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二戰經典電影1917

二戰經典電影1917

發布時間:2025-05-17 17:27:18

『壹』 《1917》感受鏡頭語言的魅力。

《1917》是根據參加一戰士兵的口述還原出來的一部電影,主演並非大牌,請以個人的視角帶入到這部電影中,我一直站在Scofield的角度去看這部電影,Blake是陪伴了我一段時間的戰友,他死了,我很想努力去安置他,但是我不能,我還要去救更多的人,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趕,僅能做的事是收好Blake的戒指和名牌以待有機會轉交給他的家人,我甚至沒時間為他哭泣,我所經過的人沒人能理解我正在做的事情。整部影片大量使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確實大大增強了代入感,視角不會來回跳躍,當然演員的演技也是相得益彰。

同樣是一戰的故事,不由得拿《他們已不會變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來做對比,《他們已不會變老》傳達了一戰的荒誕性,年輕的生命像蟲子一樣被大批碾死,而活下來的人也像蟲子一樣招人唯恐避之不及,難道他們不是最勇敢的年輕人么?還有一個荒誕是來自《1917》和二戰的《拯救大兵瑞恩》的對比,《拯救大兵瑞恩》描寫8人小分隊的犧牲與堅持,背叛對反背叛,少數對抗強大的詩意,而《1917》找2個救1600個人的個人災難片。對於一戰,有種內心的憋憤,戰士們的犧牲並沒有死得其所,而是天降橫禍,誰參加誰倒霉。有位老兵在回憶一戰的時候就發出「不知道為什麼就參戰了」的感言。

我們見識了太多戰爭片中的狂轟濫炸,險中求勝,生命塗炭,都是以A方vs B方,而這一次,是以一個士兵的視角去感受戰爭,直面死亡,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幾個場景:

1. 戰爭還在不遠處膠著,我當時在樹下曬著太陽小憩,結果有個叫Blake的傢伙把我叫醒,好吧,也許是挖戰壕、搬東西之類的事情吧。

2. 結果是上司讓Blake說跨越危險的無人區去傳個消息「去吧,去拯救那1600個同胞吧,如果你倆失敗了,他們可能就全軍覆沒了,裡面也包括Blake的哥哥。」快去吧,你們只剩下8小時了,跑快點兒,因為你們沒有交通工具。

3. 後來我們鑽進德軍的戰壕,發現有超級大老鼠,這畜生觸碰引線,引起爆炸,我瞬間沒了知覺,等我再醒來的時候,Blake正在呼喊我,謝謝他救了我,但是當初也是他「隨機」選了我當搭檔,不然我也沒機會體驗一把活埋的滋味。

4. 我們來到一處荒廢的村舍,啥也沒有,不一會兒一架德軍飛機在我倆眼前墜機,飛行員還活著,Blake毫不猶豫的把渾身著火的飛行員拖下飛機施救,好吧,我轉身取火,希望Blake這傢伙做得是對的。媽的!Blake被德軍捅了腹部,血汩汩的流出來,洇濕了他的褲子和襯袋內的地圖。他身體漸漸涼了,我沒有辦法救他,看著他的臉如死灰一般,我拿下他的戒指和名牌,繼續上路……

5. 我躲進法國姑娘的家裡,她救下了一個小嬰兒,我把身上的食物都給了她,希望她們能活下來。

6. 緊接著,德軍嗅到了我的存在,在殘垣斷壁間追殺我,不遠處的戰火照亮夜空,我彷彿在燃燒的地獄逃竄,怎麼到處都是德軍?我現在還不能死,於是飲鴆止渴般直接跳下了山崖。

7. 河水的下游,我方士兵、敵方士兵以及百姓的屍體混在一起,像花瓣一樣隨著波浪起起伏伏,我終於找到了自己部隊,幾乎沒有人知道是我的情報救了他們這1600人的命。好了,不管明天是不是要繼續送死,此刻,我只想回到樹下接著睡覺。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像一個黑洞,吸走全部參與其中的生命,傷亡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沒有人站在這數字背後告訴我們他們曾經看到了什麼,感謝有這樣的鏡頭和視角,讓我們體會到了個人的渺小與偉大。

『貳』 電影《1917》觀後感

奧斯卡的《1917》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讓人是又愛又恨,最好的調度,最好的攝影,這絕對是一場兩小時的視聽盛宴,這絕對是一部值得兩刷,甚至是三刷的戰爭巨作。但是相比一邊倒的「吹爆」聲,對於一個沉迷游戲的御宅,1917所帶來的震激冊咐撼要打上不少折扣了。通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展現戰爭,而且是相對比較陌生的一戰題材,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只是在看過之後,我最直觀的感受卻是:戰地1真牛逼。

戰地1是一款以一戰為背景的fps游戲,有多人對戰模式,也有故事模式。那些耳熟能詳的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在游戲中都有著精彩絕倫的展示,而且,也是一鏡到底。

相比之下,無論是沉浸感、參與感,游戲都要更勝一籌。甚至連電影的強項,敘事上,游戲處理得也更加巧妙。

現在娛樂圈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游戲越來越像電影,電影越來越像游戲。只是在同化的道路上,游戲一路絕塵而去,電影卻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目前主流的戰爭題材電影無非兩個論點,最常見的就是一直被人詬病的主旋律戰爭片。謳歌軍隊,抨擊侵略者。這種片子並非國內獨有,無論哪裡,都是一抓一大把。另一種則是反戰,批判戰爭,謳歌和平。

有趣的是,通常來說關於二戰的主旋律影片比較多,如《無恥混蛋》《帝國的毀滅》《辛德勒名單》《紫日》等。在這些片子里,都有一個明確的「惡人」符號,他們的作用就是給主角找不痛快,所有觀眾都會痛恨他們。

因為二戰是一場正邪非常明確的戰爭,無論怎麼解構,納粹和皇軍是侵略者,也許其中有好人,但人們不關心,在影視作品中他們就是邪惡的。這一點在所有國家的電影里都高度一致。

而關於一戰的片子就比較微妙了,它們大多都明純是反戰題材的影片,如《戰馬》《戰壕》《聖誕快樂》等。這一類影片並沒有特別明確的邪惡符號,也許有幾個壞人,但並沒有那個群體被貼上邪惡的標簽。甚至主角可能是任何一個國家的士兵,德國也好、英國也好、土耳其也好。

究其原因,一戰本身就沒有對錯。一戰中的協約國和同盟國並沒有明確的侵略者與被侵略者,雙方都是施暴者,也都是受害者。無非是帝國主義在工業革命中膨脹到了極致之後因為分贓不均而展開的內訌。在一戰中,屠殺平民這種見不得人的事情,比比皆是。

然而1917的立場則顯得非常曖昧,門德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英國人想當然地認為大英帝國是輝煌正確的,德意志則是邪惡的……事實上,在大英帝國眼中,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邪惡的。所以他的主角自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英雄——團結、有愛、勇敢……而且有愛。

用咱們比較熟悉的話說,就是個聖母白蓮。

這兩個主角的所作所為讓我甚至有種在看樣板戲的錯覺,除了戰鬥力不太夠以外,這不就是兩個抗戰英雄么?怎麼炸都不死,和法國老百姓同仇敵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心系身在前線的親人,面對受傷的敵人還苦心救治,甚至面臨暴露的危險也不願在第一時間下殺手。

相比之下,德國佬簡直就是抗戰電影里悍不畏死萬歲沖鋒的「鬼子」。明知必死也要和主角拚命,對著自己的救命恩人刀劍相向,著實可憐又可恨。

若是戰爭剛爆發的1914年也就罷了,但是很難想像在經歷過人類史上最殘酷的戰役之一——索姆河戰役後,這兩個主角居然還如此天真。

一戰不是正邪大戰,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雖然死亡人數相近,但一戰的殘酷程度遠遠勝過二戰。前線是不折不扣的絞肉機,在短短五個月的時間里,參戰雙方在六十公里長的戰線上丟下了一百五十萬具屍體。

人們稱其為「索姆河地獄」。

幾乎所有經歷過索姆河戰役的士兵都得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然而門德斯卻非常巧妙地將1917處理成了一部主旋律影片,他已經試圖通過批判戰爭的殘酷來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反戰者,但是所有反戰電影必然存在的要素就是自我批判。在這一點上,1917卻是非常平淡地一語帶過。

「只有一種方法結束這場戰爭——最後一個人站著」。

這是一沒有任何意義的哀嘆,甚至讓人覺得說出這句話的上校是個明白事理的好人。但這並不是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展現戰爭的可怕。

為數不多直接描述「地獄」的片段里,兩個通訊兵穿過彈坑遍布的陣地,他們看到了許多屍體,膽小的布雷克被嚇了一跳。斯科菲爾姿侍德從瀑布落下之後,越過十幾具屍體爬上岸。

花瓣飄落在漂浮屍體的河流上實在是驚艷的設計,但放在這里又頗令人費解:這強烈的批判,其對象到底是怪罪你的敵人,還是參戰的雙方?

縱然屍山血海,觀眾最直觀的感覺卻不是對戰爭的厭惡,而是對於那些破壞美好田園的德國佬的憤恨。

這是主旋律戰爭片和反戰戰爭片的根本區別。前者讓人痛恨侵略者,後者讓人痛恨戰爭。

我個人並不反感主旋律電影,事實上,很多主旋律電影拍得熱血沸騰,香的很。可是將一場雙方愚蠢而造成的悲劇處理成單方面的過失,就頗有些甩鍋的意味了。

網上對於1917的咱們聲大抵和《鳥人》、《俄羅斯方舟》相同,都是對其一鏡到底的表現手法贊美有加。

一鏡到底的電影就吹爆,爆什麼呢?吹就完了。

可是在1917中的長久頭又顯現出了一些奇怪的弊端。

寫實又過分寫意,唯美的鏡頭和殘酷的戰爭本應產生的強烈撞擊卻因為一鏡到底所扭曲的空間而被扭曲。電影本身就在玩弄時間和空間,剪輯更是重要的電影手段之一。但是為了達到「一鏡」這一形式,不得不舍棄幾乎所有的剪輯手段,與之相對的,精湛的調度和鏡頭的連續性被發揮到了極致。

似乎從阿方索開始,好萊塢就開了個奇怪的頭,許多導演開始迷信一鏡到底,當電影的內核無法企及那些經典,當導演無力通過影片闡述自己的思想,那麼能夠體現自己價值的手段就只剩下演技和調度了。

相比在其他各類獎項上的優異表現,奧斯卡給《1917》的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音響效果彷彿是一種無聲的諷刺。

不過說了這么多,並能不能否認這仍舊是一部相當優秀的電影。

『叄』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1、《敢死營》
1917年春,俄國經歷了二月革命,生活與一戰進程隨之改變。布爾什維克在戰壕中宣傳,呼籲與敵軍和談。俄國軍官們無權作出決定,除非得到「士兵委員會」的批准。軍隊處在解散邊緣。為提升士氣,臨時政府組建了由瑪麗婭·博奇卡廖娃指揮的女子「敢死營」。她們以勇敢和和諧的行動成為榜樣,證明了自己配得上「俄國英雄」的稱號。
2、《潘菲洛夫28勇士》
1941年,德軍集結精良部隊對莫斯科發動「台風」攻勢,希望在冬季來臨前佔領城市。蘇軍「潘菲洛夫步兵師」的28名士兵以極小代價——僅剩5人——阻止了德軍進攻,保衛了莫斯科。
3、《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
1941年6月,布格河畔的歡樂被戰爭的殘酷打破。德國入侵讓布列斯特要塞陷入戰火,八千名蘇維埃紅軍戰士與親人告別,勇敢應戰。在艱苦的戰斗中,他們展現了頑強的抵抗精神,最終取得了勝利。
4、《最後的前線》
1941年10月,波多爾斯基學員在莫斯科郊外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這些年輕學員與蘇聯第43軍並肩作戰,在近兩周的激烈戰斗中,他們大多數人獻出了生命,成功阻止了德軍向莫斯科的推進。
5、《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中德國遭受的慘敗,也是歐洲戰場的重大轉折點。影片從德軍角度深刻探討了戰爭對人性與生命的摧殘。

『肆』 電影1917

又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不同的是一戰,而非火爆的二戰題材。

眾所周知,一戰開始1914,結束於1917。本片以結束的年份命名,我自己在觀影之前先有一種歡欣在,那就是,終於要結束了,戰爭的災難終於要結束了。

影片講述的是兩個士兵,接到上級命令,愛穿越火線向另一個軍區傳遞情報,這份情報關系一千六百多人的生命。

影片中有幾個片段,我很喜歡。

第一處,影片開頭結尾的方式。

我喜歡那種浪漫或者說唯美的畫面。

影片一開始,是風景區一樣優美的景色,天地各半。遠景是遠山和一排樹,從山與樹的高矮程度可知景的縱深度。中景是草原,綠,黃,白相間的寬闊的草原。最近的是一叢黃色的野花。不得不說,黃色配綠草,又素雅又清淡,實在是美不勝收。就在這時,鏡頭推移,拉近,男二號緩緩入鏡頭,他躺在草地上,鋼盔在臉,閉目休息。男一號緩緩入鏡,他背靠大樹閉目養神。一身軍大衣走過來,打破了這份寧靜。

如果不是身著軍裝的男主角入境,我會以為這是風景優美的田園片。原來,戰爭與和平毗鄰而居,咫尺之遙。

影片結尾,男一號走向草原上的一棵樹,他靠著一棵樹坐下來,緩緩地從上衣口袋裡抽出布雷克的遺物,一疊照片。而後,他閉上眼睛,太陽照在他的臉上。身邊是黃綠的草原,遠處是樹木,白雲,藍天。

這一幕再現,然而我的心卻啊在輕松愉悅。或許,因為逝去的布雷克,或許,因為在威爾不遠處的軍隊和戰爭。

和平,是上帝給人們的饋贈。

戰爭,是人類對自己的懲罰。

第二處,威爾位阻止麥肯齊上校而再戰壕上奔跑的鏡頭。

我不止想說,勇者無畏。我更想說的是,你的信心和勇氣,來自強大的內心,而內心的強大,則來自愛,對戰友對生命的愛。

第三處,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原上,一座院落廢墟里,許多被砍倒的櫻花樹,盛放美麗的櫻花。

布雷克有一個幸福的家,母親有一片果園,滿是櫻花樹,櫻花開放的季節,布雷克兄弟倆就在雪花般的櫻花樹下玩耍。

前線廢棄得院落,被砍倒的櫻花樹,也象徵可和平幸福的生活被毀滅的殘酷。

布雷克就是倒在了這一片櫻花盛開的廢墟上,而 他的死竟然是為了挽留一個敵方飛行員士兵的性命。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單純,善良而又對生活充滿熱情得生命。然而,邪惡的戰爭之火,又豈容善良之花綻放!

櫻花第二次出現在影片中時,是威爾被河水沖刷了一個晚上以後的事了。當他蘇醒過來,櫻花漫天飛舞,飄落湖面。此時的他五味雜陳。第一,命令必須在天亮前傳到,而他醒來時已經天亮了,可以想像他內心的沮喪。第二,櫻花讓他想起犧牲了的戰友布雷克,他臨死前的囑托正是完成情報傳遞任務。布雷克的死驅使他振作起來。或許,睜開眼的一瞬間,曾有幾分僥幸,至少還活著,然而,這種心情瞬間被現實沖淡,驅散。繼之而起的,是愧疚,沮喪,難過,還有布雷克給予的振作。

總之,櫻花在影片中的出現,作用不只是季節的象徵。

第四,除了影片主人公出場的方式很特別,本片對主人公的表現設置也很用心。

說實話,我一開始以為主人公是布雷克,等觀完全片,我才意識到,主人公是威爾。或者說,他們同為主人公,只不過分一個男一號,男二號。那麼,威爾才是這個男一號。

這樣,也就能夠理解影片一開始威爾作為近景靠在樹上的鏡頭了。片尾,仍舊以威爾靠在樹上結束。在文學作品中,這種手法叫首尾呼應,不得不說,本手法在本片中應用非常成功!

影片開始一等兵布雷克的積極與下士威爾的猶豫形成鮮明對比,布雷克接到命令刻不容緩,威爾無奈緊隨其後。然而隨著劇情的鋪展,我們才發現威爾的經驗,勇敢和智慧,我們才知道他的擔心不是多餘的。總之,這兩個人物合二為一,完成了這次使命。這或許才是影片所要褒揚得精神。

我很喜歡這部影片——1917。

精彩對白摘錄:

無論是下到地獄還是登上天堂,獨自行走的人走得最快。

我本希望今天是個好日子。

希望是一種危險的東西。

    __ 麥肯齊上校

『伍』 1917怎麼做到一鏡到底

一鏡到底(觀感)的實現主要依靠精妙的設計、反復的排練以及團隊的嚴謹配合。並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中間有幾處明顯的剪輯。技術是為劇情服務的,沒必要過分追求技術,電影中台詞不多了,導演用一個簡單的故事表面的內心的反戰情緒,布雷克和斯科背負著1000多人的性命,也許這個任務從上級來看只是一個命令,但是對於這個兩個士兵與同級的1000多名士兵來說這就是生命。

對比《敦刻爾克》,敦更加寫實,發展也更加自然順暢,當然這是基於更多資料和史實作出的判斷,相對二戰,一戰則是一段對於我來說非常陌生發生在大陸最遙遠的另一端的歷史,只知道「薩拉熱窩」「凡爾登」「地壕戰」這些。一鏡到底的應用,我比看《血戰鋼鋸嶺》、《拯救大兵》更能感受主角的疲憊,彷彿遇見了古代的「馬拉松」,代入感很強烈,慘烈的戰爭中還加入了部分戰地美學,戰爭是慘烈的,而普通人只是為了守護自己珍視的美好,守護自己的家庭,就像美麗的櫻花風景。但僅僅因為一道命令,自己可能就身嵌戰壕,在那個時代,自己是渺小的。而現在的我,則有機會也有能力去守護自己的一片天地。

漆黑的戰壕,光影下的廢墟,漂滿屍體與花瓣的河流,戰士們的安魂曲,一切都詭異又美麗著,如果不是戰爭,我或許可以倚靠在白樺樹下,任清風和陽光肆意撫摸我的臉頰,可他們終究還是被留在了這里,永遠留在了這里,任時間如何流逝,他們都已不再變老。

長鏡頭(偽長鏡頭)的拍攝方式大大提升了影片的代入感,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鏡頭的約束下,導演要怎樣把所有故事情節填充到這個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面來?本片則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方案,導演用「載具」和「河流」模糊了空間感,用「昏迷」模糊了時間感,從而讓「兩小時呈現八小時」變得合情合理。除此之外,羅傑·迪金斯的攝影也是神一樣的存在,尤其是那場黑夜戲,簡直是把光與影玩出了花,如果這世上有地獄,那肯定就是這幅場景了。

『陸』 俄羅斯二戰經典電影推薦

二戰經典的俄羅斯電影

1、《敢死營》

1917年春。二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的生活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俄國皇帝退位。與德國的戰爭持續了不止一年。布爾什維克在戰壕中進行宣傳,並呼籲與敵軍講和。沒有「士兵委員會」的批准,俄國軍官們無權作出任何決定。軍隊處在最終解散的邊緣。

閱讀全文

與二戰經典電影1917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從不敢再看多遍的電影 瀏覽:688
龍拳小子林秋楠電影全部免費 瀏覽:900
小眾電影有哪些 瀏覽:371
殺人狂電影迅雷 瀏覽:717
艾利之書迅雷下載電影天堂 瀏覽:299
美國飛機犯罪游戲電影有哪些 瀏覽:836
17年的動漫電影有哪些 瀏覽:925
致命性游戲電影下載 瀏覽:397
b站下載的電影怎麼保存到本地 瀏覽:939
能看最新電影的電影網站迅雷下載 瀏覽:283
香港青春微電影 瀏覽:684
中國老電影合集3資源共享 瀏覽:674
兔費微信電影 瀏覽:703
哪裡可看電影南京1937 瀏覽:237
長安萬達10點電影如何進入 瀏覽:783
奶油小生最新電影 瀏覽:367
少婦白潔電影迅雷下載下載地址 瀏覽:949
電影導入到手機存在哪裡了 瀏覽:642
印度的電影有哪些好看的 瀏覽:597
決戰食神電影迅雷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