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喀秋莎歌詞中文 關於喀秋莎歌詞中文
1、歌詞: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2、喀秋莎,是一首二戰時蘇聯歌曲。此曲於1938年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由知名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
⑵ 電影鋼的琴裡面的俄羅斯插曲叫什麼名字
歌曲:《喀秋莎》
演唱:麗基雅·魯斯蘭諾娃
歌詞: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 на крутой)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Выходила,песню заводила
姑娘唱著美妙的歌曲
Про степного,сизого орла,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鷹
Про того,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Про того,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Про того, которого любила)
她在歌唱心愛的人兒
(Про того,чьи письма берегла)
她還藏著愛人的書信
(Ой,ты песня,песенка девичья)
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
(Ты лети за ясным солнцем вслед)
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И бойцу на дальнем пограничье)
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
(От Катюши передай привет)
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Пусть он вспомнит девушку простую,
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
Пусть услыши,как она поёт
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Пусть он землю бережёт родную)
勇敢戰斗保衛祖國
(А любовь Катюша сбережёт)
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
(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
(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
河上飄著柔漫的輕紗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2)二戰德國二戰電影喀秋莎的問候擴展閱讀: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於1938年,由民謠歌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首次演唱,馬特維·勃蘭切爾作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作詞,是一首二戰時蘇聯經典歌曲。
創作背景:
《喀秋莎》是作者勃蘭切爾用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寫成的。
1938年,張鼓峰事件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秋季節,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蘇聯著名作曲家勃朗特爾看到這首詩歌後,馬上便把它譜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蘇聯,在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中頓時掀起了一次愛國主義的熱潮。
參考資料網路-喀秋莎
⑶ 二戰中,蘇聯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厲害
如果說到“蘇聯喀秋莎”,可能很多人會想到當年從蘇聯傳到中國的一首著名歌曲《喀秋莎》。其實“喀秋莎”俄羅斯文化里最早是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詩裡面的,在被作成歌曲火爆之後,“喀秋莎”便成為了一個溫柔賢惠女孩的代名詞,是對女性的愛稱。
當時蘇聯發明了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開始為其命名,因為這款火箭炮上面有一個字母k,這與“喀秋莎”有著同樣的起始發音,加上蘇聯紅軍中的武器控們對其威力極其沉迷,所以便於“喀秋莎”給這個火箭炮命名了。不過雖然它對於蘇聯來講是“夢中情人”般的存在,但對於二戰中的德國軍隊而言,“喀秋莎”卻是一種恐怖大殺器的代名詞,是他們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夢魘。
總結
其實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與莫斯科保衛戰之所以能夠勝利,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是功不可沒的,因為它對納粹的打擊並不僅僅是單純表面上的傷害,更是對其軍隊士兵心理防線的殺傷。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火箭炮這種武器,也僅僅是在二戰前後那段時間才能夠造成如此大的殺傷,到後來對戰場局勢已經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了。因為喀秋莎火箭炮不管如何優化,有一個弊端會一直存在,那就是發射完炮彈後它會很脆弱,因為發射完畢後會出現大片白煙,暴露視野。
二戰後,各國越來越注重空備力量的發展,戰機性能越來越高,喀秋莎火箭炮就如同是高性能戰機眼中的案板魚肉,仍由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