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刮痧》中體現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哪些方面急求。。要有明確的邏輯性。。。
《刮痧》應該是一部能夠引發我們許多聯想的影片。
故事發生的精神文化背景是敘述者對於中美兩國存在著某種差異的認可。具體情節有可能受到一個類似案件的啟發,但這並不重要。事實上,差異可以被敘述者製造無數的故事出來。一個中國的老人用了「刮痧」這種方式給他的小孫子治病,在中國,這當然不會成為問題,但一個美國的兒童保護組織卻可以因此把這個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
文化相對主義傾向於強調非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一點即使是在西方以外也是很容易得到理性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的。
我們也許還記得,許大同在那個證明他已經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發獎會後,為了討好他的老闆,曾打了兒子一個耳光。作為一個父親,許大同也許會有自己的理由,但從啟蒙主義的普遍性立場來看,這個耳光應該比「刮痧」更有分量,也更能說明問題,是不能輕易放過去的
一般說來,「刮痧」更像是一場誤會,因為它是可以通過實踐來證實的。影片最終就是用了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個耳光說起來卻有許多麻煩,至少它提醒我們注意,除了需要別人理解和認同的文化特殊性之外,全體人類還有沒有應該共同遵守的價值准則?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這種復雜的辯證關系?如果普遍性是西方的一種權力話語的話,那麼,我們對自身特殊性的強調,會不會加強了普遍主義的邏輯與力量?
望採納!!!!!!!!!!!!!!!!!!!!!!!!!!!!!!!!
B. 電影刮痧中體現文化沖擊的影評150字
中西文化交流源遠流長,自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從碰撞、沖突到融合、互通的過程,就像電影《刮痧》所表現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的差異,不僅在中美兩國的法律、道德標准等方面,而且觸及法理、觀念,甚至中醫理論等諸多議題。由於時空上的差異,造成了中美—東西方文化、觀念上的不同,進而表現為行為上的沖突。
第一點,我們先從文化的淵源方面來看
第二點,是那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朋友觀
第三點,觀念文化方面的差異,這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
從表面上看,電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醫的無知,但從根本上看,體現的卻是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強勢文化試圖一統天下,用西方的文化觀閹割異質的弱勢文化的趨勢.所以,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見和誤解。這就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不同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對待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但不能妄自尊大;要看到其局限性,但不能妄自菲薄
C. 急求有關《刮痧》電影中,中美家庭價值觀差異的論文!
通過電影「刮痧」,可以看出中國與西方文化存在許多的差異。中國兩千年中醫傳統經絡療法「刮痧」不被美國認可,造成「虐待兒童」疑案,使得影片中許大同一家被迫服從法律,父子分離、夫妻分居。在中國人看來,明明是爺爺對孫子的愛而用刮痧的手法為其治病,而美國人卻認為是虐待兒童。可見中西文化觀念差異是比較大的。
我認為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價值觀差異,教育文化上的差異,思維方式上的差異以及生活態度上的差異。
我主要講價值觀上的差異。
在價值觀上,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確的人性本惡論觀點的代表者。基督教主張原罪說,他們的罪先天地來自其祖先--亞當與夏娃「,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父輩的罪孽會殃及子孫。)說明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與西方古代哲人相反,中國古代聖人都是「性善論」的代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不同的人性論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中西文化發展的道路。西方國家從「性本惡」出發,強調法治,注重管理。中國傳統文化從「性善論」出發,注重人治,強調以德治理。 西方人比較崇尚獨立、自主和個人奮斗,喜歡張揚個性。當取得成就或榮譽時,一般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喜悅。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主張內斂,提倡謙虛。中國人常常避免鋒芒畢露,強調中庸,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聽到外國人誇耀自己某方面做得好時,中國人常用「哪裡哪裡」、「一般一般」等謙虛的回答。這種中國式的謙虛經常使西方人迷惑不解。西方人比較推崇個人自由,認為「天賦人權」,保護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是非常重要的,而個人作為集體和組織中成員的重要性和意義是次要的。因此,他們把自我放在了高於一切的地位,崇尚為爭取個人自由而奮斗,較少因為考慮集體而犧牲個人的自由、權利與利益。中國文化則更多地強調集體主義,主張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主張同甘共苦,團結合作,推崇無私奉獻,強調「眾人拾柴火焰高」以及先人後己與公而忘私的精神。
在教育文化上,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各個教育層次上都存在著差異,並以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出來。現僅就中國和美國兩國高等教育的差異進行一些比較。美國的大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根據個人愛好選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學分不同,只要把學分修滿即可畢業拿到文憑和學位。以前,我們從有關報刊上看到美國的大學生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幾個學位,感到很納悶。現在才明白美國的大學體制是很靈活的,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以選學幾個專業的課程,只要拿到足夠的學分就可以取得該專業的學位。而在中國,在大學里就確定了專業方向,一個人可能一輩子就從事一種職業,這樣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潛能。還有,中國有些教育方面的語言也跟西方存在差異。在中國存在著「落榜生」一說,而在美國是沒有這個詞的,他們認為這是極不禮貌的,是一種歧視。
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思維比較抽象,西方人比較具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從大到小,地址從國家、省、市、縣、鄉、村等順序,這體現了中國人的整體思維,即自然與人處於一個整體(天人合一),先整體後部分。而西方人則恰好相反,他們是由小到大,由點到面,認為整體是由部分組成的,這可以從信封的地址和日期的寫法上得到證明。
在生活態度上,中國人偏重精神感受,西方人注重實用。東方人喜歡把問題復雜化,而西方人則喜歡簡單,不願使自己活得太累。許多中國人覺得西方人單純,簡直有點傻,或者說像小孩,童心重。中國親朋好友和同事之間的串門很隨便,邀請別人來訪無需為對方確定時間,自己去探訪別人無需鄭重其事徵得同意。美國人則沒有串門的習慣。平時如果有事上門,事先要確切地預約時間。沒有得到對方的應允,隨時隨地隨便上門時不禮貌的行為。無事打電話閑聊也是美國人視為打亂別人私人時間和活動安排的行為。
中西文化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好處。但是我們中國人確實有很多地方需要向西方人學習,只有接受別人的好處,認識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會更好的發展,才會更快的進步!
D. 求討論電影《刮痧》中文化差異的畢業論文
從《刮痧》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八年的中國家庭,因為孩子的一次意外發燒,剛來美國,不懂英文的爺爺用了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療方法為小孫子治病,但在醫院里被護士發現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懷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於是,兒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親許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許大同因為無法解析刮痧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治療法,又因為律師的曲意刁難,許大同最終被判決與孩子隔離,並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與妻子分居,幸虧許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國,知道了刮痧是一種治療方法,為其作證,故事也就有了完滿結局。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華人在外國生活的種種不適,而這些不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隨之而來的必然有隔閡,對立與沖突。首先是醫學領域的認識差異。刮痧是故事沖突引發的導火索,刮痧療法在中國民間很常見,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確實能夠治癒一些常見病。但是,這種療法搬到美國,就成了大同對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證。二是法律觀念的不同。在西方社會里,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每一件事實都是要講求證據的。如美國的法庭及兒童福利院雖被大同的滿腔激情,真摯而忘情的訴說所震懾,卻仍要求有「愛的證據」,以供法庭判決。而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對於親情特別看重。三是對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開頭,許大同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向老闆的兒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兒子一下,老闆看了覺得不可思議,許大同對約翰解釋這一舉動說:「我為什麼打我兒子,那是出於我對你的尊重,那是我給你面子。」這樣的解釋讓這個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並不知道眼前這個東方小夥子的這一耳光竟然是出於這樣的邏輯,作為西方人的約翰,他是無法理解這個東方爸爸打他兒子時的那種復雜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違法的,這是對人權的不尊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說明這樣一個道理:由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觀念上的差異,在相互交織、碰撞中必然發生尖銳的沖突。四是對愛,對家庭的理解的差別。這也是《刮痧》中沖突的本質所在。許大同對付美國社會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餘,這並不意味著他在成長中濡染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就已經煙消雲散。在許大同的心裡,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團圓。三世同堂,其樂融融,是他奮斗的動力和意義所在。為了爺爺能在美國拿到綠卡,他還把給孩子刮痧這事稱是自己刮的;為了兒子能回家寧願分居;為了爺爺能看一眼孫子,偷偷把兒子從福利院了帶出來;在法庭上,許大同愛子心切,甚至和對方辯護打了起來;為了給孩子送聖誕禮物,不顧危險爬到九層,完全有可能「墜樓而亡」…… 愛就是付出和負責任,可能會表現為嚴厲,表現為分居,甚至表現為欺騙,表現為劫持……正是這種愛把孩子和父親以及這個家和二為一體,這種愛超越了其自己的尊嚴,平等,自由和選擇自身幸福的權利。 而在西方人眼裡這些都是不可思議的,甚至是犯法的!這部《刮痧》,讓我們意識到了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雙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問題確實令人頭疼。看來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經歷長時間的碰撞,相互交織,尖銳的沖突,磨合,才能融合與發展的。
E. 刮痧電影里的中外文化差異提現在哪裡呢
1. 家庭教育觀念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人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三綱五常」是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標准,中國人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親罵是愛的觀點,直到現在還有一直被熱議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華生,我們中國人認為嚴厲是成功的途徑。其中「父為子綱」就是兒子必須聽取父親的話,同時父親也為孩子起到榜樣作用。記得電影中的一個片段,當丹尼斯打了約翰的兒子,許大同讓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當時約翰,作為一個美國人根本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大同要打孩子,這在美國是一種虐待兒童的行為,而許大同的解釋到是為了給約翰面子,中國人認為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尊重別人的一種方式,而美國人則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行為,因此約翰當時說道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
西方教育子女時注重他們個人能力的培養,思維方式的培養,美國小孩子如果在畫板上胡亂塗鴉家長肯定不會訓斥小孩子,因為那是他們培養思維方式,發散思維的一種表現,而如果放在中國,中國家長肯定會手把手教,讓孩子畫一些已經有的成型的,具體的東西。美國文化崇尚自由和獨立,認為孩子是社會的財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認為孩子有自己的隱私,有他們自己的圈子,而這種隱私神聖不可侵犯。
2.法律觀念
法律是保障社會穩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國家都有自己明確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人往往面對法律時摻雜了許多了個人情感,而與東方法律觀念不同,美國以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為基礎,柏拉圖,西方文化一直堅持理性的正義,堅持對權力的保證和對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臘文化的理性對西方法律產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理性,公平,正義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詞,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西方人重視客觀事實,喜歡用理性的思維來分析事情。電影中許大同的父親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許大同著急去接父親而沒有在晚上陪丹尼斯,這種現象在中國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而在美國則認為這種現象違返法律,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還有就是許大同為了他的父親能順利拿到美國綠卡,而撒謊說是他給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國家,如果一個人不誠實,說明他失去了誠信,他在社會上是不被認可的,當約翰發現許大同為其父親「頂罪時」,他不能理解的看著簡寧,簡寧說道「因為他是中國人」,當然在我們中國頂罪也是一種不理智,違法的行為,但是我們會說這是一種親情,而且說許大同是孝順的。
3.親情觀念
中西方文化在親情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西方人重視個人,個人的發展,老人一般與年輕人分開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願意打擾年輕人,而中國「百善孝為先」不孝順的罵名一般人是承擔不起的。在電影中許大同為了不讓父親單獨一個人留在北京,而將父親接到美國和他們住在一起,而父親在中國住慣了,在美國不適應,文化,語言,禮儀,習俗各方面的不同導致父親最後的歸國。在西方人看來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為什麼一定要融到一塊,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著孝順。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價值就是個人主義,在美國人看來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的。
4.友情觀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現的含義是不同的,中國人重視友情,而將友情與其他許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與工作之類的相聯系;而在美國,他們的友情建立在一種順其自然的基礎上,同時他們也將友情和其他事情分開,特別理性。在電影中,約翰指正許大同打過兒子,許大同認為約翰背叛了他,他們那麼好的關系,約翰怎麼能那麼說,而約翰認為事實就是事實,而不能因為朋友而去作偽證,友情的破裂最終導致許大同的辭職,他們一般將「人」「事」分開,而我們中國則是人事永遠在一起,傾向於把友情和權益合二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許多不同的差異,因為這些差異,我們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會產生碰撞,甚至會產生沖突,但是只要我們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斷了解目的語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禮儀風俗,這樣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對方的文化中,這樣才會減少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才能避免因風俗差異而造成的交際障礙,兼容並蓄、尊重、理解接納,海納百川才能更好的進行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F. 近代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有哪些
1. 電影《刮痧》描繪了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展現了中華傳統醫學與美國法律制度之間的差異。
2. 故事講述了一位在中國長大並行醫多年的老中醫,被兒子接到美國生活。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文化,老中醫感到孤獨與不適應。
3. 孫子中暑後,老中醫運用中醫的刮痧療法為其治療。然而,這一傳統方法卻被兒媳誤解為虐待,導致孫子被兒童保護機構帶走。
4. 文化差異下的誤解,使得家庭成員間的關系緊張,甚至導致婚姻破裂。這場文化碰撞反映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和處理方式可能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