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題材 > 攝像的角度分析電影

攝像的角度分析電影

發布時間:2025-08-07 12:18:00

❶ 電影中什麼叫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1)遠景鏡頭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遠景畫面的處理,一般重在「取勢」,不細琢細節。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有時人物處於點狀,故不能用於直接刻畫人物。但卻可以表現人物的情緒,因為影視畫面是通過畫面組接表情達意的,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可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如影片《一個人的遭遇》當主人公索克洛夫從集中營中逃出後,拚命奔跑,最後躺在麥田地里,這時出現一個近拉遠的鏡頭畫面,含蓄地表現了主人公獲得自由的內心喜悅。
遠景除了表現規模、氣氛、氣勢之外,還可以表現一定的意境。
遠景畫面,包容的景物多,時間要長些。一般不少於10秒。
由於電視畫面畫幅較小,有人主張不用或少用遠景。少用是對的,但不鬥耐能不用。
(2)全景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在電視劇中用於表現人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全景畫面,主要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在電視劇、電視專題、電視新聞中全景鏡頭不可缺少,大多數節目的開端、結尾部分都用全景或遠景。遠景、全景又稱交代鏡頭。
(3)中景
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成為中景畫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蓋部位,因為卡在關節部位是攝像構圖中所忌諱的。比如脖子、腰關節、腿關節、腳關節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中景畫面為敘事性的景別。因此中景在影視作品中占的比重較大。處理中景畫面要注意避免直線條式的死板構圖、拍攝角度、演員調度,姿勢要講究,避免構圖單一死板。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關節部位,但沒有死框框,可根據內容、構圖靈活掌握。
(4)近景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成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離觀察人物的體現,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細微動作。也是人物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景別。近景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刻畫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別。電視節目中節目主持人與觀眾進行情緒交流也多用近景。這種景別適應於電視屏幕小的特點,在電視攝像中用得較多,因此有人說電視是近景和特寫的藝術。近景產生的接近感,往往給觀眾以較深刻的印象。
由於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現,在造型上要求細致,無論是化裝、服裝、清銷坦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綻。
近景中的環境退於次要地位,畫面構圖應盡量簡煉,避免雜亂的背景奪視線,因此常用長焦鏡頭拍攝,利用景深小的特點虛化背景。人物近景畫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畫面的深度、層次和線條結構。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畫面主體,其他人物往往做為陪體或前景處理。「結婚照」式的雙主體畫面,在電視劇、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5)特寫鏡頭
畫面的下邊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頭像,或其他被攝對象的局部稱為特寫鏡頭。特寫鏡頭被攝對象充滿畫面

❷ 電影鏡頭分析

美國恐怖片《閃靈》通過鏡頭的運動、巧妙地剪輯等組成了電影視覺語言系統,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也被後來的一些恐怖片競相模仿。以下就選取一些鏡頭進行分析,試著探究《閃靈》是通過鏡頭語言來渲染恐怖氛圍的。

鏡頭一:在電影開頭,當主人公傑克第一次開車前往酒店時,先是運動的空鏡頭將人們帶入電影,在運動中故意傾斜,造成失衡的危險感。接著疊化俯拍鏡頭,鏡頭中茂密的兩片樹林中有一條極其狹小的小路,路中是傑克行駛的汽車,這種畫面的構圖加上俯拍的角度,給人以壓抑感。鏡頭跟著汽車一步步向飯店靠近,前景是道路和汽車,後景是巨大的雪山,在這個畫面中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鏡頭拍攝角度都是微微仰拍,使得在深山中的酒店顯得高大和神秘。再配以刺耳的雜訊,可以看出導演在暗示他們正在一步步走向危險之中。

鏡頭二:這一個片段採用的是運動鏡頭拍攝手法,幾乎所有場景都是以貼在丹尼身上的跟拍鏡頭來完成。第一視角的拍攝手法會讓觀眾感覺到視覺變得狹窄,多死角的布局和一直拐彎的情節設計,又給觀眾一種不確定周圍安全與否的體驗,經過層層的氣氛渲染後,在遇到影片中的雙胞胎姐妹後呈現出較好的恐怖效果。

鏡頭三:這里採用了仰拍的視角,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從這個視角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公在「入魔」後幾近瘋狂的表情與猥瑣可怖的氣質,而門後面倒著寫的「murder」謀殺一詞,為後來的傑克用斧子劈門這一經典恐怖畫面奠定了感情基調,提到鋪墊與推動情節的作用。其次,影片經典的「閃前」鏡頭是在門上用口紅反寫的字母「murder」,字母反寫,起初一時間辨識不出字母的意義,覺得紅色的字跡歪歪扭扭有些恐怖,直到影片後半部分出現丹尼用口紅反寫字母的過程,並向母親求救後,藉助母親房間的化妝鏡看到正寫的單詞,瞬間情緒綳緊,後背發涼,這里可以看出通過剪輯對情緒渲染進行調動。

鏡頭四:導演在影片中設置了大量的放射式、對稱式的構圖,選取了一個大景深,由近及遠,一層層向畫面內部縮小,從而製造出一種壓迫、沉重的氣氛,突出了畫面中的人物。

鏡頭五:在不同的房間大面積色塊的使用,也給觀眾的視覺造成了碰撞,過於明艷的色彩與誇張的表現形式,使人產生緊張與恐懼的情緒,這也可以看出電影中色彩的運用能夠調動觀眾的情緒。

總結:

電影中會使用大量的視聽語言來渲染氛圍,尤其是恐怖電影中,這部電影中沒有過於血腥恐怖的畫面來作為嚇人的「點」,反而是通過一些巧妙的剪輯、沉悶的音效、跳躍的畫面以及獨特的拍攝視角,來渲染一種緊張的氛圍,在觀影的過程中讓觀眾體驗到刺激恐怖的情緒,我想,這也是這部電影在時隔那麼多年以後依舊被尊為「經典」的原因所在。

❸ 電影《南京南京》編導鏡頭分析(3)

動、低位移動、組合式移動、多角度移動鏡頭等,都屬於移動鏡頭的范疇。

五、鏡頭組合

最後再來說一說鏡頭組合,鏡頭本身是沒有什麼具體意義的,它的意義來自於生活的給予,當我們看到鏡頭中再現的某物時,就一定會聯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特定含義。那麼電影中的鏡頭有沒有意義?電影是通過很多不同屬性鏡頭組合而成的,當我們看到鏡頭中某人害怕時,就必有令他害怕的對象,這是在電影中必須通過另一個鏡頭表述出來的,當然也可以不表述,這完全取決於導演這個影片把關人的思想意圖,想要表達什麼?想要展現什麼?恐懼?驚悚?擔心?夢幻?還是對前途迷茫的擔憂?

所以,單個鏡頭可以說它沒有意義,但連接起來的鏡頭不可能表達不出應該要表達的意義,甚至是更為准確的含義。拿《南京,南京》為例,當我們看到在日營集中地處,被綁著的劉曄眼睛出現了憤怒的神情,如果鏡頭到此為止,且前後也只有這么一個鏡頭,只讓你看到這么一個鏡頭,我們就很難知道他為何而怒?對誰而怒?這時,就會浮想聯翩,任我們肆意想像,答案就會有千萬種,甚至更多。但是,接下去,我們看到了在被俘軍人前拿著槍走動並四處監視的日本兵,我們就知道了,所有聯想噶然而止,很明顯了,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對日本兵的憤怒,這時也就突顯了周圍環境的險惡,被抓人數的眾多,劉曄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再經過前後情節的聯系,也就知道了他們正在等待著被屠殺的命運。

如果,這時影片斷然結束,而且也就只有這兩個聯系鏡頭,我們也能從中判斷出其中的近乎准確的意義了,盡管還會存有聯想,但這時的所有聯想也都在往一個方向上集中,不會再進行過多的其他毫無意義的發散了,也就越容易進入導演或符號把關人事先就設定好的意義范疇,至少不會偏離太遠。在這里,後一個鏡頭所起到的作用,其實就是對前一個鏡頭的情節提示。

因此,單個鏡頭的存在可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兩個或兩個以上鏡頭的連接組合,必能產生某些特定的含義,顯示出導演或符號把關人的真實意圖。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例外,例如顯示周圍環境大變動的長鏡頭。

鏡頭空間

電影是二維的平面,但我們可以創造三維甚至四維的空間概念,而我這里所指的鏡頭空間並不是三維和四維空間。而是封閉和開放形態鏡頭空間的表達。

一、封閉空間

我們先來看封閉空間,什麼是封閉空間?我們先來看《南京,南京》中的鏡頭實例,我前面提到了南京避難所中的一段,那就屬於封閉空間的形態表達,日軍和中國百姓相遇,目光對視,兩個民族在特定的空間內碰撞,日軍步步進逼,咄咄逼人,明顯占上風。

那麼,到這里,很多人就一定會認為凡是室內空間就都是封閉空間,如果是這么認為的,那麼,錯,室內空間只屬於封閉空間的一種,還有半開放式的空間也屬於封閉空間的表達。例如,在鏡頭中出現了一段場景,某人A在逃避追捕,逃到了森林邊緣,無路可逃了,這時想往回逃,但突然追捕者B出現,兩人面對面對望,氣氛開始緊張。這時,A緩慢向後退,B步步進逼,不管是形勢還是正義B都佔了上風。這類場景的表述也屬於封閉式空間范疇,但前兩類都屬於明示的封閉空間表達,還有一種是屬於暗示的封閉空間表達,多用於展示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掙扎,顯示鏡頭對象的孤獨、孤立、無助,如影片中多次出現的慰安婦的遭遇。而鏡頭外的含義,則是顯示和表達了對此類暴行的控訴。

因此,封閉形態空間鏡頭的含義可以在特定的場地,用以顯示出一定環境下的險惡、危機、不安、躁動、對決,內心的痛苦、掙扎,力量的對比,人或物的孤獨、孤立、無助、等待、迷茫、放棄、獨處及自我的滿足、隱私不得侵犯等等。其實,對這個詞彙的表述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更為強調風格化的設計,具有表面化的現實主義特色。②

二、開放空間

由於開放形態空間更多的是被置於室外,因此在表現形式和視覺設計上更強調非形式的,樸素的構圖,使物象看上去出於偶然,毫無精心安排的痕跡。③如影片中角川兄在跟隨部隊進入南京城中時所看到的一切,就彷彿都很自然,人物進入畫面,又出去了,日本兵舉槍槍殺南京市民,就好像是真實的紀錄一樣,絲毫沒有刻意安排的成分。而這一段鏡頭當中,最出彩的應該是一名教父剛進入畫面沒多久就被槍殺的場景,按理說,教父是可以隨意布教的,被放置在開放的空間內,又並非當地的南京市民,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卻也被日本兵從身後無情的開槍射殺了,更加突出了日本兵的殘酷無情,這一幕連角川兄看到後都有些身心一震。

在影片結尾,小豆和老趙最終也是在完全開放的空間形態內完全獲得自由的。

其實,這兩種空間形態的含義,本身是沒有什麼太大討論必要的,也純粹是屬於理論的范疇,但也不難看出,懂得這兩種空間形態含義也有其重要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每個鏡頭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進而更好的理解影片,起到一定意義上輔助性的作用。而對於一部影片的整體來說,討論空間形態的開放與封閉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只能夠當把它放置在一定的場景中討論才有其基本含義。可以說,無所謂開放式影片、封閉式影片,但有所謂開放式場景、封閉式場景,至於具體的討論,還是要結合影片的整體來進行,不能完全偏離影片的主題。

鏡頭符號

每一組連接的鏡頭內所存在的影像符號都可以用意義去進行解讀,意義是附著於符號之上的,如果符號本身不能表達出某種特定意義,那它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可言了。意義和符號之間的關系是抽象和具象的關系,前一個是精神的體現,後者則是物質的表現。即使每一個鏡頭也不例外,如果一個鏡頭內的影像無法用某種意義去作具體解讀的話,那麼這個鏡頭也可以說是失敗的,當然,也不完全。事實上,形式主義和現實主義風格的影像構造所表達出的含義就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的影像一般都是刻意去安排、組織、表達什麼;而後者則是自然的體現,不會做任何太大的修飾。

對於故事片而言,沒有什麼偏向於哪一個具體風格方面的過多傾向和要求,很難在此類影片中作出明確區分,一切都是跟著劇情走,根據需要而定。現在,我們來看《南京,南京》,避難所這一場戲,要表達什麼?中日之間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沖突,日本兵拿著刺刀逼迫中國百姓,很明顯日本兵非常的殘酷無情。在這里,避難所是一個場景,是一個室內場景,對避難所這一具象的符號和它的抽象意義解讀,可以這么理解:

首先,戰爭造成了南京百姓的流離失所,為了避難、保存性命,逃進了避難所,很自然的表現,但是是一個伏筆,一條暗線,電影中沒有明確的鏡頭表現;影片開場,是從一小隊日本兵在城內掃盪,路途中發現了避難所,於是,這隊人馬就朝著避難所而去開始的,這段場景發生的很自然,沒有什麼刻意安排的成分在裡面; 緊接著,電影開場的第一個戲劇性沖突就被設定在了這個避難所內,在有限的空間內,更加強化了中日之間的沖突,完成了從偶然到必然之間的過渡轉換;避難所內的南京百姓在極其狹小的空間內是無路可退的,面對日本兵也只能束手待斃,更加重了百姓的悲劇性,和日本兵的無人道性。

如果,我們再設想,這場沖突被設置在室外進行,空間大或無任何空間限制,則還有自由可言,還有逃跑的希望。而在避難所,則一切希望全無,因為,唯一的路口,已被日本兵嚴加把守。空間的限制,是造成群體悲劇的開始。

影片結尾的場景是在開放式的構圖中展開的,小豆和老趙被捆綁著前進,後面跟著角川兄和一個日本兵,誰都知道最可能的結局是被射殺,但結果卻是被角川兄放生。這一場景在構圖中毫無任何限制,是非常自由的空間,日本兵和角川兄處於後景,生殺大勸掌握在他們手中,而其實在這一畫面中,真正起作用的是角川兄一人,日本兵只是起陪襯,被安排進入畫面的時間有限。

對片尾這一場景中符號意義的解讀,具有兩層意義,一層為對自由的渴望和獲得自由,一個是肉體,一個為精神;另一層則為求生的本能和對生命的憐憫。肉體自由和求生本能就不必做過多的敘述了,在影片中就體現在小豆和老趙兩個符號性的人物身上;那麼,精神自由和對生命的憐憫該如何作解?大家都應該知道,角川兄在把他們放走之後,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眼望著前方,對身邊的日本士兵,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活著比死更艱難吧”。非常具有哲理性的一句話,卻讓我們看到了角川兄作為人一面的善性,而最後角川兄的自殺則是對精神自由、精神解脫詮釋的最具符號象徵性意義的舉動和行為。

根據對以上兩個場景鏡頭所作的分析,大家應該都明白了鏡頭物像和意義的表達兩者是不能完全分離的,就像我們世界所存在的物質,都是有其特定意義的。當然,這類意義有不少都是人為添加和給予的,但由於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因此,意義的表達也就同樣是復雜和多樣的。那麼,除了人為意義之外,是否還存在自然意義?答案是肯定有的,否則,也就不會有我們所懶以生存的宇宙、星球和物質世界了。所以,這個世界不存在沒有意義的物質,同樣,也就不存在沒有意義的鏡頭了。

❹ 誰知道怎麼樣分析電影中的一些效果,還有一些常用的電影拍攝技巧

垂直角度在電影拍攝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主要分為平攝、俯攝和仰攝三種形式。平攝角度,當攝像機高度與被攝對象肩部持平,畫面呈現出平視的穩定效果,適用於拍攝人物特寫或構圖需要平穩的場景。例如,平攝角度能夠確保水平線條不重疊,透視關系自然,適合展現細節和靜態圖案。然而,這種角度容易讓前後景物重疊,難以展現空間層次。

俯攝角度則能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和空間深度。它能捕捉到更多景物的多面關系,使得物體看起來更加立體,適合拍攝行進中的隊伍或廣闊的自然景象。俯攝角度還能調整景物的透視效果,讓近處的景物顯得較低,遠處的景物顯得較高,從而增強空間感。在拍攝人物時,適當俯攝角度可以美化臉型,如圓臉可以顯得更長,高顴骨和胖臉型也能得到矯正。此外,俯攝角度常用於交代地理位置,如拍攝戰斗場景時,通過大俯角的遠景畫面確定雙方的相對位置。

仰攝角度雖然較少使用,但在特定情境下能產生獨特效果。仰攝角度能增加人物的高大感,適用於表現英雄或領袖的氣概,或在某些情感場景中增加戲劇性。然而,這種角度也可能讓觀眾感到不適,因此需謹慎使用。

總之,不同的垂直角度在電影拍攝中各有其獨特的作用和效果,掌握這些技巧能夠幫助攝影師更好地表達故事和情感。選擇合適的拍攝角度,可以使畫面更加生動和引人入勝。

❺ 從攝影攝像角度寫三篇電影的影評,別太專業。

1)構圖。是指進入攝影攝像鏡頭映現到膠片磁帶上的各種(或一種)物體,在畫面上所佔的位置及相互連接的關系。換句話說,是進入攝影攝像像框的景觀是一種怎樣的圖例。

距離。由於距離的不同,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之分。某一鏡

使用特寫或是中景(或是其他景別),取決與影片的內容敘述與表現,還包括著敘述者的敘述態度和感情,以及預想中的對觀眾的感染。

角度。常見的拍攝表現角度有:平攝、俯攝、仰攝等。這些角度的選擇,在於劇情的演示和感情的寄寓。

構圖的意義,是要自然地表現生活故事,在敘述過程中,使觀眾感受著電影的形式美。

2) 用光。包括對自然光(太陽和月亮)、人工光(燈光)的利用。由於攝影攝像必須在一定的場合下表現某種特定的環境,在有光線的情況下才能使觀眾看到所拍攝的內容。

光的第一作用是表現特定環境,而每個環境都有其相應的光線。用光表現特定環境下的人與景物,起著真實氣氛的作用。

光的第二作用則是對拍攝對象的強調,或強或弱的光線,或順或逆的拍攝,反映出影片的作者對事物的某種強調。這種強調,既應和劇情的發展相關,又應同敘述的態度與方式相聯。

綜合起來,光的運用從其基本的層面來看是表現環境的特定性。從更深的層面來說,則表現創作者的情感態度,給觀眾以情緒、感覺上的影響。

3)色彩。色彩在彩色攝影攝像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萬物各有其色。影片中所表現的物體也顯出多彩的絢麗。影片中的色彩,首先要解決的是對生活中物體色彩美麗的還原。一般地說,生活中的色彩應當在影片中得到生動的展現。這還不是色彩的全部。影片中的色彩,不是對生活中色彩的堆積和羅列,而是體現著創作者的精心構思與創造。

4)鏡頭的移動。在拍攝運動著的人物或事物時,攝影機在運動中跟蹤拍攝對象,是攝影攝像中越來越重要的手段,同時也顯露出攝影攝像師的技巧與風格。

評攝影攝像的主要原則:

第一, 攝影攝像可以單獨評論,卻不應與影視片整體割裂開來。攝影攝像既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又不能脫離影片內容而獨立存在。

攝影攝像是一種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要納入影視片的總體構思中加以檢驗和認識。

第二, 攝影攝像作為藝術創造,不只是對自然、生活、事件等拍攝對象的還原,還要看攝影攝像師的創造性勞動,怎樣去表現、創造美與美的形象。

第三, 攝影攝像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藝術創造,對攝影攝像的評論要有理論准備,又要有不斷積累的評論實踐,還需要在認識、掌握影視藝術規律和攝影攝像藝術規律的基礎上進行。

❻ 看電影的藝術——攝影與特殊藝術效果(2)

特殊藝術效果是通過特殊的視覺技巧來表現的。

1. 通過手持攝像機的抖動,不穩定性以及不規則運動來表現主觀視點的真實性。

手持攝像機對於拍攝暴力動作的場景有特殊效果。它的不確定性,混亂及富於變化的特質與暴力想吻合。

2.通過攝影角度來表現不同的拍攝效果。

低角度鏡頭, 攝影機放在低於視平線的位置,將主體的尺寸或重要性無限誇大,表現不同的視覺效果。比如,讓人窒息的絕望恐懼,變形扭曲的平凡之物,煩惱郁悶的糾結情緒,命懸一線的緊張時刻,……極度的誇張必然引起張力十足的共情。

高角度鏡頭, 攝影機放在高於視平線的位置,使主體變小,弱化其重要性。就像格列佛看待利立浦特人,俯視一切。

給觀眾營造出以自己的視角來看待主體的錯覺,對其表現的視覺效果更多一些理解和共鳴。

3.色彩,漫射和柔焦

色彩, 濾色鏡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特效,一些影片中所呈現的灰色調,暗色調或是溫馨浪漫的色調。可以讓天空的藍色變淺,以顯雲彩之白,讓綠色加深以突出生機活力,在鏡頭前加上紅色濾鏡來表現沖動或激情。

漫射, 用尼龍襪套在鏡頭前,過濾光線,弱化色彩,產生一種漫射的效果。

使影片呈現出厚度和質感,或年代久遠,醇厚溫和,歷經歲月洗禮而愈發充滿魅力;或朦朧如詩,縹緲悠遠,如夢似幻;亦或美景如畫,置身其中,感嘆天地之造物,抒發心中之幽情。

柔焦, 輕微虛焦,有助於表達主觀態度。比如表現主體微妙的心理變化,慌不擇路的緊張,莫名其妙的憂愁,墜入情網的不知所措……都可以用模糊的情境來展現一剎那的情緒。

4用特殊鏡頭來表現現實場景的扭曲,如廣角鏡頭誇張透視感,使前景與後景看起來比實際距離遠或大;長焦鏡頭,壓縮空間深度,使前景與後景看起來比實際要近或小;還有一種魚眼鏡頭,拍攝時畫面的水平與垂直平面彎曲,扭曲畫面縱深的相對關系,還會讓演員的五官變形,大多表現一些迷離的反常狀態。

5.快動作則表現一種慌亂,緊張或是純粹的喜劇效果,會壓縮時間或年代。

現代電影中的特效實現了許多力所不能及,非人力創造的視覺效果。

人們對真實和特效已經無法分清,沉浸在虛構的世界,感受面面的波瀾壯闊,奇幻,魔法,冒險,超能力,異行,穿越,正如理查德.愛德隆德所說 視覺特效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只要它們繼續滿足觀眾的慾望,並且其他技術無法替代,那麼它們將繼續成功。

動畫特效,特別是吸引成年人的特效, 使動畫片也成為了大熒幕的佼佼者。

動畫片分為三種類型,手繪,定格動畫和電腦動畫。

手繪動畫,那是許多人美好又甜蜜的記憶,最有名的莫過於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幽靈公主》,《懸崖上的金魚姬》,畫面精美,風格清新,在柔和治癒的氛圍中學會思索人生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

定格動畫,對小型物件的人物或玩偶狀的人物進行不斷的移動,以每秒24幀的進度對其動作做出調整。

像是韋斯.安德森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塑造了一個機智勇敢,愛冒險,有擔當和責任的狐狸爸爸的形象。

電腦動畫,第一部完全由計算機生成的動畫片是皮克斯動畫工廠的《玩具總動員》,還有3D動畫長片《愛麗絲夢遊仙境》,《埃及王子》都是讓人津津樂道的優秀作品。

電影的發展帶動了人們的審美,豐富了人們精神世界,她正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占據著觀眾的熱愛之心。

閱讀全文

與攝像的角度分析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羅拉快跑電影綜合性分析 瀏覽:746
人潮洶涌電影百度雲資源 瀏覽:946
國語二戰電影老虎扮演者 瀏覽:383
夏蟲微電影 瀏覽:138
韓國下女電影在線 瀏覽:801
阿麗電影完整版 瀏覽:399
殤是什麼電影插曲 瀏覽:171
好看的電影網站介紹幾個 瀏覽:974
迅雷BT下載啄木鳥合集電影 瀏覽:467
財神駕到電影免費觀看全集 瀏覽:110
後來微電影 瀏覽:952
有什麼在線小電影 瀏覽:591
英烈千秋電影免費高清 瀏覽:970
ps4如何國服看電影 瀏覽:350
遙遠的你電影完整版 瀏覽:418
最值得看的販毒電影有哪些 瀏覽:887
陳佩斯喜劇電影全集完整版 瀏覽:800
鬼屋大電影2迅雷 瀏覽:922
如何把電影拷貝到iphone6 瀏覽:247
漫威電影里哪一部有旺達 瀏覽:369