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好萊塢電影里要傳播的「美國精神」
好萊塢電影幾乎從來都有「美國精神」的精彩注腳,在人物想像塑造方面則更是如此。在卓別林的著名無聲電影《淘金記》中,流浪漢夏爾洛個人主義的積極進取、追求成功、自我實現的精神,同時具備普通人價值觀與人生哲學,這就是銀幕上較早體現「美國精神」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
《史崔特先生》中的史崔特,以他的老邁之軀,駕駛著改裝的車,歷盡千辛萬苦實現自己的目標,其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精神,正是新教精神的集中闡釋。《海底總動員》中,通過父親馬琳克服千辛萬苦尋找他的孩子尼莫的經歷,講述了小丑魚父子之情,向觀眾呈現了一個勇敢的、永不放棄的尋找孩子的溫情故事。《肖申克的救贖》中主人公堅信自己的無辜,通過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來爭取自由,這樣的勇氣正是美國精神的絕佳體現。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經登載2000年美國總統候選人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這樣說法:「美國是獨裁者的最大敵人,而好萊塢很可能被證明是這個國家最強大的武器之一。」
書中的話:「美國電影是美國國家安全霸權的重要載體之一。將國家公務員英雄人物化,把國家神聖化,把官方定義的、美國集體想像的威脅形象化……所有這一切都宣揚了這樣一種觀點:美國是神奇的、不可戰勝的。政治、國家戰略和電影業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就是美國國家權力的獨特性質所在」
❷ 《地心引力》的影評
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科幻片歷來是美國大導演們鍾愛的題材,從多年來較著名的《星球大戰》三部曲、《世界大戰》、《天煞》,到《阿凡達》、《天際浩劫》、《變形金剛》、《洛杉磯之戰》、《異星戰場》和《超級戰艦》等,情節宏大,人物眾多,令人眼花繚亂,大有美國作為地球領袖,作為人類的救世主,引領人類抗禦外星人稱霸銀河的趨勢。
而同樣是美國人拍的影片,《地心引力》卻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講述在美國太空站,宇航員馬特和瑞安博士出艙修復哈勃望遠鏡時,衛星碎片撞毀了太空站,漂浮在外太空的兩人想方設法要回到地球的故事。
這部科幻片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情節簡單,沒有一波三折的敘事、沒有外星人、沒有太空戰爭、沒有人類愛情,人物設計更是簡單,絕大多數場景只有一位演員完成——這對中國某些觀眾而言有些不適應,不大符合主流科幻觀眾的觀賞口味。但是據新聞報稱,在中國上映一周累計票房達2個多億,這又是為什麼呢?
筆者以為,除了本片在技術層面的出色表現、在3D科技視聽效果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之外,中國文化元素的大量出現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君不見,影片女主人公最後必須要到中國的空間站「天宮一號」,乘坐「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我們在「天宮一號」的艙內看到,因為失重而穿梭飄浮的古銅錢、乒乓球拍、彌勒佛、回力鞋等,以及「神舟」操控儀錶板上的漢字,都使中國觀眾倍感親切和自豪。在這部科幻片中,中國飛船成為了美國人的大救星,一向在外太空稱王稱霸的美國人,最後依靠著中國的科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電影產業也在迅速發展,據報道,繼201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之後,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全國票房正大步向200億挺進,這些喜人的變化使全球的電影業非常重視中國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市場,好萊塢巨資製作的科幻大片也一改歷史的套路,放低身段,開始向中國「俯首稱臣」。
所以,近年來美國製作的科幻片也有中國演員參與,《鋼鐵俠》中擠進了中國面孔;《阿凡達》、《變形金剛4》大量在中國取景,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重要。
中國的文化元素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早將那些落後的文明成果糟粕淘汰,被保留下來的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對今天和明天能夠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書法、國畫、臉譜、京劇、印章、剪紙、皮影、戲劇、雕刻;紫禁城、長城、敦煌、布達拉宮、蘇州園林;唐裝、旗袍、中山裝等,這些都可以對未來的科幻電影提供一種創意和思考。
中國文化元素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無論對於現代還是未來,它們都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藝術文化寶庫中,它都以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
無論中外,優秀的電影作品,應該美觀、新穎,具有欣賞價值和內涵,觸發思考,感動人們。好的設計更是一種突破,引領潮流,承前啟後,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給中國文化元素賦予時代的氣息。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類思想在轉變。另外,中國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必須找到一個契合點,這個契合點是我們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設計師們所要關注的話題。
筆者以為,在國際一體化的今天,傳承和創新的融合並不是簡單上的視覺圖騰的駕馭,而是文明精神上的賦予和蘊含。放眼未來,我們要製作中國自己的科幻大片,就要立足本國文化,汲取外來精華,經過深層的化解和吸收,才能自然地將文化與電影設計融合在一起,使中國元素真正地變成中國製造。
影片從遙遠的聲音開始,是地面指揮中心和宇航員間的對話,一邊說工作一邊開著玩笑,氛圍看似輕松。這些對話也間接地介紹了影片主角的身份背景以及為什麼出現在這里,為了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鏡頭從頭到尾幾乎一致在旋轉顛簸中,加上imax的效果,整個電影看下來,胃裡有些翻騰不休。影片所營造的視覺體驗可以用amazing來形容。
影片的每一個結果都有一個原因為其鋪墊,每個危機來的都不突兀。在觀影前看了一些對於影片的評價,觀影後又看了一些,包括科學硬傷等的評價,但是我認為影片本來就是一個娛樂行為,有些科學的東西沒有必要太較真,故事的背景是為了故事想要表達的精神服務的,整個電影將女主心理狀態的轉變表達的非常細致。我認為片名的gravity並不是物理上的地心引力,而是活下來的精神對於人的引力。浩瀚的宇宙,飄渺的星空,夢幻的地球都很美好,但是更美好的是能活著站在我們的地球上,能看見聽到他人,不管是親人還是陌生人。
影片中克魯尼的角色描述的很平淡,但是烘托出的人格非常偉大,面對死亡的時候平靜淡定,還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引導女主走向地球。
女主獨自逃生的路上簡直是困難重重,但是決定死去的時候潛意識里的生存慾望徹底的改變了她,不光改變了當時的她,也改變了以後的她,「不再悶頭開車」這句話表達了女主接受自己過去遭遇的不幸,積極走向未來的的心理轉變。現在的很多影片基本逃離不了愛情,感覺沒有你儂我儂就沒有故事,也許是故事背景的需要,也許就是美國電影較國產電影的思想先進性。宇航員間對於生命的尊重比任何一個所謂的愛情擁吻都更令人悲傷和感動,女主作為渺小的人類回到地球mother的那一刻,手中握住的沙子就等於是最寶貴的禮物,重新感受地心引力的女主心中定是無比的幸福。
觀影後,覺得宇航員真的非常偉大,不管影片是否有誇大或是不實,但是相信宇航員每一次的升空都是一次生死征程。也許死去並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孤獨的死去。不管我們抱怨活著有多累多煩惱,但是潛意識當中對於生命的渴望程度可能真的.只有到了生死邊緣才能體會。雖然影片的負面評論不少,但是從我看來,神州天宮發射也沒有這一部影片讓我對航天事業和這些知識這么關心過。至少在我看來影片是成功的,引起了我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對於宇航員的崇敬,對於地球的熱愛,以及對於這個領域知識的渴望。
年末收官,各類影片如雨後春筍,但是至今佳作不多。《地心引力》絕對是出類拔萃的一枚強心針,讓人大呼過癮。一種首次體驗的觀影模式,RealD6FL更是猶如讓觀影者身臨其境,逼真的效果一度讓人感覺好像置身其中。在科幻大片的領域中,佩上如此爽到爆的觀影方式,絕對是珠聯璧合,最終的結果就是美不勝收。
進入正題,贊美了《地心引力》的特效之外。不得不說的是影片傳遞的正能量,以及想要表達的一種人生觀。換言之,女主角對生的慾望,感動天感動地。浩瀚宇宙,人類如此渺小,如同海中一葉扁舟。因此隨便一點風浪,就可以掀翻扁舟,而太空中求生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面對不敢想像的孤寂,面對人生最大的挑戰,面對就在面前的死神,面對一步差錯就將永遠離開人士,一切一切的困難,將片中女主角逼到了死亡的邊緣線上。但臨危不懼,在錯亂之後,整理好心智,用不能完成的方式對自己進行了救贖,重新回到地球,可歌可泣。整個過程,你不得不驚嘆,人類求生的本能究竟是有多麼強烈。()看過《地心歷險記》等等一類的求生影片,每一次都會因為最後主角們的成功,而由衷的送上贊美。在生活種種困境中,保持一種正能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及。
其實除了對《地心引力》女主角生的慾望感到贊嘆之外,另外影片中的死亡更是可歌可泣。當宇航員方特樂觀的心態突然迎來死神之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放手,任自己漂浮在太空中,讓自己的同伴有了生存的空間,而自己卻最終屍骨無存。
這是一種怎樣的魄力和決絕,在那一瞬間,需要做出最重要決定的一瞬間,方特幾乎沒有任何的考慮,他用他的死點燃了女主角求生的慾望,將電影想要渲染的人文情懷,達到了制高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做出果斷的決定,但是我們卻往往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錯過了最佳時機,以及轉瞬即逝的機會。
但影片中的方特,不得不讓人贊嘆他的灑脫與精神。在那麼短暫的時間里,他坐懷不亂,樂觀的生活精神,即便說死神即將來臨,他可以從容應對,更可以輕松決定自己的死亡。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宇航員,他深知自己在那種情形下,已經成為「拖油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撒手。
《地心引力》故事很簡單,人物很簡單。但是從生與死的兩種極端,展現了人類的慾望,求生當中,必須有死的決絕的那種意志。換言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生的希望,但是危機時刻,也許你的灑脫就會成為一種他人生的解葯。
雖然科幻大作《星際穿越》與輕喜劇《火星救援》等大熱的科幻大片將太空題材發展到了太空科幻的又一高度,但也動搖不了坐擁七項奧斯卡大獎的《地心引力》的地位。《地心引力》引領了太空科幻的潮流,有著一定的開創性和示範性。
故事設計上,本片運用最簡單的線性敘事方式,完整精彩地講述了一個沒有復雜的劇情、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的、一開頭就能猜中結局的,關於存活的故事。故事劇情之簡單,卻又高潮迭起。遼闊浩瀚的宇宙里,生命是何其渺小,溫度、空氣、失重、水,太空無須動一個指頭,就能把生命捏得粉碎。一個人,要在這無垠的太空里抓住救命稻草,獨立存活下來。這是這九十分鍾里,我們唯一陪伴主角做的事。因此,《地心引力》在視覺上努力創造奇觀,聽覺上巧妙運用蒙太奇,在心理上也做了足夠的沖擊。太陽鑲在地平線上,安靜燃燒的極光,海洋上龐大的流雲,都從別樣的角度帶來視覺新鮮感。漂浮著的斯通,如臍帶般的扣帶,在太空艙里形成一個美妙的子宮,是精彩的設計。在寂寥壯麗的太空里,隊友陸續死去,一個人的存活歷程是最明顯而簡單的戲劇懸念。
不難看出,本片在台詞和人物設定上,都有好萊塢式的雕琢,創意差強人意,但能流暢地讓故事前後呼應。斯通喪女,隊友馬特愛開玩笑和絮叨,因而設計了女主角幻象、馬特未講完的笑話來喚起遺憾情緒,自然發展了女主角放棄等死決定背水一戰的劇情。
本片在畫面上的調度也足夠出彩。從影評一開始便用一個長達12分鍾的鏡頭,欣賞了美麗的太空奇觀,介紹了故事的人物、地點和時空,還完整記錄了第一個沖突發生的前因後果。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導演也少用蒙太奇來拼接,盡量用產鏡頭來創造有機空間,甚至完成了第三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的無縫銜接。
全篇雖然一字未提地心引力,但卻處處表現。九十分鍾里,女主角斯通一直在追尋著無形的引力,她對女兒的思念引領她活下去,她的隊友要求她活下去,她的求生本能激勵她必須活下去。
但不得不說,《地心引力》一片中存在著不到位的講述。導演盡量使用一些拍攝太空何其壯美的鏡頭,來表現生命在此是何其的孤獨,但是緊張而富有懸念的劇情,使得觀眾的注意力無法從主角所在的困境里根本性地轉移,從而讓孤獨感表現不夠充分。(唯一緊張感緩解之處,又用了「太空子宮」的畫面設計。)此外,單線的劇情結構雖然能有效補充孤獨感的表達,但卻會使觀眾產生欲求不滿之感。好在《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分別恰如其分地補充了這兩不足:《星級穿越》用精湛的視覺特技,並在情節緩和處多次設計大遠景、採取《地心引力》交響樂配樂手法並發展到極致,與靜音交替運用,完美地呈現了生命的孤獨和宇宙的寂靜壯美;《火星救援》依賴原著小說的雙線劇情,從火星上和地球上兩種記敘和觀察,飽滿了劇情,填充了票房商業元素,又表現了《拯救大兵瑞恩》般人道主義情懷。
《地心引力》是一部典型的將科幻類型與災難類型揉和的作品,但和二十世紀科幻災難片常見的末日類型不同,《地心引力》的災難並非《人類之子》、《憂鬱症》或《完美感覺》中的天災,而是近地軌道垃圾所引發的的人禍,這一災難也並未指向人類的毀滅。但《地心引力》仍然是一部在主旨上充斥著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它仍然指向的是對現代主義所造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片中,空間站被毀讓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倒退十數年,而環繞著地球、猶如一張旋轉天幕的宇宙垃圾,也讓人類在短時期內失去了進行二十一世紀最常規也是僅存的宇宙活動——空間站科研——的可能性,且片中所展現的科技似乎對清理這些高速飛行的怪物也無能為力。因此,盡管結局中女主瑞恩成功的逃回了地球,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卻遭遇了悲劇的末日,而之後是否能夠重建仍未可知,人類宇宙探索的脆弱和艱難是全篇最重要的基調。而同時,人類在宇宙探索中的渺小無助與逃回地球旅程中的頑強又相對應:當女主在失重的宇宙中迷失時,她無助、恐懼;當女主利用天宮號、追隨引力飛向了地球的懷抱時,她最終頑強從水中脫出,獲得了重生。有些諷刺的是,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與墜向地球的女主做加速運動所需的拉力,都是由地心引力所提供的,這種亘古不變的、猶如生活永恆的背景一般的宇宙規則,既能夠讓人類活動的結果成為災難,也能拯救人類自身,這使得人類在影片中的抗爭顯得既偉大,又無助。
《地心引力》這部片子所展現的時代風貌確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在經歷了冷戰時期對宇宙大探索的鼓勵以後,人類的目光最終仍然轉回了地球,被地球的「引力」所牢牢吸引著、禁錮著。現在的人們希望追尋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的豐足進步,而宇宙探索的腳步已經停滯甚至倒退。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如《飛向太空》、《太空漫遊2001》等積極探索的影片不再具備社會條件(事實上,在這些影片的年代,如何回到地球甚至不是一個需要刻意討論的問題,因為它們劍指的是開拓宇宙的命題)。在我們當下的年代,即使是以探索宇宙為主線的宇宙片《星際穿越》里,主角也是被逼無奈才會選擇離開地球,而最近熱映的《火星救援》,就更是一場出擊宇宙失利後拚命回到地球的故事。後現代主義消解了人類中心主義,將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從征服者變為普通一員,地球作為宇宙中一顆理應並不少見、但目前而言仍是人類唯一庇護所的宜居行星,對人類的意義驟然提升。近來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對地球毀滅的末日的想像,和《地心引力》等影片中對在宇宙中遇到危難後如何回到地球的想像,實際上都源於人類對地球的心理情感的轉變。地球對現階段人類的「引力」越來越大了。
不過,《地心引力》之所以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取得全球票房超過七億的商業成績,對時代心理的洞察固然重要,但首先還要歸功於它的奇觀製造:以阿方索極為擅長的長鏡頭為代表,《地心引力》的拍攝效果令人驚嘆,全篇只應用了156個鏡頭,卻創造了令人震撼的視覺體驗。數碼奇觀的宇宙世界和當時方興未艾的3D影院結合,讓觀眾震動不已。其實,《地心引力》的劇情本較為簡單,事實上,這樣的單線程的逃亡劇情甚至有些缺乏張力,也脫離了好萊塢災難片的常態:在《2012》或者《末日崩塌》這類影片的逃生中,核心家庭被作為重要的描述對象,這使得影片在親情描繪的基礎上,擁有許多討觀眾喜愛、奪觀眾眼球的橋段可用。但《地心引力》中大都是封閉的空間、孤獨的逃亡,使得將影片拍攝得令人印象深刻更為困難。但在阿方索的執導下,宇宙廣大空間的靜謐、孤獨、優雅,災難襲來時的急速、恐怖與人類的無助,都展現的淋漓盡致。開場前十三分鍾的長鏡頭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宇宙的廣袤無邊、靜謐孤獨直接的展現在人們眼前。無空氣的窒息感、孤獨而寂靜帶來的壓抑感讓人不敢呼吸。開頭的藍色星球平靜美麗,隨後便出現了在空曠空間中顯得渺小無比的宇航員和哈博望遠鏡,整個鏡頭猶如緩緩展開的畫卷,有種震撼之美,讓坐在影院的、大部分沒有在宇宙中回望地球的經歷的人們彷彿身臨其境。《地心引力》拍攝技巧的運用在多處都令人驚異:女主被拋在太空空間的時候,呼吸的急促、旋轉的空間、不斷變換的主客體視角、黑暗的背景,都讓觀眾共感到了女主的慌亂無助,極度不安;在國際空間站內巡遊求助時,明顯能夠感到探尋的步伐因為無重力而變得緩慢,這種「慢節奏」的鏡頭感與時不時會出現的「刺激點」——譬如突然噴發的一點火花——結合,不僅讓觀眾心跳加速,還能深刻的體會到在無重力環境下,人類宇宙探索之路的步履維艱。可以說,《地心引力》的數碼奇觀,在製造真實而驚心動魄的災難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個關鍵的意義傳遞的任務:《地心引力》本身講述的是一個成功逃脫災難的女英雄故事,可它卻也需要讓觀眾感到對宇宙空間的敬畏。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地心引力》的長鏡頭相比於導演的前作《人類之子》而言,更多了一些商業意味,追求製造奇景,而非紀錄片感,這也是阿方索對好萊塢科幻類型片的一種妥協。但是,從《地心引力》這些登峰造極的奇觀中,我們仍能看出導演的人文訴求。
這種人文訴求有時並未在簡單的劇情線中訴諸於文字對白。幾條被這些鏡頭所串聯起來的暗喻線,在許多影評中都有提及:女主角剛剛進入國際空間站時的旋轉鏡頭,猶如胚胎在母體中般,連接帶就如臍帶,墜入水中,便是羊水破裂;最後一幕水中脫困,從水中到地上,象徵著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是從水中來到了陸地上,而先爬行後站立,則意味著動物從爬行變為了直立。宇宙對生命的無情,與生命回歸地球時的生生不息對應,似乎暗示著作為宇宙共同的嬰兒的人類,最終總是要回到地球,它永遠是我們最好的庇護所。
而同時,在劇情設置中,《地心引力》也有頗多值得討論的地方:男主與女主的設定就是其中之一。男主完美近乎聖人,幽默樂觀,不畏自我犧牲,死亡臨近時,仍然優雅、平靜。而女主的性格與身份則一下子顯得「俗氣」許多:會懦弱、逃避、悲傷,甚至是一個未能成功養育自己孩子的失敗媽媽,她會被廣播中嬰兒、狗與陌生人的聲音感動,也會因為死亡而恐懼,甚至一度企圖自殺。這不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千里回家找到兒女妻子團圓」的故事,也不是一個「核心家庭共渡難關成功生還」的故事,好萊塢式的英雄似乎並沒有真正出現、讓故事圓滿結局:完人在宇宙中因為意外而死去,一個普通甚至怯懦的人卻在種種幸運中存活下來,而這位普通人即使到了最後,也是靠著幻覺的鼓勵才能下定決意,完成這場獲救之旅,可她的精神悲哀,卻並沒有在劇情內得到真正的救贖,她只是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這也是一個令人思索的暗喻:樂觀主義、烏托邦主義、擴張主義的思想已經死在上個世紀,後現代主義的反思中,人類脫下了萬物之靈的畫皮,成了宇宙中普通的一個種族,面對自己的渺小、懦弱,面對自己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困境,最終,在或許是幻覺、但至少已經自覺到那是幻覺的自我鼓勵中,還是堅強的站了起來,盡管死亡的陰影、無法真正探索和理解宇宙的不安都沒有真正散去,可是仍然保持著一搏的勇氣。《地心引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描繪了如今人類的精神圖景。
總的來說,《地心引力》是一部佳作,它絕佳的拍攝技巧讓人體味到宇宙的可畏可敬,而它內涵的人文情懷,也訴說著後現代時期人類內心的焦慮與勇氣。
現在只剩下了兩個結局,要麼我成為一個傳奇回到地球,要麼在十分鍾後化為灰燼。無論哪種結局,我都已經做好准備,坦然面對。因為不管哪個結局,這都會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地心引力》台詞
門外漢看電影,好與不好通常取決於觀眾的個人喜好,或電影是否巧妙地煽情,是否能引起共鳴。如果要看《地心引力》,最好還是選擇IMAX廳。本片依賴寬大的屏幕與震撼的音響,以增強觀影人的帶入感,激發其全身的感覺細胞。如果觀影人對電影抱有「感動」或「刺激」或「意外」等情緒的期待,也許會深深的失望。本片並未講述一個足夠豐滿、催人淚下的故事,也絕非展現一段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心路歷程,更不是鋪陳一副宏偉天然的風景畫卷(相反,其中的景色也許都是特效)。電影所描繪的是常人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失重、旋轉、缺氧、碰撞、恐懼、無助、孤獨、卑微、放棄、永恆、拚死一搏。它們並不源自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但絕大多數人卻只能通過想像獲取,這本身就很特別。
電影開篇,身為女主的宇航員瑞恩和她的同伴馬特在美國太空站外修復望遠鏡。沒有空氣的宇宙像無孔不入的液體,溫柔的包裹著宇航員。後者因失重而飄來盪去,像深海中跳躍的水母,無拘無束。忽而畫面旋轉,一時間藍色的星球在上,閃爍的星空在下,蒼茫浩渺,萬籟俱寂,唯有瑞恩在宇航服中有節奏的呼吸聲,夾雜著對講機中馬特喋喋不休的廢話。
「你每天下班都干什麼?」
「聽收音機。」
「聽什麼台?國家新聞頻道?古典音樂頻道?流行音樂頻道?」
「隨便,沒人說話就行。」
「隨便,沒人說話就行。」瑞恩輕易做出的回答,卻成為本片最傷感的預言。當人類失去了空間站的保護,脫離大氣束縛的自由成了致命的危機。親眼目睹馬特放開栓在身上的繩子,一點一點飄向宇宙深處,直到距離切斷了對講機的信號,直到他消失在廣袤無情的黑暗中。巨大的孤寂感籠罩著銀幕內外。孤獨的形式或來由不止一種。比如《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源自巨大而徒勞的奮斗,和事先註定會時過境遷的繁榮,從生於凡塵始,到靈魂覆滅終,周而復始。而《地心引力》中的孤獨,恰似其字面意思,純粹且絕對的形單影只。其中一個場景,給我以深深的震撼。那是主角坐在太空艙里,對著無線電一遍遍大聲的喊著「請回答」!隨著鏡頭從艙內拉出的瞬間,主角聲嘶力竭的喊聲被浩瀚的宇宙吞沒,她無助的表情連同整個機艙都在畫面拉遠的過程中急劇縮小。在宇宙絕對的公正下,人類深刻的、龐大的恐懼變得及其微不足道,所有難忘的快樂與逝去的悲愴,那些活躍的生命與蓬勃的希望,竟與億萬粒微小的塵埃,無異!還能怎樣更絕望!
當瑞恩做夢一般經歷了幾場瀕死的絕境,甚至在天宮號空間站被衛星碎片群強烈碰撞,電光火石,轉瞬即毀的前一秒,她還在神舟號里糾結的尋找啟動鍵。「現在只剩下了兩個結局,要麼我成為一個傳奇回到地球,要麼在十分鍾後化為灰燼。無論哪種結局,我都已經做好准備,坦然面對。因為不管哪個結局,這都會是一段非凡的旅程!」隨後,她成功啟動神州號脫離空間站,沖破大氣層,飛速落向地球。燃燒的機艙拖著火紅色的尾巴,像即將耗盡生命的流星在闡釋最後的精彩。此刻她仍不能確定自己能否倖存。
最後,瑞恩落在一座湖中,她機敏的打開機艙,脫去宇航服,浮出水面,游到岸邊。尚未習慣地心引力的她甚至站不起來,只能趴在濕潤的岸邊,用手捏一把褐色的沙土,展露從未有過的笑容,似乎是在證明她終於回到了地球。地球並不溫柔,它一直都充斥著各種危險,地震、海嘯、火山、塌方、洪水甚至猛獸都威脅著人類的脆弱的生命。也許人類本身是否存在,地球根本不在乎,宇宙根本不在乎。但本片最後的場景,讓我深刻的感覺到,地球看似尋常的地心引力和大氣層,卻是人類永遠無法逃離的束縛和保護。
你需要放下期待,平復情緒,打開全身的細胞,接受全新的體驗!
❸ 誰最瘋狂(蛇蠍情人)影評
影評 & 幕後好萊塢的傳統就是陰暗的題材較難搬上大銀幕,把真實罪案與都市傳奇完美編織揉合的《黑色大麗花》與傳統謀殺案的不同點在於案子影響到周遭所有人。因此影片在定位上不只探索誰是兇手,也描述了該案當年對洛城警局的影響,對警探周遭女子的影響。導演布萊恩·帕爾瑪相當了解黑色電影的本質,非常擅長此類題材,帕爾瑪坦言,他不只打算敘述大麗花的故事,也想探索書中虛構人物的世界,這些人物都受到這樁謀殺案的影響。帕爾瑪向來喜歡有轉折而又峰迴路轉的情節,因此他特別欣賞「小說中的每個人都說謊。有時你以為某人正在表露心聲,卻與他自己先前的話南轅北轍。每個角色都有所妥協……最終不可自拔。」所有改編劇本都會刪掉原著某些情節,在揭露大麗花犯罪現場時,帕爾瑪將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發現棄屍同時的另一個現場(槍戰現場),這種處理方法恰巧與小說內的鋪陳方式完全相反。帕爾瑪認為大案子藏身在小案子之後,才更具諷刺性。盡管導演與編劇都認為有必要將原著的文字與復雜的次要情節搬上銀幕,但他們也知道電影的影像世界需要小說家所沒有的技巧。例如原著指出殺害伊麗莎白的兇手之所以在她臉上刻出可怕的笑容,靈感來自於雨果《笑面人》中的角色關伯蘭。關伯蘭之所以被毀容,是因為國王為了報復其父叛國。這個角色也是《蝙蝠俠》中小丑的靈感來源。布萊恩指出,在原著中,兇手對「笑面人」印象深刻,因此在大麗花臉上干出同樣暴行,因此他便詢問工作人員,「該如何表現?有相關電影嗎?結果當然是有。」帕爾瑪便讓片中的里蘭、德懷特與凱觀賞德國導演保羅·列尼於1928年推出的《笑面人》,如此一來便能解決問題。(恰巧該部老片也由環球公司製作,而且還是該公司最早期的有聲片之一。)伊麗莎白·肖特在遇害的近60年後終於登上了大銀幕,她生前夢想成為觸動人心的女演員,如今她的確烙印在眾人心中,其過程卻如此駭人。伊麗莎白很年輕便香消玉殞,然而她的故事卻將繼續流傳,一個如此美麗的海報女郎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兇手是誰,原因又是什麼?「黑色大麗花」已經流傳幾十年,而且將成為永遠無解的謎。★洛城四部曲之首影片取材於真實罪案,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被害人伊麗莎白·肖特出生於1924年7月29日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女演員都夢想在好萊塢闖出名號,肖特也不例外,她19歲便隻身闖盪洛杉磯。但伊麗莎白 的圓夢之路並不順遂, 她經常出沒於名流社交場所, 嘗試以肉體換取金錢或者演出機會, 據稱伊麗莎白於1947年1月9日還曾在Grand Ave 的 Biltmore酒店與男性友人碰面,那是她最後一次出現在公共場合。伊麗莎白因為一頭黑發,喜著黑衣,頭上常別著美麗鮮花,加上當時金發女星薇羅妮卡·蕾克主演的《藍色大麗花》(The Blue Dahlia,又譯:血濺璇宮)剛剛上映,因此黑色大麗花便成了她生前、後的昵稱。年輕女演員的駭人聽聞謀殺案,在1947年震盪了好萊塢與美國上下,娛樂業重鎮的洛杉磯不乏黑道大哥、下流的電影公司主管、貪污警察等,人人都想占年輕女子的便宜……也都想從她的慘故事撈一杯羹。案發數月,無論大報小報,都以伊麗莎白的故事當頭條,從《誰殺了伊麗莎白·肖特?》到《黑包包、黑鞋子:性感大麗花引領風騷》等標題都有,伊麗莎白後成為了好萊塢傳奇。所有投入調查的人都一頭栽入,不是致力於糟蹋大麗花的名聲,就是試圖挽救她的名譽。伊麗莎白遇害後傳出了各種留言、指控、自白,但是兇手始終沒有落網,這也成了洛杉磯重案組的懸案。在伊麗莎白遇害40年後,犯罪小說家詹姆斯·艾洛伊寫就《黑色大麗花》一書,這本犯罪推理小說問世後旋即成為暢銷作品,其後,詹姆斯又陸續推出了《The Big Nowhere》、《洛城機密》(L. A. Confidential)、《White Jazz》三部風格作品,從而完成了所謂「洛城四部曲」的創作。體現黑色電影精神《黑色大麗花》的演員是必須可以體現現代黑色電影精神的演員,既有能力詮釋上世紀40、50年代的驚悚片,又不會成為模仿當年人物的小丑,導演布萊恩·帕爾瑪認為,「優秀的演員可以創造出讓人完全驚艷的氣氛。」導演與製片在解決資金問題之後,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選出演技精湛的好萊塢新生代,否則無法成功詮釋詹姆斯·艾洛伊的原著精髓,更無法表達黑色電影的真正靈魂,最終精挑細選的5位年輕主演依次到位,其中,喬什·哈奈特飾演的警探德懷特一頭栽入兇案後,他的世界便完全脫離他的掌控,「盡管這個世界如此腐敗,德懷特卻相當正派,如同亨利·鮑嘉飾演的黑色電影,德懷特在影片中也有其道德權威。」哈奈特面臨的不只是符合當年風格的對話,還得連續7個月,每天練習4小時的拳擊才能匹配主人公之前輕量級拳擊手的身份;錯綜三角戀的另一名主角就是憑借《惡男日記》走紅的艾倫·埃克哈特,帕爾瑪認為他是「年輕的柯克·道格拉斯」,與循規蹈矩的德懷特南轅北轍,艾倫可以表現出里蘭的瘋狂特質,扮演火爆熱血警探。選完雄糾糾的角色後,帕爾瑪還得尋找三個女演員,這三個角色風情萬種,卻絕對不是等待救援的無知少女,她們個個都很神秘,永遠讓人看不透。凱·蕾克是里蘭收留的受傷女性,也是德懷特暗戀的對象。帕爾瑪認為必須找個眼神世故的女演員,她必須活脫像是從過去走出來的人,令人聯想到舊時往昔,他多年前便認識當時才演《馬語者》的斯嘉麗·約翰遜,斯嘉麗的表現令他印象深刻,當時就決定日後一定找她合作;加拿大演員米婭·科什納(女同性戀劇集《The L Word》中的珍妮)很早就試鏡爭取言行不一的瑪德琳一角。帕爾瑪欣賞其精湛演技,便與編劇增加了大麗花的戲份,邀請米婭出演這個小演員;至於誤入歧途而又妖媚的瑪德琳一角,導演認為此人不僅要有蛇蠍美人的魅力,而且還要長得像米婭·科什納,原著中明白指出,大麗花的遇害純粹是因為她長得像另外一個人。兩屆奧斯卡影後希拉里·斯萬克在演完《百萬美元寶貝》之後,便簽約出演這個毫無道德感的女子,認為該角非常復雜,演員必須能詮釋出「隨時准備帶男人進房的可憐富家女」的形象,帕爾瑪認為,「希拉里是典型的蜘蛛女,她可以演出非常脆弱,卻又能馬上展露邪惡一面的女子。」重塑昔日洛杉磯詹姆斯·艾洛伊筆下形容洛杉磯的陰暗面是「罪惡、性慾、超級病態。」為了塑造片中1947年的洛杉磯,攝制組遠赴保加利亞索非亞取景,「觀眾還可以看到比弗利山,只不過那裡遠在索非亞。」2005年6月,攝制組返回洛杉磯,捕捉當地才有的畫面,最後到春街(Spring Street)的市政廳取景;為了符合當年的服裝風格,服裝設計師特別從倫敦運衣服到保加利亞,尤其是三位女主角「光芒四射」的服裝。曾經擔任過卡爾文·克萊恩內衣模特的希拉里·斯萬克十分欣賞片中的服裝造型,覺得穿上戲服的自己旋即「光彩奪目,就像朱迪·嘉蘭或麗塔·海華斯」。就連帕爾瑪都表示,三位女主角都穿得光鮮靚麗,而且極盡性感之能事,「她們穿得(拍得)很美,看到她們很難招架得住。」服裝師還為「大麗花」准備了絲質花朵、黑色綢緞洋裝、殘破的絲襪。斯嘉麗·約翰遜發覺凱·蕾克也有許多漂亮服裝,對於她的短袖成套毛衣、珍珠、古董發夾,斯嘉麗笑言「穿成這樣怎麼可能覺得自己不性感?」男演員的服裝則是寬領帶、雙排扣西裝、以及淺頂軟呢帽。盡管兩位男主人公是薪水不高的警探,但艾倫·埃克哈特與喬什·哈奈特卻穿出了當年時尚的極致。此外,導演也很注重配樂的氛圍烘托,因此請來作曲家兼爵士小號手馬克·伊夏,小號悲情的聲音極大地呼應了影片的藍調風格。此外,40年代的夜總會當然少不了長腿歌舞女郎,帕爾瑪在《雙面驚悚》(Femme Fatale)中合作過的舞蹈家米亞·弗萊這次特別請來法國、保加利亞、英國的舞者,重現當年的夜總會風采。(TOM電影)
❹ 第 91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在劇情上有哪些亮點
托尼說,我很清楚我是誰。我是一輩子都住在布朗克斯區的人,和我母親父親兄弟,現在還有我老婆孩子。就這樣,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才是那個急吼吼的人。每天要去賺飯錢。你,大人物先生,你住在城堡的頂部,周遊世界為富人演出音樂會,我住在街上,你坐在寶座上。所以,是的,我的世界比你的黑得多。
唐下車站在雨里說,是的,我住在城堡里。托尼,一個人。有錢的白人付錢讓我彈鋼琴,因為這使他們感到有教養,但我一離開那個舞台,我不過又是一個黑鬼,這才是他們的文化所在。我獨自忍受這種煎熬,因為我不被自己的人所接受,因為我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如果我不夠黑,如果我不夠白,如果我不夠男人,那就告訴我,托尼,我是誰。
❺ 如何理解好萊塢電影在世界范圍內的文化價值輸出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不僅體現了鮮明的美國文化色彩,而且還蘊涵著以美國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極具時代性和普泛性,且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念,其中主要包括「美國夢」、個人英雄主義、宗教文化和普世主義等。本文將通過對美國好萊塢部分影片的詳細解讀,試對其中所表現出來的美國文化價值觀進行深入闡釋,以期對好萊塢電影和美國文化價值觀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美國主流價值觀溯源和構建
美國,當初僅僅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卻在短短的幾百年歲月中從建立到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人將其成功的原因歸結於文化的優越性。追本溯源,美國主流價值觀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期一統天下的清教文化(Puritan Culture)。早期的美國精神是對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機會平等、勞動致富的信仰和推崇。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美國的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移民文化也就誕生了。在美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銳意進取的民族精神及其大熔爐般寬容的理念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美國處於上升時期的歷史階段,這一表現尤為明顯。美國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指的是「民主政體、自由原則、個人主義。在此基礎上派生出關於人的政治、文化權利和種種價值觀等等」。在美國佔主導的文化是白人的文化傳統,也即「WASP」文化(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 Culture,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新教文化)。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就是「基督教、資本主義和民主的特別混合物」①。源自基督精神的理性原則及對個人自主的追求的個人主義,在美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也成了美國思想的起點和歸宿,構成美國文化的精髓。而「美國夢」是足以支撐起美國人奮斗中的失落與迷惘的力量,它不僅僅指人生中最渴望追求的一種美好事物,更意味著一種崇高的信仰和價值觀。宗教是影響美國人信念、態度和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它深深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西化的普世主義在美國文化的傳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使美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得以在全世界范圍傳播。以上構建了美國文化價值觀的綜合體系。
二、美國主流價值觀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體現
作為宣揚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載體,無論電影工業如何發展,好萊塢電影中所體現的美國文化色彩不會改變。好萊塢電影堅守的文化價值體系在一部又一部電影作品中傳承發展。
(一)「美國夢」(American Dream)
「美國夢」是一個在特定時期出現的特定術語,其產生和發展與美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自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量歐洲人前往美洲探險殖民,當17世紀第一批移民登上美洲大陸之日起,「新世界」便被賦予了一種夢想的色彩,任何人都有權利開墾佔有,他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克服了巨大困難,倖存下來的都是一些異常能幹、勇敢、有進取精神的人。正是這些獨特的自然和歷史條件促成了「美國夢」的產生和發展。
「美國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廣義的「美國夢」是指「民主、平等、自由」的國家理想;從狹義來看,「美國夢」是指個人通過自我奮斗而獲得成功的夢想。站在普通大眾的角度,「美國夢」也可以是和成功、幸福聯系在一起的一切具體目標——享受高等教育和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擁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擁有健康的身體和一群可愛的孩子,擁有昂貴的汽車和豪華的住宅,等等。「美國夢」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的理想。
人們常把好萊塢稱作「夢工廠」(DreamWorks),許多好萊塢的電影就是將「美國夢」作為主題,它們揭示了普通人、動物甚至是卡通形象依靠個人奮斗而取得成功的故事。雖然敘事角度不盡相同,但都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塑造反映了「美國夢」的理念。美國文化中特別強調機會平等而並非結果的平等,強調政治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經濟結果的平等。正因為這樣,無數普通人才可以通過自己的奮斗實現自己的「美國夢」。這一理念在《阿甘正傳》中得到了充分反映。電影成功塑造了阿甘這一經典形象,整個故事充滿了戲劇性,一個低能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功。正如電影的一句經典台詞所說的那樣:「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電影的開始和結束都用一片飄飛的羽毛來象徵命運的無常,然而主人公的經歷卻告訴我們不要向命運低頭,任何人都有機會成功。人物和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影片恰到好處地宣揚了「美國夢」的理念,體現了命運給每個人均等機會的文化內涵。
(二)個人英雄主義(Heroism)
個人主義是以個人為本位的人生哲學,它所包含的獨立奮斗、開拓進取精神成為美國人的生命基調,同時也是美國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英雄是個人主義的化身,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的一種形式。英雄主義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生存環境、人文理念的憂慮和恐懼。當個人自由被束縛、個人利益遭到損害,對權威、災難的抗爭隨之爆發,英雄便順應而生。在美國文化里,個人英雄主義的主要特點是渴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別人認同,渴望自己受到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個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發揮是個人英雄主義的最好體現。②
「英雄就是超越自我,在傑出的行動中證明他們的勇氣、才智和領導才能。」③美國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典型模式是單槍匹馬拯救國家、人民於危難之中,在排除萬難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找尋到自我的價值。其英雄人物的典型特徵為:(1)擁有絕對強壯的身體或者強大的特異功能;(2)擁有卓越的聰明才智、冷靜的頭腦和超強的意志力;(3)擁有完美男性或女性的所有優點,並且多數英雄都是與美國政府抗爭的鬥士。從1939年的《關山飛度》中靈果一個人拖住一群阿巴虛人,使得驛車里的人得救,到《終結者》中來自未來,組織核戰爭的機器人,好萊塢電影人給現代英雄神話披上一層傳統的、簡單的、普遍性的崇高思想外衣。 (三)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美國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的美國白人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則主要信仰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巫術。作為主流價值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數美國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19世紀20年代,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說過:「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其國民的靈魂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在美國,宗教對法律和社會輿論產生不了多大影響,但是宗教支配社會風貌,並且通過家庭生活而控制國家。」宗教信仰通過影響美國人的信念、態度和行為支配著美國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
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是上帝選擇的一個特殊國度,美國人對全人類的發展有著特殊的責任,要負責把世界上所有人從苦海當中拯救出來。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美國白人文化中,影響著美國社會大眾對外部世界的看法。電影《阿甘正傳》蘊涵的宗教意識十分豐富。在影片當中,帶有宗教色彩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時候,她拉著阿甘向上帝做祈禱,祈求上帝給她一雙翅膀幫她逃離現在的痛苦;阿甘剛開始捕蝦的生活時,總是一無所獲,丹中尉提醒他可以去教堂祈禱,等等。
(四)普世主義(Universalism)
普世主義起源於歐洲,作為哲學上的一個分支,它強調普遍的事實能夠被發現且被理解;在倫理上,普世性就是指能夠應用在所有人身上的價值觀或事物。美國的普世主義價值觀是建立在繼承歐洲普世主義的基礎上的,同時在殖民和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有顯著美國地域特徵的普世主義觀念。④「上帝選民論」和「天定命運論」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普世主義重要內容。
在此,我們不能不提及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他在多部影片中集中闡釋了普世主義的內涵。2010年上映的電影《阿凡達》以科幻與魔幻相融合的方式,講述了一個以「愛與永恆」為主題的故事。這部影片不僅在技術和藝術上震撼了我們,更讓我們體會到電影背後西方化的普世主義思想。在潘多拉星球上,當伊娃選擇部落首領和精神首領之後,實際上這星球上的各種族就成了外化的美國人,而入侵的地球生物則成了美國之外的異族,薩利所代表的美國人和潘多拉星球就是美國普世精神的化身,只不過潘多拉星球是物化了的美國領土,薩利所代表的潘多拉之魂是內化了的美國普世精神。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存在價值,世上的一切生靈應該平等對待。故而在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中,美國民眾本著平等、尊重的心態,開始接受外來人,並不遺餘力地將本民族的一切成就交給外來者,允許異於本族的聲音存在。這也是美國作為文化大熔爐的文化態度的精髓之所在,在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輸出本國文明,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謀求人類共同的發展,正是普世價值觀的精髓。
三、結 語
作為美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好萊塢電影對於美國文化價值觀的構建和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它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使文化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其直觀性和生動性不僅為美國本土觀眾所追捧,同時也被其他國家觀眾所接受。可以說,好萊塢電影為全世界了解美國文化價值觀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參考。通過對美國主流電影的賞析,我們可以深刻全面了解到美國社會主流文化的各個層面。同時,在美國特定的歷史環境背景下,需要用好萊塢電影的感官沖擊,幫助他們重拾那些寶貴的民族精神和美德,向世界傳達美國國家的良好形象,以求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同。
❻ 《你的名字。》為什麼那麼火
鏈接: https://pan..com/s/1q7GiTcSg12VtoREo-C09Kg
《你的名字。》是由新海誠執導,由神木隆之介、上白石萌音擔任主要配音的一部原創日本動畫電影。作品於2016年8月26日在日本上映。中國內地於2016年12月2日上映。作品講述了男女高中生在夢中相遇,並尋找彼此的故事。中國大陸於2017年8月26日全網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