取消了原本屬於他的獨唱,這讓皮埃爾的情緒受到了打擊,在公爵夫人面前的表演開始前,所有人都列隊完整,但只有皮埃爾一人漠落的站在廊柱旁,公爵夫人問及他,馬修老師答到:「他是一個特例。」
但是,當合唱進行到原本該他獨唱的地方時,馬修老師示意合唱暫停,他望向皮埃爾,示意現在是屬於他自己的獨唱時間,皮埃爾用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馬修老師,眼睛裡分明寫著感激,就這樣,在所有觀眾、同學和馬修老師的注視下,皮埃爾用他那彷彿來自天籟的聲音完美的詮釋了那段獨唱,唱歌的時候眼睛裡噙滿了淚水,旁白音此時響起,用馬修老師的口吻說到:「我在他的眼睛裡第一次看到了感恩。」表演順利結束,公爵夫人非常滿意。
這是純屬原創的,如果樓主滿意,一定要加分給我啊!
⑸ 看過《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電影
現代師表有誰能做到像片中的馬修老師一樣的教導學生,關懷學生呢?況且,它可是教輔育院的學生呢!
沒有人天生就是壞的,只有在環境的逼迫下才會使人變壞,就像片中一群調皮的野男孩他們不是天生頑劣,事實上是因為沒有人給他們機會,由於馬修老師,一群被認為應該被拋棄的孩童,重新拾起了希望,大家終於找回了自信心。
電影中,輔育院的名言是「犯錯,處罰,關禁閉」,我認為這是不對的,也許是因為我也是學生,我覺得犯錯被打不一定會讓我們知道錯在哪哩,要怎麼改過來,如果可以給我們時間,教導、改正我們的錯誤,改正錯誤,了解正確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不久前,我們的教育部長也承認,台灣是個體罰教育的地方,就連他自己十八歲出來當老師的時候,也是這樣教育小孩的,不禁想問,不打不成器適用於每個人嗎?或許有許多家長會這么認為。
我覺得,打出來的小孩並不會是好的,馬修老師的作法,我非常贊成,小孩也需要尊重,而再片中他不但不用體罰,並且使小孩得到教訓,也得到一種被原諒的幸福。
這部電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它的愛點亮一群調皮搗蛋孩子的生命,讓他們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藍天!馬修老師用音樂啟發孩子,讓這群也孩子個個成為發光的小天使,並擁有一生受用不盡的珍貴寶藏。
影片在描述一位充滿愛心的「馬修老師」,它認為沒有人天生就是壞的,小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讓小孩得到被原諒的幸福。劇中我最喜歡馬修老師他不顧院長反對,硬是要將學生組一個合唱團,它發覺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樂天份,它要讓這群小天使高聲歡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參加合唱團的男高音莫翰奇,但他老是在掃地時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馬修老師聽見,覺得悅耳動聽,於是安排一場獨唱,獲得全場觀眾的贊賞。
整場電影享受在悠揚的歌聲中,合諧的唱詩班,這群孩子從一開始不服從馬修老師,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經常氣得馬修老師七竅生煙,到最後孩子非常喜歡馬修老師,感謝馬修老師沒有放棄他們,讓他們唱出自己的天空。
放牛班的春天在敘述:有一位代課老師的班級,每到上課時間,都吵吵鬧鬧,一會兒在黑板上亂畫,一會兒罵老師禿頭、亮光頭,老師也笑笑不當一回事。
之後,從少年感化院那邊,轉來一位需要輔導的學生,老師發現每一位學生都很有音感,於是想組一班合唱團,可是有其它老師不贊同,認為是浪費時間和體力,最後老師用他的愛心和耐心,感動每一位學生,把合唱團辦得有聲有色。
有一天來了很多客人,想要聽各位同學的歌聲,就在這個時候,有位家長就看見,怎麼大家都在唱歌,旁邊那位同學卻被罰站呢?這時候同學說因為丟墨汁而被老師罰站,最後老師也讓他自個兒獨唱,他唱了一首「夜晚」,歌聲實在悅耳動聽,非常感人,大家聽了都贊不絕口。
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後,影片里的情景讓人覺得很溫馨又感人,雖然他只是個代課老師,他卻用全部的愛和關心,去教導每一位同學,從不放棄他們,有這位脾氣好又有愛心的好老師,大家應該要好好珍惜,不要讓老師失望才對。
⑹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為什麼要特地描述學監對學生母親有好感的片段
我認為更能突出馬修的性格特點。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而其中他個人的感情部分的描述,則更突出說明馬修是個有感情的人,有愛心的人。
你認為特地描述對學生母親的好感有必要嗎?
⑺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部分
①馬修請被前任教師評價為「天使的臉蛋,魔鬼的心腸」的莫杭治監管課堂秩序。沒有任何諷刺與挖苦,極盡幽默、贊美之能事(「嚴肅的先生」「時髦的打扮」「酷哥有領導才能」)。可惜,當他處理好樂格克事件後回往教室,卻發現莫杭治在黑板上畫出了他的肖像速寫。面對這一場景,可以處理出不同水準來。或是依據學校的「行動—反應」原則,禁閉三天,給學生們來個下馬威;或是以此殺雞儆猴,嚴懲恐嚇抽打;或是進行思想教育,反省檢查……而馬修卻選擇了寬容的力量,他因勢利導地還皮埃爾一個肖像素描,並滑稽地漫畫式。
②馬修請孩子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理想的職業。教室地出人意料地靜!誠然,這群早已聽從野性的呼喚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靈魂,沒有晤對過自己的心靈。現在,馬修要他們重新拾起早時的夢想,重新撿回屬於自我的人格尊嚴,不知是晴天霹靂,還是久旱逢霖?不過,大家都很用心,也許他們看到幽晦的上空出現了罅隙,一束生命的光芒正輝映在他們的心靈之上。惟有佩比諾,仍在彷徨躑躅。馬修輕輕蹲下身體,一隻溫暖的大手,輕輕搭在他的肩頭,耐心地軟語詢問。(如此尋常的動作,卻傾瀉出無限的智慧與力量。可惜,時下的教師久違了!)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可笑滑稽: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
③然而,當馬修與皮埃爾的母親並肩交流時,有著嚴重「戀母情結」而又被蒙丹蠱惑的皮埃爾,竟然將一瓶墨汁倒潑向馬修,犯下了無可饒恕的錯誤。盡管暗戀著他的母親,也格外垂青他的天賦,馬修還是適時而果斷地懲罰了他——去掉皮埃爾的獨唱部分。美麗的東西,在即將失去時方覺它的珍貴。在皮埃爾倚柱懺悔,茫然若失的眼神中,我們看到真正教育的魅力。當合唱團在表演哈默的《黑夜》時,馬修又寬容而智慧地將手伸向他,這時我們看到皮埃爾完美地契合著指揮的節拍。在他的眼神里,馬修讀到了自豪,被諒解後的快樂,還有,對於他是第一次,懂得了感激。
④當馬修再次拎起飽經滄桑的皮箱遠去,而嘆惋這些孩子的謹慎看起來更像是冷漠的時候,我們看到一隻只飛機從窗口飛降下來,折疊的飛機上寫滿充滿個性而深情款款的語句;也看到一隻只尚且幼小的小手在空中飛舞,似是告別,又似是追索未來。在那一刻,馬修感覺自己的每寸肌膚都透出了愉悅和樂觀。作為教師,其存在的意義與享受的幸福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