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看不厭的愛情經典,無與倫比的奧黛麗赫本,為什麼大家卻說她是渣女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塞爾分行的總經理;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何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到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對貝多芬和巴赫的作品,她簡直是如醉如痴。然而與音樂相比,她更喜愛舞蹈,看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她是她那一夥同齡少女的典型,夢想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是,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9月,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期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這段時期,她正值她10-15歲的發育階段,由於食品短缺,許多人營良不良,赫本1米7的個子,僅剩下一付骨頭架子。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股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戰爭把人變成囚徒,不論從肉體上還是從精神上說都是如此。我周圍有同齡人,卻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我不知怎的,在槍炮聲和殺戮面前,努力堅守首我自幼的夢想――音樂,芭蕾。」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來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在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索尼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腿,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借,有很好的基本功。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歲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術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劇主角的前途。同時,多年的飢餓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主要的是,這個時候,赫本忽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蹈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
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長片,是一部關於旅行風光介紹短片,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景物。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行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的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我呢,立刻打電話把助手叫來。記行當時我對助後『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1948年,奧黛麗·赫本進入英國倫敦的瑪莉·藍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學校學習,由於年齡和身高以及早年因營養不良而影響發育的原因,她被告知,她無法成為一流的芭蕾舞者。 之後,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攝了一些廣告,也參加了一些舞台劇的演出,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參加了《羅馬假日》劇組的演員試鏡,從這以後奧黛麗·赫本走上了演藝道路。
1954年,赫本與梅爾·費拉結婚。雖然,水銀燈下,她總是與英俊瀟灑的男星們談情說愛,浪漫多情。然而一旦回到現實,她卻是一個一心熱愛丈夫與孩子的賢妻良母。1963年之後,奧黛麗在四年時間一直是深居簡出,精心照顧著病弱體衰的費拉。然而費拉對並非投桃報李。1967年,赫本拍完由丈夫擔任製片的《等到天黑》之後,竟發現費拉愛上了一個西班牙女郎,真誠的奧黛麗無法容忍這種欺騙與傷害,與費拉一刀兩斷。
1969年,奧黛麗與羅馬心理醫生安德列亞·道蒂結婚了。赫本極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為此她決定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影藝事來,她對跟在身後的記者宣布:「我不再是奧黛麗·赫本了,我是奧黛麗·道蒂」。但倆人的婚姻最終以悲劇告結束。這時候,赫本重返影壇,並與道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作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瓦爾達茲。
1981年,羅伯走了大膽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二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幽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身邊找到了幸福。
1992年,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身份前往索馬里訪問的赫本突感腹痛如絞,隨即送往洛杉機的西達茲塞尼醫院診治,一代巨星身患結腸癌。
12月,奧黛麗自知病情難復,向醫生請求回鄉看最後一眼瑞士的白雪。1993年1月20日,柯林頓就任美國第四十二屆總統的當天, 一代巨星奧黛麗·赫本在羅伯·瓦爾達茲及兒子們的看護里閉上了雙眼。
拓展資料:
赫本的父親名為約瑟夫·維克特·安瑟尼·赫本-魯斯頓,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名為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
赫本母親的第一次婚姻嫁給了荷蘭貴族,生下了兩個兒子。第二次婚姻對象即赫本生父,生下了赫本。母親從小有著演電影唱歌劇的夢想,父親因工作原因往來三地(英國、布魯塞爾、荷蘭),致使一家人鮮有團聚。
赫本之父傾向納粹甚至信仰法西斯主義,似乎是兩人婚姻關系的致命一擊。在女兒六歲時,父親拋下了妻子離家出走,母親一夜白頭。隨後歐戰爆發(1939.9),赫本跟隨母親來到荷蘭。由於奧黛麗這名字並不常見,為保護女兒,母親將其臨時改寫為Edda以求平安度世。
戰亂飢荒,家庭的貧困並沒有阻擋母親對女兒的愛與支持,戰爭結束,母親把赫本送到了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加斯開爾處學習。多年來借口不見女兒的父親在其從藝後曾給她寫過不少信,但都被母親秘密攔截。母親想讓赫本忘記父親,並告訴她,她的父親從未改變「當初的信仰」。
成名後的赫本曾專程去看望孤身一人的父親,但不歡而散,父親表示不願再次相見。肖恩(赫本長子)曾表示外祖父患有情感交流障礙,終其一生,赫本都對父親的失蹤感到遺憾,稱之為「生命中最大的創傷」 。最後十年母親與赫本同住在和平之邸,受到悉心照料,於1984年8月26日逝世
赫本的長子名為西恩·赫本·費勒,為赫本與梅爾所生,出生於1960年7月17日,從事電影行業,涉足後期、製片、推廣等。建管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著有赫本傳記《天使在人間》。西恩與第二任妻子喬凡娜及兩個兒子住在美國加州的聖莫尼卡和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次子盧卡·多蒂,為赫本與多蒂所生,出生於1970年2月8日,與哥哥共同管理奧黛麗赫本兒童基金會。
網路——奧黛麗赫本
❷ 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推薦
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二十世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時期被不同地區的藝術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銀幕。從二戰打響到二十一世紀,在許多國家裡,電影行業從來也沒有中斷過對二戰類型影片的拍攝。好看的二戰電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10部必看經典二戰電影,一起來看看吧!
10 帝國的毀滅
年代:2005年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國籍:德國
戰爭啟迪: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帝國的毀滅》是第一部正面描繪希特勒的紀實性歷史反思影片。影片從希特勒身邊最後一任速記員的視角出發,以平實、客觀的立場展現了這位戰爭狂人是如何在掩體中度過生命的最後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魯諾·岡茨的著名影片《柏林蒼穹下》,《帝國的毀滅》自上映之日起就成為各大媒體的關注對象,而隨之而來的便是巨大的爭議和非議!許多觀眾認為,《帝國的毀滅》對希特勒的描寫過於人性化,有美化納粹之嫌,不過也有為數不少的電影專家對這部冷靜客觀、以人文主義表現手法拍攝的電影盛贊有加。雖然再怎麼客觀的重現也無法與真實的歷史劃上等號;再理性的影視作品也難免夾雜著主創人員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舊願意相信《帝國的毀滅》里所說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人性的回歸,雖然這種回歸貌似遲了些、晚了些。但如果連戰爭狂魔希特勒都會懺悔,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能夠戰勝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戰爭的實相都是人性善惡的對立,而勝利則毫無疑問的永遠屬於正義的一方!
9 鬼子來了
年代:2001年
導演:姜文
國籍:中國
戰爭啟迪: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
二戰之火燒遍全球,徳意日軸心國在全世界范圍內瘋狂的發動著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戰爭。在亞洲中國成了主要戰場,日軍的鐵騎已經踏上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實憨厚的平民百姓卻全然不知這一切都意味著什麼?不懂也不願參與戰爭的百姓卻要付諸最為慘痛的代價,這就是戰爭最為可悲、可嘆之處!《鬼子來了》就是這樣一部忠於事實、忠於寫實、忠於客觀反映的一部以二戰亞洲戰場為背景的優秀影片。
8 虎口脫險
年代:1966年
導演:傑拉爾·烏里
國籍:法國
戰爭啟迪:拂去陰霾,讓陽光、快樂和時間帶走一切吧!
《虎口脫險》,一部經典的喜劇片,法式喜劇藝術的集大成者,一部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另類二戰題材電影。換言之,《虎口脫險》簡直是一個奇跡!不同於《美麗人生》那般黑色喜劇和濃情**,《虎口脫險》真真正正的被法國人賦予了輕松、詼諧和幽默。傑拉爾·烏里與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費耐斯聯袂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遠的精神大餐。在校聲和歡愉的同時,《虎口脫險》讓無數人擺脫了二戰因所帶來的傷痛和苦難,似乎《虎口脫險》在傳達一種無比堅定的信念,那就是:陰霾終將過去,希望必將到來!向前看,陽光依舊燦爛;鼓起勇氣,讓快樂充滿生活!
7 英國病人
年代:1996年
導演:安東尼·明格拉
國籍:英國
戰爭啟迪:硝煙無情,人間有愛!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奧斯卡頒獎晚會上,這部由著名英裔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執導的《英國病人》一舉奪下九項大獎!可以說,《英國病人》是上世紀末戰爭愛情題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極之作,亦是繼《亂世佳人》、《魂斷藍橋》、《音樂之聲》後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難忘的戰爭愛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國病人”只是一個簡單的代稱,而影片以二戰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盪氣回腸、雋永難忘的愛情故事。
愛令辭世的人永遠被我們銘記,愛令活著的人更加珍視美好的生活與陽光!愛令我們勇敢面對生命的困境與痛苦,使我們不斷的相信戰火與硝煙終會散去,和平與光明必將到來!《英國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橋
年代:1957年
導演:大衛·里恩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珍愛生命,遠離戰爭!
《桂河大橋》堪稱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反戰影片之一,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上獲得了諸項提名並最終榮膺了最佳影片獎,從此導演大衛·里恩揚名立萬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近代電影大師!
《桂河大橋》是那種可以看上幾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時都會像第一次那樣震撼人心。大部分戰爭電影都會在“正義”和“邪惡”問題上糾纏不清,但《桂河大橋》巧妙地迴避了大是大非,從戰爭中的個體人性的角度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和升華。從表面上看,《桂河大橋》並無特長且波瀾不驚,但在骨子裡《桂河大橋》卻充滿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難怪大衛·里恩會在奧斯卡的領獎台上感慨頗深的說道:沿著這座大橋,沒想到我來到了奧斯卡的頒獎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無疑是1998年最為重要的一部戰爭片。電影奇才斯皮爾伯格再次執導二戰類題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們看到了一個更為生動、更為復雜的營救行動。主角不再是德國商人,被營救者也由猶太人改變為普通士兵,不過我們很難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單》相對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場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單》結束時同樣是在墓地的場景,似乎斯皮爾伯格在刻意傳承著自己對戰爭、人性和死亡的一種獨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導演更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尖銳而敏感的問題。那就是在生命與命令面前,孰輕孰重?這恐怕是一個士兵很難回答的問題,這也似乎是在一場罪惡的戰爭中始終都無以迴避的一個問題。
4 美麗人生
年代:1998年
導演:羅伯特·貝尼尼
國籍:義大利
戰爭啟迪:不論何時,永遠笑對人生!
這是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葯;一部擁有著溫暖質感、自然清新、生機盎然的經典二戰題材影片!與《辛德勒的名單》有所不同,義大利國寶級男星羅伯特·貝尼尼所自編自導自演的《美麗人生》全篇不帶有一絲一毫的血腥和殘酷畫面。雖同屬不折不扣的二戰題材影片,但很明顯《美麗人生》與許多現實主義經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場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輕松詼諧的氣氛中進行,義大利式的浪漫主義完完全全的讓我們規避了殘酷的戰爭實相。即便是納粹集中營的恐怖氣息也未能使該片蒙上任何陰影。或許,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師》、《拯救大兵瑞恩》來說,《美麗人生》才真是那些曾親歷二戰者在心靈上最適當的一次修復、一次理療、一份慰藉和一份滿含人性的祝福和關愛!
3 鋼琴師
年代:2002年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國籍:波蘭
戰爭啟迪:人性就像琴鍵,有黑亦有白!
《鋼琴師》,迄今為止最為客觀真實且最具文藝氣息的一部二戰題材影片!話說十餘年前,斯皮爾伯格曾將《辛德勒的名單》的劇本遞交到波蘭斯基的手中,寄希望於這位曾經親歷過二戰的猶太藝術家能將《辛德勒的名單》拍成一部偉大的電影。但羅曼·波蘭斯基婉言拒絕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卻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實在不敢回憶、不敢面對那段殘忍而恐怖的經歷和記憶!而十餘年後,年近古稀的波蘭斯基終於鼓起了勇氣、提起了攝像機向我們娓娓道來那段充滿血腥、充滿眼淚與嚎叫的華沙故事。
對於戰爭的描寫《鋼琴師》做得非常成功,羅曼·波蘭斯基對影片的駕馭能力在該片中亦體現的淋漓盡致。人性善惡、堅強與懦弱的交織在波蘭斯基游刃有餘的掌控下顯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鋼琴師》在風格上力求寫實、力求還原歷史真實,而在感情上卻真摯飽滿、洋洋灑灑、催人淚下。殘暴的戰爭與優雅的鋼琴永遠是最不和諧的兩個音符,但在羅曼·波蘭斯基天才般的指揮下,它們卻配合出最令人震撼驚愕的奇特效果。或許是因為波蘭斯基曾親身經歷過二戰的原因吧,他的《鋼琴師》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贖自我、安撫靈魂的一部人性戰爭電影!
2 辛德勒的名單
年代:1993年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
在所有與二戰有關的電影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單》絕對是最為難忘的一抹黑白色記憶!在第66屆奧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單》依據囊獲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配樂等七項大獎,可謂二戰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蓋世經典作品!
在社會主義思想誕生的地方卻首先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在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組織進行恐怖的種族滅絕行動的時代卻也存在著像奧斯卡·辛德勒這樣偉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單》一片無時無刻不在體現著一種復雜人性的矛盾對立和終極沖突。是安逸享受財富所帶來的榮華富貴,還是傾其所有盡到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很明顯,奧斯卡·辛德勒無畏的選擇了後者。在那充滿迫害、充滿死亡威脅的恐怖時期里,辛德勒散盡家財以工廠為依託保護了1200名猶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證明了人性的光輝和偉岸。在西方世界講究“救一人就等於救全世界”;在東方國度講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辛德勒的名單》自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不僅僅屬於好萊塢、也不僅僅屬於美國和西方社會,而是屬於全世界、屬於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燒過二戰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單》是全人類正視二戰、反思二戰、崇暢人性、拒絕戰爭共同的文化瑰寶!
1 最長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導演:拉里·佐納克
國籍:美國
戰爭啟迪: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
1944年6月6日,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天!我們**慣性的稱之為D日!在65年前的這一天,盟軍與德軍在法國的諾曼底海灘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海上登陸戰斗。時隔18年,一部全景再現、真實描刻那紅色一日的電影展現在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它就是《最長的一日》!
《最長的一日》客觀、細膩、真實的從盟軍和德軍兩個角度再現了這對人類歷史起著重大轉折性意義的一天,此片也堪稱世界戰爭紀實類題材的巔峰之作。與此同時,其對戰爭的理解、反思、以及無與倫比的震撼效應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長的一日》也超乎了電影的范疇成為了人類歷史長河中一份彌足珍貴的思想財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黑暗終將過去,D日終將到來!當二戰度過了1944年的6月6日後,全世界也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下一頁是經典二戰電影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