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超寫實必須畫的比照片還清晰嗎
超寫實繪畫不應該和照片比,所謂超寫實可以理解為真實的超級再現,即分不清是不是真實的觀看體驗
『貳』 大家都喜歡開什麼畫質啊,鮮艷寫實還是經典
目前【刺激戰場】有4種畫質,流暢、均衡、高清和超高清,從理論上來說,自然是畫質越好,那麼對人物、環境等的體現就越真實、越清晰,也就更容易看到人了。
『叄』 為什麼電影的畫質永遠比不上照片的畫質
當然啊,照片只要一幀,電影要十幾萬幀,所以自然不能讓這十幾萬幀都達到靜態畫面的水準,人類要把動態畫面攝錄到靜態畫面的水準,還需要漫長的科學發展,這方面目前科技水平還達不到,目前最好的65毫米膠片拍攝加上完美的照明布置和多機器同步拍攝,也還是達不到同級別照片的素質,差距巨大,非要量化形容,大概能達到1萬倍,另一方面當然也有視頻壓縮的原因,電影原始膠片和藍光光碟的畫面差距很大,藍光光碟跟網上下載的4g左右的電影又有一些差距,原始膠片如果單幀洗出來也許能接近照片
『肆』 吃雞上電影和寫實哪個畫質好
吃雞上電影和寫實,我覺得還是吃雞上電影比較畫質好。
『伍』 如何理解紀錄片的真實性和紀實性
一般來說,觀眾對一部紀錄片的期待是它寫實,但實際上僅僅鏡頭和拍攝人的在場這個事實,就可以影響被記錄的情況。
嚴謹的紀錄片同時也記錄下拍攝過程對被記錄的情況的影響,來讓觀眾獲得一個比較客觀的印象。被記錄的情況的代表性也影響到一部紀錄片是否寫實。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在裁剪時往往更加願意選擇帶有戲劇性的鏡頭,而這些鏡頭並不一定是這些動物典型的生活習慣。
紀錄片的拍攝者的個人觀點和他的評論也可能影響一部紀錄片的寫實性。比如許多描寫動物的紀錄片中評論者喜歡用擬人的語句來描寫一個動物的行為,而實際上動物的行為與擬人的描寫可能毫不相關。
正因為觀眾往往認為紀錄片中表達的是事實,因此紀錄片可以由於不謹慎或者蓄意造成非常大的誤解,紀錄片也因此往往被用作政治宣傳工具。一個反面的例子是1958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迪士尼動物紀錄片《白色曠野》,在這部片子中觀眾看到旅鼠落下懸崖的景象,因此至今為止依然有許多人以為旅鼠會集體自殺。
實際上這個鏡頭是在工作室內一個布置為冰天雪地的桌子上拍的,而電影里的旅鼠也不是落入海中,而是落到桌子下。而真正的旅鼠雖然偶爾會集體遷徙,但實際上並不進行集體自殺。
(5)寫實和電影畫質哪個更真實擴展閱讀:
歷史
一、開始
從技術上來說最早的電影幾乎全部是紀錄片。最早的電影大多數是直接拍攝生活中的一段情景,比如一列開入火車站的火車,或者下班的工人等等。1901年至1906年奧地利民俗學家魯道夫·普契(Rudolf Pöch)拍攝了新幾內亞的土著居民的生活,可以被看作是真正的紀錄片的先驅。
二、1920年代
1922年羅伯·佛萊厄提拍攝了第一部賣座非常好的紀錄片《北方的南奴克》。不過佛拉哈迪在他的電影中使用了許多表演的情節。他的這部電影也沒有反映因紐特人當時真正的生活情況(比如當時因紐特人已經非常普遍地使用火槍了,而佛拉哈迪則不允許任何火槍在電影中出現)。
在歐洲形成了一個以寫實為宗旨的傳統,在這個傳統下產生了一些以城市為主題的紀錄片比如華爾特·羅特曼的《柏林:城市交響曲》、阿爾貝托·卡瓦爾康蒂的《Rien que les heures》和吉加·維爾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
三、1930年代和1940年代
1930年代裡在德國出現了許多教育性的紀錄片,這些片子的數目遠遠超過了當時德國故事片的數目,其中也包括世界上最早的水下攝影和顯微攝影。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紀錄片越來越被看重為一種宣傳工具。各個國家均通過新聞影片的形式來使用紀錄片作為宣傳媒體。作為例子有蘇聯的真實電影和美國法蘭克·卡普拉的《我們為何而戰》。
尤其納粹德國大量使用紀錄片作為宣傳工具。在這里尤其著名的有萊尼·里芬斯塔爾的《意志的勝利》和弗里茨·希普勒(Fritz Hippler)的《死不絕的猶太人》。
1930年代也出現了最早的關於紀錄片的理論,其中約翰·格里爾遜的《紀錄片首指》(First Principles of Documentary)由為重要。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戰後在法國產生了真實電影,同時在美國產生了直接電影。兩者雖然非常相似,但是在處理拍攝者對拍攝對象的影響上的手段不同。
1960和1970年代裡尤其在拉丁美洲紀錄片被用作抵抗新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武器。
隨著電視的普及紀錄片逐漸從電影院里消失。只有極少數的紀錄片還能夠在電影院里獲得成功。
偶爾在電影院里也非常受歡迎的紀錄片包括動物片《沙漠奇觀》(1953年)、《遷徙的鳥》(2001年)和邁克爾·摩爾的《華氏911》(2004年)。
尤其《華氏911》的票房名列第一,是在紀錄片的歷史中未曾有過的。至2004年12月11日它在全球共收入220,194,771美元,成為世界上利潤最高的紀錄片。
『陸』 關於電影真實性和逼真性的區別
電影的逼真性是電影的天然屬性。電影是通過攝影機把客觀世界的形象如實地紀錄在膠片上,再通過放映機還原在銀幕上。但我們常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實性混為一談。
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學的概念,是電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而真實性則是藝術上的概念,常指藝術創作上的追求或欲達到的目的。不可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混為一談。
真實性又是和逼真性密切相關的。它首先來自電影的逼真性,而不是真實的事情。盡管故事是虛構的、扮演的,但體現形象的物質外殼必須有逼真的質感,且是以導演構思的主觀刻畫呈現其面貌的。真實又必須用逼真的影像外殼來包裝,才能打動觀眾。
基本介紹
電影是19世紀美國國家生活水平上升大眾產生新需求的娛樂產物。
電影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以及錄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通過放映(同時還原聲音),用電的方式將活動影像投射到銀幕上(以及同步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現代技術。
電影是一種視覺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像帶或數位媒體將影像和聲音捕捉,再加上後期的編輯工作而成。
『柒』 直接電影的與真實電影的區別
「真實電影」——法國出現的一個電影流派,由讓·盧什和社會學家埃德加·莫蘭為首的一批紀錄電影工作者組成,提出攝影機是參與的攝影機,形成了以訪問形式出現的建立在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互動關繫上的運作模式。
直接電影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制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它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之間的區別在於:
1、「直接電影」的紀錄電影工作者手持攝影機處於緊張狀態,等待非常事件的發生,魯什式的「真實電影」紀錄片人試圖促成非常事件的發生;
2、「直接電影」藝術家不希望拋頭露面,「真實電影」藝術家則公開參加到影片中去;
3、「直接電影」藝術家扮演的是不介入的旁觀者的角色,「真實電影」藝術家起到的是挑動者的作用;
4、「直接電影」作者認為事物的真實隨時可以收入攝影機,「真實電影」是以人為的環境能使隱蔽的真實浮現出來這個論點為依據的。
5、關鍵在於對「紀錄」與「虛構」的看法存在根本分歧。前者認為紀錄電影應該是對現實的純粹紀錄,在被動狀態中捕捉真實,反對在紀錄片中使用虛構手法;後者則認為紀錄電影不應該純粹地紀錄現實,應該主動地去挖掘真實,不排斥在紀錄電影中採用虛構策略。
『捌』 現在的電影拍出來和十幾年前大不一樣
現在電影嚮往兩個方向,
第一,就是更誇張,更神化。
第二,就是更寫實,更簡單明化。
而過去的電影都像小說一樣宣洩主題,現實又超越。或者就是劇情邋遢,誇張某一方面。
過去以娛樂或者寫實為基礎,
而現在的都是想像或者虛構的。
所以現在的電影就是純娛樂用的。
『玖』 請問和平精英畫面風格哪種最好寫實和電影。以及經典柔和鮮艷。
最好是選經典,幀數能來多大就來多大,因為這樣是比較容易發現敵人的,你可以試試。
『拾』 電影中的寫實主義與現實主義
從表現手法來看。寫實主義主要是手法,重點在其再現情景的真實性,比如紀錄片類。 現實主義,是指作品主要想表達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這是種理念,手法可以寫實,也可以採用魔幻場景。
《北方的納努克》是記錄片電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記錄片,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也是美國記錄片大師弗拉哈迪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北方的納努克》1920年開始拍攝,1921年冬季進行公映,全片主要反映了生活在加拿大北部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狀況。弗拉哈迪選取了一位優秀的獵手納努克一家作為影片的主要人物,集中筆墨描寫了納努克一家與艱難的生活環境和諧相處的故事。在片中,弗拉哈迪開創了一種獨特的記錄片拍攝手法,即與拍攝對象進行全面合作來完成全片,再加上長達16個月的艱辛拍攝,使得整部影片絕非淺嘗輒止,而是以深入透徹的視角全方位地揭示了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狀態。
《北方的納努克》的另一成功之處在於弗拉哈迪對全片注入了人文關懷和個人情感與信仰。弗拉哈迪十分欣賞愛斯基摩人質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他們與險惡的生存環境搏鬥但仍自得其樂的精神,並且弗拉哈迪還把自己的這種崇敬的心情溶在一系列極幽默的電影細節中來體現,這也確立了記錄電影敘事的基本原理,為後來的記錄電影樹立了楷模。
《北方的納努克》使用了把影片分為幾個段落的結構方式,在中間運用措辭巧妙、用字簡潔的字幕來連綴情節發展,並很別致地在段落中安排了幾個興奮點和情緒點,使觀眾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心態下觀賞全片。因為20世紀20年代還沒有有聲電影,所以影片的解說詞是用穿插在影片段落之間的字幕來供觀眾閱讀的。解說字幕是手寫的,弗拉哈迪用膠片拍攝下來,在亞北極天寒地凍的條件下,提取當地海水進行沖印,和影片其它畫面就地剪輯而成。
《北方的納努克》採用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長鏡頭是這部影片貫穿寫實主義的重要手段,而長鏡頭的運用也是記錄片一直以來傳承下來的突出特徵之一。影片中表現納努克在冰上鑿洞、下漁線等待、捕拉的段落中是用一個長鏡頭一氣呵成拍攝的。在這些場面里,含有各種敘事信息的事實被攝影機連續不斷地完整記錄並表現在一段等值的時間過程里。對於長鏡頭的運用貫穿在影片之中,許多展示人物以及人與獵物關系的段落都將主體和客體置於同一個畫面中,保持了空間的完整和真實感,而沒有割裂的虛假感。
弗拉哈迪在運用長鏡頭真實再現納努克一家的生活情景時,還很注意捕捉富有情趣的細節。如對納努克一家人第一次聽唱片的情景的描述;母親與四個月的女兒聽留聲機時的驚訝與欣喜;女兒們吃糕點時的快樂;母親與女兒嬉戲時的天倫之情的流露;納努克教兒子射箭時父子情深;還有捕捉到的關注兒子與狐狸嬉戲時納努克的細微表情等等。
弗拉哈迪把懸念和戲劇性引入記錄片,使影片具有觀賞性。如冰上捕鯨一段,納努克在捕鯨時的期待、焦急與祈望和最後成功的喜悅和觀眾的期待是同步的,被此細節牢牢吸引的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影片結尾時一家人在風雪之中趕路的場面,幾條一直與他們相隨的狗最後凍死在黑夜的風雪中的場面也都充滿了緊張的戲劇性。而平行蒙太奇的運用更加強和提升了影片的戲劇性和張力。納努克建造房子一場戲就運用了平行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在呈現父親建房子時,同時表現孩子們在戶外雪地上的嬉戲以及母親、女兒輔助父親在一旁補牆縫的生活即景。
為了還原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為了達到真實,弗拉哈迪採用了搬演的方法。影片中捕鯨的場面和納努克一家人睡覺的場面,如果不採用搬演的方法根本無法完成。
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納努克》中開創、引領的這些創作方法至今還被記錄片工作者所採用,由此也更可見該片的經典性、劃時代性和恆久性。
《北方的納努克》公映後大獲成功,受到幾乎所有評論家的交口稱贊,立刻風靡世界。《紐約時報》評價說:「與這部影片相比,普通的故事片,即所謂的戲劇性的影片則像印在賽璐珞上的東西一樣,顯得淺薄而空洞。」還有評論家認為這部影片「即使從純娛樂的角度來看,除極個別的故事片外,比其它的故事片都饒有風趣,感人至深」。作為世界記錄片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在後來歷史上的歷次著名影片評選活動中,《北方的納努克》均榜上有名,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