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正太鐵路破擊戰的內容介紹
正太鐵路(正定至太原)全長231公里,連接平漢(北平至漢口)同蒲(大同至風陵渡)兩鐵路,是日軍華北地區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一直以重兵守備。是年夏,在正太鐵路上,駐有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團(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旅團(司令部駐石家莊)和獨立混成第9旅團(司令部駐太原)各一部。日軍在鐵路沿線城鎮、車站、橋梁、隧道附近,築有堅固防禦工事;在鐵路兩側10至15公里地區,還設有外圍據點。
在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下,正太鐵路破擊戰於8月20日22時正式展開。晉察冀軍區以19個團、兩個獨立營、5個游擊支隊、3個炮兵連、1個工兵連,組成左縱隊、右縱隊、中央縱隊、鉗制隊和總預備隊,破擊正太鐵路陽泉(不含)至石家莊(含)段。其中,右縱隊第5、第19團、1個特務營、兩個炮兵連,破擊陽泉至娘子關段。第5團兩個連攻佔娘子關,殲滅日軍20多人、偽軍10餘人。21日上午,第5團1個連攻擊磨河灘、程家隴底。日軍反撲,第5團3個連撤出戰斗。同時,第19團對移穰、巨城、亂柳、上盤石、下盤石等據點進行攻擊,但未得手。中央縱隊第2、第3、第16團和平井獲游擊支隊一部、1個炮兵連,破擊娘子關至微水段及井陘煤礦。其中第2團攻克蔡庄,破壞鐵橋;笫3團攻佔井陘煤礦之東王舍新礦,全殲日軍30多人,俘日軍4人,繳獲長短槍17支,徹底破壞了東王舍煤礦,迫使其停產半年之久;第16團攻克地都、南嶺、北峪據點,破壞橋梁。左縱隊冀中軍區警備旅第2團、冀察冀軍區特務團、平井獲游擊支隊一部,破擊微水至石家莊段,攻擊岩峰、上安據點,但未成功。第129師以10個團、3個獨立營,4個工兵連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中央縱隊和平(定)和(順)支隊,破擊正太鐵路之陽泉(含)至榆次(含)段。其中,左翼隊第386旅第16團,決死隊第1縱隊第25、第38團,破擊壽陽至榆次段;右翼隊新10旅第28、第30團,破擊壽陽至陽泉段;中央縱隊第385旅第769、第14團和第386旅第772團位於平定以西之天華池、葦池村地區;阻擊增援正太鐵路之日軍;平和支隊、新10旅第29團和第385旅第13團,破擊平(定)遼(縣)、榆(社)遼(縣)公路,牽制當面日軍。經數日激烈戰斗,第129師先後攻克正太鐵路上之蘆家莊、和尚足、馬首、桑掌、鐵爐溝、上湖、燕子溝、坡頭;狼峪、張凈等據點。左翼隊第16團,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滅日軍80餘人,繳槍50餘支。右翼隊第30團,進攻桑掌、鐵爐溝,全殲守軍130餘人。中央縱隊第14團堅守獅堖山6晝夜,打退日軍600餘人在飛機掩護下的連續猛攻,殲其400餘人。經過10天戰斗,八路軍拔除正太鐵路上據點多處,嚴重破壞該段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陷於癱瘓。日軍遭到沉重打擊後,9月2日,以第36、第37師團和獨立混成第4、第9旅團各一部,共8000餘人,合擊位於正太鐵路南側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一部。第129師以4個團抗擊日軍,殲其200餘人,掩護師領導機關安全轉移。6日,第129師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在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第36師團水野大隊,經一晝夜激戰,殲其400餘人,擊斃其大隊長永野。同時,晉冀察軍區乘日軍集中主力向正太鐵路南側合擊,北側較為空虛之機,以第2、第5、第16、第19等4個團,主動向盂縣日軍出擊,收復會里、上社、下社等6個據點,殲滅日軍200餘人。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准備再戰,命令各部隊結束正太鐵路破擊戰。
此戰歷時20天,八路軍共斃傷日軍2200餘入,俘日軍10人,嚴重破壞了正太鐵路。
❷ 一個完整的百團大戰的歷史事件
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對日軍的大規模的進攻作戰。1940年夏,日本利用德國在歐洲推進,英、美無暇東顧的機會,加緊對國民黨施行軍事壓力和政治誘降,於5月間發動棗(陽)宜(昌)戰役,連續轟炸重慶,聲稱要進攻西安、重慶、昆明,迫使英、法封鎖滇越路和滇緬路;還通過各種渠道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代表進行接觸,商談「和平」條件。同時,加強對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推行「囚籠政策」,使敵後抗日根據地受到嚴重威脅。這時國民黨政府更加動搖。1940年3月和6月,蔣介石的代表先後去香港、澳門與日本代表會談;由於日本要求條件苛刻,未達成協議。為了打破日偽軍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和「掃盪」,爭取華北乃至中國全面戰局的好轉,克服國民黨的投降危險,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在華北敵後(除山東外)發動了大規模的破擊作戰。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1940年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家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1940年8月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1940年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堖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堖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為擴大戰果,1940年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1940年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佔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佔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靈戰役。此役共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
第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以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佔榆社縣城,殲日軍400餘人。右翼隊攻佔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准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堖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餘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余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同時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佔領。榆遼戰役共殲日軍近1000人。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築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擊,共殲日偽軍1700餘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10月1~12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0餘處,殲日偽軍1500餘人,破壞公路150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個階段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佔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復「掃盪」。1940年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盪」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盪」。
1940年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日軍的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盪」。1940年10月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於武鄉縣關家堖地區,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殲其400餘人,並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日軍連遭打擊,余部於14日撤退。從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盪」太岳區。第129師所屬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於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300人,迫使其於12月5日撤退。
從1940年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盪」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盪」北嶽抗日根據地,並佔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築堡修路,企圖長期佔領。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餘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940年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至1940年12月23日,佔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共殲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一共進行了1800多次戰斗,拔除敵人據點約3000個,擊斃擊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並且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大戰影響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正面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中方認為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謝謝,望採納
❸ 百團大戰梗概
在1940年下半年,百團大戰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二九師和晉察軍區等共一百零五個團二十餘萬兵力,對華北地區的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
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000餘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鼓舞了中國軍民抗戰的鬥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
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全部加起來可能200個團都不止)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地區兩千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了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了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
(3)榆社破擊電影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敵華北方面軍的「囚籠政策」,對日軍震動極大 。經過這一戰役,日軍內部進行了深刻的反省,總結經驗教訓 ,對情報機構進行了空前的改革和加強,進一步明確了在華北作戰以中共軍隊為重點的指導思想。
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把此役稱為挖心戰,每年8月20日,作為挖心戰紀念日。
百團大戰推遲了日本的南進步伐 ,但由於戰役規模和持續時間,都超過了部隊和根據地補給能力的限度,部隊消耗過大,在日軍報復「掃盪」時,已相當疲勞,因此對日軍打擊不力,使根據地遭到嚴重的摧殘和破壞,加重了以後的困難。
在有些地區,如太岳、平西抗日根據地,開始出現縮小現象。正因如此,中共黨內關於應否發動百團大戰發生爭議。在華北座談會上,百團大戰問題被提出討論,並受到尖銳指責。
❹ 百團大戰的內容
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乘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美國的戰備尚未完成、英國又無力東顧之機,積極准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佔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駐有日軍3個師的全部、2個師的各2個團、5個獨立混成旅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的各2個營、1個騎兵旅的2個營,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家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堖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堖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與此同時,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並攻佔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據點,殲日偽軍800餘人,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
為配合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段的破擊戰,第129師和晉察冀軍區還令所屬部隊出動50多個團的兵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今北京-包頭)、北寧、同蒲(南段)、白晉(白圭-晉城)、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軍佔領的許多據點,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和襲擊。
8月25日後,日軍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第36、第37、第41師各一部,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師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8旅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鐵路南側的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該師以4個團的兵力英勇抗擊,斃傷日軍200餘人。9月6日,第129師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於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1個營,擊斃400餘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晉察冀軍區為策應第129師作戰,以4個團向正太鐵路北側盂縣地區的日軍出擊,迫使正太鐵路南側的日軍北援。同時,第120師對同蒲鐵路忻縣至太原段的破擊,也有力地牽制了日軍對正太鐵路的增援。
9月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准備再戰,命令各部結束第一階段的作戰。第一階段作戰,由於八路軍突然而猛烈地破擊日軍佔領的交通命脈,使日軍聯絡中斷,到處被動挨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漢奸、偽軍更是惶恐不安。淪陷區人民異常振奮,自發地支援八路軍作戰。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 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 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佔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佔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靈戰役。此役共殲滅日偽軍1 000餘人。
第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以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於9月23日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佔榆社縣城,殲日軍400餘人。右翼隊攻佔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准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堖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餘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余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同時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佔領。榆遼戰役共殲日軍近1000人。10月14日,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築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擊,共殲日偽軍1700餘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10月1~12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0餘處,殲日偽軍1500餘人,破壞公路150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盪" 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個階段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佔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復"掃盪"。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盪"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盪"。
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日軍的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盪"。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於武鄉縣關家堖地區,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殲其400餘人,並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日軍連遭打擊,余部於14日撤退。從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盪"太岳區。第129師所屬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於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300人,迫使其於12月5日撤退。
從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盪"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盪"北嶽抗日根據地,並佔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築堡修路,企圖長期佔領。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餘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至23日,佔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共殲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餘人的代價。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參考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1/content_1056315.htm
❺ 1個小題目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了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台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戰??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佔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於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斗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台等預置好的戰斗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餘輛,附輜重大車200餘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沖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沖過公路迅速搶占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佔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斗,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
此戰,取得重大戰果。八路軍115師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在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節節後退的形勢下,有力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消息傳開,全國各界莫不歡欣鼓舞,紛紛發來賀信賀電,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在整個戰略上,為忻口作戰贏得了准備時間,有效地鉗制了日軍第5師的行動,並且從側翼支援了平漢路的作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供稿)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延安頌》再現了平型關大捷,長期以來人們對此事的認識失之籠統,甚而存在偏頗。請看平型關大捷真史
平型關戰斗,又稱平型關戰役、平型關大捷,是抗戰時期一次轟動全國的戰斗。但長期以來,有些人對這次戰斗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甚至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因此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實真相。
平型關戰斗是彭德懷提出設想,八路軍總部批准,毛澤東同意,林彪具體部署和指揮進行的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國共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在8月下旬改編為八路軍,迅速出師山西抗日前線。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周恩來、彭德懷等先行入晉,與統治山西的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協商聯合抗日的有關問題。此時,日本侵略軍已長驅入晉,閻錫山頗想倚重八路軍,因此,雙方迅速達成了八路軍運用運動戰和游擊戰的戰術打擊日軍、配合友軍的協議。商談中,閻錫山提出了計劃在平型關、沙河、繁峙一線與日軍作戰的方案,要求八路軍予以配合。就此,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提出了八路軍的配合方案:以友軍堅守平型關正面,八路軍一一五師隱蔽集結於敵前進道路的側面,從敵側後夾擊進攻平型關之敵。閻錫山表示同意。
9月下旬,八路軍出發時分赴各地的主要領導人朱德、彭德懷、任弼時、左權等匯集一起。9月21日,中共中央軍委前方分會召開會議,討論山西戰局和八路軍的作戰計劃。彭德懷在會上說明了配合友軍側擊進攻平型關之敵的意見,得到與會者的一致贊同。據此,八路軍總部制定了作戰訓令。9月23日,朱德、彭德懷向一一五師下達了「一一五師應即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的命令。與此同時,八路軍一一五師作為先遣部隊風雨兼程於9月下旬挺進到平型關附近。跟隨先頭部隊推進的林彪,在到達平型關附近後,根據對地形的勘察和對敵情的分析,也向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軍委、毛澤東提出了集中兵力打一仗的建議。
人們可能不大清楚毛澤東對平型關戰斗的態度,實際上毛澤東是有明確表態的。在八路軍出動後,毛澤東曾連續發出指示,要求實行戰略轉變,但這是針對部分將領「回想過去的味道」、希望大打運動戰而忽略游擊戰而提出的,並不是反對集中兵力進行條件具備的運動戰。早在洛川會議上,毛澤東在強調獨立自主山地游擊戰的同時,就指出:這個戰術「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兵團與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但著重於山地。」在接到彭德懷及林彪的戰斗設想後,毛澤東進行了反復的研究,於9月21日回電,同意前方提出的以一旅集中、相機給敵以打擊、暫時不分散的意見。毛澤東的批復對平型關戰斗的進行是至關重要的。
平型關戰斗,是由林彪具體指揮的。在平型關戰斗中,林彪幾次踏勘平型關的地形,選擇了日軍必經之路而又非常適宜進行伏擊戰斗的戰場,制定了以兩個團截擊和分割行進中的敵人,以1個團斷敵退路,一獨立團和騎兵營阻擊敵人增援部隊,以1個團為預備隊的作戰部署,在現場機動指揮戰斗的進行。作戰中,他突破了原先提出的動用1個旅的計劃,實際是使用了全師的兵力,這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採取的變更,也反映了他希望大打一仗、獲得重大戰果的心理。隨機應變,是軍事指揮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應該是允許的,而這一變更對平型關戰斗的勝利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總之,平型關戰斗的勝利,是中央軍委總部署和八路軍一一五師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的結果,與林彪的指揮也是分不開的。
平型關戰斗是在閻錫山提出的作戰方案之內部署的,但是由八路軍獨立進行的,國民黨軍隊的怠戰影響了戰果的擴大
如前所述,平型關戰斗雖是在閻錫山計劃的作戰方案框架下進行的,但是八路軍獨立進行的。以敵後游擊戰和運動戰配合國民黨的正面作戰,是國共合作後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中央的蔣介石、何應欽和山西實力派閻錫山商討達成的一個基本協議;而八路軍實行獨立自主的敵後游擊戰和運動戰,則是這個協議的基本內容。平型關戰斗,八路軍信守了這個原則。平型關戰斗的計劃、部署,使用的兵力和戰斗的進行,都是八路軍一一五師承擔的,戰斗過程中,沒有國民黨軍隊參戰,也沒有國民黨軍隊對日軍的牽制。本來是應該有國民黨軍隊配合的,但當八路軍在平型關打響後,卻沒有給予配合。一一五師曾數次派人與附近的國民黨軍隊聯系,但都沒有結果。平型關戰斗結束後,按照與國民黨軍隊的約定,八路軍一一五師參戰部隊立即向平型關正面的東跑池日軍逼進,並在當日黃昏搶佔了東跑池周圍的高地,將日軍包圍在東跑池一帶的盆地。但是國民黨軍隊卻沒有按照計劃出擊。時任三四三旅六八五團團長的楊得志回憶說:按照預定計劃,國民黨軍應和我們同時出擊,在我們消滅公路上的敵人以後,轉向東跑池,配合他們全殲垣師團。不料想,我們和兄弟團隊跑到東跑池包圍了敵人,卻不見一個國民黨兵的影子,原來他們根本就沒有出擊。國民黨軍隊的怠戰,使該地的日軍未能被殲,平型關戰斗的戰果未能得到擴大。
平型關戰斗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影響深遠
平型關戰斗消滅日軍1000多人,從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動全國,意義深遠。第一,抗戰以來,中國軍隊英勇奮戰,但沒有獲得很好的戰績。其時,南線的淞滬會戰一直處在膠著狀態,中國軍隊傷亡嚴重。保定、石家莊等大城市和平漢、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淪陷,閻錫山的晉軍也是連續喪師失地。平型關戰斗乾凈利索地消滅千餘日軍,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因此,國民黨政府稱:「此為華軍在平綏線之空前勝利。」它給予在侵華以來橫沖直闖的日軍沉重的打擊,尤其因為打擊的是日軍的王牌師團,因此這個打擊就對日軍特別沉重,也就特別有意義。而它更重大的意義,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正如時任國民黨第二戰區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續范亭所指出的:平型關戰役的特別意義,「在於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我們的士氣。」第二,平型關戰斗對日軍的痛擊,既打破了日軍突破平型關、打擊中國第二戰區部隊,從右翼配合日軍華北主力在平漢路作戰的戰略企圖,又頓挫了日軍向山西腹地深入的進攻勢頭,挫傷了日軍的銳氣,使之再不敢貿然深入,為中國方面部署忻口會戰提供了時機,從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正面軍隊的抗戰。第三,八路軍以遠遠不如國民黨軍隊的簡陋裝備,用甚至當時民間武裝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動迎戰日軍的主力師團,並且首戰大捷,突出地顯示了八路軍的戰鬥力,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信,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第四,平型關戰斗增進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毛澤東根據平型關戰斗的經驗,在1937年9月29日進一步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不久,他把它概括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從而完善了我黨對領導抗日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
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乘德國法西斯軍隊在西歐和北歐迅猛推進、美國的戰備尚未完成、英國又無力東顧之機,積極准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而,在中國戰場加緊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活動,同時以主要力量繼續進攻抗日根據地,特別是在華北加緊推行1940年度"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佔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籠政策",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等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今石家莊-太原)。同時要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今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今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等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含)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含)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駐有日軍3個師的全部、2個師的各2個團、5個獨立混成旅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的各2個營、1個騎兵旅的2個營,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八路軍參戰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進行交通總破擊戰 八路軍的進攻戰役於8月20日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正太鐵路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日軍在正太鐵路沿線駐有獨立混成第4旅(司令部駐陽泉)全部,獨立混成第8、第9旅(司令部分別駐石家莊和太原)各一部。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指揮下,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正太鐵路東段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數小時激戰,右縱隊攻入晉冀交界的要隘娘子關,殲日軍一部。爾後,破壞了娘子關以東的橋梁和通信線路。向娘子關至微水段進攻的中央縱隊,連克蔡庄、地都、北峪、南峪等日軍據點,並破壞橋梁兩座。攻擊井陘煤礦的中央縱隊一部,在礦工支援下,破壞了煤礦的主要設施,迫使其停產達半年之久。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加上連日降雨,河水泛濫,嚴重妨礙作戰行動,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第129師在師長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指揮下,以8個團(包括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8個獨立營的兵力,組成左翼破擊隊、右翼破擊隊和中央縱隊,亦於8月20日夜對正太鐵路西段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9旅一部展開攻擊;另以2個團會同平定、遼縣、榆社等地方武裝,分別對平遼、榆遼公路進行破擊,並牽制各點守敵,保障主力側後的安全。左翼隊一部進攻蘆家莊,連克碉堡4座,殲日軍80餘人;右翼隊一部攻擊桑掌和鐵爐溝等據點,殲日軍130餘人。21日,該師為阻止日軍從側背攻擊破路部隊,令預備隊一部搶占陽泉西南4公里處的獅堖山高地。從23日起,陽泉日軍在飛機支援下,並使用化學武器,不斷向獅堖山猛攻。第129師阻擊部隊英勇奮戰,堅守6晝夜,殲日軍400餘人,保障了破擊部隊翼側的安全。經數日作戰,第129師控制了正太鐵路西段除陽泉、壽陽以外的大部分據點及火車站,嚴重破壞了該段的路軌、橋梁、隧道,使正太鐵路西段陷於癱瘓。
與此同時,第120師在師長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指揮下,以20個團的兵力破擊同蒲鐵路北段和鐵路以西一些主要公路,並攻佔陽方口、康家會、豐潤村等據點,殲日偽軍800餘人,切斷了同蒲鐵路北段和忻縣至靜樂、汾陽至離石等公路。
為配合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段的破擊戰,第129師和晉察冀軍區還令所屬部隊出動50多個團的兵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今北京-包頭)、北寧、同蒲(南段)、白晉(白圭-晉城)、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軍佔領的許多據點,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和襲擊。
8月25日後,日軍從白晉鐵路、同蒲鐵路南段抽調第36、第37、第41師各一部,配合獨立混成第4、第9旅向第129師反擊;從冀中、冀南抽調約5000人的兵力,配合獨立混成第8旅向晉察冀軍區部隊反擊。9月2日,日軍合擊正太鐵路南側的安豐、馬坊地區的第129師。該師以4個團的兵力英勇抗擊,斃傷日軍200餘人。9月6日,第129師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各兩個團,於榆社西北雙峰地區包圍日軍1個營,擊斃400餘人,打破了日軍的合擊。晉察冀軍區為策應第129師作戰,以4個團向正太鐵路北側盂縣地區的日軍出擊,迫使正太鐵路南側的日軍北援。同時,第120師對同蒲鐵路忻縣至太原段的破擊,也有力地牽制了日軍對正太鐵路的增援。
9月10日,八路軍總部為休整部隊,准備再戰,命令各部結束第一階段的作戰。第一階段作戰,由於八路軍突然而猛烈地破擊日軍佔領的交通命脈,使日軍聯絡中斷,到處被動挨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漢奸、偽軍更是惶恐不安。淪陷區人民異常振奮,自發地支援八路軍作戰。
繼續破擊日軍交通線,重點攻佔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內的日軍據點 為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 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部署是:第120師主力對同蒲鐵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進行徹底破壞,再次切斷同蒲鐵路北段的交通;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並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晉察冀軍區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於9月22日發起淶(源)靈(丘)戰役,對該地區的日軍獨立混成第2旅和第26師及偽軍各一部發動進攻。右翼隊重點攻擊淶源縣城,由於缺乏攻堅器材,日軍頑強抵抗,經通宵激戰,未能得手。23日,轉為攻擊淶源外圍日軍據點。至26日,相繼攻佔三甲村、東團堡等10餘處據點。28日,由張家口增援的日軍3000餘人進抵淶源城,右翼隊遂轉移兵力於靈丘、渾源方向,協同左翼隊先後攻佔了南坡頭、搶風嶺、青磁窯等日軍據點。10月9日,又有大同日軍1000餘人來援。晉察冀軍區遂決定結束淶靈戰役。此役共殲滅日偽軍1 000餘人。
第129師以第386旅和決死隊第1縱隊兩個團組成左翼隊,以第385旅(附第32團)組成右翼隊,於9月23日發起榆(社)遼(縣)戰役,向守備榆遼公路的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展開攻擊。至30日,左翼隊經過艱苦奮戰,攻佔榆社縣城,殲日軍400餘人。右翼隊攻佔榆遼公路上的小嶺底、石匣等日軍據點後,准備協同新編第10旅進攻遼縣時,和順、武鄉的日軍同時出援,第129師遂決定停止攻城,轉移兵力於紅崖頭、官地堖地區伏擊由武鄉出援的日軍。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與日軍援兵600餘人遭遇,經15小時激戰,日軍雖被消滅過半,但余部依託有利地形進行頑抗,雙方形成對峙。同時由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新編第10旅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佔領。榆遼戰役共殲日軍近1000人。10月14日,第129師一部在和(順)遼(縣)公路上的弓家溝設伏,殲滅日軍一支運輸隊,擊毀汽車40餘輛。
第120師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對同蒲鐵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第129師所屬冀南軍區以12個團的兵力,對日軍正在修築的德石鐵路和邯(鄲)濟(南)鐵路以及一些重要公路線,均進行了破擊,共殲日偽軍1700餘人。晉察冀軍區所屬冀中軍區部隊10月1~12日,舉行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攻克據點20餘處,殲日偽軍1500餘人,破壞公路150公里。第二階段作戰,八路軍攻克日偽軍據點多處,平毀了部分封鎖溝、牆,打擊了偽政權組織,進一步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反擊日軍大規模報復"掃盪" 日軍遭到八路軍連續兩個階段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打擊後,深感八路軍對其威脅的嚴重性。為穩定局勢,鞏固佔領區,便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的報復"掃盪"。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盪"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與地方黨政機關和廣大群眾密切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堅決消滅進犯之敵,粉碎日軍的"掃盪"。
10月6日,沁縣、襄垣日軍在榆社、遼縣日軍的配合下,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盪"。29日~11月4日,第129師第385、第386旅和新編第10旅主力及決死隊第1縱隊2個團,在彭德懷直接指揮下,於武鄉縣關家堖地區,將日軍第36師1個營包圍,殲其400餘人,並給武鄉、遼縣增援之敵以重大殺傷。日軍連遭打擊,余部於14日撤退。從11月17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盪"太岳區。第129師所屬太岳軍區將主力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活動於沁河兩岸,尋機打擊日軍,至27日,殲日軍近300人,迫使其於12月5日撤退。
從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餘人"掃盪"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11月9日,日軍又以萬餘人"掃盪"北嶽抗日根據地,並佔領了晉察冀軍區領導機關所在地阜平。平西和北嶽兩區軍民,以內外線相配合,廣泛開展游擊戰,連續伏擊、襲擊日軍後方交通線,迫使日軍大部撤退。阜平、王快的日軍則築堡修路,企圖長期佔領。12月3~27日,晉察冀軍區以4個團向阜平、王快的日軍發動進攻,殲其500餘人,迫使日軍全部撤出北嶽抗日根據地。
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至23日,佔領了除保德、河曲以外的所有縣城和大部集鎮。第120師部隊和晉西北地區群眾實行空室清野,堅持"區不離區,縣不離縣"的游擊戰。同時,集中部分主力部隊,破擊日軍後方交通線,攻擊日軍修路部隊和運輸隊,共殲日偽軍2500餘人,迫使日軍於1941年1月下旬全部撤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餘公里、公路1500餘公里,繳獲各種炮50餘門、各種槍5800餘支(挺)。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餘人的代價。日軍在遭受打擊後驚呼:"對華北應有再認識",並從華中正面戰場抽調2個師加強華北方面軍,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更大規模的報復作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❻ 榆社破極電影講述了什麼
太行第二軍分區接到情報,日將軍鈴木要遷北京,即令偵查英雄趙亨德帶兵截擊鈴木。日軍大佐中村派重兵包圍榆社解放區,誓要奪回鈴木。
二分區司令部設計調動敵人,派趙亨德押送鈴木,從敵人意想不到的達風口破擊。
《榆社破擊》是由河北締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投資,晉中市委宣傳部、榆社縣聯合贊助拍攝,賀濤執導,高川主演的紅色抗戰電影,於2020年7月31日上映。
首映式
7月31日,在八一建軍節即將到來之際,由晉中市委宣傳部、中共榆社縣委、榆社縣人民政府、北京締傑國際影視傳媒集團、河北締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制的晉中市重點文產項目、榆社縣首部紅色抗戰電影《榆社破擊》在晉中市工人文化宮隆重舉行首映式。
本部影片是由榆社縣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相關部門認真考察調研的基礎上,與北京締傑國際影視傳媒集團、河北締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拍攝的一部集抗戰精神、國際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為一體的榆社首部紅色抗戰電影《榆社破擊》。
❼ 百團大戰是怎樣爆發的
百團大戰是指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盪,一面加緊誘迫...百團大戰經歷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指1940年夏,八路軍在華北對日軍開展的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1940年以後,日本歐洲動盪,一面加緊誘迫國民黨投降,一面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企圖徹底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打破其「囚籠政策」,克服國民黨頑固派對日妥協投降的危險,華北八路軍所屬部隊乘青紗帳和雨季,對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八路軍參戰部隊達到105個團約20餘萬人,故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主要意圖是破襲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早在1940年春,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和聶榮臻等就共同討論確定了破擊正太路的計劃。7月22日,八路軍總部向晉察冀軍區、第一二○、第一二九師下達《戰役預備命令》,明確提出發動此戰役的目的是長期截斷正太線交通,並要求各部隊對其他各重要鐵路線,特別是平漢、同蒲等鐵路組織有計劃的破襲。8月8日,八路軍總部下達《戰役行動命令》,對作戰兵力作了具體部署。
百團大戰經歷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戰役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是交通總破襲戰,破壞敵人的主要交通線,重點是摧毀正太鐵路。8月20日夜,參戰部隊、游擊隊、民兵同時發起攻擊,破擊正太、同蒲、平漢、德石、平綏、北寧、津浦、白晉等鐵路交通線,殲滅大量日偽軍。八路軍攻佔許多據點和車站,破壞日軍占據的華北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並截斷正太鐵路一個多月。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繼續襲擊交通線兩側敵人和摧毀深入根據地內的敵據點,並發動淶(源)靈(丘)、榆(社)遼(縣)等戰役。為策應淶靈戰役,冀中軍區主力發動任(丘)河(間)大(城)肅(寧)戰役,殲滅日偽軍1400餘人,攻克據點29處,破壞公路150餘公里。第一二九師在榆社戰役中,連續攻佔榆遼公路沿線據點多處,並攻下榆社縣城,繳獲大批武器,殲敵900餘人。第一二○師繼續破擊同蒲鐵路北段,使該鐵路線再次中斷。第三階段(10月6日至1941年1月24日)是反「掃盪」作戰。從10月6日起,日軍調集重兵,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瘋狂的報復性「掃盪」。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命令,華北根據地軍民遂轉入反「掃盪」作戰。10月至12月,第一二九師主力粉碎日軍對太行和太岳根據地的「掃盪」。10月至1941年初,晉察冀軍民先後擊退日軍對平西和北嶽地區的「掃盪」。12月中旬至1941年1月24日,第一二○師粉碎日軍對晉西北的「掃盪」。至此,百團大戰結束。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俘偽軍18407人,日軍投降47人,偽軍反正1845人;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火車站、橋梁和隧洞260多處,摧毀大量敵堡和據點;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餘支和一批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這次戰役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以事實駁斥了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八路軍「游而不擊」的誣蔑。從戰爭全局看,百團大戰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它牽制了日軍的兵力,推遲了日軍「南進」的時間。並且對支持正面戰場作戰,遏制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的作用。
中國網 2002年10月24日
❽ 百團大戰是1940年8月25日-12月5日國民黨軍隊組織的幾個團隊日作戰
百團大戰不是1940年8月25到12月5日國防黨軍隊組織的105個團對日作戰。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
一、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
二、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
三、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
所以百團大戰是我軍參團105個團,時間是1940年8月20日到1941年1月24日。
(8)榆社破擊電影免費觀看擴展閱讀:
百團大戰的背景:
日本在1938年秋,開始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希望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議和,同時國共雙方的摩擦也一直不斷!日本軍隊在1939夏,把分散在長城、華北和東北的一部分軍隊集中起來。
依託著鐵路和公路,對華北地區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盪!實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據點為鎖」的「囚籠政策」,在荒原鑄堡挖溝,想要控制並且縮小抗日力量。
在1939年和1940夏季,日軍進行了兩次掃盪,又把集中在華北地區的三十多萬日軍和滿洲國軍隊分散開來,這樣給八路軍在華北地區進行一場大規模的進攻,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在1939年,國民政府成立晉察冀敵後戰區,鹿鍾麟任戰區總司令。山西爆發了晉西事變,到了1940年的春天,華北八路軍策反收編了國民革命軍九七軍,把鹿鍾麟逐出了省外。
在四月到六月的時候,日本在山西南部發起了春季晉南作戰、鄉寧作戰和晉南反擊作戰」,國軍稱之為「第二次晉南會戰」。
1940年,歐洲戰局動盪,日本一方面加快誘迫國民黨投降的進程,另一方面又加強對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肅正」討伐,想要徹底的摧毀抗日根據地,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也為了粉碎日軍的圖謀,於是華北八路軍針對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線,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破襲作戰,這就是百團大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百團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