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一部電影首次使用了主觀鏡頭
硬核亨利全篇使用第一視角拍攝
2. 有沒有電影是第一人稱視角的
硬核亨利,鬼影實錄,攝像機不要停,
3. 有沒有主角第一人稱視角的電影
最近在看的電影劉亦菲、吳亦凡的《致青春2原來你還在這里》、董子健的《青春派》,電視劇《我親愛的朋友們》都是是主角第一人稱視角的。電影的話也有,像白百何、葛優等的電影。
4. 幫我找下尋槍的影評,要從拍攝手法,什麼蒙太奇手法之類的切入,還有什麼商業價值啊,什麼方面闡述
1、主觀鏡頭——將電影攝影機的鏡頭,當做電影中某一角色的眼睛,去觀看(攝制)其他人物、事物活動的情景。
《尋槍》這部電影運用了大量的主觀鏡頭,大多是男主角馬山的主觀視角和感受。自「尋槍」行動展開伊始,馬山的意識世界就變得疑神疑鬼、似是而非。換作馬山的主觀鏡頭語言,則表現為影像和聲音的誇張其辭、如夢似幻。影像上:畫面的濃烈渲染,鏡頭的搖曳不定,景別的似近而遠;聲音上:人物話語分貝量的增強,音響效果重錘猛擊,音樂伴奏或緊或緩。藉此過分渲染,從而傳達出人物情緒,更深刻地揭示人物心理,刻畫人物形象。
有一組鏡頭是說馬山在夜晚開著摩托追蹤一輛車,尋找槍丟失的蹤跡和線索。此時是由馬山開摩托的一個客觀鏡頭(全景)轉換作馬山的主觀視角鏡頭(近景):(馬山)看見路及路邊的景物(樹、牛、牆屋)都在飄移,晃動不定、朦朧不清,似乎在跟馬山玩捉迷藏。這個鏡頭出神地傳達出馬山由於失槍開始「懷疑」身邊一切事物的主觀情緒,「懷疑」視角此時形象地再現了只能存在於人腦的抽象意識,把人物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
接下來幾分鍾的劇情直接都用馬山的主觀鏡頭繼續講述:他開著摩托,視角模糊、景別不清,在行駛的路上也只給出前照燈打出的一圈微弱的光亮。通過鏡頭對准路面向前推進,漸入一幕幕過去24小時內出現在馬山身邊的人物:妻與子向他揮手告別說明馬山離家已漸行漸遠、新婚夫婦默然凝視的眼神反映親屬也和他有所疏遠。馬山對人「不信任」此時已嚴重影響到他與周圍人正常的交際生活關系,而這一切的導火線僅僅是「丟槍」。
馬山恨不得「槍」馬上就能出現眼前。車繼續前行,不遠處閃現一個拿槍人的背景,這個背景隨著馬山摩托的顛簸一直在晃動,看得出此時給的還是馬山的主觀鏡頭(馬山本人始終沒有出現)。這個鏡頭讓觀眾感同身受地感受到「我(馬山)」要找到槍否則人命關天(用警察局長說的話就是「槍裡面還有三顆子彈就是三條人命,如果遇到職業殺手一槍兩個就是六條人命!」)的焦慮急切。
以上三組鏡頭配的均為緩慢極具迷幻色彩的音樂,聲畫結合展現主人翁的「懷疑」心理。這幾組主觀鏡頭也說明,馬山自己已經認識到由於「尋槍」導致他與人的隔閡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了。是否繼續找下去,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如何避免以上諸多「問題」,又怎樣撫慰猜測多疑的情緒以及精神上的創傷?「樹欲靜而風不止」啊!
2、主觀鏡頭與客觀陳述的轉換
隨著「槍」的線索一步步明了,馬山的情緒也一步步穩定,鏡頭的運用也漸趨平和:遠山、靜松、鄉間小路、小橋流水,一切的一切都給人予明朗開闊、水落石出的感覺。馬山主觀視野中「迷幻紊亂」的鏡頭也少了,甚至連主觀鏡頭也運用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觀陳述。懸念減少,觀眾可以不再被馬山的意識左右,慢慢站以旁人的角度去分析發現最後的事實,變被動為主動。
而此時馬山和鎮上人的關系也漸趨平和,何妻與子的隔閡更是換來了前所未有的情濃於水:馬山把真相坦誠相告後,妻子理解了他的所作所為,兒子馬冬也招來《福爾摩斯探案錄》助父一臂之力。冰釋前嫌,馬山精神壓力減少了,更知道家人在自己心目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當他最後一次離開家,站在家門向屋內張望時,主觀鏡頭再次出現,它以馬山的視角環掃空盪盪的屋子,然而畫外音卻出現了妻子「馬山,你到哪裡去?」的關懷以及兒子「出來以後再也不準打我,永遠不準!」的和談的聲音。主觀鏡頭語言再次把人物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末尾,馬山被槍擊中後,「他」回到兒子念書的學校,朗朗讀書聲中,鏡頭以穿過牆洞的窺視視角,看到妻子教書和兒子讀書的身影,在他腦海中依舊念念不忘……繼而鏡頭從教室走廊拉回,淡出,馬山完成了他生命中最後一次人間回望,而這一次,是以「上帝的視角」!
二、小郭印象
1、平常家庭清晨的寫實,聒噪而親切。突然一片混亂引出影片主題——槍丟了!馬山丟槍後的慌亂、緊張以及呆滯的表情。妻子潑婦般吵問聲的空盪遙遠,亦幻亦真。
2、影片正式開始背景鼓點音樂,和搖擺不定的鏡頭。特別是鑰匙的特寫。
3、修車鋪老蔣那句不經意的「槍丟了!」和得知真相後「你真的把槍丟了?」
4、敲門後寧靜飾演的小萌令人眼前一亮,馬山發呆的眼神。
5、派出所發獎金時,馬山腦海中幻想出可能偷槍的人和每個人的聲音,越來越快,越來越虛幻。
6、「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不該拿的東西就不拿......」
7、追小偷以及歸案後那一段對話給比較壓抑的電影增添了幾分情趣,背景音樂舒緩安詳。
8、當小偷掏出槍後,馬山眼中只有槍,根本不管生命安危,以及被擊中後發現是假槍後絕望的喊聲「怎麼是假槍呢?」
9、那段夫妻生活戲的拍攝角度,高!
10、馬山家閣樓上,周小剛穿著防彈衣,抱著頭盔,以及表現出的不安,很有意味。
11、「我不吃飯,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吃飯的.....」局長如是說。
12、馬山倒下後看到天空,開始幻想,結束又是天空。浮雲飄散,一切都已結束。
13、馬山死後靈魂的狂笑不止,一種釋放、解脫。背景音樂節奏鮮明,歡快,死並不是一種悲劇。
5. 電影《尋槍》的主題是什麼
由姜文、寧靜主演,講述的是:警察馬山一夜夢醒後,發現自己的槍不見了,在丟失的槍裡面有三顆子彈。由於丟槍事件令派出所的「先進集體」稱號不保,馬山也不能被評為「先進個人」。之後,馬山以前的戀人李小萌被槍殺,小鎮似乎被籠罩在重重迷霧中,充滿了危險。於是,馬山開始走上了一條不尋常的尋槍之路。
《尋槍》劇情曲折,融合了懸疑片、驚悚片、心理恐怖片等諸多表現元素,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詮釋了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世界,
6. 用第一人稱視角拍攝的電影有哪些怎麼拍的
現在有韓國的波瀾萬丈,美國的苜蓿地,最有名的是女巫布萊爾。都是手持攝像機拍攝的。
你說的那種情況只看過一部,毀滅戰士
7. 主觀視角電影有哪些
女巫布萊爾
苜蓿地,也叫科洛弗檔案
最近的 超能失控也大部分是主管視角
8. 用鏡頭去表達人的主觀意識的電影被稱作什麼
被稱為意識流電影。
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處,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全球影壇上已經呈現了不少意識流電影,它們對全球電影藝術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反應。本國電影界也有一些編導為了增加電影藝術的表示手腕,實驗應用意識流伎倆攝影電影,如有名的影片《苦惱人的笑》、《小花》、《櫻》和《天雲山傳奇》等,但它們還算不上是意識流電影。
內容深遠:
意識流電影往往是打破了時間、時間、中央的界線,把時間、中央自由地扭結興起,由於這些影片編導認為,當一匹夫著想題目時是沒有時間、中央觀念的,思想活動往往是沒有條理性和規矩的,他們還認為,要「真實」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動,就否則受時、空、地的限制,特定誇張時間、中央的同一,必定有「虛偽」的因素,有「編」的紋路。
千萬把時間、時間和中央混在一起的伎倆,在常軌電影中也呈現,有時也呈現「閃回」、「倒敘」,但它是圍繞一度主題和一度核心事情來治理的。意識流電影的「閃回」、「倒敘」卻不同,不是為核心事情服務,完整是按照人的潛意識的不規矩活動而混在一起的,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現代有名影片《老槍》就是成功的典型。
9. 有沒有第一人稱視角的電影,就是把攝像機的鏡頭當作一個人來看待,大家都對著攝像機說話,把攝像機當作第
第一人稱視角的電影有《硬核亨利》又名《硬核大戰》。
片名:硬核亨利 Хардкор (2015)
導演: 伊利亞·奈舒勒
編劇: 伊利亞·奈舒勒 / 威爾·斯圖爾特
主演: 沙爾托·科普雷 / 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 / 海莉·貝內特 / 安德烈·傑緬季耶夫 / 達雅·查庫莎
類型: 動作 / 科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俄羅斯 / 美國
語言: 英語 / 俄語
上映日期: 2015-09-12(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2016-04-08(美國)
片長: 96分鍾
又名: 爆機特攻(港) / 超狂亨利(台) / 硬核大戰 / 硬漢亨利 / 硬仗 / 硬核 /
《硬核亨利》是伊利亞·奈舒勒執導,沙爾托·科普雷、丹尼拉·科茲洛夫斯基等主演的科幻電影。本片根據導演上一部拍攝的短片《Bad Motherfucker》改編而成,全程鏡頭以第一人稱視角展現,給人以經典射擊游戲《絕對武力》的即視感。 故事敘述亨利從死亡邊緣倖存後,以超級特工的身份試圖從火力強大的生化武器軍人手中挽救他的妻子,同時他也必須提防自己的身份不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