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介紹幾部關於販賣黑人的影片
1. 《為奴十二年》
這部電影改編自所羅門·諾瑟普在1853年所著的同名傳記體小說。在小說中,所羅門講述了他作為一個自由人被騙到南方成為奴隸12年間的真實經歷。當時,這部小說是難得的揭露奴隸制度真實面目的一手資料,影響了此後的廢奴運動,影響了美國近代歷史,被列入美國歷史教材和大學必讀書目。
奴隸主的鞭笞,主人公對生活的堅持,黑人小女孩Patsey像小母獸一樣純真的眼睛,這些復雜的元素相互交織,讓整部電影充滿悲愴、壓抑,亦如那段歷史。
電影《為奴十二年》在2014年第71屆金球獎上獲得金球獎最佳劇情片 。而在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上,《為奴十二年》獲得了最佳影片獎、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獎三項大獎。
販賣黑奴最初是從15世紀開始的,是伊斯蘭教徒的家庭沒法贖回自己的親屬,於是就提出用數量更多的非洲黑人,換回他們的親屬。從此販賣黑奴就開始了。
販賣黑奴_網路
❷ 《進出口》這部電影的相關介紹及獲獎情況 百度百科很少
◎譯名進出口/寂寞邊界(台)
◎片名Import/Export
◎年代2007
◎國家奧地利/法國/德國
◎類別劇情
◎語言德語/俄語/英語/斯洛伐克語
◎字幕人人影視出品中英雙語字幕
◎IMDB評分7.3/10 (1,320 votes)
◎片長141 mins
◎導演尤里西·塞德爾 Ulrich Seidl
◎主演蘇珊娜·羅莎 Susanne Lothar ....Mother
Maria Hofstatter
喬治·弗里德里希 Georg Friedrich ....Fritzl's Brother
Herbert Fritsch ....Father
捷卡特琳娜·拉克 Ekateryna Rak ....Olga
保羅·霍夫曼 Paul Hofmann ....Pauli
Natalya Baranova ....Friend from Katja (as Natalja)
米卡埃爾·托馬斯 Michael Thomas ....Father
Natalja Epureanu
Erich Finsches
Petra Morze
Thomas Nash
Dirk Stermann
◎簡介
以雙線交叉方式描寫兩個人的生活。奧爾嘉是烏克蘭的一位單親母親,她的職業原為女護士,她移民到奧地利,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卻受到歧視和剝削,成為養老院里的清潔婦。保羅是迷失人生方向的奧地利青年,由於在國內苦無出路,他最後到烏克蘭謀生。導演以冷酷的長鏡頭呈現現代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丑惡面,赤裸裸地暴露老年化社會的無奈與悲哀、失業、貧窮、種族歧視、以及賣淫的問題。烏爾里希·塞德爾2001年曾以《狗日子》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大獎。16歲以下不宜。
幕後製作
劇本的雛形開始於Pauli的故事。UlrichSeidl說Pauli這樣的人物是他在現實生活中經歷過的。有很多像Pauli這樣的年輕人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失業,窮困潦倒。之後Olga線索的加入最初的動機僅僅是導演當時對東歐的一些場景非常著迷,並且因此想以東歐為場景拍一個關於那個地區的故事,Olga的故事應運而生。兩個故事存在著很多聯系,於是最終的劇本就產生了。
那麼是什麼樣的聯系呢?奧地利男孩Pauli最終來到烏克蘭,烏克蘭女孩來到維也納。也同樣像電影名字所預示著的,這種聯系是關於東方和西方的聯系。但這聯系不是簡單的地理上的方位關系或者人口的遷移。像UlrichSeidl自己說的,東西方的這種聯系無論從地理上還是社會與文化上都不是一種縱向的邊界,而是深入社會各個層面的橫向的界限。
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和兩個主人公一起來到一個他們從未生活過的新環境,我們開始關注的不僅僅他們和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文化沖突,並且還有從或者他們的視角或者影片的視角看到的東西方的社會。我覺得這是這個電影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它的主題跳出了對主人公生活狀態和主觀世界的關注,從一個更冷靜的角度去思考這兩個世界,並由此引出了更為深刻的主題:生和死。Pauli在東方經歷了那些羅馬尼亞人的社區,極為貧困和墮落。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東歐那些從事各種性工作的女孩,羅馬尼亞社區中那個被皮條客提供給Pauli的年輕姑娘看起來冷漠順從奄奄一息,沒有任何生存的跡象。在Olga的維也納社會,我們更直接面對著死亡。Olga作為清潔工的那個敬老院里充斥著各種與死亡幾乎一步之遙的老人,在這段故事裡,導演把鏡頭甚至直接對准了那些老人,他們病態,惶恐,蒼老。UlrichSeidl說敬老院里的這段故事甚至是電影中一個獨立的電影。Olga直接經歷了老人Eric的死亡。雖然導演稱在這里他的電影關心的並不是對於這樣一個社會的態度是積極或者消極的,而是什麼是真實的。但我們依然能從細節中看到希望。UlrichSeidl提到這兩個年輕人被放到了一個他們從未想像過的環境當中,他們努力地和生活斗爭並且從中體現了自己的尊嚴,這本身就是希望。在Olga和老人Eric跳舞的那一段中,我們看到的不是蒼老邋遢,即將死去的老人,我們看的是美。電影選擇把敬老院夜裡的一個鏡頭作為結束語,並且伴隨著那個時常重復著「死亡」這個單詞的老人的呻吟,但那昏黃的燈光和安靜的環境中我們體會的是祥和和美。所以盡管樂觀與悲觀不是導演所關注的,我們依然可以體會到導演的潛台詞中重復著希望。
UlrichSeidl是一個拍記錄片出身的導演,之後把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故事片上,這部電影從風格上詮釋了導演這樣的背景。這部電影是由超16mm 拍攝完成的然後放大到35mm,實景拍攝,拍攝團隊人數很少,大部分使用自然光,很多扛拍,非專業演員,具備很多記錄片的風格。然而導演又熱衷於固定機位和長鏡頭,我們同時看到很多靜景的拍攝,導演自稱熱愛擺拍,他喜歡那場景看起來像是一幅油畫,充滿了電影的戲劇效果。對於UlrichSeidl這樣的風格的使用是留給影評人去探究的,對於他那些場面只是本能的出現在他的腦海里,並沒有什麼更多的原因和依據。UlrichSeidl說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環境,場景和氣氛。其次電影里的音樂也很值得一提。UlrichSeidl認為音樂和「當時」這個概念是不可分割的,他從來不用任何專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這增添了電影的自然主義和現實性,也和那些像油畫一樣的鏡頭形成某種和諧的反差,並且成為導演簽名似的風格。
這部影片中充斥著我們不可迴避的幽默感,一些場景讓人不禁失笑,但這笑之後又讓人感覺到沉重。幽默感對於Ulrich Seidl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他喜歡那些介於喜劇和悲劇邊緣的情節和場面,並且喜歡那種從使觀眾發笑到震撼之間快速的轉變。
❸ 請告訴幾部有關國際貿易的英國電影或者電視劇謝謝啦
《華爾街》《拜金一族》《顛倒乾坤》《鍋爐房》《矽谷傳奇》《可口可樂小寬肆拿子》《發達之路》《優勢合作》《巴塞羅那》《甜慎搭心先生》哈佛商學院雹尺要求學生必看的,不知道有沒有你想要的
❹ 哪些國家的電影節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力
全球電影節的版圖廣闊,遍布世界各地,以下是一些備受矚目的國際電影節:
電影節是為了推動電影藝術,提高電影藝術水準的一項活動。也是為了獎勵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優秀影片,促進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平發展。通常設立各種獎項對有成就者應給予獎勵。電影節很受人們的關注,大的電影節影響甚至覆蓋全球。
❺ 我國第一部自製的環幕電影是什麼
1987年,電影科研所受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委託,負責組織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可供放映的環幕電影《華夏掠影》,是一部記錄祖國名勝古跡、秀麗山河的風光片。我國國內第一座環幕電影院——中國電影宮實驗環幕影院於1988年12月28日在北京建成開業,放映環幕影片《華夏掠影》,為首都人民和來京遊客提供了一個特種電影文化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