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抗美援朝影片有哪些
首先看改革開放以前: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這個貌似看過,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
此外,一些電視劇中,比如《激情燃燒的歲月》、《歷史的天空》等都或多或少的帶有朝鮮戰爭的因素,即使是被廣大軍事網友詬病的《集結號》也有。
㈡ 推薦十部朝鮮戰爭電影
十部朝鮮戰爭電影:
1、《長津湖》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進入最終階段,志願軍在金城發動最後一場大型戰役。為了在指定時間內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志願軍戰士們在物資匱乏、武裝懸殊的情況下,不斷抵禦敵機狂轟濫炸,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火中的木橋。
㈢ 朝鮮電影推薦十部
朝鮮電影推薦十部包括:《賣花姑娘》、《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看不見的戰線》、《原形畢露》、《摘蘋果的時候》、《難忘的人》、《高地戰》、《太極旗飄揚》、《共同警備區》、《歡迎來到東莫村》。
這些電影各具特色,涵蓋了不同的題材和風格。《賣花姑娘》以其深刻的社會內涵和動人的音樂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講述了貧苦農家女兒花妮的悲慘命運和她為家庭犧牲的感人故事。而《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則通過兩個女孩的不同命運,展現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世界的鮮明對比。
《看不見的戰線》和《原形畢露》是兩部緊張刺激的諜戰片,前者以朝鮮戰爭後的社會背景,揭示了暗藏在平靜生活下的間諜活動,後者則聚焦於間諜世界的殘酷與智慧。這兩部電影都以精湛的表演和扣人心弦的劇情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摘蘋果的時候》和《難忘的人》則展現了朝鮮人民積極生活、熱愛勞動的精神風貌。前者以果樹農場青年們的奮斗故事為主線,後者則通過描繪一系列令人難以忘懷的人物和故事,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在戰爭題材方面,《高地戰》、《太極旗飄揚》和《共同警備區》都是不可錯過的佳作。它們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其中,《高地戰》以宏大的戰爭場面和深刻的主題贏得了觀眾的贊譽,《太極旗飄揚》則通過兄弟二人的命運變遷,揭示了戰爭對個人的深遠影響,而《共同警備區》則聚焦於朝韓兩國士兵間的奇異友誼,探討了人性與信任的復雜問題。
最後,《歡迎來到東莫村》以其獨特的反戰寓言和輕松幽默的敘事風格,為觀眾帶來了一次別樣的觀影體驗。影片通過描繪不同國籍士兵在偏遠小山村的相遇與相處,展現了人性中最純真、善良的一面。
總的來說,這些朝鮮電影經典之作不僅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藝術價值,更以其獨特的視角和表現方式贏得了觀眾的喜愛和尊敬。
㈣ 向著炮火朝鮮戰爭的電影
《向著炮火》是朝鮮戰爭的電影:影片講述了朝鮮戰爭時期,敗退的美韓聯軍以洛東江為最後防線。正規軍離開浦項前往洛東江之後,留下來的71名韓國學徒兵死守陣地,與朝鮮人民軍作戰的故事。
影片以朝鮮戰爭中的學徒兵們為敘述主人公,通過他們的視角反映戰爭的殘酷以及血雨腥風中的人性。也許觀眾們並不了解所謂的「學徒兵」是怎樣的概念。
學徒兵,又被稱為學徒義勇軍。60年前的50年代,教育條件惡劣,教學水平不高,小學畢業就為人師表或擔任國家公務員的大有人在。戰爭爆發後,人口就意味著戰鬥力,所以全民總動員,高舉保衛國家的大旗,大批學生被號召「入伍」,奔赴前線,甚至很多人都是穿著校服離開校園的。
這些學徒兵包括中學生、大學生、留學歸國生,甚至還有大量的女學生。據記載,洛東江一役慶尚北道55所學校286名學生加入了學徒兵,而整個朝鮮戰爭中共犧牲了近三千名學徒兵。這些年輕的犧牲者沒有正規的軍隊編制,沒有編號,甚至沒有留下名字。影片正是為了紀念這成百上千的「無名氏」,譜寫下了這曲悲壯的青春輓歌。
劇情介紹:
1950年6月25日凌晨4點,毫無預警的發生的朝鮮戰爭。以勢不可擋的火力武裝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勢如破竹的進攻大韓民國。隨著全世界被籠罩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恐懼中,聯合國決定派遣聯合軍來到韓國。被攻到毫無退路的大韓民國,等待著聯合軍的抵達並賭上一切死守洛東江,並將所剩的兵力全部用在死守洛東江這個地方。
守護浦項的姜錫泰(金勝佑)的部隊也接到了死守洛東江的命令,但是浦項此時已成為了戰火前線而無法離開。姜錫泰不得已只好留下從沒射過槍的71名學生兵在此並離開,並任命唯一曾前往過戰場的吳長范(T。O。P)為中隊。
比起被抓去少年院寧願選擇上戰場的甲兆(權相佑)擺明的輕視長范。僅以射一槍結束射擊訓練的71名少年們,在難民和軍人全都離開的空盪盪的浦項里,在不知道往後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僅默默的等待錫泰的部隊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