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有什麼風格特點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的風格特點是:
小津的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現代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態人情。他表現的現代日本風俗,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描寫,而是通過電影的技巧把它統一在一種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現。即使是外國人對這種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緊張感、層次感和幽默感也會很容易領會。
他熱愛生命,對鏡頭下的人物既是憐愛也灌注無限深情。他的電影繼承了被美國電影所淡忘的一些東西,並把它作為一種日本式的美而予以完善發展。
人物評價:
在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
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https://pan..com/s/1Ke2Ib27w6fsVVZjaRMqPYg?pwd=1cah
釀酒屋主人萬兵衛(中村雁治郎 飾)妻子過世,育有兩女文子與紀子(司葉子 飾),兒媳秋子(原節子 飾)寡居多時,公公家的親戚好意為其牽線,但秋子似乎並未上心。
❸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有什麼風格特點
在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❹ 誰能給我小津安二郎的簡介和作品的詳細介紹
小津安二郎(1903.12.12~1963.12.12),日本電影導演。幼時喜歡繪畫,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的蒲田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助手,1926年任副導演。1927年8月任古裝片部導演,第一部作品為《懺悔的白刃》。2009年11月20日,日本權威電影雜志《電影旬報》為紀念創刊90周年,而評選選出的「最佳日本電影與外國電影TOP10」榜單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擊敗《七武士》奪得最佳日本電影稱號。
❺ 小津安二郎獲得過奧斯卡獎嗎
沒有獲得過。
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1903.12.12~1963.12.12),日本電影導演。幼時喜歡繪畫,1923年進入松竹公司的蒲田電影製片廠當攝影助手,1926年任副導演。1927年8月任古裝片部導演,第一部作品為《懺悔的白刃》。
2009年11月20日,日本權威電影雜志《電影旬報》為紀念創刊90周年,而評選選出的「最佳日本電影與外國電影TOP10」榜單中,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擊敗《七武士》奪得最佳日本電影稱號。
小津安二郎一生創作了54部作品,雖部分散佚,仍有30餘部存世。從細微之處觀察生活的幸與哀,總在省略和留白之處讓觀者體會人生的無奈或明朗。
超低機位構圖、凝滯鏡頭下的細膩畫面等,建構了他獨特的視覺美學。小津的這份「餘味」,或許在不同年代影人們的「念念不忘」中,「必有回響」。
在小津安二郎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
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❻ 請介紹一下日本電影《秋刀魚的味道》
《秋刀魚之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fpADc6KGgpHbmDmwluTx9g
《秋刀魚之味》是由小津安二郎執導,笠智眾、岩下志麻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老人平山的家庭生活和嫁女的過程。該片於1962年11月18日在日本上映。
❼ 小津安二郎的演藝經歷
1927年,因為偶然的機會,小津安二郎拍攝了電影處女作《懺悔之刀》,這是其唯一的古裝片。
1929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了由高田稔、田中絹代主演的劇情片《我畢業了,但…》。
1930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二葉香穗瑠主演的劇情片《我落第了,但…》。
1932年,編導了由齋藤達雄、青木富夫主演的劇情片《我出生了,但…》。
1933年9月7日,小津安二郎編導的劇情片《心血來潮》上映,該片是喜八系列的第一部,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34年,拍攝了由坂本武、飯田蝶子主演的喜八系列第二部《浮草物語》。
1935年,日本文部省以教育片宣傳本色傳統文化,邀請松竹拍攝歌舞伎演員尾上菊五郎六世演出的《鏡獅子》,該片由小津安二郎執導。影片上半無聲拍攝,後半轉到幕前的演出,同步錄音。這是小津最受爭議的作品; 11月21日,小津安二郎拍攝的喜八系列的最後一部《東京之宿》上映。
1936年,小津安二郎編導了首部有聲電影《獨生子》。
1937年3月3日,編導的由齋藤達雄、粟島墨子主演的家庭喜劇《淑女忘記了什麼》上映; 9月10日,35歲的小津安二郎作為預備役軍官伍長被徵召人伍,隸屬華中派遣軍直屬軍部野戰瓦斯部隊第二中隊;9月24日,他從大阪上船,29日在上海登陸,直接投人淞滬會戰。上海之戰結束後,小津隨部隊進攻南京,隨後一直轉戰中國的華東、華中各地,直到1939年7月服役期滿歸國。
1941年,編導了由藤野秀夫、葛城文子、三宅邦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戶田家兄妹》,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最佳電影。
1943年6月,小津安二郎再次應征,被派往東南亞戰場。這回他不是一名普通士兵,而是作為軍部報道部電影班成員,參與日軍的宣傳報道工作。日本戰敗後,他在新加坡隨日本軍隊投降並成為戰俘,於1946年歸國。
1947年,小津安二郎拍攝了戰後第一部作品《長屋紳士錄》。
1949年,小津安二郎跟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再度合作,推出了《晚春》,該片標志著小津安二郎電影的成熟。此片被列為日本當年十大最佳影片的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1年,小津安二郎執導並參與創作了劇情片《麥秋》,最終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一位,並入選日本電影名片200部。
1953年11月3日,執導的由原節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家庭倫理電影《東京物語》上映,影片展示了傳統的大家庭制度正在無可挽回地走向緩慢解體的過程。影片獲第1屆倫敦國際電影節薩瑟蘭獎。
1958年,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拍攝了《彼岸花》,該片被日本《電影旬報》選為年度十佳影片第三位,小津安二郎也因此獲得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章。
1959年,拍成彩色版《浮草》,描繪的是江湖歌舞伎藝人的生活和情感; 同年獲日本藝術院賞。
1960年,拍攝了《晚春》的翻版《秋日和》,並以此獲得第8屆亞太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62年,執導了由岡田茉莉子、杉村春子主演的劇情片《秋刀魚之味》,該片是小津安二郎過世前最後執導的作品,獲選日本《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1963年,小津安二郎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首次獲此榮譽; 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因癌症病逝,與前一年去世的母親一起葬在北鐮倉圓覺寺中。
❽ 小津安二郎簡介
小津安二郎在一九○三年出生,一九六三年與世長辭。剛好是整整一個世紀以前的人。他熱愛生命,對鏡頭下的人物既是憐愛也灌注無限深情。他拍大學的生活,拍父親的故事,拍溫暖的家庭,可諷刺地,他沒上過大學,父親在生時很少和他同住,他也終生沒娶,一輩子只和母親一塊生活。他沒有的東西,卻都跑到銀幕上發光發熱。
他像天生的造影者,中學開始便一頭栽進電影,吸飽了西方養料,拍過幾部短片之後便在銀幕上弄出圓融的光與影。從草根題材拍到家庭畫面,從喜劇拍到悲情,流傳至今的三十多部作品,真的,居然沒有一部劣作。西方評論說這個日本電影大師最日本,但我們全然不覺;他拍家庭制度經歷巨變的上一世紀,但我們卻覺得那些故事彷佛說的,都是今天的自己。在高度敏感、洞察的目光之中,在簡潔美麗畫面的凈化之下,笠智眾和原節子他們的感情與故事,會跨越地域與時間,還教人思潮迭起……那種感動,或曰感觸,是看別的電影沒法比擬的。
小津安二郎生平
1903年12月12日生於東京。
十三歲時進入三重縣立第四中學校(現在的伊勢高校)讀書。他一開始便是「問題學生」,無心向學,不守紀律,又染上飲酒癖好。
他年紀輕輕便熱愛電影,尤其是美國影片。
1923年獲親人引薦,進入松竹蒲田攝影廠工作;在父親強烈反對之下,開始擔當攝影助手的工作,與清水宏、五所平之助等「未來導演」是同事。
1925年在陸軍後勤部服兵役,大部份時間在裝病。
1926年返回松竹公司,任大久保忠素之助導。未及一年,松竹總裁城戶四郎便邀他執導。第一部作品《懺悔之刃》是他唯一的古裝片,他很快便愛上了「現代劇」的題材;一九二九年開始在「庶民劇」方面顯露了他的才華,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早期作品頗受外國電影的影響,尤其是一連串的學生喜劇,以及好幾部警匪電影和通俗劇。
1936年開始大量拍攝有聲片,至中日戰爭爆發為止。他的影片在商業上並不算成功,但影評家對他卻頗為贊賞。一九三七年被征入伍,派往中國戰場任步兵伍長。兩年後,重返松竹公司,其後被調往新加坡拍攝宣傳大和魂的紀錄片,但他卻乘機盡情觀賞了許多沒收回來的美國影片。日本戰敗投降,小津淪為戰俘,六個月後被遣回國。
1949年與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重新合作,他後來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筆。
1958年拍攝《彼岸花》,第一次嘗試採用彩色膠卷。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了他三、四十年代的心愛作品,像《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是《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
1963年12月12日在他六十歲生辰病逝。骨灰被安放於北鐮倉的圓覺寺。
小津一生得到不少獎賞,例如五八年以《彼岸花》獲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五九年獲藝術院賞,六一年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六三年被選為藝術學院會員,是電影導演獲此榮譽之首次。
❾ 20世紀中期日本著名的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電影有哪些個人特點
小津安二郎。
小津1903年出生於東京,肄業於早稻田大學。自從他二十歲時進入松竹公司擔任攝影助理起,他所營造的就是一個完整的黑白默片電影時代。一切悲喜情懷都在靜默的黑白光影里緩緩呈現。到他轉入拍第一部有聲片《待到重逢時》為止,他已經拍攝了二十五部默片。
在他早期的默片中,基本上體現了一種克制而平易的喜劇風格。他把美國同時期的家庭題材的影片改編成日本電影,比如《懺悔之刃》《日本產吵架朋友》《戶田家的兄妹》《風范長存的父親》等影片,這些影片都是關於父子關系,兄弟情誼等男人集團式的感情故事。在小津的電影中,家庭親情作為一種近似宗教式的倫理而再三討論。
人物介紹:
小津電影中沒有女人的視角,女性角色僅僅作為臨嫁或離去的女兒而成為父親視野里的感嘆一種。研究者把這種女性視角缺失的現象解釋為小津一輩子未婚,與母親一起生活而造成的視野缺失。小津的前期電影達到了日本默片時期的最高成就。
後期電影仍然以其一貫的風格堅持了日本電影的傳統風貌。對於傳統家庭結構的挽留,以及對於寂寥失意的生命晚年的感嘆成為小津作品的戀戀風塵。
❿ 如何評價小津安二郎的電影
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所反映的都是現代日本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世態人情。他表現的現代日本風俗,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描寫,而是通過電影的技巧把它統一在一種出色的形式之中加以表現。
小津安二郎一生都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所以他經常在電影中討論家庭親情,而且總能給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我覺得他的作品中有明顯特色的就是《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和《彼岸花》他的作品很吸引人,但小津安二郎隨日本軍隊進攻中國上海南京等的經歷實在是讓我對他喜歡不起來。
《東京物語》
該片講述的父女之間因為婚姻和愛情所產生的矛盾,父母與子女之間最平常不過的爭吵在小津安二郎的鏡頭下竟有了一絲美感,讓人感到親切。影片多以室內場景為主,從老人的視角出發,也讓年輕人感受到了父母不善表達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