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7.7|《高粱地里大麥熟》這片又讓我「活過來」了
豆瓣評分7.7的電影《高粱地里大麥熟》再次讓我深有感觸。這部1984年在台灣上映的小眾作品,由金馬、金像影後張艾嘉近乎全裸出演,最初吸引觀眾的是它與傳統農村題材的結合,以及主角們看似不尋常的「戰斗」背景。
影片超越了表面的激情戲份,講述了一個沒有名字的女人和同樣無名的男人在民國初年的河北與東北之間展開的故事。男人外出謀生,女人在家等待,大麥熟花象徵著他們的分離與思念。張艾嘉飾演的角色與《紅高粱》中的鞏俐形成對比,她的柔弱與細膩為電影增添了一抹女性的細膩情感。
電影以男人對土地的渴望和對家庭的堅守為線索,展現了他們如何在艱難生活中堅守愛情與理想。而當男人受傷、女人陷入絕境時,影片深入探討了生存的底線和人性的復雜。女人的堅韌與犧牲,讓人感嘆生活的艱辛和愛的力量。
盡管電影中"偷情"的情節曾引起爭議,但如今我們看到的是,它更像是一段掙扎求生的寓言,揭示了那個時代底層女性的堅韌與不屈。大麥熟花的盛開,象徵著即使在困苦中,她們也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展現出人格的高貴與生命力。
總的來說,《高粱地里大麥熟》是一部講述女性堅韌生存與愛情掙扎的深刻作品,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人依然有活下去的勇氣和尊嚴。
『貳』 挑戰你審美觀的10部「社會底層」電影
星期五言: 人類在原始社會還是平等的,大概到了農業社會,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便開始有了階層的概念……事到如今,「階層」成了當今社會誰都不能否認的現實。自然,商業電影喜歡描寫更高階層的生活,原因很簡單,階層越往上畫面越好看、色彩越飽和、構圖也越完整……可偏偏有那麼些導演,他們喜歡拍「社會底層」的東西,具體的說,什麼醜陋他們拍什麼,什麼不協調他們拍什麼,什麼見不得人他們拍什麼!而往往這種電影又是更接近現實的。
問題是,我們在現實中已經嘗夠了生活之苦,為什麼還要在電影中遭這罪呢!難道在電影中短暫地逃避下現實不好嗎!
以下10部關於「底層社會」的電影也許會幫我們找到答案。(註:這里的「底層社會」不包含「邊緣社會」以及特殊工作人群,它更接近普通正常民眾)
「星期五文藝」上片——
1、《偷自行車的人》(1948)
原名:Ladri di biciclette
導演:維托里奧·德·西卡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發生在戰後義大利的一個普通底層家庭里。父親憑一輛自行車得到了一份工作,卻又因自行車被盜讓全家陷入絕境。於是,他和兒子踏上了尋找自行車之路。
2、《慾望號街車》(1951)
原名: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導演:伊利亞·卡贊
國家:美國
「推薦語」 故事描繪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新奧爾良的底層人的生活——骯臟、歧視、貧窮、無所事事的小混混充斥了整部電影。
3、《木屐樹》(1978)
原名:L'albero degli zoccoli
導演:埃曼諾·奧爾米
國家:義大利
「推薦語」 故事放生在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山村,描寫了一群在地主壓榨下的農民的生活。
4、《楢山節考》(1983)
原名:楢山節考
導演:今村昌平
國家:日本
「推薦語」 這部83版的《楢山節考》更加註重了社會「底層」的概念。導演甚至把那些底層人與骯臟角落裡的草蛇、臭蟲捆綁在了一起。
5、《戀戀風塵》(1986)
原名:戀戀風塵
導演:侯孝賢
國家:中國台灣
「推薦語」 故事講了台灣某個山村的一對男孩兒女孩兒,他們在台北大城市裡打拚生存的經歷。故事朴實而感人。
6、《火柴廠女工》(1990)
原名:Tulitikkutehtaan tyttö
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國家:芬蘭
「推薦語」 一個其貌不揚的在火柴廠打工的女人,經受著被人冷落、欺騙與嘲笑...
7、《光棍兒》(2010)
導演:郝傑
國家:中國
「推薦語」 這部電影用喜劇、黑色幽默的方式生動地刻畫了中國當今社會農村的現狀。
8、《一次別離》(2011)
原名:A Separation
導演:阿斯哈·法哈蒂
國家:伊朗
「推薦語」 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伊朗家庭維權的故事,然而,現實環境對這個底層家庭又是如此殘酷。
9、《酒神小姐》(2016)
原名:죽여주는 여자
導演:李在榮
國家:韓國
「推薦語」 這是一部描寫韓國老年性工作者的電影,她們干著最見不得人的事情,卻承擔著神聖的社會責任。
10、《我是布萊克》(2016)
原名:I, Daniel Blake
導演:肯·洛奇
國家:英國
「推薦語」 在英國當今社會里,同樣也存在著這樣一群底層人,他們受著同樣不平等的待遇,干著同樣卑劣的工作,過著同樣艱難的生活。
與我們一起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了解社會人生,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叄』 有沒有關於描繪妓女愛情的電影 比如(喜劇之王) (風月佳人)!社會最底層女人的愛情也可以什麼!謝謝了
義大利電影《卡比利亞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